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海平这么说,自然不会是说男女的问题秦良玉不解地问道:“领政大人这是什么意思?”
  陈海平道:“我能做的了自己的主,但大将军不行。”
  沉思片刻,秦良玉淡淡地道:“领政大人,这怕也不尽然。”
  陈海平笑道:“看来大将军对懿安皇后倒是很有信心。”
  这下秦良玉真的愣了,但随即又释然,陈海平如果什么也察觉不到才奇怪呢。只是,秦良玉却越来越奇怪了一点都看不透这位领政大人心里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
  心忽然突突了一下,这要是陈海平把懿安皇后扣下要说多长时间,就是一个月响都可能是决定性的。
  目光锋利起来,秦良玉盯着陈海平问道:“领政大人想要干什么?”
  在秦良玉面前,陈海平的神态始终都极为恭敬,这一刻也一样,他道:“大将军,说实话,我是很乐见懿安皇后成为监国之人。”
  听陈海平这么一说,秦良玉就放心了。既然都放太子去南京,那在懿安皇后身上做手脚还有什么必要?
  猜不透陈海平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秦良玉心里实在是好奇,却又不愿问这位看似对自己极为尊敬的领政大人。
  不愿让陈海平看出自己的心思来,秦良玉低头去挟菜。
  “大将军,想不想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做?”
  秦良玉愕然,抬起头来,见这位领政大人眼里满是让人不琢磨琢磨都不行的笑意。
  秦良玉气结,不由狠狠瞪了陈海平一眼。陈海平笑了,一旁的向彩英也忍俊不禁,满眼都是笑意。
  “大将军,我希望懿安皇后监国,是因为我希望十年后能够出现一个可以和我们对抗的南明。”陈海平严肃地说道。
  秦良玉愈加的愕然,她直盯盯地看着陈海平。
  这话,凡是正常人都不会相信,但却又不得不相信,因为说这话的这个人此前做的事可不都是让事情朝这个方向发展吗?
  “为什么?”半晌,秦良玉沉声问道。
  “大将军,您多少已经看到了些,我想改变这个国家,按我自己的想法改变,但我的力量有限,我的生命更有限,所以我必须得在统一天下和做我想做的事情之间做一个选择。”
  秦良玉默然,她知道陈海平说的是实话。仅仅让女人出来做官这一件事儿,如果真要做成,那就决不是几十年的时间所能够做好的。如果陈海平要先统一天下,那不说统一天下要多长时间,就是统一天下之后,事情之多那也是无法想象的,陈海平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是顾不过来的。
  “大将军,我选择了做事,所以我要营造出一种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如果南明想要十年后继续存在下去,那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跟着我学,而这也就说,他们在帮。”
  “大将军,他们在压力下帮我做事,与在刀枪的压力下屈服于我,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要更深入,几乎是不可逆的,而在刀枪的压力下屈服于我,那这种压力一旦消失,事情就很可能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轻轻点了点头,秦良玉道:“既然如此,那领政大人是不是可以帮一帮懿安皇后?”
  陈海平笑了,道:“大将军,如果懿安皇后连这件事都不好,那我看我也必指望她什么了。”
  秦良玉脸微微一红,便让过这个话题,两人推杯换盏喝了起来,说些见闻趣事倒是越说越投机。
  向彩英坐在一,给两人添酒布菜,笑语盈盈。
  第二天一早,九月十七日,三千白杆兵的护卫下,太子启程离京。
  太子走了,跟走的人那是海了去了,皇亲国戚自然不用说,绝大部分官员也都跟着走了。
  官员大都跟着太子去京,这一来是留下人家也不待见家早就喊出来了有本事的留下;二来是新朝新贵,即便被新朝留用,也没多大意思;最主要的还是第三,这个新朝他们看不明白,尤其是吵吵着要把土地收归国有后再均分下去。
  跟走的,除了皇亲国戚和官员有就是太监和宫女,但太监要比宫女多的多。跟着走的太监实际上也不多,才四五千人,而宫女则更少,只有几百人。
  宫女回家一部分,但大部分都留了来。
  陈海平对向彩英的做法极赞赏笔一挥,就把所有留下来的宫女都交由向彩英全权管理这也是宫女留下这么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几乎所有的宫女心中,向彩英是她们的不二偶像。
  这一次大迁移京城和四乡八镇、以及沿途的百姓又恨恨地捞了一笔,陈海平把这些昔日的达官显贵最后的一点金银又收刮了一遍。
  一匹驽马、一辆破车平常的日子就是买下来也费不了几两银子,但现在,嘿嘿,雇一天五两银子。
  五两银子,最驽的马和最破的车。
  没办法,僧多粥少,而且,这粥又必须得喝!
  人们在心里把陈海平的祖宗八辈像犁地似的不知梨了多少遍,但再骂也没办法。
  早走,在太子离京之前走,聪明人是不会这么做的。一来怕不安全,二来可能会成为日后被人攻击的口舌。
  没人是傻子,都是聪明人,所以这两个原因几乎让所有要走人都没有先走。
  晚走,错开这个高峰期,那更没人干。这么乱,位子就那些,晚到一步饭碗肯定没。
  自己先走,把家人留下,也不行。谁知道日后形势怎么变化,要是家人因为这几两银子被扣下,那就太不值了。
  所以,数十万人的迁移大军就势不可挡地形成了。
  这一超级规模的旅游团的形成,刺激了两大产业。一个当然就是运输业,另一个则是餐饮业。此外,典当业也跟打了鸡血似的,最后又疯狂了一把。
  数十万贵人的吃喝拉撒可不是个小事儿,当地是绝对解决不了的,所以很多聪明的商家,尤其是那些大饭庄,无不自备车马,拉上所需一切,开起了流动饭馆。
  当然,饭菜的价格……抢劫啊!!!
  一开始,对这次的商机不少人还有些犹豫,但在领政大人发话,保证安全之后,人们的热情和干劲就不可遏止地喷发了。
  自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有钱,但好在大家都有信誉,而且到了南京之后,这点银子也实在算不了什么,所以大家就相互串换串换。
  近十万的老人、女人、孩子,这样的旅游团前进的速度自然要跟~牛大哥赛一赛,而这样一来,那些跟随旅游团而来的黑心商人心里也就乐开了花。
  三千白杆兵护卫着两宫皇后、太子、以及一些嫔妃和崇祯的棺椁。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两位国丈的家人。至于其他人,暂时是顾不上了。
  崇祯的棺椁放置在一辆大车上,车上罩着白布,白布下是一块块巨大的冰块。
  秦良玉始终守在棺椁旁。
  夕阳西斜,大队停下。
  车队绵延了数十里,一停下,立刻就热闹起来。炒勺叮当,孩子哭,大人叫,驴嘶马鸣,倒也生机勃勃。
  看着这一幕,懿安皇后脸上没什么表情,眼内却是冰寒一片。
  九月十九日,未时。
  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沟里,天风嘶号,袁崇焕默默伫立,一身布衣被时时卷过的狂风吹的猎猎作响。
  袁崇焕神色悲戚,目光在四壁的山崖上逡巡。
  这是草环山,永平境内离山海关九十里。袁崇焕脚下伫立之地,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沟是参将刘兴祚的身死之地、埋骨之所。
  刘兴祚是袁崇焕最为看重的大将,对之倚重尤甚于祖大寿、何可刚等人。可以说,在整个平辽方略里,刘兴祚犹如袁崇焕一臂。
  刘兴祚是极有本事的人,既勇猛无敌,又多谋善断。
  在努尔哈赤手下,刘兴祚身为一个汉人,却掌管了金、复、海、盖四州。这四州为南四卫,是全辽最为膏腴之地女真人的粮仓。
  回归明朝之后祚在皮岛毛文龙手下任游击之职,并很快就在皮岛将士中拥有了很高的威望。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之后,皮岛中很多人心怀惊惧,有几次险生不测,全赖刘兴祚岛才平安无事。
  袁崇焕看重刘兴祚,除了刘兴祚的本领之外有刘兴祚这个人的品性。在努尔哈赤手下时,刘兴祚忠心耿耿,算是个彻头彻尾的汉奸。但在起心归明之后,刘兴祚那真是百折不挠,不
  了多少危险,最后舍下老母、妻儿、兄弟死而
  袁崇焕信任刘兴祚,不论是本事是忠诚。
  实际上,一开始袁崇焕心中,统领皮岛的人选就是刘兴祚刘兴祚来皮岛的时日尚短,一上来就给予刘兴祚全权是不合适的。
  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诛杀毛文龙,把皮岛分为四协。仅仅一个月后,皮岛逐渐稳定,袁崇焕又把四协并为两协,由刘兴祚和陈继胜掌管。
  七月末,袁崇焕调刘兴祚到宁远;八月底,刘兴祚和其六弟刘兴贤自皮岛动身,九月下旬到觉华岛。
  此时,袁崇焕去州,但听闻刘兴祚到了,立刻差人将刘兴祚调至锦州。
  见面后,袁崇焕令刘兴祚皮岛练兵,掌管东江一切事务。但因秋天风大,刘兴祚未能回去,遂驻扎宁远。
  十一月,得知大极发兵绕过山海关,越过长城,逼近京师,袁崇焕遂将刘兴祚调至山海关,但因麾下无兵,刘兴祚没有与袁崇焕同去,而留住山海关。
  十二月,崇祯下袁崇焕诏狱,孙承宗督师山海关,刘兴祚与其弟刘兴贤在关西红花店拜见孙承宗。
  当,金兵兵围永平,孙承宗遂拨山海关中后所八百人给刘兴祚,令其与郑一亨、国臣、张汝行,张承胤、石国柱等同往,卫护永平及建昌一带。
  刘兴祚与台头营的王维城、太平路睦自强、建昌路的马光远,以及永平道中军程应琦合军于太平路,兵约两千,和金兵首战于青山营冒儿头。
  刘兴祚以王维城为南路,程琦为北路,自当中路,以马光远抄后金后路。刘兴祚一路伪装成金军,突入其营,大败金军,斩获五百九十二级。
  皇太极深知刘兴祚其人,极是忌惮,得知刘兴祚在太平路的消息后,立即派贝勒阿巴泰、济尔哈朗追击刘兴祚,令务必将其擒杀。
  崇祯三年,正月初三,侦知刘兴祚将去山海关,于是阿巴泰围其前,济尔哈朗蹑其后,将刘兴祚乱箭射死于草环山的这条小山沟内。
  刘兴贤被生擒,皇太极下令将其碎尸万段。
  明天,山海关就要移交了,袁崇焕来此吊祭刘兴祚。
  远处,众将肃立。
  第二天,九月二十日,辰时。
  袁崇焕带领辽东诸将立马在高坡之上。
  这里是高岩岭,离山海关十里。
  这次交接,陈海平不大可能来,但袁崇焕还是带着众将接出了十里。
  陈海平救了自己的命,也救了自己的全家,更为自己洗刷了冤屈。
  这是何等的大恩?!
  但是,不管多大的恩德,他也不愿意受制于陈海平。这不仅仅是辽东诸将的意思,也是他自己的意思。
  大恩是不见得有机会报了,那礼貌就更不能缺了。
  大约过了一炷香的功夫,身后有人低声道:“来了。”
  蜿蜒崎岖的路上,长长的骑兵大队一眼望不到尽头。片刻之后,当最前面的骑兵队清晰地跃入眼帘之后,袁崇焕身后的众将眼睛都瞪圆了。
  当塞外第一师出现在山海关外,震撼是全方位的。就是对此早有准备的袁崇焕,心头也依旧震惊。
  一支军队有没有战斗力,看气势就可以看得出个大概,但在气势上,步兵和骑兵是有很大差别的。步兵的气势多数时候是无形的,但骑兵的气势是有形的。或者说,观察步兵有无真的气势是不那么容易的,是需要眼力的,但骑兵不是。
  军队,整齐就是气势,这在骑兵的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一眼望不到头,但第一队骑兵和他们能看见的最后一队骑兵,几乎毫无二致。
  压力,铺天盖地而来。
  这一刻,众将都明白了大帅的意思,明白了大帅为什么把他们都招到了山海关。
  遵化城下和广渠门外,这两场死战让辽东诸将建立了极强的信心:他们是最强的,只要在大帅的统帅下,假以时日,他们没有敌手!
  在这种强大的信心下,对于让出山海关,很多人是不满意的。但这一刻,所有心怀不满的人都从心里把嘴巴牢牢闭上。
  以前,他们还以为是大帅因为欠了那位领政大人的情才这么做的,但现在看来,大帅的决定是正确的。
  他们原先以为的凭他们的实力,在北拒建奴的同时,还可以对那位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领政大人施压,但现在看来,那根本就不切实际,是痴心妄想。
  在袁崇焕左侧,紧挨着何可刚的是副总兵茅元仪。
  当远处的铁骑刚一冒头,茅元仪就开始紧张,现在更是震惊到了极点。
  好半晌,茅元仪回过神来,脸色有些苍白。又稍停片刻,茅元仪翻身下马,转到袁崇焕的马前,倒身跪倒。
  袁崇焕一见,赶紧翻身下马,把茅元仪扶了起来,但没有说话。
  “大帅,有您和这位领政大人在,建部跳梁,实已不足为虑,元仪可以安心的走了。”茅元仪躬身说道,神色极为感慨。
  袁崇焕极为不舍,他上前紧紧握住茅元仪的手,道:“留不住元仪,是我生平憾事!元仪,记住,辽东的大门对你永远是敞开的。”
  “谢大帅,那元仪这就告辞了。”
  袁崇焕点了点头,道:“元仪,保重!”
  而后,茅元仪又和其他诸将拱手作别,然后翻身上马,顺着一条小路,急驰而去。
  望着茅元仪的背影,袁崇焕似乎看到了铁骑纵横的江南大地。不知为什么,袁崇焕竟然感到心底有隐隐的激动泛起。

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家
  觉醒来,马老板成了马县令,马老板手下的那几个了县丞、主簿、典史……各据要职,威风的不得了。
  曲阜城的百姓震惊的跟做梦似的,但还没完,没过几天,千多年来,如神明一般的存在孔府竟然被废了。衍圣公的封号没了,特权没了,无边无垠的田地没了,上百座富丽华美的庄宅归别人了,堆积如山的粮食也没了……
  孔家是豪门,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豪门,连帝王家都比不了。帝王家还有花开花落的时候,但孔家的树常青常在。
  大汉立国,孔家开始了世袭封爵。而后,历代皇帝又屡次加封。至宋代仁宗,封孔家嫡长孙为正三品的衍圣公,其后相沿不改,一直至于今日。
  不论城头的大王旗如何变换,孔氏一门都很少受到什么冲击,即使受到些冲击,也是很快就回归征途,而且越来越兴盛。
  孔家是大地主,超级大地主,但说实在的,孔家这个超级地主和其他的大地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毕竟是圣人之家,总还是着些脸面的,至少大面上不会太过分。所以孔家对土地的兼并还是很温和的,现在的田地也多是历朝历代一直累积的。
  不仅如此,孔对佃农还是蛮好的,如果其他地方的田租是五成,那孔家也就是要个四成。而且,遇有荒年,孔家做的也要比其他地方的大地主好的多。何况,曲阜这么繁盛,还不是沾了圣人的光。
  所以,曲阜的百姓对孔家还是尊的可的。但再尊敬,再认可旦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那心态自然就要起变化。
  马老板,不是,是马县令,今后孔家的土地是要分给他们的以曲阜的百姓对孔家同情是同情,但也仅此而已。
  孔府处处都是规。衍圣公接见朝廷地官员自然是要有讲究地。三堂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朝廷四品以上官员地地方。
  孔府地每个院子都各有特色。没有样地。退厅地特色是庭院门边并立地两颗冲天挺拔地苍松和六盆巨大地石雕盆景。
  每个石雕盆景中都放着一块巨大地奇形怪状地太湖石会儿。徐从治就坐在退厅。面对着一盆形似卧虎地石雕盆景喝茶。
  一旁。陪着徐从治地是衍圣公孔衍植地四弟孔衍平。
  孔衍平坐在一旁。脸色灰白。又不知说什么好简直是坐立难安。徐从治见了。只能当作没看见也是无可奈何。什么也做不了。
  陈启立对孔家地事很重视要亲自来看看。陈启立知道徐从治和孔家地关系。所以就没有要徐从治来徐从治自己主动要来地。
  来不来曲阜,徐从治极为犹豫,但最后还是决定来。
  来曲阜,那是冒着遗臭万年的危险的,但不来,又实在是不放心,如果自己在场,多少还能说上话。
  徐从治喝着茶,嘴角还带着一丝苦笑。到曲阜来,他第一次见识到了这些人铁血的一面。
  他和陈启立是昨天下午到的曲阜县衙,那位马县令陪他们吃晚饭的时候,有个灰衣人进来禀告说,衍圣公孔衍植的六儿子孔兴达鼓动佃农闹事,所以他们把孔兴达的脑袋给砍了下来。
  当时徐从治的震惊可想而知,但真正让他震惊的还在后面,他万没想到那位马县令看了陈启立一眼,然后说了声知道了,就把那人打发出去了。
  这些人都不是残忍暴虐之人,这也是他安心留下来的主要原因,虽然接掌政务没几天,但他知道他们杀人是很审慎的,可对孔家为什么这么草率?
  徐从治和陈启立处的时间还不长,但对他认识陈启立是什么人已经够了,他现在和陈启立说话几乎没什么顾忌。
  徐从治立刻就问为什么这么草率,陈启立直言相告,说这是领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