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仕妖娆-第2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汤思退见状,心里冷笑了两声。

果然……大宋雏凤名不虚传。

当然不是说李凤梧的口才名不虚传,这一番说辞其实放在任何一个读书中举的文臣身上都能说出来。

汤思退佩服的是李凤梧这货在官家心中的分量。

如果这件事没有自己等人的掺和,被李凤梧这么一说,恐怕还真有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可能直接变成一件大喜事。

轻轻跨了一步,直视李凤梧,“李少监此说让人好不迷惑,此朱雀出水黄家堤,那本是水患诸多的地方,遍靠襄阳县志,从不曾有过镇水瑞兽,为何李少监去治理后,就出现了这一尊石像,这其中的意味让人好生怀疑,遮莫不是某人有甚图谋,假以他日,让此石像出水,来一出汉太祖斩白蛇的前迹,又或者是演绎一出河图洛书圣人则之?”

出击的汤思退,不再是那个随和的相公。

一身官袍,一双炯炯有神的目光,相公之威,就算是魏杞这等大员,也感到有刹那的窒息。

大宋臣子第一人的风范睥露无遗。

纵然是赵昚,也忍不住暗暗点头,让汤思退来制衡主战派,这个人选真是明智至极。

李凤梧却并不怎么担心。

汤思退这番话可谓杀人诛心,先提了朱雀出水一事,再提及汉朝太祖斩白蛇起义的事情,这且不提,关键又给官家下了一记重药。

河图洛书。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和推背图不同。

推背图是禁书。

但河图洛书却是反书。

究其根源,就是历史上有太多的人,借助《易?系辞上》之说,什么河里出一个什么怪异的玩意儿,天下将乱,圣人辟易什么的。

历朝统治者最为忌惮这种状况。

所以推背图是禁书,而河图洛书却是反书。

这其中不无道理。

这一番话下来,相信更加坚定了赵昚的疑心。

李凤梧却没想到这些,眼前浮现的,不是汤思退咄咄逼人的面庞,也不是赵昚那张凝成了冰块的脸,更不是众生相的群臣。

而是一个早晨。

那年,叔公张浚还是枢密使。

和汤思退一起走出大庆殿,自己就跟在他们身后。

朝阳初升,大宋两相公联袂,地上的影子之间,轻轻跟着自己那道更为朝气的影子,三道影子连在一起,宛若大鸟展翅!

想起了叔公那句话。

卸下铜甲,尽一世苍茫,跨马枪挑落日轻纱。讨来白衣,谱一曲沧海,落笔轻书万骑奔流。

没来由的豪气顿生。

叔公没有做到的事情,那么就让我来。

我李凤梧今日起,就要跨马枪挑落日轻纱,来谱一曲沧海,落笔轻书万骑奔流!(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四章大宋的脊梁

想起这,李凤梧情不自禁的咧嘴笑了。

笑而无声。

笑容很有些讽刺——至少在汤思退眼里,这笑容充满了讽刺。

这种情形下他还笑得出?

魏杞暗暗顿足,这小子失心疯了不成,都如此紧要关头了,一个不好,就是要掉脑袋的事情,他竟然还能笑得出来?

陈俊卿和蒋芾两人对视一眼。

从张浚接手枢密使到致仕归隐,这两位都记着老上司的嘱托,在某些情形下,对老上司的这位侄孙给以支持。

好在这个李凤梧确实让人省心,做的事情都是漂亮的很,需要两人帮衬的时候,陈俊卿和蒋芾两人心里也舒爽的多。

总觉得是在提携后进,而不是因为张浚的拜托。

但此刻看见李凤梧咧嘴笑而无声,两人都有些诧异,暗暗思忖,这小子遮莫是失心疯了,被汤思退吓着了?

按说不至于——虽然这是他第一次和汤思退直面对峙,但以他的经历和阅历,别说汤思退能吓傻他,就是上皇也不能啊。

汤思退也愕然怔在那里。

赵昚更是茫然,“李少监,你笑甚?”

李凤梧回身对官家行了一礼,“官家,臣想起一件事来。”

汤思退喝道:“休要转移我等话题,李少监遮莫是无法解释——想要顾左右而言其他,圣驾面前岂容你得逞。”

李凤梧看向赵昚。

赵昚犹豫了下,没有赞同汤思退,淡淡问道:“什么事。”

李凤梧收敛了笑意,脸色不满钦佩,“还记得臣春闱之前,遭遇人构陷,说微臣打了原国子监祭酒陈伸,被禁足梧桐公社,枢相公张浚进京述职,秉持中正之心为臣说话,那一日朝会后,微臣和张相公同出大庆殿。”

听到这里,赵昚的眼里闪过一丝怀念。

张浚致仕已经一两年了,也不知道这位老臣身体好不好。

汤思退也同样怔了下,想起那个令自己也感到敬佩的老人背影,情绪复杂。

李凤梧轻声道:“那一日同行的,还有咱们的汤相公,两位相公联袂走出大庆殿,微臣随后,初升的阳光洒落在地上,在天地之间勾勒出三道影子,宛若大鹏展翅。”

汤思退不说话了。

赵昚也沉默不语。

事实上所有人都有些茫然,不知道李凤梧意欲何为。

李凤梧却不疾不徐的道:“那一日,微臣觉得,为人臣子者当如是,为家国社稷尽心力,而真正让臣震撼的是张相公最后那句话。”

汤思退已经知道李凤梧想什么,张了张嘴想要阻止,却终究什么也没说。

赵昚好奇的问道:“张相公最后说了句什么话?”

刑部尚书,张杓此刻也在垂拱殿,听到此处,眼里闪过一丝复杂的光彩,愣愣的看着这个父亲最为看重甚至超过自己的人,也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

其余一众人人等皆竖耳以闻。

“卸下铜甲,尽一世苍茫,跨马枪挑落日轻纱。讨来白衣,谱一曲沧海,落笔轻书万骑奔流。”

垂拱殿里霎时安静,落针可闻。

汤思退嗫嚅了一下,眼神复杂的默然不语。

赵昚细细品味着这其中的豪壮,和隐藏在话里的那抹沧桑,五味陈杂。

张杓眸子里精光大盛。

看着李凤梧,暗暗点了点头,犹豫的心理倏然间有了决断。

李凤梧朗声道:“臣虽不才,却深感此语,当是为臣者之极致,若说臣有所图谋,臣所图谋的,便是听到张相公此话后,愿尽张相公未竟之志,臣所图谋的,便是尽一世苍茫,跨马枪跳落日轻纱,傲立开封城头,看我大军北上燕云十六州,臣所图谋的,便是一曲沧海为一生,落笔轻书万骑奔流,站在大庆殿中,看官家亲手打造的涛涛盛世里那无限妖娆的大宋风华!”

顿了一下,有斩钉截铁的道:“这是臣认为的大宋脊梁!”

振聋发聩!

汤思退暗暗叹了口气。

赵昚脸色的阴沉一扫而去,嘴角浮起一抹笑意。

魏杞、陈俊卿、蒋芾三人则微微颔首。

王刚中、洪适两人,目露赞许和尊敬,这是对张浚的致意。

张杓上前跨了一步,“在家父离开临安的前一夜里,确实说起过,在大朝会后有一词作,让臣在家父百年之后,以此为挽联。”

李凤梧有些诧异的看了张杓一眼,他竟然帮自己说话?

张杓却目不斜视。

赵昚颔首,“张相公之心,天地可鉴,确实是我大宋之瑰。”

一直未曾说话的参知政事诸葛瑾我忽然轻声道:“张相公真心,我等敬佩不已,然而李少监休要偷梁换柱,张相公一生丰功伟绩,当得起这一词,但你李少监如今,所作所为却让人不敢苟同,黄家堤朱雀出水,便引起光化军骚乱,更有朱雀灼宋之流言,就算李少监一心往张相公之言,且无邪也?”

一句且无邪也,立即将李凤梧一番话语带来的效果给破坏殆尽。

你说的再好听,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黄家堤是你修缮的,出水朱雀又暗合你,光化军骚乱是事实,朱雀灼宋的流言也是事实,也许你是用意和心思是正确的,但是你做的事情是错误的。

更何况,那朱雀的出处本身就很生疑。

襄阳县志不曾有过任何记载,你李凤梧去治理了黄家堤,结果就莫名其妙的出现了这一尊朱雀,难道不是你李凤梧放里面的?

得了,事情又回到原点。

赵昚沉默着看着李凤梧。

李凤梧暗暗苦笑,你妹,怎么秘书监那边还没动静?

该不会是被章择天、金苟利、赵庆然等官正坑了吧……

正欲说辞,却听得一人突兀的道:“诸葛参知此言谬矣!”

众人闻言一惊。

他怎么会帮李凤梧说话?

自李凤梧到了临安,大家都看在眼里,这位天之骄子和李凤梧之间从来就不对付,两人的关系虽然明面上没有达到势成水火的地步,但至少也是相见两厌的局面。

张杓怎么会为李凤梧说话?

“黄家堤出水了朱雀,若是李少监治理了黄家堤,那就要推到他身上,敢问一句,若是大理忽然挥兵东进侵犯我大宋疆土,是否也要怪罪到出使过大理的李少监头上,是他出使大理引来的祸事?岂非荒谬至极,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五章天骄雏凤斗相公

诸葛瑾我万分吃惊的看着自己这个曾经的下属。

自己担任刑部尚书时,彼时的张杓可不曾如此锋芒毕露过,更别说公众场合和自己怒怼。

现在他是刑部尚书。

但自己是参知政事,官职还是比他高啊。

况且,诸葛瑾我怎么都想不明白,张杓为什么会帮李凤梧说话?

这完全不通啊。

张杓和李凤梧政见不合,这是临安朝野无人不知的事实,怎的今日他忽然会帮李凤梧说话?

别说诸葛瑾我不明白,汤思退也有些不解。

心中暗暗思忖,这个时候如果继续坚持下去,就是要和天之骄子、大宋雏凤两人打一场硬仗,而自己这边依然占据着巨大的优势。

无妨!

汤思退迅速有了决断,对赵昚道:“张尚书此言很有些强词夺理,让臣不明白,明明是黄家堤的朱雀问题,为何要硬扯到大理那边去,大理会对侵犯我大宋吗?这是不可能存在的可能性,但朱雀出水,这是无法辩驳的事实,况且李少监府上,本就早有征兆。”

征兆!

汤思退的利剑终于出鞘。

这征兆自然是指皇城司从梧桐公社搜出来的推背图。

赵昚心中一惊。

是啊,还有推背图呐。

朱雀出水,暗合李凤梧,朱雀灼宋的流言在襄阳那边流传,俨然就是河图洛书的新演绎,而皇城司又从李凤梧府上搜出了推背图,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很难让人不相信李凤梧有异心。

李凤梧哈哈一笑,忽然认真的看向官家,“敢问官家一句,微臣何以出仕?”

赵昚沉默了一阵,“朕赐封你为承事郎。”

李凤梧又问道:“微臣如今执掌秘书监,何以为事?”

赵昚不说话了。

秘书监诸事,都是朝堂事情,唯一和叛逆有关的,大概只能是国史院。

况且自己是文臣啊!

文臣谋逆,说来……在如今的大宋局势下,这就是个笑话。

李凤梧道:“承蒙官家厚恩,臣以别头试科举一甲探花,心怀君王社稷,一心治政,臣仅有一腔文墨,就算终吾一生,或有显耀朝堂之日,但绝无兵宰路军之时。”

顿了一顿,笑问道:“何以灼宋?”

汤思退冷笑一声,“有心足矣诛之。”

李凤梧不屑的摇头,“我还有心北上开封,恢复燕云十六州,如此泼天功绩,按照汤相公的说法,下官是不应该立地封王,取汤相公而代之,成为大宋最为荣耀的相公?”

汤思退被噎了一下,旋即道:“这是你的想法,我且期待着,但某位臣子,当为天家分忧,有隐患陈前,自当竭力灭祸于未起之时。”

赵昚微微点头。

好事,当然可以期待。

但是坏事,却必须扼杀在摇篮之中。

李凤梧不得不感叹。

相公就是相公啊,每一句话都抓住了官家的心理。

正欲夺词强辩,却听得张杓笑了一声,“汤相公这话叫我好生不解。”

汤思退哦了一声,“张尚书有何疑问?”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大家都心知肚明了,现在的局势演变得有些诡异,变成了左相汤思退、参知政事诸葛瑾我和刑部尚书张杓、秘书少监李凤梧这两对人之间的争执。

大家都愉快的作壁上观,只差小板凳和瓜子了。

当然,愉快的说法都是自嘲,如今的垂拱殿里,是分成两拨势力,一者主战,一者主和。

张杓镇定自若,“汤相公所依据的祸心,不过是黄家堤的朱雀,和朱雀灼宋的流言,然而众所周知,朱雀石像是死的,流言是活的,二者皆可人为操控,此祸心未尝不是有人故意构陷。”

赵昚闻言,眯缝着眼,沉默不语。

其实心中也清楚。

这件事也可能真是有人故意为之,用来对付李凤梧。

但作为大宋江山这艘大船的掌舵人,自己容不得半点纰漏。

所以就算是有人构陷,自己也必须如今天这般,让李凤梧来解释辩驳,若是解释辩驳不清楚,那也只能查办了他。

这就是天子的无奈。

君臣在后,社稷在前。

张杓对官家行礼,“臣以为,此事应该彻查清楚,臣所领刑部,愿为官家分忧,臣亦愿亲赴襄阳,彻查此事,如果汤相公所言,有人祸国殃民包藏反心,臣愿身先士卒力诛此人,若是没有,臣也愿还其一个清白!”

赵昚犹豫了。

汤思退立即阻止道:“此事断不可为,祸心一起,岂能留时待其成长,请官家决断。”

张杓冷哼一声,“汤相公在害怕什么?”

汤思退怒道:“我有什么好怕的?”

“那为什么不敢让我查!”

“查不查都是事实,何必要浪费官家时间,给祸心以成长机会!”

“有无祸心尚且两说,汤相公为何如此笃定,况且官家圣明,当不会冤枉任何清正骨鲠之臣,尤其是一心想做我大宋脊梁的栋梁之才?”

汤思退:“张尚书此言,不敢苟同,祸起萧墙,岂能无备之。”

张杓不屑的反击,“构陷忠良,再现奸相之迹,谁为祸心?”

汤思退大怒,“你……”

张杓昂首挺胸,“皆是正言,我又怎的!”

汤思退气得睚眦目裂,无他,只因张杓一句奸相之迹掀开了他心中的伤痛,奸相之迹,自然是指秦桧的事情。

张杓那句话,就是说自己要成为第二个秦桧,自毁长城。

赵昚心中一动。

确实被张杓那句话打动了,如果当年不是因为秦桧构陷杀害了岳飞,大宋也不会如此被动,缓缓道:“两位卿家别争了。”

汤思退和张杓两人怒目而视,谁也不服谁。

李凤梧有点无语。

卧槽,怎么回事,叔公这儿子有点反客为主的意思了啊,怎么成了他和汤思退之间的战争,好像跟自己没一点关系的样子。

不过也有点欣喜,虽然不明白张杓为何要助自己,但至少张杓这一番话,让自己有了更大的周旋空间。

尤其那句再现奸相之迹,杀伤力之强,绝对不输自己的那些后手。

赵昚制止了汤思退和张杓的争执,轻声道:“那就查查吧。”(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六章干的漂亮

汤思退顿时颓然。

张杓大喜,“臣愿钦差襄阳。”

赵昚点头,思忖间打算让谁去查办此事,却不料李凤梧忽然大声笑道:“官家既然要查,倒是不用劳烦张尚书走一趟襄阳了。”

众人愣了下,不明白李凤梧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张杓冷哼了一声。

李凤梧看了一眼汤思退,没有做声,而是缓缓从怀里掏出几张叠整好的宣纸。

示意请谢盛堂上递官家。

谢盛堂没有动。

赵昚努努嘴,示意谢盛堂拿过来,一边问道:“这是何物?”

李凤梧朗声道:“这是从襄阳那边传来的消息,有襄阳知县甄士德,襄阳县主簿黄斐弘,襄阳望族都水使者魏半山的亲笔签押,关于襄阳黄家堤出水朱雀石像一事的调查结果。”

这一番顿时如惊雷一般炸响垂拱殿。

汤思退口瞠目呆。

诸葛瑾我倒吸一口凉气。

魏杞笑了笑,实在忍不住,又笑了笑,最终低头无声轻笑。

陈俊卿和蒋芾两人松了口大气。

张杓愣了下,旋即苦笑,尼玛,自己这热脸贴冷板凳了……

赵昚刚拿到那张宣纸,闻言也是吃了一惊,什么状况,襄阳知府、光化军节度使的奏呈刚送递到自己这边,李凤梧就接到了襄阳那边的消息了?

这小子越权了啊!

不过低头看了下手中那张已经被谢盛堂展开检查了一遍的宣纸,松了口气。

民间私用之物,不是公文用书。

这小子倒也是聪敏,不过他是怎么知晓有人会在襄阳做事针对他,他又是怎么如此迅速去襄阳调查了的?

时间上感觉有不吻合啊。

这小子还真能未卜先知不成……

低头看了一阵,笑了笑,对谢盛堂道:“念给大家听下罢。”

谢盛堂猫腰接过,咳嗽一声清清嗓子,有意无意的看了一眼汤思退,暗示说咱的相公啊,别折腾了,您现在应该看清楚局势了。

缓缓而清晰的念道:“敬启前令凤梧君安,分别年余,襄阳尚有君之风范贤迹,适君为令,章襄阳县事,余位主簿驾前蒙导,君之为国为民之风,尚温襄阳街巷耳,时有黄家堤之民,赞誉斐闻,余深受触悟,必循君之贤迹,惠民而上,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