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他们只是跟着杨大将军在城上站了十多天,根本算不得什么。

在盛行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时代,村民们很快就相信了唯一有文化的地主说的话,也认定这兄弟二人没什么大本事,要不然以前咋没见识过呢,因此他们的英雄哥瘾没过多久就完了,依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窝在地里给地主家干活,否则就没有饭吃。

谢飞与这二人一起下山,一起聊到了山下,基本上打听到两兄弟的处境,知道他们过的不好。

于是在山下就要分别的时候,谢飞才亮出身份来。

“二位兄台见谅,小弟谢飞,南京新江口水营旗总官,这次奉杨将军命令,来海州招募过去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还望两位兄弟不弃,加入我们水营,跟在下一起去南京投杨将军!”

结果谢飞一亮出身份,两兄弟顿时就傻眼了,他们两人炫耀了半天在海州的攻击,感情是李鬼遇到了李逵,眼前站着的这位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是真正跟着杨大将军冲杀过的勇士。

两人不由尴尬起来:“原来是谢大人,我兄弟有眼不识泰山,关公面前耍大刀了。”

说完还要跪下行礼,谢飞立刻扶起他们:“你们说的没错,也没有吹牛。杨将军说了,跟他流过血的,就是他的兄弟,所以他才让在下前来找寻这些兄弟。”

一听杨潮竟然专门派人来海州找他们这些流过血的民壮,两兄弟不由一阵感动:“杨大人真是这么说的?”

谢飞点了点头。

这点倒不是他乱编的,而是杨潮编的,目的吗自然是希望能把那些民壮哄骗到南京去,反正水营的士兵,杨潮也一直称呼他们为兄弟的。

两兄弟互相看了一眼,突然不顾谢飞的搀扶,硬是跪在了地上。

“杨大将军大仁大义,我等兄弟不敢不从,这条命就交给杨大将军了!”

说实话做过了英雄之后,回到村里他们也有些不适应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起先拒绝杨潮的招揽,那是因为大战过后,突然对平静的生活充满了一种劫后余生的幸福感,可是真的又回到以前辛苦的日子后,他们心里多少都有些患得患失。

起码这两兄弟就没少聊天过,说如果他们当初选择了跟杨大将军去南京,是不是现在都领到一大笔军饷了,是不是年底就能成亲,还说要是军饷不够,就先紧着老大娶媳妇。

“甚好,甚好!你们早该如此,哪有英雄做苦力的道理!”

一直招人不顺的谢飞,看到这两人的态度,也不由信息,连连赞叹道。

是啊,哪有英雄做苦力的道理,两兄弟还没到南京,就已经有了一些被人重视的感觉,心里不由十分激动。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正是因为这种被人尊重的感觉,太让那些卑微平凡的小人物感动的缘故。

“原为杨大将军效死!”

两兄弟,掷地有声的说道,声音有力,又如金铁。

谢飞一把将他们扶了起来,这时候又问道:“不知道你们还认识其他曾经蹬城的民壮否?”(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九节画卷

新江口一带,从八月开始,就进入了大建设时期。

沿着长江,有两百来个民夫整日忙碌的挖沟,深沟慢慢从南向北延伸,够深一丈多,底下填上卵石、石灰、细土等物夯实,将来上面才会加填条石,最终会垒起长长的堤坝。

杨潮自己就是学建筑的,因此对工程质量控制有自己的一套,检查验收极为严格。

当民夫将卵石、石灰、细土等物混合在一起,在深深的沟里夯实后,杨潮会亲自拿着铁钎扎眼,凡是太过疏松的一律返工,同时还会威胁匠头白磊要扣他工程款。

搞得白磊这个工部精通水利修建的大匠头,一天到晚没日没夜的蹲守在工地上,亲眼盯着民夫们打夯,然后自己亲自一个个眼戳过去,知道自己认为够硬实了,才会请杨潮看过,生怕一个不小心,工程款被杨潮扣光了,他会赔的老底都掉光。

结果工程质量是大大提升,虽然影响了些许进度,但是杨潮依然毫不动摇。

除了这些紧张挖沟的民夫外,在被深沟包围起来的荒地上,也有一个个农民正在烧掉荒草,平整土地,然后翻耕,最后撒着种子。

这些农民,却不是杨潮雇来的,而是军营中一些士兵的家属。

事情得从两个多月前说起。

那时候杨潮跟一群左右千总部的中层军官谈判失败,这些人都拒绝了用没有地契的荒地,换取他们头上管制的提议。

然后杨潮是打算自己雇人开荒的,等到地里收获稳定了,他不相信这些军官不动心。

但是突然黄凤府悄悄的告诉杨潮,自己的士兵中有不少人都想开荒,而且出现了一些怨言。说黄冲那样的水营老军官可以占据荒地,他们这些出生入死的士兵却不能够耕种,说杨潮偏心。

对此杨潮很是认真对待了一番。结果按照调查才知道,散播这些言论的。其实不是营中的士兵,而是那些因为不肯去海州,回来后被杨潮拒绝再次入营的那些兵痞。

这些人跟杨潮现在营中的士兵都是乡亲,他们在杨潮走后,可以说是废了不小的力气,将新江口一带的千亩荒田开了出来,结果杨潮一回来,就都给收走了。而且转交给了黄冲一家耕种,因此这些人满口怨言,但是都是平头百姓,根本不敢跟杨潮抗衡,所以就不断的向他们的乡亲士兵灌输杨潮偏心的谣言。

虽然证明是谣言,但是杨潮还是很上心,自己这些一起流过血的士兵,是杨潮手里最大的依仗。

于是立刻就针对性的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立刻就在已经算得上丰厚的军饷上,又提高了不少。

一个普通士兵。杨潮现在就给一两银子,但是仅限于这些一起打过仗的士兵,新兵暂且不算。

同时杨潮经过深思熟虑。增添了一些新的军事制度,那就是士兵分级制度。

将士兵分为一二三等,现在这一批上过阵的士兵,统统成为三等兵,新兵则称为列兵。

一个列兵的军饷定为五钱银子,三等兵就已经是一两,二等兵则是一两五钱,一等兵为二两。

伍长军饷与一等兵等同为二两银子,队正为三两银子。旗总五两,百总十两。把总则是三十两。

一个把总一年就能拿将近四百两银子,这种军饷就是其他军中那些克扣军饷的军官都拿不到。

但是百总、把总毕竟数量较少。反而是一等兵能拿二两银子,在军中引起的反响更为强烈一些。

一个月二两,一年就是二十四两,谁都会算这个帐,哪怕他们每人都曾经领到了两百两的赏银,可是依然觉得,这个军饷实在是太丰厚了。

要知道那些挖沟的苦力,一个月还挣不到一两银子呢。

不过这点军饷对杨潮来说却算不得什么负担,要知道杨潮现在还不到五百二等兵,一个月不到六百两银子,一百个伍长是二百两银子,五十个队正是一百五十两银子,不到二十个旗总不到一百两,百总、把总加起来,也就是三五百两而已。

总数加起来还不到两千两银子,光是理顺后的航运护航费,每个月就能给杨潮带来两万两银子。

不过等杨潮扩军后,可能军费就会翻番了,因为现在这些士兵中,很多都会成为伍长甚至队正。

至于那些新兵,暂时还享受不到这样好的待遇。

因为杨潮规定,三等兵为上过阵的老兵,二等兵为见过血的精兵,一等兵不但要上过阵见过血,而且各项军事技能都要名列前茅,平均下来,每一个队中,一等兵不会超过两人,杨潮的一等兵几乎就相当于满清的巴雅喇了。

因此即便将来杨潮军队规模扩大到三千人,军饷支出也不会上涨太大的幅度。

按照这个条件,暂时只有跟杨潮去海州的士兵,是二等兵,一等兵则要经过武艺考校定出来。

提高军饷自然受到大家的欢迎,可是杨潮后面的手段,更是将这些士兵牢牢跟水营绑在一起。

那就是允许每一个士兵的家属,来新江口开荒。

杨潮规定,每一个兵,都可以让他们的家属在新江口开垦五十亩荒地,军官和士兵平等份额。

杨潮手下五百来个人,哪怕每人分出去五十亩,也才两万多亩,相比长江沿岸这一片五六万亩的荒地来说,还不到一半。

而且杨潮还做出规定,这些开荒的土地,只要士兵还在自己手里当兵,那么就允许他们的家人永远耕种下去。

同时杨潮还没有忘记那些跟随自己战死的士兵,虽然战后杨潮不但如数给了这些家属抚恤,而且这些士兵生前该拿的赏钱,也是一分不少都给了他们的家属,最后每个烈士家属,连赏银带抚恤,都拿到了三百两银子。

但是杨潮依然让人给那些家属传话,告诉他们每家可以来新江口这里开荒一百亩土地,只要杨潮在一天他们就可以种一天,这一百家又分出去一万亩荒田,但是荒田依然还有两万多亩。

这两万多亩荒田,杨潮所幸雇佣这些开荒的佃户,帮忙都撒上草籽,他还有几千匹马需要草料喂养呢。

政策搬下去后,很快就收到了热烈的欢迎,只见一个个扶老携幼的军户们,从他们的卫所中,拖家带口的搬来水营外面,打起窝棚,然后就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虽然这些人中不少人家都得到了两三百两的银子,发了一笔小财,可是他们依然没有土地,卫所中的土地早在一百年前就被世袭的百户千户们瓜分完了,就算他们给钱也未必能买到,而且买到后还牵扯到一个如何在以势压人的世袭武官面前守住土地的问题。

因此这些人即便有了钱,还得给卫所军官种田,或者就坐吃山空,至于用那些钱做生意,倒是很少有人选择,一个个大字不识一个,让他们去做生意,确实有些为难他们了。

结果杨潮的开荒政策一下,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的,所有人都来了,土地,期盼了几百年的土地,他们终于可以给自己种了,虽然没有地契,可是卫所里的土地还都是军田,又哪里有什么地契。

反正只要杨潮在,他们的地就可以种下去,而且杨潮说了,不会收他们一分钱的租子,这么好的事在哪里去找,可不就跟自己家的地一样吗。

其实他们很快就发现,这比自己的土地更好,因为不但杨潮不收租子,军田还不用交税,还没人想到要找杨潮来收税,史可法暂时没想到,也不打算收,其他人就是想收,也得掂量掂量会不会惹杨潮不高兴,起码江宁知县就不敢这么做。

于是杨潮亲眼看见,在原本的一大片荒野上,一个个窝棚出现了,相熟的军户们还习惯的将自家的窝棚聚集在一起,然后一个个村子形成了。

在荒野上极短的时间里形成一个个村子,在杨潮的眼中,就如同一张空白的画布上画出了美丽的画卷,而且这比画上的图案更加鲜活,更加充满生机,因为画卷上的房子永远是那么一层不变,可是每到午后,新江口这里的窝棚上,总能看到渺渺的炊烟。

不得不说杨潮这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伙,有时候还是有点小资情调的,新江口这里的风景正好就触动了他心中的热情,竟然在荒野外一连蹲守了几十天,拿着木炭眉笔每天画素描,打算当条件具备的时候,就通通化成油画,而且心中还很笃定,肯定都会是名画。

随着新江口一座座村子的形成,杨潮积累的素描素材也越来越多。

而且杨潮还动手在这自然形成的画卷中随时添加自己想到的东西。

他看到一群群活泼的孩童在荒地上戏耍,顿时想到了该建一个学校,于是立刻就找了几个书生,办起了水营学堂,免费给这些孩童都发了书,让书生们教授他们读书写字。

这又赢得了士兵们的一片感激。

一连在开荒的农田中素描了几个月,沉浸在艺术中的杨潮几乎忘却了俗事,外面的一切事物都是能推就推,一切宴请一概不去,既不巴结上官,也不接受其他人的巴结。

但是终于遇到了不能推开的事情,母亲赵兰要去灵谷寺还愿,派人来喊杨潮陪着去。(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节夫人政治

杨家的马车一大早就出了南京城,一直往东,越过了孝陵卫,才到了钟山南坡处的灵谷寺。

灵谷寺距离孝陵大概六里,虽然一路大半山地,但道路却还不错。

因为这里原本就是佛教福地,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江南极为兴盛,南朝四百八十寺是个虚数,真实数字远高于这个数,仅仅钟山这一带就有七十座寺院。

灵谷寺原名开善寺,原在钟山南玩珠峰前,梁武帝萧衍葬宝志法师于此,建有关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时改称宝公院。南唐时为开善道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寺名为“太平兴国禅寺”。元朝及明初称为“蒋山寺”。

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原寺塔距宫阙太近,同时准备建明孝陵,于是将蒋山寺、宋林寺、竹园寺、志公塔、宋熙寺、悟真殿等全部迁于今址,并赐额“第一禅林”,称为“灵谷寺”。

所以灵谷寺原本并不在现在的位置,灵谷寺原本也不是一座寺庙,是因为明初朱元璋要修建孝陵,看重了灵谷寺所在的位置,于是将其圈占为皇家园林同时修建孝陵,然后动用军兵将灵谷寺在现在的位置修建而成。

灵谷寺中有一个万工池,据说就是动用了上万士兵挖掘出来的。

虽然占用了古寺地面,并将附近的蒋山寺、宋林寺、竹园寺、志公塔、宋熙寺等寺庙都搬迁到了灵谷寺这里,但是朱元璋也不得不顾佛教的影响,因此修建灵谷寺不惜工本,大量动用了军队,所以连道路都修建的相当不错,加上后来无数的善男信女捐资修缮。道路条件才一直不错。

杨潮和母亲、妹妹,因此可以一直坐着马车到达寺庙下面的山道前。

山道石阶往上攀爬,两边松柏掩映。一片古风古韵。

爬上半山坡的灵谷寺山门前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午。

灵谷寺大门是一座三拱门的门厅。上覆绿色琉璃瓦,两侧是红墙。中门上题“灵谷胜境”,两侧偏门各书“松声”、“泉涛”。大门正南有一个长近百米的月牙形放生池,就是万工池。

不过母亲赵兰领着杨潮和杨月,以及车夫一行人,却停在了山门前,并不进去。

杨潮不知何故,不多会。山下又有一群人在慢慢爬山,前呼后拥,好不气派。

当这些人走进了,杨潮才知道,母亲正是在等这些人。

因为这些人是兵部尚书府的人。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陪同他母亲也来灵谷寺还愿。

杨潮还在发愣,赵兰已经迎了上去。

杨潮看到母亲的样子,颇为好奇,因为她走路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过去的母亲是是风风火火,一派干练的主妇气势。现在则一步三摇,小步频频,让杨潮感觉到扭扭捏捏的样子。

显然母亲在刻意模仿管家妇人的姿态。

杨潮这段时间对家里关心的有些少。还不知道母亲自从得到了二品诰命夫人的头衔后,就一直对礼仪问题十分讲究,经常特意去拜会一些官家命妇,偷偷学着那些妇人的坐卧行止。

“命妇赵兰,见过史老夫人!”

母亲过去给被史可法搀扶着的史夫人行了一礼。

史老夫人笑着扶起赵兰。

两人说了几句家常话,然后赵兰才朝后面喊了声:“潮儿,你还不过来拜见史大人。”

杨潮还因为母亲的行为在发愣,这才察觉到,史可法也来了。史可法可是自己的上司。

于是过来躬身拜见:“见过史大人!”

史可法点点头。

都是便服,用不着行大礼。

“杨将军也来灵谷寺了啊。”

史可法随口说了一句。

杨潮回道:“陪家母来还愿。”

杨潮被围海州之后。母亲在南京附近几十家寺院都许过愿,后来一一还愿。听说光是进献的香火钱就超过了一万两,不得不说当时母亲急了,什么海口都敢跟佛菩萨开。

灵谷寺是距离最远的一座寺院,也是最后一个来还愿的,母亲死活硬要杨潮一起来跟着给菩萨磕头。

史可法笑道:“巧了,本官也陪家母来还愿。”

杨潮笑着点点头,但是去感觉这似乎不是巧合,而是母亲有意为之。

不由得多看了母亲几眼,母亲什么时候有了这种心眼,竟然懂得帮自己制造跟史可法接近的机会。

但是杨潮不认为这有必要,以自己跟史可法的关系,已经用不着套近乎了,要求见史可法,几乎不会被拒绝,但是史可法会不会帮自己办事,那就看是什么事情了,无伤大雅的无所谓,要是事关朝廷厉害,史可法往往是不会徇私的,这点上他跟熊明遇完全不同。

但是母亲一番好意,杨潮也不好拒绝,只能跟着,一起进了寺庙。

灵谷寺因为是几座寺院合并,朱元璋也不惜工本,因此这所寺院极为宏伟,占地五百多亩,进了山门还要走五里路才能见到连片的建筑。每天寺僧都是骑着马关山门的。

进了山门,是一条通幽松径,两侧松荫夹道,苍翠如沐,这条松径长就是五里,还有一个有名的名称“灵谷深松”,是雅士中有名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过了这片松径,才真正看到灵谷寺的建筑,金刚殿、天王殿、无量殿、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