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还是先打江西!”

吕末虽然也慢慢朝着站在杨潮立场上想问题,但是他心中还隐隐有一个朝廷的概念。

“江西!浙江!”

杨潮默默权衡,他也觉得。非此即彼,攻打这两地是必然的。

杨潮甚至就要立刻下决断了。可是心里的不甘情绪突然影响了他,他想到这次被洪承畴算计,一步一步始终十分被动,似乎每一步都是被洪承畴牵着鼻子走的,除了在南京最后成功击退了洪承畴外,其他地方可谓是大败亏输,要不是手下新兵以巨大的伤亡稳定了战线,等到了许多男的援军的话,南京也是凶多吉少啊。

换做任何一个大明城市,在城破后,敌人冲进城中,还能坚持抵抗的,也就是杨潮手下的几率严明的军队了,其他那些军队都靠不住。

“攻打江西,攻打浙江!这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啊。”

杨潮叹息一声。

手下们点点头,似乎没有别的选择了。

杨潮苦笑道:“可是我们能想到的,洪承畴肯定早就料定了,洪承畴恐怕有所布置。”

赵康哼道:“料到又如何,我军堂堂之师,临堂堂之战阵,靠的是兵强,不是诡计。”

赵康显然不太在乎洪承畴。

但是杨潮已经收起了小心,被洪承畴这次玩惨了,他已经不敢小看谋略的作用了。

或许强大的军队可以取得战斗胜利,获得战术优势,可是在大局面,在战略层面,谋略却不可或缺啊,当年法西斯的军队何等嚣张,取得了那么多战斗的胜利,可是战略上的缺陷,最后还不是制他们于死地,所以战略问题也十分重要。

经此一战,洪承畴等于给杨潮上了一课,如果将军事能力分为三等:最低等的就是只懂得冲锋陷阵,靠着兵强马壮战胜敌人的层次;中等是精通兵法可以用战阵制敌的层次,比如戚继光大帅这种层次;可是最高等的,却是能将战术和战略相结合,明白战术胜利只是服务于战略目的人,这种人才是真正精通军事的军事家,历史上只有诸葛亮、姜子牙等区区少数人达到了这个层次。

杨潮自认也是书读兵法,自认也是精通战阵,可是一直只是在第二层面徘徊,而且崇尚戚继光而忽视诸葛亮,现在被洪承畴玩的欲仙欲死后,才猛然惊醒,真正的战争原来并不一定发生在战场上,战局之外的战争或许更为激烈。

所以杨潮决定:“不打江西,也不打浙江。吕末负责稳守徽州不得有误;许多男坐镇浙江,稳守目前控制的杭州到衡州一线,暂时不要南下。”

所有军官都有些迷茫了,他们实在是看不懂杨潮的部署了。

赵康道:“那我们打哪里?”

吕末道:“还是说暂时不打了。”

许多男叹道:“暂时韬晦也未尝不可。”

杨潮摇摇头:“打,不惜要打!韬晦是一定要韬晦了,本督只需要三年时间,可是清军连三个月都不给我,接连攻打,让我军民俱疲。如果不打,就是示弱,让清军以为我军无力进取,日后必然更为猖狂。不是继续攻打我们,就是会放弃我们转而攻击其他地区。所以我们必须打,而且要狠狠的打,一下把清军打疼,让他们知道我们是一只有利爪尖牙的猛虎。让他们既不敢轻易来犯我们,还必须分出大半兵力牵制我们,这样我们既可以安心休养生息,还能给友军分担大部分压力。”

杨潮把战略意图给军官们好好分析了一次。

但是这些人心里并不是很认同,他们的立场不一样,像赵康还巴不得清军去打其他地区呢,消灭了哪里的明军,尤其是消灭了小朝廷,到时候整个中国沦陷,杨家军以驱逐鞑虏的身份将清军打败,就又是朱明王朝开拓的版本,到时候杨潮想当皇帝,没有任何阻力。

但是吕末觉得这个战略路线倒是非常正确,无论是军事上的,还是政治上的,都正确。

但是他们有一个疑问:“那我们打哪里?”

是啊,打哪里呢,进攻方向是哪里,不是浙江,不是江西,还会是哪里?

“这里!”

杨潮一指通过大明皇舆全图复制出来的地图。

“山东!”

几个将领不由惊讶。

不怪他们惊讶,如果杨潮还是过去的杨潮,也绝对不敢攻打山东,起码不会这时候攻打,但是通过这次教训,杨潮知道,如果不抓住战略的主动权,一味地被动,那就要始终挨打。

而战术上的主动杨潮军队不可能掌握,在骑兵不及对手的情况下,就不可能通过战术主动来弥补战略被动的态势,那就必须大胆谋划,直接通过战略部署,将主动权握在手里。

“打山东,作为北伐的架势,未必北京,让清军寝食难安。我倒要看看,如果我军进逼山东,多尔衮还敢不敢在江南保持一只大军,还敢不敢把洪承畴放在我军的卧榻之侧。”

自己掌握主动,让敌人被动,这样才是杨潮喜欢的战争方式。

“北伐!”

“收取中原!”

“为何不打河南?”

几个将领不由蹦出这几个字。

北伐和收取中原这两个词汇,在当年南宋时期爱国文人不知道在诗歌中表达了多少次,陆游、辛弃疾这些人终生都没有看到希望,就是老百姓也一心盼着能够北伐中原回到老家,可惜南宋朝廷一直到灭亡也没有给他们这个希望。

这两个词似乎是深入江南百信心中的,因此军官们对这两个词非常敏感,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收复家园的情结,而且是一种建功立业的强大刺激,因为这两个字让他们可以联想到一个千古英雄,在民间声望崇高,已经封神世代建庙祭祀的岳飞,岳王爷!

但是北伐的话,似乎河南才是中原,才更有历史意义。

但是河南不是政治中心,没有太大的政治意义。

杨潮道:“北伐还没到时候。大山东也不过是摆出一个战略态势,给清廷表达一个态度而已。清军至少十五万部署山东,其中八旗主力就有五万,我军是无法出动十五万人北伐的,真的全军北伐,失败的风险是我们承担不起的。”

“那派谁去?”

这个问题才更让他们关心。

明军的第一次北伐啊,谁指挥可关乎到功业的问题,相信带兵将领会立刻名动天下。

“我亲自去!”

杨潮态度很坚决,他必须亲自出击,才是对清廷这次偷袭江南的最好回馈。

赵康不由有些失望,随即问道:“那末将请命一起去。”

“末将亦请命!”

“末将同请命!”

“末将也去。”

其他军官纷纷表态,没人想错过这个机会,这个扬名的机会,和进史书的机会。

“吕末、谢飞和许多男留阵江南,防备江西清军。赵康、孙长福与我一同北上,在南京留下一万骑兵策应。共五万人,会同李五六三万大军,从王璞处抽调两万大军,攻计十万,攻打山东!”

十万人的北伐才像点样子,少于十万人,没什么气势,根本不可能震动清廷。(未完待续。。)

订阅过百

终于过百了!

已经好久没开单张了,不经意发现订阅竟然刚刚过了一百,感谢大家的支持。顺便说一下,本书也快要结束了,全部稿子上个月都已经写完,大概还有二十万字左右的样子。一百五十万字,不算长,但却是我所写的书中最长的一本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四节第一次北伐

杨潮北伐最大的阻力,不是稍显疲惫的军队,不是刚刚遭遇战火洗礼的经济,而是自己的家人。

家人极力反对杨潮北伐,兵凶战危,让他不要轻易涉险,不但父母反对,几房妻妾都反对,尤其是怀着已经五个月身孕的公主朱媺娖哭的不停。

其实这段时间,杨潮始终坐镇南京,一次都没有亲临前线,就是因为家人,因为妻子怀孕,他也想陪伴妻子一直到生产,所以无论是阿济格还是豪格来攻,他始终坐镇南京,一步都没有远离家人。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了,这一次必须杨潮亲自回应,他必须给清廷重重的一击,才能让清廷老实下来,才能真正安心休整一番,杨潮太需要时间了,江南的改革才进行了一半,经济上的改革完成了一半,政治上的改革还没有进行。

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一年改革,两年稳定,三年发展,这样才有足够的余力,跟清廷进行长期的战争。

“公主,你听我说。如果为夫有一个理由能够留下,我就不会离开你。但是这次不同,这次谁去都不行,必须我亲自出面,必须是打着杨字大旗的大军狠狠的向满清心窝子里插上一刀,他们才知道疼,才知道怕。”

朱媺娖用手帕抹着眼泪。

“可是孩子再过四个月就要生了,你说要陪我一起的。”

杨潮叹道:“公主你放心,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一定会陪在你身边。”

朱媺娖也知道杨潮去意已决。作为妻子实在是不好阻拦男人谋取功业。哪怕现在明眼人一看杨潮的功业就是挖他们朱家的墙根。但是与其被其他人挖走,还不如让给自己男人,再说了她一个女人,那些政事根本就不是她该操心的。

所以朱媺娖也只能点头:“驸马说话可要算话!”

杨潮轻轻抱着她:“为夫那一次说话不算话了。”

公主的脸稍稍红了起来,光天化日的,她很不习惯,但是她又很享受这种被男人拥在怀中,而肚子里还有他的骨血。

“好了。你要好好保重,等我回来知不知道!”

许久之后,杨潮才放开朱媺娖。

朱媺娖红着脸点头。

“每天要锻炼锻炼,你这身子太弱了,不锻炼的话,生孩子时候要吃苦!”

耐心的叮嘱让朱媺娖感到一种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她本来以为身为公主是不会拥有的,但是现在她拥有这一切,第一次朱媺娖感觉到,似乎大明朝的失败对她个人而言。却不是一件太坏的事情。

离开朱媺娖开始劝说父母,跟父母讲道理。分析情况,父母也不是一个强硬的人,尤其是现在杨潮位高权重,父亲甚至认为杨潮是在给杨家打天下的时候,他并不想组织。

“儿啊,你要记住,你可千万不能涉险,你现在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了。”

父亲千般关心的叮嘱道。

“哎,子嗣单薄啊。”

说完不忘叹息一声,以前他发出这种感叹的意思就是没能纳妾多生几个儿子,每一次都会被母亲蛮不讲理的责难。

但是这一次母亲不但没有责难,反而露出羞愧的神色,似乎在为没有给杨家多添几个丁口而愧疚一般。

当天母亲就跟父亲商议,说给他找两个丫头做妾的事情,不过这一次父亲自己拒绝了,说孙子都快出生了,做爷爷的纳妾像什么话,一心期盼着公主能给家里添个男丁。

杨潮劝说完父母,就该去劝几个小妾了。

说起来小妾的地位确实低啊,怀有身孕的妻子此时最惹不起,蛮不讲理的父母第二惹不起,这些小妾吗,那还是惹得起的。

“哭哭,哭什么哭!为夫是去征战沙场,尽忠保国,你们如此哭闹多不吉利!”

对小妾吗,自然要摆出大老爷的架子来。

其实哭闹的也就是董小宛和陈圆圆,董小宛用哀愁的眼睛盯着杨潮一副哀怨,陈圆圆只是低声哭泣,李香君倒是没有哭,只是露出担心的神色。

“对,别哭了。夫君即将出征,不吉利!”

董小宛抽噎几声后,强行止住了哭泣。

“那今晚让奴家好好伺候伯爷。”

董小宛转而娇羞的说道。

陈圆圆抬起头来,用祸水级的美颜决然道:“奴家也要伺候伯爷。”

李香君欲言又止,还有些放不开,也怕累坏了杨潮。

杨潮哈哈一笑:“好,一起来吧!”

天大亮。

骑着马感觉到一阵阵腰酸,到底是二十来岁的小妾啊,掐出水的身子,太缺耕耘了,让杨潮元气大伤才满足了她们。

看到同行的赵康和孙长福两人也是如此,杨潮就知道他们昨夜也玩的过分了。

与骑兵部队先行,赵康带领的骑兵部队,名义上是杨潮的亲兵队,因此在这只部队中,大家对杨潮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士兵们对杨潮极为热情,无论杨潮走到队伍中的哪一处,都是绝对的焦点,甚至还因为太过于关注杨潮,行军都乱了的事情。

孙长福率领的军队坐船慢慢行动,他和赵康这次南下唯一的作用就是最了一回长途行军训练,除了多消耗几千担粮食,没有任何贡献。

大军经过扬州和淮安的时候,看到这两座城市已经完全恢复了归来,破损的房屋重修了,街面也恢复了以往的繁华。

在杨潮新的验证制度下,淮扬盐商们投资在海边新建了十八个大盐场,加上官府原有的盐场,江淮食盐产量比过去翻了两倍还多,最大的好处就是常年远比鲜鱼价格高昂的咸鱼,第一次价格落到了鲜鱼之下,而且还在飞速增加中,据估计明年海边渔村渔民生产的咸鱼就能达到一百万担。

中国盐业专卖造成这种十分奇葩的事情就是,老百姓普遍对咸鱼比鲜鱼价格低感到很不可思议,放在过去咸鱼价格总是高高在上,普通百姓根本吃不起。真是因为食盐价格太高,就只有海边的渔民家庭才吃得起,因为他们自己煮盐,自己腌制,留着过冬吃。

但是渔民不可能也不敢大量制造咸鱼,第一是自己煮盐本来成本就高,而且还是犯法的事情,偷偷煮盐自用官府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如果大肆制造咸鱼出售,无异于破坏朝廷盐政。

现在有淮扬盐商盐场中晒出来的大量廉价食盐供应,这些渔民大可放开了的制造咸鱼,男人下海捕鱼,女人在家腌制,工作比过去忙了数倍,但是收益也比过去翻倍了。

作为一个有广阔海岸线的国家,海洋馈赠的大量海鲜,过去竟然只能让渔民独享,这极其的不合理,要知道荷兰这种海洋民族,鱼肉可是提供了他们巨大多数蛋白质供应的,就是日本的咸鱼也是最低等的食物,到了大明反倒成了高档货。

原因就只有官府每年要收取一百万两白银,同时相关官吏、盐商套取了绝大部分利益,付出的代价就是整个国家要吃高价劣质食盐。

现在杨潮通过改革,一张盐票,十万两银子,盐商就有资格参与食盐产销的所有环节,而盐商们落后的经营思路和被限制了几千年的野心,加上一个个财雄势大,让他们一个个都愿意拼命在这些环节投资。

盐场要建,盐船也要卖,盐铺也得开办,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白银被他们起了出来,投入市场变成货币流通起来,而这些投资淮扬两府是绝对绕不开的,作为试验集散地,这两地的经济快速恢复过来自不用说,而且发展速度极快,要是有现代统计的话,绝地不会小于一年半分之三十的增长速度。

但是盐商窖藏白银流入市场,绝对不意味着仅仅推动了淮扬两城的发展,会带动一整条经济链的,比如海边的渔民,过去因为捕鱼只是自己吃和供应附近集市,无法长途运输到大城市,结果导致他们的生产兴趣不大。

现在有了大量的食盐,可以放开了生产咸鱼,一个巨大的市场突然向他们敞开,好似一个黑洞一般,无论他们生产出多少咸鱼来,市场都能消化,在经济作用下,渔民肯定会投资扩大他们的船只,打造更大更多的渔船,出海到更远的地方捕捞。

然后造船业增长了,航海人才也培养出来了,这些渔民捕鱼季节可以捕鱼,休渔季节还可以用渔船运货,荷兰人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他们规模庞大的鲱鱼捕捞船队,捕鱼季节之后,就开着小船在北欧到南欧一带贩运货物,最后让荷兰人发展成了海上马车夫。

淮扬两府是发展起来了,但是到了徐州一带就显得萧条起来,本来是靠着运河发展的城市,由于南北漕粮断绝,商旅也绝迹,市面一下子就清淡起来,别说发展了,徐州等地尚且没有几年前繁荣,街市冷冷清清,有一般人都关张回家了。

但是徐州城萧条的商业相比,人口数量倒是没有变少,反而可能更多一些。

因为此时这里聚集了近十万大军,而且已经整装待发,士气高昂的准备北伐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五节军人的直觉

看着这些士兵,又越接近山东,杨潮就越有一种强烈的知觉,这次出击一定会取得巨大的胜利,而且是超出自己想象的胜利,心不由有些颤抖,一股压抑不住的兴奋如海浪拍击礁石一样一拨接一拨的波动。

这是直觉吗?

换做以前的杨潮,绝对不愿意相信这种非理性的东西,可是打过这些年仗之后,他才开始相信,这种来自雄性动物原始本能的战场直觉,有时候真的非常有用。

一个老兵,甚至一匹老马,没有任何道理的,有时候他就是能趋利避害,冥冥中对各种危险有潜意识,这就是为什么老兵在战场上存活机会更大,哪怕是杨潮的军阵,明明大家都在一起,可是每次死的新兵还是比老兵多的多,可能原因就在这里。

老兵无意识的一个低头,一个闪身,就可能躲过一只不知道哪里来的暗箭,而新兵绝对没有这种本能。

不过这次不一样,杨潮这次感觉的不是对危机的本能反应,而是一种对即将到来的大胜的反应,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