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下了归德,清军没有行动,豪格也没有行动,那么打开封,清军总不能没有任何行动吧,杨潮认定多尔衮会将湖广的三顺王部调回。
王璞带来的五万大军,除了其中的老兵之外,新兵也让杨潮有些刮目相看,不是这群人的战斗力多么强悍,而是素质极为出色,清一色的山东大汉,难怪一向看不上降兵的王璞,去年竟然主动要求编练降兵了。
随着一批批降兵和难逃的包衣加入,才让杨潮将军队扩充到了五十万人,现在八个总兵每人可以统兵五万人。
王璞练兵的水平一直很高,他手下五万人的整体素质,绝对是一等一的。
而他心高气傲不愿意看到李五六夺取开封,于是一直坚持要做先锋,杨潮要用他这股锐气,让他带两万人出发,沿着睢水进逼开封,谁也没想到竟然传回了败绩。
“被偷袭了,损兵两千,粮草辎重都被焚毁!”
战况让杨潮十分惊讶,很显然清军的意图就是断绝粮草,这个杨潮不惊讶,惊讶的是满清竟然还能抽调出如此精锐的骑兵部队做敌后行动。
要知道王璞虽然傲气,但是带兵也是有一手的,派重兵亚运粮草,谁知道两千人竟然全军覆没,除了少数几个骑兵逃了出来,大部竟然战死。
“是哪个清军带队?”
杨潮不由询问,八旗的精兵强将损失很大,已经很难找出名将了,否则也不会用三顺王,仅剩的一些比如巴山、勒克德浑等也都在湖广,留在北京的不多,更不能动,不知道多尔衮这次让谁统兵的。
“不认识,说是打着吴字旗号。”
“吴字旗号?汉将?吴三桂!”
姓吴的汉将,除了吴三桂,还能有谁。
杨潮不由惊异,吴三桂的名头太大了,更让他惊异的是,满清竟然敢启用吴三桂。
杨潮可是不遗余力的给吴三桂造谣的,说是吴三桂秘密接受了明朝小皇帝的旨意,只要带兵南下就封他为王,让他列土封疆。所以吴三桂入关之后,只是打了很少的仗,平定李自成后,很快就被满清调回了关外防守锦州,以为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再次入关了,可没想到竟然出现在了开封。
“满清果然无兵可用了,不过吴三桂手里可是有一只精锐骑兵的。”
关宁铁骑规模虽然不大,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万人上下,但是战斗力还是很不错的,逼急的情况下是能够跟满清骑兵野战的,当然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斗志不行,遇到清军容易溃逃。
从孙承宗开始苦心打造的关宁铁骑,现在传到吴三桂手里,自然也不过万人,吴三桂的核心精锐差不多五千人马,但基本上是吴家的家丁,这是一只私兵,因此谁都动不了,要动关宁铁骑必须让吴三桂统领,这只军队现在只认吴三桂。
不过吴三桂也是一员猛将,从他在一片石阻击李自成,之后又一路追击到陕西就可以看到,这只军队的战斗力极其不俗,在偷袭之下,歼灭杨潮两千辎重兵也不是不可能。
“开封有吴三桂,这仗不好打了啊。”
知道对手是吴三桂,杨潮立刻就明白,遇到劲敌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二节论道
顾炎武等士子没想到,他们刚刚到来,就听到杨家军的败绩。
杨潮的赫赫战功早就让人认定天下无敌了,因此才造成哪怕四周都是敌军,南京百姓却一点都不惊慌,不过在三顺王偷袭南京之后,南京百姓已经明白南京并不安全,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大家更愿意把钱存在江南银行了。
但是顾炎武这些苏松一带的士子却不一样,苏松一带始终没有遭受战火,而且每一次无论多么危险,杨潮总能力挽狂澜,扳回局势。
因此哪怕对杨潮的所作所为不甚认可,这些士子依然相信杨潮的盖世武功。
但没想到刚刚赶到河南,就听到了杨家军的败仗,让他们十分扫兴,可也仅此而已,他们认定杨潮很快就会打一个打仗,将河南彻底收复。
其实他们有些高看杨潮了,例数杨潮每一次胜仗,要么是出其不意偷袭得手,要么就是水淹计策,正面交锋取胜的时候,无不是靠着远多于敌军的兵力取胜,无论是在扬州蜀冈强攻多铎,还是在芜湖对阵豪格,杨潮都调集了超过对手三倍以上的兵力。
因为杨潮自己清楚,单兵素质上自己的军队平均水平还是差清军很远,通过战争能够弥平一些,但是如果战阵不能够稳守,失败的几率还是很大的,比如吕末多次战败,还有这次王璞辎重被烧,足以说明在没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清军依然占有优势。
“让施琅带水军继续护送粮草前进,沿途加派五千骑兵随行!让王璞不要急于进攻。步步为营稳妥为上。”
王璞大军在陈留。粮草辎重是在杞县被焚毁了。必须立刻送去补给,否则主力就会受到影响。
没有辎重王璞大军就难以前行,河南此时依然残破,虽然清廷已经开始着手恢复生产,可是毕竟受到数十年的战乱,人口凋零,土地撂荒严重,收集军粮十分困难。杨潮又不想强夺百姓口粮,因此只能从江淮调运,所以王璞也只能步步为营,不能因粮于敌,就地打粮。
虽然知道吴三桂很能打,知道有他在开封,开封之战必定不会轻松,但是杨潮依然坚定的要向开封推进,当然可以更慢一下,哪怕消耗更大。但是这样一步一步碾过去,给清军造成的压力也会更大。更容易让多尔衮将江南的军队抽调回来。
“该见一见这些书生了!”
处理完军务之后,杨潮立刻召见顾炎武等书生,跟他们亲切的长谈一番。
对于读书人杨潮其实没有什么偏见,这些人都是精英无疑,他们之所以不是人才,不是他们的智力水平太差,不是他们自己懒惰,而是培养他们的教育模式的问题,在这个教育制度中,他们一个个都证明了自己,说明他们的智力和勤奋都不比别人差,其中少数人甚至堪称颇有天赋。
跟这些人谈论了很多事情,大多集中在战争上面,但是也有人比较关心政治。
就有人提出,杨潮似乎不重用士人,加上征收孔府税赋后,有人尖锐的提问是不是杨潮不尊圣教。
对于被捧为圣教的孔教,杨潮其实并不抵触,孔子其人还是值得人敬佩的,在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孔子打着有教无类的旗帜,能够收数千学生,足以说明其学问和人格魅力了。
错不在孔子,而在于后世的政治家不该将孔门捧那么高,春秋时期的孔门中人,一个个可都是信仰坚定,品格著称的君子,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是比比皆是。
可是独尊儒术之后,这些人的徒子徒孙掌控了权力,享受着万人敬仰和荣华富贵,不变质才怪呢,读一样的书,读出了范文程、洪承畴这种人物,也能读出文天祥、陆秀夫这样的人物,出问题的不是孔孟之道,问题是有人真的愿意按照孔孟礼教来做人做事,有人却只是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而已。
这种现象不止是孔门独有,佛教在印度的时候,那群和尚可以苦行修行,甚至拥有不远万里翻越戈壁传教的意志,可是少林寺的和尚们拥有庞大的庙产之后,就变成了偷偷吃肉,偷偷娶妻生子享受荣华富的花和尚,此时当和尚已经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他们获取荣华富贵的方式手段而已。
就算在后世,不也有大批的无耻之徒为了政治前途,混迹在dang组织之内吗,他们入dang当真是信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后世儒教先是被批的一无是处,后来有大肆提倡宣扬,因为政府发现,老百姓不能没有信仰,失去了信仰极其容易被别的思想侵蚀,后世大批学者整天论证中华文明的劣根性,论证中国人从种族上到文化上都是世界的毒瘤,恨不能生长西方长一副白人皮囊,甚至出现了没有被彻底殖民过而遗憾的声音。
政府发觉百姓大脑被西方文化思想侵略的实在没办法了,才想到孔教这种在中国统治了几千年的思想来,提出什么新儒教之类的东西。
其实以杨潮的理解,孔教有不好的东西,但是绝对不是后世人指责的那样,甚至孔教不是导致读书人厚颜无耻的原因。
什么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君子不立危墙等等处事原则,绝对不是孔教信条,相反孟子告诉世人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告诉世人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至于那些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信条,完全是跟儒教基本信条相违背的,这些文化从何而来?很显然这种妥协投降的做人原则充满了狡狯,这是一种世俗文化,是读书人被世俗文化所浸染。而不是儒教本身引入了这些自相矛盾的信条。之所以出现大批的知识分子寡廉鲜耻的卖主求荣。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一臣不事二主,一女不嫁二夫”的原则为人处世。
只是后人不理解孔孟之道,将其认为是寡廉鲜耻,认为是卖主求荣,是造成汉奸的元凶,如果真的是这样,历代皇帝也就不会提倡孔孟之道了,毕竟谁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官员一个个都是势利之徒。
杨潮反对的是独尊儒术。本来是儒道,只要是道那就是奉道不奉王的,独尊之后,就变成了术,变成了一种用来谋求富贵的方式,必然会吸引那些投机分子的加入,于是就变质了。
任何组织,一旦得到垄断权力,势必极快速的腐化堕落,这是一种自然定律。
杨潮将自己的思考对这些书生一说。他们立刻就沉默了下来,大量的论证观点。大量打着儒士旗号的读书人卖主求荣,让他们说不出话来。
“所以,本督尊儒,但不独尊!诸子百家各有取舍之道,儒道乃修身养性之法,诸子百家却有治国之实学。”
杨潮一番论证,让这些读书人不但说不出话来,而且颇为触动,他们发现这个说法十分有道理,似乎千年来的道德沦丧还真是因为独尊而引起的。
“绝对的权力,造成绝对的**!”
杨潮又抛出这个后世的论调来。
顾炎武却道:“大都督是不打算用儒治国了?”
杨潮摆摆手:“治国这种事还轮不到本督来。本督只是有一些浅见,和各位士子分享一下而已。”
顾炎武叹道:“听闻大都督要开科举,也不考经典了?”
杨潮点头道:“科举乃是为国取材,招募治国之才,儒道乃是修身养性之法,科举当取人才,而非德才。”
杨潮的原则是量才而用,治国可不能靠个人的道德品德,有德无才的家伙身居高位不是国家之福。
就算是史可法那样的人物,道德品质奇高无比,但是能力却很欠缺,反而是朱大典这样的贪官污吏颇为有种,上次金声桓攻入金华府的时候,金华府的文官武将都跑了,朱大典组织家人家丁,硬是抵挡住了金声桓等人的猛攻,坚持了两个多月,等到了杨潮救援。
顾炎武道:“无德之人安敢用?”
杨潮叹道:“本督也知道才德兼备之人乃是上上之选,奈何考孔孟经典考不出道德高尚之人来,考出来的大多是投机取巧之辈,要之何用?”
顾炎武道:“大都督似有偏颇。科举士子,大多还是好的。”
杨潮叹道:“不尽然矣,似北京诸公,哪一个不是道德文章字字珠玑,如同锦绣一般,但观其人,闯来降闯,清来降清,毫无礼义廉耻。”
杨潮拿出北京那批投降的汉官,李自成来了争着投降李自成,满清来了争着投降满清,哪一个不是举人进士,魏德藻还是状元呢,最是寡廉鲜耻。
顾炎武沉默了,其实顾炎武本人也很厌倦科举,他多次不第之后,已经放弃了科举,一心钻研学问,读书无数,兵、法、农政无一不精,只可惜都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
顾炎武已经是佼佼者了,跟他一样对其他理论感兴趣的读书人可不多,显然他这种读书人,读的那些实学也都是诸子百家中的精华,可以说儒教是将其他百家统一起来,但是以儒教道德礼教为核心。
可惜的是科举不考那些实学,考的偏偏是道德文章,这完全是本末倒置,称之为德治,而后世讲求的是法治,最多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但是儒教理论中的治国,却完全是以德治国,讲求的是修仁义则天下归附如水之归下也。
这完全是扯淡,你道德在高,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依然一拨拨南下抢掠,抢走你的妻儿老小,抢走的土地钱财,然后你继续高呼着用道德感化。
西方也是这样,用基督教神学治国显然走不通,当他们抛弃了神学,起码是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之后,才会发展起来。
因此杨潮不反对读书人以儒家经典修养身心,但是坚决反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内容。
“所以应该依法治国,而不是以儒治国,不是以德治国!”
杨潮觉得自己说的很合理,可是立刻就群情激奋起来,一个个摆出了暴秦二代而亡的教训,大呼法治不可行。
不得不说秦始皇搞的天怒人怨二世而亡,将法治彻底搞臭了,之后的历朝历代矫枉过正都不敢提法治,能跟儒道争雄一时的,也不过是道教的休养生息。
但其实秦朝绝对不是亡于法治,而是亡于秦始皇太好大喜功,修长城,修驰道,北击匈奴,南拓交趾,将国力耗尽了,就好像修筑大运河、争霸东北亚的隋炀帝一样,亡是亡在过度滥用民力上,隋炀帝可是开创了科举制度先河的人物啊,他不也亡了。
而秦亡后,修建的长城保护了后世的王朝两千年,隋亡后,大运河更是成就了一代一代的繁华,但世人只知道责骂他们,却无法客观的看待问题。
杨潮很为这两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可惜,但是这些儒教浸染下的读书人却不信服,一个个如丧考批一般,好似认定天下要亡了一般。
搞得杨潮身边的护卫紧张兮兮,甚至有人都把刀子拔了出来,生怕书生们不理智。
看到这种情况,杨潮也不好在继续下去了,连忙带人走了出去。
“把我今天跟这些书生说的话,抄录一份交给江南报刊印,明发天下!”
“恩,标题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无论什么东西,缺少了竞争,就会很快堕落,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刚硬著称的,到了后世反倒成了腐朽的代表,正是因为他们独霸了政治,没有了竞争,也就没有了活力。
在汉唐时期还有道家跟儒家一较高下,所以汉唐时期的读书人敢于操刀子杀人。
宋代彻底奠定了理学,结果越来越弱化了,文治极其繁盛,国力世界第一,但是不能掩盖其虚弱的本质,在超强的国力支持下,军事上始终是一个侏儒,以远超汉唐的国力,却一再的收缩,最后偏安江南。
明代更是以程朱理学为宗旨,极力打压南方出现的心学,更是没有了竞争力。更要命的是在明代,西方人依次完成了文艺复兴,开始步入启蒙运动阶段,从复兴罗马文化,变成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新的文化。
而大明故步自封越来越弱,继承明朝各种制度的满清,也只是做一些小修小补,作为一个少民政权,维稳是他们的第一要务,因此大兴文字狱,彻底扼杀思想文化,让中国连接近西方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迎头赶上和超越了。
想一想如果通过废除儒教的独尊之权,能让中华文明恢复到春秋时期,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等等百家致命的时代,让中国的法学,纵横学(外交学)等等变成春秋战国时期那么有活力的话,无异于西方的文艺复兴了。
没错这就是文艺复兴,中国时代的文艺复新,西方是复兴古罗马文化,而中国就得复兴先秦文化!
杨潮心中隐隐激动,觉得这件事的意义非凡。(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三节思想震动
杨潮这封废除独尊儒术的报纸刊发下去后,顿时引起了极其强烈的反应,可谓是天下汹汹,八旗打过来的时候,偏安在乡下借债自守的豪族们不加反抗,可是这篇报道一出,竟然有不少豪族立刻召集兵马,开始反抗官府,虽然不进攻县城,但是开宗明义的表示,不在向大都督府纳税。
也有借机闹事四处散播流言的士子,煽动一个个守旧的地主起来抗争,有的甚至拉杆子上山变成土匪。
杨潮没想到自己一封报道的力量这么大,大过了改朝换代的轰动,不由想到,后世如果太平天国不是到处砸孔庙,禁止祭祀孔子,让江南地主阶级认定他们想灭绝华夏礼教人伦的话,恐怕曾国藩的湘军也不会得到那么多支持。
一想到曾国藩那种人物的厉害,杨潮不由得感觉自己跟书生们突然谈论到的这些话题,传播出去的似乎不是时候,或者说也正是时候。
在满清在北方圈地剃发的时候,提出来,有外敌的压迫,地主阶级才更容易妥协,如果和平之后在提出来,那时候动乱的恐怕就不仅仅是个别最守旧的老地主了,恐怕思想甚至会感染到自己的军队中,那时候就是一场宗教战争。
西方三十年战争,天主教和新教打了一场,最后谁也没有奈何得了谁,但是让实力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让德意志地区损失了一般人口,再也没有跟法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