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发
第一第二百七十三章:东印度
森狡黠的放低了声音:“荷兰人出售东印度,我们的|要是葡萄牙、西班牙人,陛下,西班牙人与您有着良好的关系,如果大明愿意收购,我想西班牙人或许会打消这个念头,可是葡萄牙人资金雄厚,若是与它竞争,难免会浪费不少财力。陛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东印度一钱不值,所以这次收购必须由大明与英国联合起来。”
杰森顿了顿道:“荷兰人之所以转卖东印度,是因为它在远东的殖民地受到了削弱,而且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来保护东印度,其实他们最忌惮的还是大明的水师,一旦大明对东印度宣战,荷兰人根本不可能在万里之外的远东进行救援,所以东印度公司的意思是与其东印度被吞并不如趁早将这块土地转卖的好。而葡萄牙人与大明并没有多大的厉害关系,因此愿意购买。如果此刻大明的水师对东印度宣战呢?”
朱骏明白了,荷兰人出售东印度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保护能力,而欧洲各国对于东印度垂涎已久,必然会相互竞价,如果要买下来,必然需要大量的白银。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让这块土地贬值,再把英国推到前台代购这块土地。
如何让这块土地贬值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大明水师对东印度公司位于东印度的领地进行宣战,那么所有想购买的国家必须先意识到一点,当你买下这块土地时还需要与大明进行一番海战才能得到,花了钱还要打仗,那还不如直接派出舰队去美洲或者非洲去抢更加实在一些,跟大明地水师宣战,就算本国有着强大的海军实力,可是你的敌人在家门口,而你却要远涉重洋,这不是没事找抽吧。一旦大明水师对东印度宣战,就意味着东印度成了鸡肋,足够吓阻所有欧洲国家对东印度的购买,荷兰东印度公司找不到卖家,东印度又面临被吞并的危险,唯一地办法就是疯狂降价,以跳楼的价格贱卖出去。
这个时候,英国人就可以出手了,一百万银币的土地恐怕只需要十万银币的价格就能获得,土地到手之后大明水师突然又停战了,接着便是分赃,二一添作五是不成的,哥们的水师劳师动众至少也要二八开才行,我八你二,有钱大家赚,有好处大家分,我分的多,你分的少。
杰森笑嘻嘻的道:“陛下,您有没有兴趣?东印度土地肥沃,盛产粮食,而且拥有大量的煤、铁矿石,殖民地地港口和据点也是现成的,只要陛下点头,这块土地便由英吉利联合王国以及大明天朝共同管理,此外,印度次大陆的土地面积十分宽广,在这片大陆上有数百个领主,大明以东印度为据点,迟早可以一举吞并印度次大陆。”
朱骏点了点头:“这是个很好的建议,一些具体地事宜朕会安排内阁和你商量,朕不会让英国吃亏的。”朱骏给了杰森一个鼓励地眼神,让杰森精神一振,他不知道的是,如果没有大明崛起,英国人将在十年之后打败荷兰人,并且买下荷兰东印度在东印度的殖民地,而这块肥沃的土地在后世成为了女王王冠上最灿烂的宝石,也让英国的工业革命有了充足地原始积累资金,最后开启了近代工业的雏形。
送走了杰森,朱骏兴冲冲地回到后宫,当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江南一役大获全胜,大明的疆域已经扩展到了东临东海,南至爪哇,西到四川,北抵长江地超大版图近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也至少达到了一千五百多万,随着和平地降临,汉人的人口将会以几何数的增长,最重要的是,由于大明从前的技术积累,在加上近年来的鼓励政策,大明的工业以及科研能力渐渐开始走上轨道,人多力量大啊,欧洲在清初时在科学文化上开始逐渐领先,可是毕竟受到了人口的限制,而大明一旦开启工业化,其成就绝不是欧洲所能比拟的。
对于这次东印度的购买,朱骏还是持谨慎考虑的,印度次大陆简直就是天生的殖民场所,那里不单有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矿产,更有数以千万计的温顺人民,大明甚至可以再那里组织一支殖民军队,只要尊重他们的宗教习惯,就不虞他们会揭竿而起。
对于殖民统治,朱骏是极为痛恨的,可是近代工业革命必须经历痛苦的原始积累,需要大量的资本家和痛苦的劳工,与其剥削本国的人民,还不如去剥削别的民族,这个世上落后就要挨打,与其被别人打,不如自己去打别人。
………………………………
……………………………………………………………
朱骏还未高兴两天。一场朝廷地辩论拉开了帷幕。辩论是由江南一役地胜利而引起地。首先发难地是一个七品地吏部给事中。大明开朝以来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与六部相对。每科设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给事中。六科掌侍从、规谏、拾遗、补阙。以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可封还制敕。钞发章疏。稽察违误。虽然品阶十分低。可是权力十分大。成为监察机关。既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又可监察六部。纠弹官吏。就算是堂堂尚书见着了这种七品小官也不敢轻易得罪。这些官员大多由年轻地官员充分。他们不谙官场。不懂得圆滑处世。却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才设计出这一套以下克上地规矩。制衡高官。
由于明军在江南地胜利。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南部、江苏南部等地地光复。朝廷内开始传出一个迁都南京地声音。大明建国以来南京便是大明地首都。后来燕王朱靖难开始迁都北京。南京开始作为大明地陪都使用。成为历代太子地坐镇场所。南京也同样拥有六部。其地位与北京相当。而跟随朱骏入缅地官员中。大部分都是南京六部地官员。可谓是中兴地主力军。因此从海都迁往南京。让南京成为帝国中心地奏请得到了许多人地附和。甚至连沐天波与杨嗣德都是摇摆不定。
“皇上。南京乃大明龙兴之地。如今皇上据有四海。坐享天下。应当着人修缮南京宫室。择日迁都。以应万民浮望。”
“是啊。南京乃是富庶之地。建制和宫室都是现成地。海都虽好。可毕竟乃是蛮夷之地。如何能够久居?”
在吏部给事中发话之后,立即引来了无数朝廷大佬的附和,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迁都南京,以海都为陪都。
朱骏却不这样看,南京确实曾是大明的首都,可是海都如今也并非再是蛮荒之地,这些官员们只想着光复天朝上国的土地,对狄夷之地不报太大的兴趣,可是朱骏有兴趣啊,海都在南洋,一旦迁都去了南京,那么大明对南洋的控制就要削弱,一旦将来有少数民族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造反,大明的军队如何应变?而首都设在海都就少了这层顾虑,京城的戍卫部队可不是吃素的,而且海都继续成为首都,也将大量的增加汉人的人口,几十年之后,南洋的汉人比例越来越高,而各族人口也会随之减少,只有这样,汉人才能雀占鸠巢,将整个南洋据为己有。
其实矛盾的中心点并非是什么龙兴之地,也并非是什么狄夷蛮荒,主要还是认识上的差距,官员们认为天下便是中原和江南,而朱骏犹豫后世的眼界,心里已将全世界纳入胸怀,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上有着比江南和中原更加肥沃的土地,如果在这个时期不能够先期占有,那么几百年之后,一旦国界稳固,再想夺取就要难上几百上千倍了。
大臣们说起来可谓是一套接着一套,引经据典,先谈先皇,再谈太祖,接着又扯起江山社稷,七嘴八舌,可谓是理由充分的很,可是朱骏一点也认同,海都乃是南洋的中心,距离印度次大陆、非洲、乃至海路通往欧洲都是极为方便的,一旦迁往南京,虽然那里曾是中央王朝的心脏,可是并非是世界的心脏,朱骏在海都经营多年,不可能将它轻易抛弃。
朱骏用的仍然是从前的法子,一个字,拖。随你怎么说,也随你怎么骂,哥们不下朱批,你拿哥们有什么办法。大臣们闹腾了许久,见朱骏不为所动,也是无可奈何,你说了这么多废话,人家根本不听有什么办法。于是又有聪明人开始玩起了迂回战术,建议皇上仍然定都海都,而设南京为陪都使用。
对于这个折中的想法朱骏倒没有反对,南京毕竟是中央之国的心脏,在那里设立陪都,既可安置皇储,让他在陪都熟悉政务,又可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于是大笔一挥,让人宣旨。
………………………………………………………………………………………………
关于有读者说民粹主义,小弟实在不知道怎么答,这里只反满,对于其他各族的少数民族并没有采取任何压迫的政策,而之所以要反满,恐怕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不必细表。(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idiancom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一第二百六十七章:裂痕
江巡抚王志坚与总兵徐达昌的投降无异于一场清廷上,满人立即发现,曾经忠心耿耿的汉军旗人其实并非和他们穿一条裤子,这些祖先或者十几年前曾经背叛大明的汉军旗人在今后也随时会背叛大清,这一下不单是孝庄和康熙,几乎所有在京城的满人都傻了眼,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愚蠢,这些曾经的叛徒怎么可以相信呢,而且很快便有人意识到问题,由于对汉军旗的过于信任,这些人如今已身居高位,甚至掌控着京城以外的兵权,如果…………
不需要再如果了,浙江一省的投降而导致整个江南战役的完败已经是最坏的结果,长江以南再也没有了满清的任何力量,整条长江的南岸都是敌人,还有鸭绿江以东,甚至北部的俄罗斯也开始做好了趁火打劫的准备,西部的准格尔在俄罗斯人的支持下磨刀霍霍,吞并了许多蒙古部落,随时准备南下。原本还感觉局势并不太坏的满人立即意识到,其实他们除了能掌控北京城和辽东以外竟是四面楚歌,对于孝庄和康熙来说,辽东似乎也不安全,鳌拜自出关之后,掌控了关外的大权,一旦明军攻入北京,恐怕鳌拜是不会救得。
一时间,各种反汉军旗的言论在满人中流传,原本他们还以为汉军旗与他们亲为一家,甚至许多满人还与汉军旗人相互通婚,可是现在却未必了,因为他们发现,汉军旗或许还有退路,可是一旦满人落到了大明地手里,只有死路一条。在朝廷里,许多满臣开始弹劾汉军旗人,这个人似乎有嫌疑,那个人似乎也和明军私通,反正只要是汉人都有问题,要收回他们的权力,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还有偏激的奏请要皇上下屠汉令,虽然这种言论并非主流,可是事情这样的发展下去,也让许多地汉臣心惊肉跳、惊慌不已。
孝庄意识到了此事任由发展下去的严重性,满人与汉军旗甚至于蒙古人都开始产生了怨恨的情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汉人的至理明言被人反复提起,若这样下去,迟早会引起满蒙汉三旗的隔阂,一旦隔阂产生,被孤立的满人根本就不能抵御明军长江、鸭绿江甚至北方的俄罗斯,西部的葛尔丹的攻击,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唯一地法子就是将满蒙汉三旗紧紧的团结起来,而不是对自己的盟友猜疑,孝庄开始不断的颁布懿旨,反复地讲着汉军旗对大清的贡献,并且不断地保证汉军旗的利益不会触动才勉强将争论弹压下去。
只是裂痕一旦产生,要想弥补就是一两句懿旨所能粉饰的了。
孝庄的身体愈来愈不行了,甚至连下炕都需要人扶持,她活了太久,看的东西越多,也就越来越感觉到局势已经恶化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如今地局面并不是皇帝昏庸造成的,更不是那个叫新始地小子如何狡猾造成的,死结在于满人自身,满人只有百万人不到,而汉人却是满人地十倍二十倍,这种差距绝不是君主贤明所能弥补的,更何况那个新始地小儿也并非是无能之辈。
孝庄甚至觉得有些悲哀,满人打了几十年仗,从关外打到了关内,辛辛苦苦,历经三代人的心血,死了不知多少族人,可是如今兵败如山倒,不出五年功夫,整个长江以南便全部丢了,说到底,还是人心啊,大明的迅速崛起,十几万绿营的顷刻溃败,让所有的满人都失去了信心,辽东一线的鳌拜坐领十几万满蒙精锐,却不能踏入鸭绿江一步,只知防守,打了近半年,竟连一场大仗都没有打。
孝庄在踟蹰之后,终于下定了决心,一批批物资开始往关外运送,一些珍贵的珠宝业开始运往辽东,送至盛京封存,是时候该替自己的孙子准备后路了,孝庄浑浊的眼神在近些日子逐渐精明起来,她知道,她已没有了多少的活头,她必须临死之前为孙子安排一条后路。她更多的目光开始穿过山海关,越过千里辽东平原,那里是满人的祖居之地,而且那里还有一个看上去并不忠诚的将领,这才是孝庄更担心的事。
一旦下定了可能退居关外的决心,孝庄的注意力就开始转到了鳌拜身上,他坐领关外千里土地,拥有十几万的满族精锐,不管如何,一定要将他控制住。斗不过汉人她的孙子还可以回到关外为王,可是一旦不能控制住鳌拜,她和她的孙子恐怕连退路也没有了。
北京城的天气极为燥热,此时正值正午,内城更是热的吓人,自满人入关之后,满人全部住在内城,而汉人则住在外城,因此内城的大清门戍卫了一棚八旗兵,大清门原名大明门或正阳门,因为是内城正门的缘故,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也不准从箭楼下边的正门出入,因此正门是常年关闭
是正门两侧开了两个小门供人通过。大清门地瓮城座占地极广地关帝庙。香火鼎盛。不管满汉。都有人来祭奠。关帝庙前便是一条小巷了。这里地小贩极多。香纸、小吃、纸扇。各种用品应有尽有。正在这个时候。一个软轿停在了庙门口。软轿四周地奴才极多。立即有个白脸地奴才佝偻着腰去掀帘子。每天从内城来这里地达官贵人极多。一个软轿边上这么多人伺候着也没有人觉得稀奇。
从轿子中走出地是一个十四、五岁地青年。嘴角处长了一些绒毛。显得气度非凡。他招了招手。边上几个汉子围到他身边。青年径直入庙。却没有入庙堂去祭拜关帝地金身。而是从侧门进了后院。这里与前殿地香火鼎盛不同。倒显得极为清雅。青年熟门熟路地走进一间厢房。里面早有个人在这候着。见着了青年连忙迎了过去:“奴才给皇上请安。皇上吉祥。”
这青年自然就是康熙了。康熙虚扶了手:“不要跪着。起来说话。”说完自顾自地坐在炕上。有随来地小太监给他送来了**。
中年撩着袍子站起身。小心翼翼地凑到炕沿。着腰道:“主子近来身体可好?奴才远在关外。实在是惦记地很哪。”
康熙倒没有露出多少感动。随口道:“难为你有孝心。辽东是极冷之地。你也要注意些身体。”
中年立即热泪盈眶起来:“主子这样关心奴才。奴才实在是…………”
“好啦,好啦,说一说辽东的情况吧。”康熙显然有些不耐烦了。
“主子,明、倭、朝鲜联军在鸭绿江东岸布防,建起了许多的工事,偶尔会派出小股的部队搔扰,并没有大的攻势。”中年答道。
康熙的脸沉了下来:“朕要听的是鳌拜,不是什么明军,我们满人十几万精锐在辽东,就算明军敢打,朕还怕他吗?”
“是,是,主子说的对极。”中年连连点头,咽了口吐沫道:“奴才就在鳌拜身边伺候的,这些日子鳌拜并没有督促军事,更没有提出任何对鸭绿江东岸的作战计划,倒是经常请各标各营的将佐喝酒看戏,还有几个关外满蒙的王爷…………”中年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闭上了嘴,因为康熙已黑着脸从炕上站了起来,来回的在屋子里踱步,中年不敢再说了。
“请的那些将佐都是什么人?”康熙气急败坏的问。
“骁骑营都统哈萨拉、神机营都统福山、健锐营都统禄德寿经常入席,只有前锋营和火器营的都统时常避讳,以下的将佐奴才都记在密折里,请皇上亲览。”中年从怀中掏出一封蓝皮折子,恭敬的托在手上。
康熙接过折子仔细翻阅,脸色越来越难看,曾经驻守京畿的五大营有三大营与鳌拜交往过密,这可如何是好?康熙将折子掷在地上,脸色难看的道:“这些狗奴才,朕待他们不薄,养不熟的狼。”
“主子不必生气。”中年小心翼翼的捡起折子:“许多将佐也并非是鳌拜的亲信,只不过他毕竟是上官,他要宴请,谁能不去?”
康熙坐在炕上,火消了一些:“你是鳌拜的心腹幕僚,应当知道该怎么做吧?”
中年单腿一曲,不自觉的打了个千:“奴才明白,奴才原来是镶黄旗人,因此才向鳌拜效忠,可不管是镶黄旗还是正白旗,奴才都不是皇上的奴才吗?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