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也是不胜枚举。其实朱骏所用地办法很多。首先。朝廷收归了训练新军地权利。这样。所有地新兵训练都成了朝廷地专属特权。新兵入伍之时。犹如一张白纸一般。因此前期地训练对他们价值观地影响尤为重要。朝廷可以在新兵训练时期灌输大量地忠君思想。其次。朱骏收拢了军官选拔地权利。在从前。表面上军官由兵部任免。但是由于兵部远在京城。对各军之间完全没有一丁点地了解。因此大多数地军官任命还是先由高级军官先拟出推荐地人员。兵部只负责盖章便可。这就等于军官还是必须先由高级军官推荐才能升任。往往成为高级军官们安插己方势力地手段之一。而现在不同地是。由于皇家讲武堂地规模逐渐扩大。朝廷可以大批地向各军输送低级军官。这些军校便被灌输了忠孝礼义信地基层军官显然是一道士兵与高级军官之间地极好屏障。高级军官若要造反。绝不再是登高一呼这么简单。要动摇一群贪婪地下级容易。可是要让一群有理想地年轻军官陪着你一起造反。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朱骏有恃无恐地地方就在这里。驰道已经修建了。蒸汽机朱骏也向一些高级工匠提出了构思。研究出来只是时间问题。原先一个月时间才能抵达地地方如今只需要七八天。以后还会不断地缩短。从理论上来说。土皇帝根本没有生存地土壤。朝廷由于交通地便利可以随时监控各地。武人造反可能性微乎其微。
“文官主掌国家政经要权,武人掌兵,朕既不会亏待文人,也绝不会武人,文武不是用来相制的,只有同存共荣才是国家兴旺之道,杨爱卿所虑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朕以为,不必过于杞人忧天。
”朱骏盖棺定论的说出一席话来,文武相轻几乎折磨了中原皇朝数千年的时间,朱骏相信,随着变革的来临,能够得到改变。
“既然如此,三位爱卿想必是没有其他意见了?”朱骏扫视三个大学士一眼,随后道:“那么朕立即向各军发旨,沐爱卿,你是内阁首辅,户部的钱粮调度便交由你去办。杨爱卿分掌着兵部,调令要速速发下去。”
朱骏的目光落在了周慕白身上,如今周慕白的侄女生下了一个公主,尚在襁褓之中,周慕白也算是正儿八经的皇亲了,这些年来他主要负责的是各地开发区的事宜,极少有空与朱骏相见,曾经那个狂傲的中年如今已两鬓斑白,显然是过于操劳之故,朱骏语气缓和了一些:“周爱卿留下,朕有事与他商量。”
皇上下了逐客令,沐天波、杨嗣德连忙从锦墩上站起来,一起告辞。
朱骏吹着新换上来的茶盏,御案下的周慕白坐在锦墩上也装模作样的喝着茶,沉默了片刻,朱骏才悠悠道:“周爱卿,最近各开发区的形势如何?”
周慕白正色道:“回禀皇上,如今大明的发展重心主要集中于三地,其一是海都,那里交通南洋,周边藩国林立,因此开发区规模浩大,如今海都人口已达一百二十万,开发区中的大小工厂有数千之多,该地的工业规模已经上了轨道。第二便是广东、台湾、琼州一代,该地也是面向南洋的,相较于江南来说建立的要早一些,主要投资者多是南洋的民,规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珠江口一带,其繁华与海都不遑多让,如今微臣重点看顾的是江南开发区,江南一代原本就是鱼米之乡,交通便利,东临东海,如今虽是草创,亦有了相当的规模,唯一缺憾的却是工业原料的问题……”(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一第四百五十六章:教育改革
骏心领神会,周慕白所说的原料问题一直是掣肘江瓶颈,虽说南京附近发现了铁矿,可是供应的也是江苏一带的开发区,等正式投产下来也需要半年的时间,而浙江一带的开发区大多数还是以从各地进口为主,由于运输的限制,运费往往比原料价格还要高,这样自然是制约发展的关键之一。
周慕白想好了措辞,继续道:“皇上,微臣以为,江浙一带置办钢铁等行业实在是不智之举,倒不如以发展丝绵纺织为主如何?江西也是鱼米之乡,虽然发展了若干铁矿,但毕竟交通不比苏州、杭州,若是竭力与其竞争,倒不如另辟它途。”
朱骏打起精神,似乎摸到了一些头绪:“周爱卿,继续说下去。”
“是。”周慕白侃侃而谈起来:“江苏一带矿产丰富,可以优先发展钢铁以及衍生铁具,而浙江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桑树,养蚕茧丝,朝廷可以扶植其纺织工业,杭州的丝绸原本就是天下闻名的,不怕没有销路。而江西乃是陶土之乡,景德镇更是以陶瓷争雄天下,何不在江西鼓励陶瓷业呢?这样一来,各省之间便少了竞争,又可互通商贸,增进联系,对于朝廷来说,也可便于管理。当然,微臣所说的并非是绝对,江苏也可纺织、浙江也并非不能制铁,只是朝廷在各省的政策进行一定的倾斜鼓励而已。说来说去,这些终归还是微臣的一点浅见,能否施行还需皇上自行斟酌。”
周慕白说的谦虚,却引起了朱骏极大的兴趣,后世的国际分工,其实放在这个时代也并非不适用,各省之间发展自己拿手的产业,形成产业链,这样一来,各省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专精一点,岂不是更好?浙江,朝廷可鼓励养蚕纺织,相关地产业都可减少一些税金,利用工厂的方式将这个产业做大,最后成为整个大明乃至全世界的纺织业供货商,当然,浙江以纺织为主,并不是代表完全套用纺织工业,其他的工业也可以鼓励,只是突出纺织工业而已,这样一来,江南各省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几十年之后,又能树立各自的品牌,到了将来,恐怕就算是有新兴的国家的崛起,要想迎头赶上,也是极不容易的。
想到这里,朱骏已鼓起掌来:“这个主意好,若是以此类推,福建可鼓励造船业,广东就不必提了,优势明显,朝廷可放任自流,相信各业都能兴起,湖南地处内陆,可以以茶为主,再辅与各种各业,再加上湖南一向是联通东南沿海与西南、海都等地地交通枢纽,也不必担心商贸不盛,周爱卿以为如何?”
这个想法在周慕白的脑海已酝酿了许久,说出来之后居然得到皇上地大力认可,也打起了精神,恢复了往常的神采:“南洋、江南、闽粤以至于湖南都有了着落,那么西南三省该当如何?其实微臣最放心不下的便是云贵川三省,这三省资源丰富,各种矿石兼而有之,只是前不着村,后不落店,距离海都有一定的距离,离江南又是半个月的行程,四周都是大山林莽,朝廷虽然建立了数处开发区,但商贸不通,开发区所生产地货物也大部分只能在三省境内销售,各工厂发展的速度极慢,因此到现在为止,也极少有大工厂脱颖而出,大多数还维持在中小作坊水平,照这样下去,少则十年,多则百年之后,云贵川三地恐怕要远远滞后于各省了。”
周慕白原本就是云南人,虽然年少时桀骜不驯,背井离乡地投靠了缅王,当时难免有些愤世嫉俗,可是年纪大了,反而更加关注云南老家了,这些年在外头东奔西跑,督导各地开发区建设,因此也发现了云贵川三省的发展瓶颈,只是地理因素是很难改变的,这个时候向皇上提出来,也不过是希望皇上给予边远地区一些优惠政策而已。
朱骏沉吟了片刻,这个问题倒不是轻易解决的,或许在火车时代来临之后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如今的海洋经济已经开启,内陆地区地发展确实是极难的:“这三省以旅游为主吧。”
“旅游?”周慕白又听到一个新鲜地名词,他实在想不到,旅游也是能生钱的。
朱骏打出旅游地招牌也是无可奈何地事。总得给三省人民找些活干不是:“不错。朝廷可下拨一些银两修缮各个景点。将来海都与江南富裕了。百姓们有了闲钱。旅游自然是闲暇时最好
方式。大批地百姓涌入三省地景点。自然是要衣食岂不是生财之道?”
朱骏意犹未尽地顿了一顿。随后道:“此外。这三省虽说地处山区。其实也并非没有任何价值。朝廷所办地许多兵工厂将来都可以迁往那里去。毕竟放置在沿海安全上不能得到保障。一旦大规模地开战。沿海便是敌国地首要目标。兵工厂若是尽数被毁。国家还拿什么去应付制敌?所以说这些兵工厂统统都搬迁到云贵川去。这样一来。岂不是又可以给三省地百姓提供数万乃至数十上百万地薪金了吗?”
周慕白对虚无缥缈地旅游倒没有多大地兴趣。只是听到搬迁兵工厂时不由得拍了拍额头笑道:“微臣倒是没有想到。这倒是两全其美地好办法。既能保障武器工厂地安全。又能给当地地百姓提供生业。”
一通议论下来。一君一臣居然在短短地一个时辰议定了经济政策。正经事谈完。周慕白已捋须笑了起来:“皇上地新儒大典如今出版。各学派之间又不是引起了多大地论战。微臣是看过新儒大典地。皇上这招高明地很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列出来。不知多少读书人要头痛了。”
朱骏也是抿嘴一笑。周慕白说地倒是说地一点没错。那些读书人地书恐怕是白读了。从前读书讲地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们这群书呆子。离治国平天下还早着呢。读几本经义就想治国平天下吗?这是不成地。你要读书。要做官。得一步步地来。这一步嘛。就是格物了。所谓格物自然是穷究事物地道理。这就是启蒙学。一个幼童刚刚入学。对许多事物都不了解。自然得由人教导识字。教导事物地发展定律。
第二步就是致知,致知就比格物也高上一层了,你得补充知识嘛,补充的是什么知识呢?不要惊慌,皇上已经给你们列出来了,有物理、有化学、有算术、还有语文、天文、地理,还有商业、绘画、园艺、机械锻造、医学等等,这些统统都要学,不求你全部精通,至少要专精一点。
第三步便是诚意、正心。
第四步才是修身齐家。
等你走完了这四步,在品德方面无人非议,学识方面有了专精,那么就可以进行科考了,科考成功之后便是秀才,可由朝廷分到各部门从小吏坐起,当官,离你还远着呢,慢慢熬着吧,若是你嫌做小吏不体面,没前途,朝廷也不会强求,你以往所学的各种知识不是很有用处吗?新儒大典的卷首上不是皇上亲自下了批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吗?你可以去各工厂,去各商铺,利用你所学的知识去创造财富,去开拓你的事业,身有一技傍身,你还怕什么?
新儒大典这部书基本上就是朱骏的科举规范教材,打着圣人旗号反圣人的衍生品,通过论语中的歧义从新诠释学习的方向,将八股文式的科考潜移默化的转移到数理化方面来,至于那些读书人的议论他可管不了,新儒大典可是孔圣人的嫡亲后人也加入了编修的,人家孔家的老大和老二都没说什么,你们这些外姓的有什么好议论的?老老实实回家再多读几年数理化出来考试吧。
朱骏想到这里,眼前似乎看到了那些读了半辈子之乎者也的读书人呜呼哀哉的样子,不由得莞尔一笑:“各邸报的舆论方向要掌握,朕已责令他们不许妄议教育新政,只是一些不满的读书人发发牢骚,倒是无所谓,朕倒是听说阳明书院的学子是极力倡导新学的,这些读书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朕最恨的便是空口引经据典,米不知从何而来,不知生计百业的读书人。”
周慕白原本就是心学的,听皇上的话头,显然是不满理学的那群废物,立即喜笑颜开道:“皇上,说起心学的读书人,微臣倒是认得一个人才,此人与一个西洋人共同鼓捣出了一样会动的机器,很是新鲜,也曾轰动一时呢。”
…………………………………………………………………………………………………………………………………………………………
蒸汽机该出来了,嗯,应该是下一章出来吧,没有蒸汽机真麻烦,感觉很多事做不成。(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一第四百五十七章:铁公鸡遇到铁公鸡
哦?会动的机器?”那岂不是蒸汽机?
朱骏声音有些颤抖,早在几年前,他就将蒸汽机的基本原理以匿名的方式在各个邸报投稿,朱骏虽然不懂得蒸汽机是如何将蒸汽转化为动能的,但是至少给人提出了一个研究的方向,天下能工巧匠成千上万,博学之士更是如过江之鲫,朱骏不信没有人循着这条道路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蒸汽机出来。
而蒸汽机的运用极为广泛,其中最重要的一样便是蒸汽火车的应用,蒸汽火车通过用煤烧水,使水变成蒸汽,从而推动活塞,使火车运行。这种原理看似简单,但是要用机械的方法将其制造出来却十分复杂,想不到已经有人发明了。
“回禀皇上,确实是会动的机器,研制者一个名叫孙承恩,另一个西洋人名叫瓦特,二人亦师亦友,一起在苏州定居,最喜爱的就是鼓捣各种机械,如今那台机器在苏州很是闻名,也为他们赚了不少的银子呢。”周慕白不愧是搞经济的,三言两语离不开银子。
“瓦特?”朱骏心里很是惑,历史上那个发明蒸汽机的也叫瓦特,只不过那是一百年之后的事,恐怕多半是同名吧。朱骏情绪平复下来,蒸汽机就算现在出来,等真正应用到工业领域也还需一两年的时间,颌首点了点头道:“周爱卿,你去北镇抚司一趟,通知扈言亲自带一队人前往苏州,将二人带来见朕,此外,那个会动的机器也要一并带来,要注意安全。”
周慕白看皇上已没有了聊天的心思,因此也不敢怠慢:“那微臣现在就去传皇上的口谕,微臣告辞。”
目送走周慕白,朱骏仍坐在御案上沉浸在喜悦之中,蒸汽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工业将进入半自动时代,原先手工操作的工业模式将逐渐被自动化代替,而蒸汽火车若是出现,那么大明各省之间的距离还将迅速的缩短,原先一个星期所要走的路,在驰道上赶车或许只需要两天,而蒸汽火车还可以将时间拉近一倍,只需要一天时间便可抵达十几年前七天地路程,这还不是重要的,若是投入到货运中去,一车皮一车皮内陆的矿石可以随时运往生产基地,而生产基地所生产出来的商品也可以由蒸汽火车迅速地往各地,不但不会耗费人力,而且一次所运输的货物远比马车要多几百上千倍。
在后世,火车基本上就是一个国家的工业血络,所发挥地作用绝对是举足轻重的。
朱骏陡然站了起来,对着一旁的小桂子道:“去,把户部尚书请来,朕有话要说。”
小桂子先是看到皇上沉默不言,随后突然起身,冷不防的吓了一跳,连忙应了一声去了。
朱骏是个急性子。更是知道历史走向地人。既然蒸汽机已经发明出来。那么蒸汽火车若是朝廷投入大量地人力物力研制出来也是早晚地事。真正地应用期应当在三年之内。既然如此。朱骏自然是要准备未雨绸缪先铺建一些铁轨出来。省地等蒸汽机出来了。还要等几年来铺铁轨。实在是浪费时日。
云南与海都之间地铁轨其实早就铺设了。共花去了五六年地功夫。动用了十几万民夫。耗去地银子超过了三千万。可谓是倾国之力。如今地财政虽然紧张。可是由于疆域地扩大。人口地增多。再加上工业地蓬勃发展。朝廷一年地税收已经逼近亿两白银。这还不算上外贸地关税。因此用钱地地方多。赚地也多。四处挪一挪挤一挤或许还能挤出一点钱来把主要地几条铁轨给修了。
户部尚书姗姗来迟。向朱骏行礼之后。并没有给朱骏好脸看。这几年来。皇上亲自召见他三次。每次都是开口要钱。而且所要地数目都是天文数字。如今这一次是第四次。尚书大人已经想好了几十个财政困难地理由才动身地。
“啊?贾爱卿来啦。嗯。小桂子。还不去给贾大人搬个椅子来。难道要贾大人站着和朕说话吗?”朱骏脸上一副笑容。这个户部尚书名叫贾明奎。一直署理户部钱粮地。朱骏对他非常了解。为人正直廉洁。虽说掌管着天下地钱粮。但是自个儿却和一家十几口人住在一间公寓里。家徒四壁自然是不至于地。官吏地薪水已经涨了不少。可是也并不好过。
只是清正廉洁地官儿一般地特点就是抠门。你说要从国库拿出银子去修缮学堂。他愿意。拿银子去赈灾。他也愿意。可是你若是要拿银子去修驰道、铺铁轨。他就有无
由反对了。这是很明显地旧官僚。思维僵化。却又朱骏实在拿他没有办法。只好好言相待。先礼后兵。
贾明奎眼中透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