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26之崛起-第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平时,虽然陕西省政fǔ这点微薄的财政收入不是很多,可除了补充他的十七路军的军饷,也还可以偷着买一些武器。可关键的问题是,他现在还要赈济灾民、稳定地方、恢复生产,这都是需要钱的,陕西省政fǔ的所有财政收入就是都用在这上面都是不够的,还需要中央政fǔ额外拨款。一句话,他杨虎城现在穷得很。
    还有一点,宋哲武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仅仅有钱就能做到的,比如实行土地改革和二五减租,这就是需要胆量的。
    当年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在浙江省主席任上时,在国内首推二五减租,可是,自始即饱受地主、官僚、士绅的强烈反对。
    董松溪等以浙江全省公民代表名义上书,指责浙江省党政两方“高坐堂皇,罔知民间情状”,“自党部至处理佃业各机关,以逮于各农协会,均为恶化、腐化、无产暴民所占据”,“中xiǎo地主生平千辛万苦,粗衣恶食,齿积蝇头,购得薄田数亩,或数十亩,藉为一家数口或数十口养生之资者,莫不俯首帖耳。”
    还有人指责,“近日农运,已入阶级**状况,流毒所至,中等之家立见倾覆”。“二五减租原为调剂劳资冲突,实行阶级调和民生主义,应从全民利益着想。民等弱xiǎo业主,似此横受佃农非法压迫,心何以甘”。
    更有江浙士绅上百人联名上书南京政fǔ称:“受佃农之压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夫岂训政时期实现民生主义之良象”
    当年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屈映光、张载阳、吕公望、周凤岐的联名上书,他们攻击浙江所订缴租章程“尚欠平允”,“共党乘机捣luàn,勾结土匪、流氓,借减租问题向业方肆行抢掳,杀人烧屋,大祸频乘,势急倒悬。”
    这四人中,屈映光曾是北洋政fǔ大官僚,张载阳曾任浙江省省长、北洋政fǔ时期的陆军上将;吕公望原为光复会会员,担任过广州军政fǔ参谋部长;周凤岐原为孙传芳所部师长,向北伐军投诚后被任命为军长,曾任国民党浙江省政治分会临时主席。他们的联合上书,反映出浙江城乡地主、官僚、士绅对“二五减租”及其相关规定的强烈不满。这也让蒋介石对二五减租态度急转。
    最终,让那位“**奇人”,浙江省政fǔ主席张静江心灰意冷,从此过起半退隐的生活。全国各省,也再没有人敢步此后尘。
    然而,宋哲武不仅敢做,甚至土地改革的做法要远比张静江仅局限于二五减租jī进得多,而且手段还颇为强硬,并且还真做成了。
    不过,最让杨虎城感兴趣的,即不是宋哲武的行事作风,也不是二五减租和土地改革,更不是他的生财之道,而是宋哲武大肆吸引招揽人才和吸收各地难民的做法,极大地引起了杨虎城的关注。
    招揽人才,在宋哲武以前的很多地方势力都做过,只不过那些地方实力派所招募的,都是政治、经济,甚至也包括少部分人文方面的人才,绝没有人招揽专业技术型的专家学者。因为,招募这些专家学者,就必须要给他们提供科研资金和设施,而这些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效益的,这也是这些急功近利的地方势力们不愿意如此做的主要的,甚至也是唯一的理由。
    而宋哲武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招募各种人才,而且好似还特别偏爱招募专业技术型的专家,甚至还在他的第四路军里成立了研究院。而且还不仅仅是他自己这么做,他还极力鼓动其它的sī营企业主们也这么做。
    最为可贵的是,宋哲武竟然还真的搞出了名堂,冰箱、空调他可是在西安首富,大西洋钟表店老板家中见识过,这么神奇的连外国人也没搞出来的东西,竟然是宋哲武的兴华公司搞出来的现在竟然又可以造汽车了
    如果说宋哲武招揽技术人才是为了赚钱,这还好解释,可是宋哲武大肆收留各地灾民,仅仅说宋哲武是沽名钓誉,就说不过去了。杨虎城根据他得到的消息,宋哲武这几年来收留的难民,至少已有数百万,安置这么些灾民耗费的钱粮那可不是一笔xiǎo数目。如果宋哲武仅仅是为了博取名声,那代价可是太大了。
    尤其是进入六月以来,全国多数地域洪涝灾害严重,灾情轻的省份都害怕大量灾民涌进本省,加重他们的负担,可宋哲武竟然派人去各地主动联系帮助灾民来太原行署,而且数量还极大,宋哲武是如何安置这些灾民的?这让正为恢复陕西民生犯愁的杨虎城很是好奇。
    因此,杨虎城决定亲自来太原行署看一看。一来看看宋哲武的办法是否对陕西有用;二来,宋哲武对自己帮助很大,自己也确实应该当面向宋哲武表示谢意,以便以后联系的更紧密。
    杨虎城在平定雷中田叛luàn后,向蒋介石保举他的亲信孙蔚如任甘肃省主席,想要把陕甘两省一举纳入囊中。而蒋介石仅仅任命孙蔚如为甘肃宣慰使,这让杨虎城明白,蒋介石还是对他不放心,能有宋哲武这个这个强援做朋友,在这个时候是绝对必要的。
    不过,心思细腻的杨虎城并没有通知宋哲武,而是带着他的十七路军总参议杜斌丞、十七师师长孙蔚如、陕西省政fǔ秘书长南汉宸、副官阎继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和培华nv子染织科职业学校筹建主任王子元、陕西建设厅和水利厅厅长李义址等一行人,微服前来太原行署。
    深蓝昨天食言了,回来的太晚,今天尽力补上。感谢“血狼少将”、“xiǎo胖”书友的月票
第四百六十章抗战杨虎城来了(三)
    第四百六十章抗战杨虎城来了(三)
    杨虎城一行人是从河津过的黄河,经临汾、介休、汾阳、榆次等地,一路来到了太原。wWw、
    这一路的观感,不仅让杨虎城大开眼界,更让杨虎城感慨万千。
    临汾到介休这一段,处于临汾盆地,都是平原,自古就是山西的大粮仓。这里河流众多,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田里的农作物长势也都非常不错,就是田间劳作的农民们的气sè也很好。而杨虎城最在意的灾民,竟然一个也看不到。这同陕西比起来,虽然仅是一河之隔,也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陕西,今年旱情已经缓解,多数撂荒的土地都已经播种,现在庄稼的长势也还可以,可是毕竟夏粮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下来,需要赈济的灾民还有很多,就是西安城内灾民也是随处可见。
    可是过了介休后,就进入了太原行署的地域。杨虎城发现,太原行署的情况于临汾等地的情况又大有不同。
    这里田地间水利设施十分完备,几乎是每一块田地都有水渠连通,地里的庄稼长势也更好。农民出身的杨虎城,已经有好多年没有看到过长势这么好的庄稼了。他看得出来,一个大丰收是绝对跑不了的。
    这里在田间劳作的农民相对要更多一些,不过干农活的人中,青壮年相对要比临汾那里的要少,十几岁的孩子更是一个也见不到。不过,那些劳作的农民情绪倒都是很好,田地间欢声笑语不断。
    李义址去和几个老农攀谈后告诉杨虎城,这些地都是农民们用北方投资发展银行和太原商业银行的贷款购买的土地,他们这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眼看着今年会大丰收,情绪自然是好。
    至于没有多少青壮年做农活,这是因为现在农活不是很忙,青壮年们都去参与修建公路和在新建的工厂做些短工,补贴家用。而孩子们则都在上学,太原行署有法令,所有适龄儿童青年都必须要接受最少是初中的免费教育,如果谁家的孩子不去上学,家长是要受到处罚的,甚至村长也要受到连累。
    至于太原行署接收了大量的灾民,可是为什么却一个也看不到?
    农民们告诉李义址,只要有灾民来到太原行署,都会被太原行署民政厅登记造册,然后根据灾民家庭情况,把他们家里的劳力推荐给招工的工厂和筑路工地,或者安置到示范农场,以及到绥西开垦荒地。近期大量到来的灾民,据说是都被送到北méng去实边了。
    灾民们刚到时,都会由民政厅在各地的办事处按照灾民家庭人口数量,发放一个月的口粮,在灾民们有了生活来源后再还上。不过,现在去北méng实边的灾民,听说是免费供给三个月的口粮,而且还在北méng免费提供给住房,现在灾民们多数都去北méng了。
    对于太原行署这种应对灾民的办法,杨虎城认为很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灾民安排相应地工作,待灾民有了收入后再还上,太原行署耗费的粮食并不多,就安置了大量灾民。
    路过武宿时,杨虎城被天空中时常低空飞过的战机深深地吸引住了,听人们说武宿有一个第四路军的大机场,光飞机就有好几百架,这让杨虎城吃惊不xiǎo,中央军也不过仅有几百架飞机,宋哲武竟然也有这么多飞机?
    杨虎城很想去开开眼界,见识一下宋哲武的飞机。可是离武宿还有十几里,就被卫兵拦住,告诉他们前面是军事禁区,没有证件不得通行,杨虎城只好很遗憾地去太原。
    离太原越近,就越能感受到浓浓的商业气息。太原东关外直到南郊的xiǎo店这一带,是太原行署主任何其巩根据宋哲武的建议,划定的工业区,新建的工厂要尽可能地集中在这一地区,以后如果工业区面积不够,也只准向南扩张,不得进城。现在,这个工业区里,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新建和正在建设的各种工厂。
    在这片工业区里,最抢眼的还是隶属于北方机械装备公司的几家大厂,尤其是钢铁一厂那高耸的高炉和冒着白烟的高高竖起的巨型烟筒。
    工业区里的人流明显增多,不仅是来来往往的cào着各种口音的商人们行sè匆匆,就是往来拉运货物的人力平板车和大车、汽车也都紧张地穿梭不停,在各个工厂进进出出,忙得不亦乐乎。
    从太原东关和南关向工业区里,分别修建了两条并排可通行四辆卡车的笔直的大路,现在正有民工们在建水泥路面,这条路上的人流和车辆,在杨虎城看来,要比上海的南京路上的人流和车流还要多。当然,人流最多的,还是设在东关的兴华公司的mén前。
    转了半天后,杨虎城一行人进城找了一家xiǎo旅馆住下,第二天他又去集市和商店转了一天,然后才到太原行署找何其巩。
    杨虎城和何其巩是西北军中的旧识,先找到受宋哲武重用的何其巩会方便许多。
    见到杨虎城一行人,何其巩大吃一惊,在问明来意后,何其巩不敢耽搁,立刻给北方边防长官公署打电话,很快箫国栋、陶蓉和贾景德、赵丕廉就匆匆赶到,把杨虎城一行人接到了北方边防长官公署。
    箫国栋告诉杨虎城,宋哲武不知道杨虎城会来,他现在正在太库铁路建设工地偏关段视察,已经打电话通知了宋哲武,宋哲武要后天才会干回来。
    其实,杨虎城进入太原行署地域后,杨虎城等人就被方振的保卫局的人盯上了,只不过那时不知道杨虎城的身份,还是在杨虎城到太原后,保卫局的人才从偷听杨虎城的卫士们的谈话中知道杨虎城的身份,方振已经通知了宋哲武和箫国栋。
    杨虎城要箫国栋告诉宋哲武,不必急着赶回来,他想先在太原参观一下太原地区的工厂,然后要去太库铁路的建设工地见识一下,要宋哲武先忙他的事,三天后两人在宁武会面。
    第二天,杨虎城一行人在箫国栋、贾景德、赵丕廉、何其巩、王兴刚的陪同下,先是拜会了宋哲武的夫人李如娟。
    上次宋哲武结婚时,杨虎城所送的礼品中就有西安著名的双层细纱绣,据回去的人说,李如娟很喜欢。这次杨虎城又特地买了一套绣品做礼品送给李如娟。
    昨天已经得到消息的李如娟也送给杨虎城冰箱、空调各一台,送给杨虎城的夫人谢葆真貂皮大衣一件,各式尼龙丝袜共100双。
    然后,在李如娟的亲自陪同下,参观了兴华的几家公司。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杨虎城又去北方机械装备公司参观,在兵工厂和汽车厂,杨虎城观看的尤为仔细。当听说太库铁路的所有机车和车厢车皮都是北方机械装备公司设计制造后,杨虎城吃惊得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箫国栋已经接到宋哲武的指示,除了电子所和航空研究院,还有飞机制造厂和坦克制造厂外,其它所有地方任其参观。因此,杨虎城只要提出来,箫国栋都会满足他的要求。
    第三天下午,参观完北方国防科技大学和北方大学的杨虎城,又要求让李义址和农委会专家们会面,探讨发展陕西农业、水利事宜。可是不巧,冯锐、赵承夏、曹瑞芝三人都在晋西示范农场,在研究部署建设蔬菜大棚的事情,都不在太原。在和杨虎城讲明后,杨虎城对蔬菜大棚的事也很感兴趣,他也正好要去宋哲武的示范农场看一看。
    杨虎城在箫国栋、贾景德的陪同下赶到宁武,见到了宋哲武。
    宋哲武虽然没有见过杨虎城,可是对杨虎城这位牛人那是真的如雷贯耳。这不仅仅因为杨虎城是一位著名的悲剧人物,还因为杨虎城这位陕西农民出身的仅读过两年sī塾的人,十分聪慧,在他主政陕西后,注重教育,整治吏治,陕西民生才逐渐开始恢复。因此,宋哲武对杨虎城很有好感,早就想和这位名人见上一面,这次相见自然热情万分。
    杨虎城不仅对宋哲武帮助他很是感jī,通过在太原参观这几天,看到太原行署在宋哲武的治理下,兴旺发达的远远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对宋哲武更是从内心产生敬佩,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所以,两人相见后言谈甚欢,好似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般。
    在宋哲武隆重为杨虎城设宴洗尘后,当晚,谈兴正浓的两人索xìng更是同室就寝,一直谈到第二天天明时分。
    太库铁路现在虽然还没有出偏关,可是太原到宁武这一段铁路现在已经建设完成,只是沿路车站和各个车站到外界的道路都还没有完工,现在修建铁路用的钢轨、枕木和钢筋水泥,以及民工生活必需品都是通过铁路从太原运送过来的。
    按照徐一清和乔映霞的计划,年底前在太原和偏关这一段要先行通车,以提前部分盈利。
    杨虎城在宋哲武等人的陪伴下,在太库铁路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一天后,便要求去晋西示范农场去参观。
    感谢“还没发现”、“cn2541‘、“gq135okok”书友的月票和打赏
第四百六十一章抗战杨虎城来了(四)
    第四百六十一章抗战杨虎城来了(四)
    杨虎城虽然文化不多,可是他深知知识的重要,这些年来不仅自己勤学不止,对待有知识的人更是求贤若渴,十分尊重。wWW、因此,杨虎城对冯锐等人十分客气。
    在和冯锐、赵承夏、曹瑞芝几人亲热寒暄一番后,杨虎城满脸兴奋地站在山坡上,望着黄河岸边的滚滚稻làng和周围那疏密相间的青纱帐许久,转身对宋哲武说:“文戈……”
    两人秉烛夜谈后,杨虎城和宋哲武之间的关系拉近了很多,杨虎城已经从开始称呼宋哲武为宋总司令,到现在直呼宋哲武的字了。而且他也坚决反对宋哲武称他为杨主席,要求宋哲武称呼他的表字。
    “我老家就在陕西渭南蒲城,离这黄河不到百里,对这黄河两岸颇为熟悉。这黄河两岸的河滩地,不仅几十年无人问津,每到黄河凌汛,低洼处的河岸还会经常被水淹。以前也有人要想在这黄河岸边取黄河水灌溉排碱,可是都不敢挖堤。现在可好了,经你们一翻整治,尤其是这个虹吸灌溉,这黄河两岸可就要变成江南的鱼米乡了。”
    说完,杨虎城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方才,杨虎城已经见识过了黄河边的虹吸灌溉站,既能把黄河水源源不断地调上来灌溉农田,又不损伤黄河堤坝,还几乎就不用电,这让杨虎城赞不绝口。
    宋哲武刚想谦虚几句,杨虎城又感慨地说道:“文戈,你带兵打仗的能耐就不说了,没想到你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其它方面也是一把好手,自你入主太原后,修建铁路、开垦荒地、建工厂、办学校、整顿金融、整肃治安、进行土改,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山西人可是有福了”
    略一停顿,杨虎城问道:“只不过,我有一个疑问,太原行署的土地政策很好啊农民们都卯足了劲在自己的田里耕种,大丰收是没问题的,可为什么你没有把这些土地都卖给农民?还要自办农场?”
    “虎城兄过奖了”
    宋哲武微微叹了口气说:“地方要安定,农业是基础,三晋大地在中国历史上开发较早,经过几千年的耕种,荒山荒地所剩不多,只有600多万倾,在这600多万倾的荒地中,适合开垦的土地只有不到100万顷左右。而且,就是已开垦的土地也都很贫瘠,现在不仅是太行行署的土地如此,山西全省50多万倾耕地都是这样,要想增加粮食产量,除了开垦荒地增加土地数量,增加现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