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宠后重生纪事-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过节不同人走礼?还是说。你们没什么人缘,所以没人肯跟你们来往,才眼红关内侯嫡子的满月酒宾客盈门呢?”

    大抵是受了华月郡主的影响,凌元辰说起话来也毫不客气,更何况他的兄长是他最敬重的人,往凌元照身上泼脏水,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谁……谁眼红关内侯!凌将军是关内侯的族弟,自然为他说话。”黄迁哼了一声,“你们武人出身,哪里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义,为官者,自当持身清正,像关内侯这样大摆筵席的,不是铺张浪费是什么,要过这样的豪奢日子,不贪渎,不鱼肉乡里,哪来的银钱!”

    一旁的孟兆宇也跟着道:“国库空虚,就连宫中都在缩减用度,关内侯此举,实在是让人寒心。下官也绝非空口无凭,这儿有一份关内侯嫡子满月酒时的礼单,其中不乏珍奇之物,随便拿出一件来,都足够寻常百姓三五年的用度了。”

    这两位侍御史,一能言,一善辩,两人三言两语,说得朝臣们心思迭起,面色各异。

    丞相傅远捋了捋胡须,笑道:“关内侯给儿子办的满月酒,本相刚巧也去了,依稀记得是送了一柄玉如意,若是估价的话,估摸着同我一年的俸禄差不多,二位御史不会以为,这为官者,要负担一家老小的生活,出了每月几百石或者几千石的俸禄就足以吧。”

    孟兆宇与黄迁对视一眼,面面相觑,这两位御史都是寒门士子出身,还都未曾娶妻,典型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自然想不到一个世家大族是如何得以延续基业的。

    以傅相的地位,提点到这里也就罢了,孟兆宇与黄迁年岁都不大,正是热血上头,一听说不平事便义愤填膺的时候,傅远也是从那个年纪过来的,一瞧就知道他们是被人当成投石问路的石子了。

    萧景泽在上面听他们争论了半天,又突然哑了声音,也不由失笑,“关内侯的嫡子,是皇后的表弟,他的满月酒,朕也去了,送了一颗东海的夜明珠,二位御史觉得,是关内侯逼着朕送的礼,还是朕为了巴结关内侯,才给他送了这么一份礼呢?”

    “这……”孟兆宇迟疑了一下,道:“但关内侯明知军饷物资吃紧,却依然大摆筵席,实在不妥。”

    “傅宸,你对孟卿这话是何看法?”

    待在角落里打盹儿的傅宸冷不防被皇帝陛下点了名,皱了皱鼻子,不紧不慢地从人群中走出来,道:“市井百姓有句俚语,叫做咸吃萝卜淡操心,臣以为用到孟御史和黄御史身上正合适,关内侯有钱,他想怎么花,是他自己的事儿,不管是给儿子办了满月酒也好,还是兴致来了换成铜钱去街上撒,随他高兴。这就跟寻常百姓赚了两个钱琢磨着今日是吃鱼还是吃鸡一个道理,总不能因为邻家日子过得差,就非得自家也勒紧裤腰带吧。”

    孟兆宇虽为御史,论嘴皮子上的功夫,却比不过自小就在长安城中长过诸多见识的傅三公子,被说得哑口无言,脸都红成了猴子屁股。

    黄迁亦是如此,只是他性情刚毅,受不得这样的调侃,又坚信自己说得没错,咬咬牙道:“臣一定会找出证据来,到时候若是能证明关内侯贪赃枉法,敢问凌侯爷到时候可愿受律法制裁?”

    虽为话题中心,凌元照却从头到尾未曾开口说过一句话,他看了黄迁一眼,正欲开口,不料却被人抢了先。

    “关内侯是国之功臣,纵然有错,小惩大诫也就是了,不必上纲上线。”萧承和谦谦君子做派,朝凌元照拱手施了一礼,又道:“皇上,关内侯毕竟是皇亲国戚,又是一品大员,寻常人也不能越级查案,臣是个闲人,又曾在靖国公跟前受过几日教诲,不如这事儿就交给臣去查,也好早日还关内侯一个清白。”

    别看萧承和这话说得自相矛盾,尤其是他前面那几句话,表面看上去像是在给凌元照说情,实际上却是在给他树敌。但站在朝中大臣们的立场上,顶多觉得宁王爷民间出身,不会说话罢了,更何况他一个闲散王爷,与谁都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查此案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萧景泽皱了皱眉,若是没有谢瑶光先前提醒他,又给了他那么一份名单的话,今日萧承和所请,他十有□□会应下来,而到时候萧承和所给他的真相,定然不会是他想看到的那样。

    或许是萧景泽迟迟没有应答,萧承和原本觉得十拿九稳的心也有了一丝动摇,试探地问道:“皇上?”

    萧景泽并没有理会他的问话,而是开口道:“关内侯可有话说?”

    凌元照面无表情,听到皇帝唤他,拱了拱手,道:“身正不怕影子斜,臣无话可说。”

    “周廷之,那击鼓之人现在御史台,你去把人领走,此事交由你去查,务必给朕问个清楚,诬告朝廷命官,按律可是要判流放三千里的。”

    廷尉司专司断案之事,此事交给周廷之也算合乎情理,萧景泽的最后一句话意有所指,看了一早上热闹的朝臣们自然不会错过揣摩君王心思的机会,下了朝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议论。

    而回到椒房殿的萧景泽,将这件事原原本本的告知给了谢瑶光。

    “你说,茂哥儿满月都是去年十月份的事儿了,怎么早不说晚不说,非得在匈奴使臣快要进京的这个节骨眼上来说,就算是萧承和有所图谋,可此事于他并无益处啊!”这也正是萧景泽想不通的地方,但他更相信谢瑶光,所以直接将此事交给了廷尉司。

    谢瑶光亦有些想不通,同萧承和交好的官员,都懂得明哲保身之道,在宁王殿下没有完全的竞争皇位的优势之前,他们是不会显露出什么来的,反倒是那些容易被鼓动的年轻士子须得留意,否则朝野言论,市井风向将会对凌元照十分不利。

    “暂且不管萧承和想做什么。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舅舅如今在军中威望正盛,匈奴人对他又敬又怕,若是此事影响了他的名声,恐怕会对之后的和谈有影响,我记得梁山小筑乃是士子们聚会之所,这件事,恐怕需要谢明清私下里有一番动作。”和谈是如今朝廷的头等大事,谢瑶光正是担心萧承和在这上面懂什么歪脑筋。

    等等!

    她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问道:“此次匈奴使者来长安和谈,你是想安排谁来接待的?”

 第119章 调戏

       第121章调戏

    和谈是一件大事。

    匈奴从前朝起就一直是中原的心腹大患,大安朝建国三百余年,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同匈奴打仗,远嫁和亲最后客死异乡的公主不知凡几,睿宗皇帝好武,并不愿意像其他几位帝王那样对匈奴人徐徐图之,他认为匈奴始终是悬在大安头上的一把利剑,若是不能将他们打怕了,只恐是要永世不得安宁。

    精兵强将是睿宗皇帝留给萧景泽的,但同样留给他的,还有那连年战乱之后,时时捉襟见肘的国库,这一次,若不是有谢瑶光在背后的支援,两军交战,粮草不继,这一仗的结果还未可知。

    匈奴人如同豺狼虎豹,同他们和谈,让他们俯首称臣,这接待使臣的人选自然是不能马虎的,既要选一个能震慑得住他们的人,也要选一个处世圆滑,能够从匈奴人嘴里讨到好处的人。

    “人选年前都定下来了,接待之时由大鸿胪薛赏负责,傅宸从旁协助,舅舅常年在边关征战,对匈奴的情形更熟悉些,我和薛赏商议过,等到匈奴使臣住下来,便由舅舅同他一起出面商议条款。”萧景泽解释完这些,皱着眉道:“阿瑶是以为,关内侯被参奏一事,是有人在背后捣鬼,意欲破坏此次和谈?”

    说罢这话,他又摇了摇头,“此次和谈,关系着大安边境的安宁,萧承和若有野心,绝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他当然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皇上想,如果舅舅此次被弹劾,自然是不能再参与接待使臣以及和谈事宜,那谁来接替呢?官位不能太低,傅相和外祖父无论是从品级,还是从年龄威望上来说,都不可能去做这样的事儿,萧承和若是上下活动,众臣异口同声推荐他,皇上以为,他若是办成了此事,威望大涨,还能甘心再做一个闲散王爷吗?”

    谢瑶光能想到这一点,并不是因为她有多聪明,而是看清了萧承和的真面目,对于他要走的每一步棋,都会细细思忖。

    萧景泽是个一点就通的人,想明白这其中利害,也忍不住生出怒气来,“好一个一石二鸟的计谋,不管舅舅有没有做过这些事,一旦有了这样的传闻,必然会使百姓寒心,他又可以借此机会走到台前,让朝臣们看一看他的本事,当真是好谋算!”

    “我此刻最担心的,是舅舅那里,萧承和不是做事没有准备的人,我怕他早就准备好连环套。”谢瑶光叹了口气,细长的眉忍不住蹙起,一双眼眸里似有无尽的忧色。

    萧景泽揽住她的腰,放轻了声音道:“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你莫要太担心了。”

    话虽如此,可没几日,廷尉司却当真查出来一些凌元照贪污受贿的证据。

    周廷之虽为凌傲柏的门生,与凌元照交情菲薄,但周家三世廷尉,自有祖宗家训,周廷之为官多年,刚正不阿,当然不会为凌元照遮掩,直接将证据呈到了御前。

    “这是关内侯府家丁的口供,这是关内侯还未封爵之时,住在靖国公府的下人的口供,这是羽林军一位小统领家的账册,上面记录了他升迁过程中向凌元照行贿的数目,请皇上过目。”

    萧景泽听完他的一番禀报,丢开手中的笔,示意黄忠将那些所谓的证据拿过来。

    白纸黑字,上面还有供述人的画押签字,似乎是做不得假的。

    “周卿以为,这事朕该如何裁决?”萧景泽扫完那些证据,放在一边,淡淡地开口问道。

    周廷之想了一会儿才答道:“臣有话直说,还望皇上勿怪。”

    “但讲无妨。”

    知道萧景泽是个温和性子,周廷之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见他点头,也便将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论微臣对关内侯的了解,说他贪赃枉法,收受贿赂,臣是不信的,且不说靖国公的原配夫人留下来的嫁妆,尽归了关内侯与其长姐敬夫人,他并不缺银两,单说关内侯连年征战在外,塞北苦寒之地,与将士们同吃同睡,也瞧得出他不是那豪奢之人,但廷尉司是个讲证据的地方,臣查出来的证据,即便是自己不信,也不得不依律行事。”

    萧景泽怎会不理解周廷之的心情,他看到这份证据时心底也十分震惊,只不过掩饰的较好罢了。

    可是他并不信。

    说是爱屋及乌也好,说是他任人唯亲也罢,谢瑶光说得每一句话,他都能毫无缘由的相信,信这是萧承和设给凌元照的圈套,也信他所依仗的大臣不会辜负帝王的信任。

    于是他笑了笑,问道:“周卿可曾想过,口供亦能翻供,账册亦能伪造?若是单凭这两样给关内侯定罪,只怕是要寒了朝臣的心,朕也不信关内侯会做出这样的事儿,周卿不若从你这证据的来源查一查,想必会有大发现。”

    周廷之琢磨了一会儿,才明白过来皇上话里的意思,“您是说,这是有人故意栽赃陷害关内侯,故意捏造假证据?”

    萧景泽已经再度提笔批阅奏折,并没有给他一句准确的答复。

    而回过味儿来的周廷之面露喜色,跪地行礼,道:“臣必不负皇上所托,一定将这桩案子查的仔仔细细。”

    关内侯贪渎案成了关内侯受陷案,廷尉司这一次没有再大张旗鼓地追查,而是将提供证据的人关押起来,细细审问。

    凌元照每日照常上朝,而朝堂之上也时时有人提及此事,都被萧景泽以廷尉司已经再追查为由止住了话头。

    长安城的年轻士子们,针砭时弊,言谈国事时,也逐渐有人开始说起关内侯一案,当然,这话头是从梁山小筑起的,说得自然是有人居心叵测,想要诬陷关内侯之事。

    凌元照虽为武官,但因为大胜匈奴,在年轻热血的士子中也很有一番口碑,他受到诬陷,自然会有人自发式地鸣不平。

    此刻皇宫内,椒房殿中,萧景泽正在试谢瑶光给他做的那一身新衣。

    “转过来我看一下。”替他抚平衣衫上的褶皱,谢瑶光将散落的青丝别到耳后,轻声说了句。

    皇帝是让干嘛就干嘛,双手伸展开来,转了一圈,笑着问:“是不是觉得我愈发俊朗,阿瑶瞧得要移不开眼了?”

    “我是觉着你的脸皮要比那长安城的城墙还要厚,这么……的话也说得出来!”谢瑶光嗔怪了一句,又重新整理了一番腰带,才道:“人靠衣裳马靠鞍,我费了小半年功夫,才做了这么一件衣裳,能不好看吗?”

    萧景泽笑:“是是是,阿瑶手艺精巧,比起先前做得那些,有了很大进步呢?所以说,我穿上这衣裳还是让阿瑶欢喜的喽?”

    谢瑶光被他这种问法问得无言以对,哼了一声道:“今儿的折子看完了吗?匈奴使臣来京的要议定的事儿有了具体说法吗,国宴要陪宴的官员名单定好了吗?皇上要是闲得很,不如先把正事做完了吧。”

    皇帝被这一连串的问话问得心虚起来,摸了摸鼻子,不再调戏他那羞恼的皇后娘娘,笑着说:“朕这就去看奏折,阿瑶要一起吗?”

    说罢就示意黄忠将当日需要批复的奏折拿来,人却是在一旁的书桌旁坐了下来。

    “你倒是先把衣裳脱下来呀,我有几处还要绣图案呢,只是让你试试大小。”谢瑶光见他坐下,倒是有些着急,忙喊道。

    萧景泽道:“我觉得这样就挺好,阿瑶一番心意,我想早早穿在身上。”他心底想得是,这衣裳是春衫,顶多再能穿两个月,如今能多穿一天是一天。

    见谢瑶光仍旧瞪着一双杏目,他无奈一笑,“先穿一会儿,朕就看几封折子,不碍事的。”顿了顿,他又指了指旁边的椅子,“阿瑶坐在那儿盯着我看好不好,保证不弄脏你做的衣裳。”

    “谁要你的保证了!”谢瑶光嘟囔了一句,觉得不对劲,又补了一句,“谁要盯着你看了!想得美!”

    嘴里这么说着,身子却是走到了萧景泽身边的椅子边,坐了下来,皇帝陛下哑然失笑,他的阿瑶啊,就是这般口不对心。

    人一旦沉浸在某件事情中,是注意不到时间的流逝的,萧景泽专心致志地批阅奏折,谢瑶光就拿了本诗书坐在一旁看,看一眼诗词,看一样萧景泽,书上说了什么是一句也没记住,脑海里全都是皇帝陛下聚精会神看那些奏折的模样。

    他时而皱眉,时而微笑,时而叹气,手中的笔却是一刻不停,似乎所有的朝事,在看到的第一刻,心中便已有了决断。

    帝王,从来都是杀伐果断的。

    而这样杀伐果断的帝王却只对她一个人温柔,怎能不让她心醉。

    谢瑶光打了个哈欠,觉得有些累了,她看了萧景泽一眼,他手边还有约莫三四寸高的奏章堆在那里,想着大概费不了多久,便在趴在桌上打起盹儿来。

    这堆在下面的,却不是像上面那些只需要简单打个勾或者画个叉便能了事的,他需要得根据奏折上的内容给出自己的意见,如此一来,速度便比之前慢了不少,等到批复完这些奏折时,萧景泽才发现,阿瑶已经趴在桌上睡着了。

    他揉了揉酸痛的脖颈,起身将人抱了起来,谢瑶光似乎还有些知觉,迷迷糊糊地问了句,“是弄完了吗?”

    萧景泽笑着亲了她一口,轻声道:“完了,你睡吧。”

 第120章 西域公主

       第122章西域公主

    匈奴使臣进京的那一日,长安城内外的街道上布满了守卫。

    这些人不是为了来维持秩序的,而是防止有人寻衅滋事,毕竟这满城百姓中,没有几家人的父兄夫君是没上过战场的,尸骨埋在边疆,魂牵梦萦也见不到面,如何能不恨匈奴人。

    华月跟着凌元辰站在骑马走在最前头,嘻嘻笑笑道:“皇上也真是大惊小怪,那些老百姓见着匈奴人都怕得不得了呢,哪里会出来作怪。”

    凌元辰手握缰绳,一脸严肃道,“小心无大错。皇上与皇后娘娘为此次和谈做了不少准备,匈奴人狡诈,万一受袭,又以此为借口拒绝我们提出的条件,到时候便不妙了。”

    有道是怕什么来什么,两人刚说完话,道路西边的小二楼上就泼下来一盆水,幸而□□的马儿似有预感,急急地朝前奔了两步,才躲了过去。

    那楼上站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见刀疤脸儿的将军抬头看他,不服气地哼了一声,也不躲开视线,瞪着一双黑溜溜的眼睛。

    后面就是匈奴使臣的车马,自然不能再让这小少年闯祸,凌元辰示意跟在身边的副将先将那泼水的少年制住。

    “应该把他关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