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魏延的种子三国-第1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延把所有被平灭的匈奴部落里不同意说汉话、学汉字、穿汉服、从汉俗、蓄汉发、嫁汉人、改汉姓的匈奴人全部编入筑城的工程队里,而且是全部打散,避免他们串联叛乱,只发当天口粮,不发工钱,修完一个城池以后,还让他们去修桥铺路、开矿伐木。

    若是这种劳动改造还是不能让他们屈服,不能让他们接受汉化,那就让他们继续筑城吧,反正整个河套地区方圆四五千里,要设置四五十个县,要修筑四五百个坞堡,这些不服汉化的匈奴人有的忙了。

    魏延对于这些年年都侵扰大汉边境的匈奴人没有多少好感,他推行的汉化标准是全面彻底的,要求必须说汉话、写汉字、穿汉服、蓄汉发、从汉俗、改汉姓,特别对匈奴女人还提出了嫁汉人、生汉娃的鼓励性要求。

    魏延这次没有像在义阳八郡那样推出大部分的政策都是用鼓励诱导的方式,这次对匈奴人推行的汉化大部分措施都是强迫性的,非做不可,不然就去筑城吧!

    虽然没有后世满清鞑子搞留发不留头那样惨烈,但魏延这样的措施更卓有成效,因为人可能一时之间会被血气激发着拒绝接受一些东西,哪怕丢了性命也会大呼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但若是让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繁重劳役呢,久而久之的疲累、毫无地位、毫无尊严会让他们屈服。

    魏延大军往西推进了一百多里,跟踪那个部落头人的斥候队前来报信:“启禀将军,那个头人去了一个叫做青盐泽的地方,那里丛林密布,隐藏着十几万匈奴骑兵。”

    “十几万匈奴骑兵?”魏延倒吸一口冷气:“如此说来,剩下的匈奴部落都合兵一处了?”

    魏延身后的徐庶沉吟道:“这河套地盘踞着上百个独立于南匈奴单于部属的匈奴部落,他们平时互有龌蹉,并不团结,所以常被鲜卑人欺凌。这一次主公汉化政策推得彻底干脆,估计那些匈奴部落的头人们看主公动真格了,他们单个部落完全不是魏军的对手,就不计前嫌,合兵一处,共抗魏军。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还需要特工最新的情报做一番验证。”

    一天后,徐庶事先安插在河套腹地那几个匈奴大部落里面的特工发来情报,确认了剩余的匈奴部落已经联合在一起,组成了十四万铁骑,试图对抗魏军。

    与此同时,贾诩从河套西边的羌胡几大部落里出使回来,他从羌胡部落那里探查到有几个羌胡部落也参与到那个匈奴联盟军里面。

    在过去的几天里,魏延统领八万大军,只扫荡了十几个小部落,每每都是战役刚开始打响,匈奴人就屈服了,魏延觉得非常不过瘾,而且很无聊,若是就这样一帆风顺地推过去,一点儿挑战性都没有,而且很耗时间,匈奴人一下子聚齐了十四万人马,虽然这个骨头一下子变得很大很难啃,但能够毕功于一役,能够在入冬前结束掉战争,善莫大焉。

    前方的特工还带回来青盐泽一带的地形,青盐泽虽然跟河东盐池一样都是咸水湖,但四周的土地却出乎意料的不是盐碱地,反而长了许多茂盛的草木,那些草木经过数万年的生长,可谓遮天蔽日,现在已近十月天,深秋初冬季节,片片黄叶凋落,已经有二个多月没有下过雨了,地方的青草已经不再发青,而显得有些枯黄。

    青盐泽旁边有座山,名曰青岩山,山势不高,却很宽广,山里有一片谷地,能容纳十余万人,这十四万匈奴骑兵便隐藏在这里,而那些匈奴部落的老弱妇孺还在外面放牧,似是那些青壮年男子从未离开过他们的部落一样。

    很明显,这十四万匈奴骑兵就在青盐泽埋伏下来,等待魏延大军经过那里,好乘机伏击,因为青盐泽附近这个山谷中间正是一处秦始皇时期打造的栈道,经历了数百年还未被荒草淹没,历代汉军出塞都从那里经过,然后再经过鸡鸣塞出击。

    如果这个情报不被魏延侦破,他因为之前扫平那十几个匈奴小部落而意得志满,大摇大摆地从青盐泽过去,肯定会中了匈奴骑兵的伏击,魏延本部人马八万,真正的骑兵战兵不足两万,遇到十四万匈奴骑兵,只有死路一条。

    但现在魏延已经知道了匈奴人在青盐泽布好了口袋,等自己钻进去,他不来个将计就计,就对不起匈奴人的良苦用心。

    魏延跟随军出征的几个谋士以及军中大将做了一番研究,一道道命令发了出去。

    魏延大军在青盐泽山谷外五十里地扎下了大营,传出的消息是,大军行军多日,十分疲惫,最近抓到了很多匈奴女人,放假三天,大家好乐呵乐呵。

    消息传到青岩山谷,匈奴人都勃然大怒,想要立马冲出去,跟魏延大军来个硬碰硬,却被一个匈奴大部落头人阻拦。

    那个头人名为李健,是当年无奈投降匈奴的名将李陵之后,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李家在匈奴经过三百年的苦心经营,已成了匈奴几个大部落之一,但李陵的后人已经安心做匈奴人,不会再有李陵当年的彷徨心境。

    李健大声劝阻道:“各位头人,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当年我先祖以五千步卒抵抗且侯单于八万精骑的故事,魏延本部人马有八万之众,虽然骑兵不足两万,但弓弩兵却有四万多,你我联军不如当年且侯单于骑兵之精锐,而魏延的弓弩兵力尤甚于我先祖当年,何况魏延还有朱灵、赵云、徐晃等三路援军,若是我们冒然出击,恐怕不但攻破不了魏军的营垒,反而有可能被魏军四路大军围攻的危险,请诸位三思。”

    李陵当年以五千步兵出塞,在浚稽山遭遇且侯单于八万精骑,以大车为营,连战连退,一直退到距离长城百里外,若不是箭矢用完,能坚持到长城,就不至于被俘虏,即便那样也射杀匈奴骑兵一万多人。

    李健以先祖的故事来警告这些匈奴头人,莫要轻视了汉人的弓弩。

    这些匈奴头人都凌然领悟,决定还是潜伏在青岩山谷里,等待魏延自动上来。

    而魏延已经来到了青岩山外围,留在大营里的是四万辅兵,魏延已经领四万战兵,乘着夜色,人与马都上了保险,静悄悄地将青岩山包围住了。

    与此同时,赵云、朱灵、徐晃的人马也都连夜来到青岩山外,张燕的人马也到了青岩山,善于翻山越岭的二千飞燕军携带火油悄悄地进了青岩山。

    魏延站在一片一人多高的草丛里,静静地眺望着这片密集的山林,青岩山,多好的名字,可惜很快就会成了黑岩山。

    魏延身后,四万魏军精锐全都趴伏在草丛里,战马也悄然地蹲伏在草丛里,口里衔着枚,没有发出半点声息,只是凌厉的寒风出动树梢和野草的刷刷声。

    魏延抬头凝望着天空,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当真是一个月黑风高杀人夜啊。

    山谷深处,匈奴人都在酣睡之中,那些放哨的匈奴兵也都蹲在那里不住地打屯,他们根本看不清楚,也留意不到,山谷四周的山林里不断有黑影窜来窜去,那些黑影都在往树林里倾洒一些墨黑色的液体。

    一个多时辰后,张燕飞身来到魏延近前,低声禀告道:“将军,您吩咐倾洒的石油已经全部撒完了,要不要现在点火呢?”

    魏延此次北上,经过一个地方,忽然看到地表有黑油露出,当地人只知道这种油有毒,却不知道功用,魏延尝试拿这油来点燃,火势腾然而起,当地人连连惊呼,魏延便命人取了上百罐做备用,魏延这次出征却忘了携带那上百罐石油,但他却在河套地区好几个地方都看到了露出地表的石油。

    魏延一开始感到很惊诧,因为他觉得石油一般都是埋藏在大陆或海洋下的地壳深处,但后来他就见怪不怪,并且想到要把石油用在打战上。

第397章 【火烧十万匈奴】

    人类很早就发掘出了埋藏较浅或由于地壳运动露出地表的石油。

    北周年间,突厥人攻打甘肃酒泉,当地军民把“火油”点燃,烧毁敌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敌人,保卫了酒泉城。

    后梁时,就有把“火油”装在铁罐里,发射出去烧毁敌船的战例。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在延安附近,人们用竹竿钻井取油,燃烧后可以用烟灰制成墨来写字,并将“石油”一名保留至今。

    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对如何以石油为原料制成颇具威力的进攻武器“猛火油”,有相当具体的记载。

    康誉之所著的《昨梦录》记载,北宋时期,西北边域“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来防御外族统治者的侵扰。

    魏延现在所处的地方已近西北边域,能够找到埋藏很浅或露出地表的石油,并不出奇。

    张燕得到魏延的命令,赶紧吩咐下去,数百根火把点起,投掷在散了石油的山林里,熊熊大火腾空而起,冷冽的北风呼呼地吹着,大火迅速蔓延,席卷整个青岩山。

    过不多时,大火顺着漫山遍野的荒草,弥漫到匈奴人的营地,万马嘶鸣,凄厉的叫喊声响彻山谷:“着火,山火,漫山遍野都是,快逃命啊!”

    李健等头人听到呼喊声,赶紧冲出营帐。

    漫山遍野的大火冲天而起,青岩山在一时之间都变成了白昼。

    匈奴人都是满头雾水,这把火到底是怎么起来的,怎么蔓延得这么快。

    那弥漫到脚底板的火势让他们来不及多想,都往山谷之间的栈道冲去,冲上栈道,再往山谷外冲,可山谷两侧潜伏的是十四万匈奴人马,都往栈道上冲,窄狭的栈道又那么能容纳的了,那匈奴人只好挥起马刀,互相残杀,争着往栈道上跑。

    一时之间,人仰马翻,匈奴人乱成一团。

    这些匈奴人虽然临近大汉边境生活两百多年,但他们一直顽固地拒绝被汉化,头脑愚昧不堪,许多匈奴人看到漫山遍野避无可避的山火,竟然不再四散奔逃,而是跪在火里,敬畏地俯身跪拜:“伟大的昆仑神,您降下天火惩罚我们匈奴人,请您宽恕我们匈奴人的罪过吧!”

    那个子虚乌有的昆仑神没办法宽恕他们,那泼了石油而熊熊而起的山火更不会宽恕他们,那些灰心丧气临时拜神的匈奴人,一旦他们跪在地上,身上沾了石油,稍微碰上火星,那因北地十月天而早早披上的皮袍子瞬间着火,将全身的皮毛全数烧灼,而且根本无法扑灭。

    一个好端端的匈奴人就因为信仰的不正确,竟然无端端地自行焚化了。

    不大一会儿,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一连串的凄厉惨叫中变成焦炭一般。

    魏延端着千里镜,看着那些纵火焚身的匈奴人,不住感叹道,愚昧害死人啊。

    匈奴大部落涂头部的头人李健冲出匈奴大营,看到山谷两侧山坡上原本遮天蔽日的树木全部噼噼啪啪地烧着了,火势蔓延极快,几乎一眨眼间就把山谷周边所有能燃着的草木都燃着了,大火熊熊,腾空而起。

    李健觉得甚是奇怪,虽然这山间林木都是富含油脂的松木,虽然这个季节,草木枯黄,天气干燥,但大火也不应该蔓延的那么快。

    他的鼻子灵敏,跟匈奴人养的猎犬有一拼,马上闻到空气中有种刺鼻的气味,这股气味他似乎在什么地方闻过,他又闻了闻,终于确定丛林草木间弥漫的刺鼻味道是什么东西散发的:“石漆,是石漆!这不是天火!这不是天火!是有人故意纵火!肯定是魏延,只有魏延这个杀神才能用上这样的手段!这石漆太容易引火了,不能沾身,赶紧脱掉袍子,赶紧脱掉袍子,快点往没火的地方跑!”

    在李健的凄厉大喝下,他的部落将士首先清醒过来,不管身上的袍子有没有着火,都脱去身上的皮袍,往火势尚未弥漫到的栈道跑去。

    李健部落的匈奴将士一边奔跑,一边疾呼重复李健刚才的话语。

    其他的匈奴人都听到了,他们都连忙惊惶地脱掉身上易燃的皮袍,也不管自己战时的好伙伴…马匹了,提着弯刀,背着弓箭,往栈道跑去。

    他们大多数人都意识到,逃脱火海并未逃离死亡禁区,山谷外面必然还有魏延的大队人马在等着他们,若是不加防备地冲突出去,结果还是一个字,死。

    魏延听到山谷里凄厉喊叫声中的石漆,便诧异地问身边的贾诩:“石漆是什么东西?!”

    贾诩点点头:“主公,石漆便是您所说的石油,在上郡高奴县便有这种油,能浮在河上,能够燃烧,被当地人称之为石漆,匈奴人也跟着上郡人称之为石漆。”

    魏延命张燕飞燕军倾洒在青岩山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完全不同于后世提炼过的汽油、煤油,而是没有经过提炼的原油。

    石油一名首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在此之前有石漆、水肥、脂水等称。

    大约在西汉时已发现石油,据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记载,“上郡高奴县(延安一带),有洧水,肥可燃”,即石油浮于延河水上,可作燃料,这是对石油最早的记载。后来,晋张华在《博物志》中指出:“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三中还引《博物志》说,把石油“取着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燃)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甚佳,方人谓之石漆”。

    秦始皇时期修筑的栈道本该早被荒草淹没,但因为汉人、匈奴人时常从这里通过,数百年的践踏,栈道上没有荒草,只有沙石,沙石阻隔了熊熊燃烧的大火,远远望去,这个山谷全都变成了火海,那道狭窄的栈道却像一条黑线,将火海分作两边。

    那些本来困于火海不得救赎只得认命祈求所谓昆仑神赎罪的匈奴人,得到李健的提醒,都开始将什么昆仑神抛出脑海,纷纷往栈道跑去,跑到栈道上再沿着栈道跑向两侧的谷口。

    可栈道宽不过数丈,在山谷之间也不过三里多,同时站立只能容纳四五万人,可从火海里逃生的有十万多人,这么多人都往栈道上跑,地方不够,其他的地方火势正烈。

    为了抢夺生存空间,他们原本准备向魏军挥舞的马刀先劈向了自己人。

    越是这样混乱地自相残杀,越是无助于他们夺得栈道进而快速逃生。

    若是有人组织他们迅速地往两侧撤离,他们生还的机会至少有九成,但他们自相残杀,把时间都浪费在挥刀互砍上,却忘了只要人往两边跑,就会不断地有空档留给他们。

    魏延怜悯地看着这些自相残杀的匈奴人,感叹道:“胡人就是胡人,不懂得互相协作谋得双赢,只会自相残杀的零和游戏。”

    他还未感叹完毕,就一脸不自在,因为他想到,汉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整个三国史就是一个自相残杀的历史,若是孙刘曹能够组成联合政府,以这个时代的人才济济,大汉民族何至于沦落到后世的五胡乱华。

    还是那个胡汉混血儿李健,他醒悟到自相残杀无济于事,还是分流逃跑,才能给那些困于火海努力想挤上栈道的匈奴同族人生还的机会,有他大声疾呼,其他匈奴头人也都约束自己手下,分成两个方向,向两侧谷口逃窜,原本站在栈道的匈奴人往两侧一跑,中间便留出空档,那些脱掉皮袍赤身露体在火海里挣扎的匈奴人便跳上栈道。

    魏延见匈奴人从自相残杀中醒悟过来一个劲地往两侧谷口冲来,便传令两侧谷口的弓弩兵做好准备。

    那些从火海里沿着栈道逃生的匈奴兵冲到谷口,却发现谷口早就有一道又宽又深的壕沟等着他们,壕沟另外一侧有严阵以待的魏军弓弩兵端着强弓硬弩对准他们。

    这些匈奴兵不假思索拿起自己的弓箭,向壕沟对面的魏军弓弩兵劲射。

    怎奈匈奴人的弓在过去三百多年里一直没有改良,甚至还不如冒顿时期的强弓,射程远远比不上魏军的强弓,更加不如魏军的劲弩射程远,而且他们只能在狭窄的谷口展开兵力,而魏军在壕沟另一侧可以从容布置兵力。

    谷口这边涌出五百个匈奴兵张弓,壕沟那一侧便有四千个魏军弓弩兵射出了强劲的箭矢,箭如雨飞,那五百个匈奴兵都惨死在魏军的强弓硬弩下。

    而匈奴兵的弓箭越过壕沟,都落在地上,根本沾不到魏军弓弩兵的身子。

    那些从火海里仓皇逃出来的匈奴兵惊慌失措,哪里还有什么精气神来射出可以伤人的弓箭呢,他们能端起弓射出箭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便是一边倒的战局。

    两侧山谷口被魏军强弓硬弩射杀了数千名匈奴兵,后面的匈奴兵便节节后退,想要逃离魏军的弓弩射程,但后面还有许多逃离火海奔向谷口的匈奴兵,不想再度退回火海,由不得前面的人后退,甚至推着前面的人,往前奔,若是前面的匈奴兵还畏惧于魏军的强弓硬弩,后面的匈奴兵便在头人的命令下,向后退的匈奴兵举起了马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