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毒清-第4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左季高那边也差不多,这段时间招收的两淮人马,总有些盗匪之流,对于打劫杨家庄子的人,不用杨毅动手,左季高那边也是有多少杀多少,无他,杨家惹不起啊!

韦昌辉与石达开,对于这个的体会更深,但凡是抢了杨家庄子的天兵,不管是大军还是小队,杨家的那边的反应,就是全数屠杀。

硬邦邦的杨家庄子,是许多百姓的庇护之所,前期庄子里没田,许多百姓只能巴巴的观望,如今杨家的田庄大肆扩建,不仅是皖赣一带的百姓,就连湘勇楚勇都有人撇了军务,加入了杨家的庄子。

至于全是苦哈哈的太平军,就更是如此了,湘楚二军太平军之间的战斗愈演愈烈,与其在战场上丢命,不如到杨家的庄子享福,杨家的庄子就代表着安稳,就代表着衣食富足。

湘楚二军、苏浙民团,不断的缩小包围圈,大批大批的外围人马叛逃,土地与军队共同作用之下,太平军的在苏浙皖赣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弱。

一定的压力,可以让一群人抱团,但太大的压力,就会让这个在压力下形成的团体崩溃,由皖赣至苏浙,再由皖赣苏浙至天京,土地的强大束缚力,与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的信仰之力,开始了对人口的争夺战。

战局几乎是一边倒的,太平军手里的刀枪,被湘楚二军苏浙民团架住了,无力威胁没了作用,剩下的就是百姓们,自己做出抉择,是跟着太平军,还是跟着世世代代养活他们的土地,这样的抉择应该是不太难的。

与大清各地的忙乱不同,如今太平天国所辖的土地,却进入了慌乱之中,信仰若是在衣食富足的条件下,或许是个信仰,可一旦信仰成为衣食富足的绊脚石,那带来的后果也是恐怖的。

自咸丰元年开始起事的太平军,也面临着自起事之初最大的难关,那就是大批外围人马的叛逃,长达六年时间拜上帝教,无疑是有一批虔诚信徒的,但大多数人加入太平军的目的,还是为了简简单单的吃饱饭。

当信仰与土地争斗的时候,有些人才会发现,信仰的威力,并不如想象之中那么的巨大,外面可以吃饱饭,已经成了天京城中传的沸沸扬扬的流言,至少六十万人口的天京城,有多大的补给负担,最清楚的不外乎东王杨秀清了。

吃不饱饿不死,就是天京太平天国民众的现状,有了更好的生路,天京动摇了!

第七百七十六章第一条铁路

天京的动摇,对杨猛来说只是一个开始,动摇还不足够,杨猛要的是天京变乱,而变乱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候等待乱子发酵是最好的应对办法,强行加速或是遏制,都会带来反效果的。

太平天国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囊括了数百万人口,几十万大军的国家,他有一个尚算正规的行政体系,像对付捻军一样,让太平天国一夜之间崩溃也是不可能的,让这个所谓的太平天国,从信仰到体系一点点的崩塌,才是彻底解决拜上帝教的办法。

内部崩塌,也就意味着拜上帝教的崩塌,这个等待对杨猛来说也是必要的,儒教对抗洋教,在短促交锋之中,确实不占优势,世道的艰难让百姓的心中困苦,洋教稍加些手段,就可以聚拢许多百姓的。

让太平天国成为洋教在大清最大的败笔,让拜上帝教的信徒,以凄惨的结局收场,就是杨猛对洋教传播的一记杀手锏,交流是必须的,有了拜上帝教的前车之鉴,洋教想要进入这个交流的层面也就变得不可能了。

洋教的教义如何,杨猛是不去管的,哪怕他再正确再优越,涉足到了文化侵略的层面,无论他是好是坏,都是要禁绝的,更何况欧美各国把洋教当成了直接的战争武器,仅收集情报这一条,就足够杨猛下决心禁洋教了。

待太平天国事了,杨猛会把拜上帝教定为邪教,传播邪教者死!与拜上帝教渊源颇深的洋教。自然也在邪教之中,太平天国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

本该是悠闲的冬日,京师这边却是大相径庭。远远看去京师热闹非凡,到了近前,才知道京师百姓和京郊民团的苦与累。

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北方的京师,更是冷得出奇,说是滴水成冰也不为过的,但就是这寒冷。却帮了京师百姓和四大民团的大忙,滴水成冰的天气之中,一道道人工冰河成了最快最好最省力的运输通道。

动辄成吨的巨石。从采石场到京师,往日怎么也得十天半月的时间,但在冰道之上行走,从戒台寺采石场到京师。万斤的巨石一天一夜就能运抵。滴水成冰的天气,无疑为杨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将近一个月的忙乱,肃顺那场屠杀的影响,被忙乱压住了,东三省的肃贪,让那边的旗人无暇他顾,如今东三省的肃贪也已经变了味道,那边肃贪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转移视线。

再有几天就是环城铁路竣工的时间了,为大清皇帝打造的豪华火车也在日夜赶工之中。本该在府邸猫冬的杨猛,却罕见的出现在了京师城门之外,不为别的,鬼子六的伤好了,该是他到东三省组织大军,更进一步转移东三省视线的时候了。

“部堂,小王能这么快恢复,全靠部堂之功,既然皇兄称部堂为杨三哥,那小王之后也称呼部堂为杨三哥了。

此次入东三省,小王的家眷不能带去,之后就请部堂多为照料了!”

能让鬼子六提起精神的不是别的,就是他的福晋又有了身孕,说来赶巧,肃顺绝了鬼子六的后,但那个时候鬼子六的福晋却有了身孕,月余之前由于惊吓过度,王府之中的众人都没有在意这个事儿,而十几天前御医诊脉,却是发现了这个喜事儿。

有后与无后,对鬼子六来说也是大相径庭的,为了他的子嗣,他也要保住自己的王位,如今想要保住自己的王位,唯有替皇兄效力了。

“王爷这是说的什么话?这天下是大清的天下,王爷是陛下的亲弟,王爷的家眷,就是陛下的家眷,王爷但请安心去北方练兵,王府里的事情,陛下是不会怠慢的!

至于杨三哥,更是愧不敢当啊!那只是皇帝的戏言而已,当不得真当不得真啊!”

说这话,杨猛也有些亏心,肃顺在恭王福晋那边做的事儿,被杨猛按下去了,按下去的手段也简单,那就是杀人。

这段时间恭王福晋频频进宫求药,杨猛也跟着四色棍刷了几次锅,这事儿如今杨猛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但就四色棍之前的表现来看,这位大清的皇帝,怕是以后没有什么子嗣了,恭王福晋的那一个,八成也是他洒下的种子,让御医诊了诊脉,虽说把脉不是很准,但时间也大体差不了多少的。

鬼子六这段时间是不会干那事儿的,四色棍的基本都是发不了芽的种子,恭王福晋是在给谁生孩子,这事儿乱啊!

杨猛也有杨猛的无奈,经肃顺之事后,杨猛也觉察到子嗣繁多的好处,怎么死都死不绝啊!肃顺弯着腰杀了一万多宗室,这宗室的人马至今还有百余,这就是人多不怕杀啊!

此后的几年十几年或是几十年,恐怕都要有战争的,对于新军的束缚力,杨猛可以控制个几十年,但几十年之后呢?

像八旗那样,把自己子弟养成废物,杨猛可不想干那事儿,让子嗣参军,从兵卒做起,慢慢的让整个家族熟悉战争,适应战争,让子嗣在血与火之中一步步的变强,这是杨猛自己得出的法子,有没有用他不知道,但他知道,想要这么做,他的子嗣必须要有一个庞大的基数。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后宅的女人们就有了依靠,如今从莲儿到嫣如,后宅有一个算一个,都有了身孕,杨猛也发下了狂言,一两年一茬,生他个十年八年的,这样一来,几十上百个子嗣,总能出息几个人才吧?

他杨猛二世就要以数量取胜,他撑上个几十年,儿子一辈再撑上十几二十年,几百上千的子孙在望,几百上千人之中。再挑不出个人才,那也该着家道中落啊!

后宅的女人都有了身孕,杨猛又不想再纳妾。就只能到四色棍那里打野食儿了,四色棍那边是放纵的,没曾想好死不死,就给鬼子六续上了。

“唉……说来惭愧,杨三哥说的都是金玉良言,可小王当时迷了眼,把杨三哥的话抛到了脑后。才致使京师惨剧的发生,若是听了杨三哥的,哪有肃顺祸乱京师之事啊!

小王那福晋。是桂良之后,只怕皇兄不待见呐!虽说她去宫中的次数较多,但那是为了给小王求药,若不是顾及兄弟之情。以及宗室凋零的现状。恐怕……

这么说吧!如今这京师,小王跟皇兄一样,只是相信杨三哥的!

府里小王已经留了话儿,三哥到了他们自会以小王的兄长相待,此次练兵,不知几时而归,或许三五年或许十几年,皇兄那边疑心未去。这小王的家宅,还是需要杨三哥照应一二的!”

虽说皇兄留给他恭王奕訢一条活路。但鬼子六也清楚,若自己的福晋诞下了男婴,只怕自己就要苦守东三省许多年了……

“唉……成了!这事儿我应了!只要杨某在京中,就护的恭王府上下周全,即便是福晋诞下了男婴!

王爷,此次入东三省,记住三点,不揽权、不做事儿、装糊涂!”

孩子是谁的,杨猛也不是太清楚,就是因为这不太清楚,更要护着恭王府了,这话鬼子六说了也是白说,几年之后,谁的孩子谁知道啊!

“多谢杨三哥提点,此次一别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见,杨三哥多珍重!”

“王爷一路顺风,五大营的精锐在山海关待命,王爷到了之后,自会有人接应的。”

走了鬼子六,杨猛对东三省的第一步算是走出去了,之后的东三省怕是要鸡飞狗跳了,东三省如今的人口不多,想要养活五十万大军,根本没有可能的,但东三省的地多,只有有个百多万人去那边种田,养活五十万大军,也是轻而易举的,但东三省的土地怎么开发、怎么分配,都要有前期规划的。

练兵只是其一,东三省的新军之中,聚集了大量的西山技术人员,这次垦荒东三省,既是对东三省的控制,也是对云南这些年积累的一次检验,学了这么长时间的科学,也不知西山的人们,能不能学以致用啊?

除了以后要在东三省接受检验的西山人马,面前还有正在接受检验的筑路人马,隔着城门数里的地方就是铺设铁路的工地,为了铺设这条环形铁路,杨猛也是费了不少心机的。

为此他还专门让钦天监,做了好大一篇文章,以即将发生的战乱,和京郊之前战死的十几万人为幌子,将这条环形铁路,弄成了为京师挡煞的工程,说修铁路他妈的没几个人赞同,说是修挡煞工程,个个的脖子抻的跟鸡似的!

为此许久不招洋人的钦天监,也招了二十几个洋人,这些个朝廷的王八蛋,用一句话概述,就是不懂科学真可怕!

当然,杨猛拉那二十几个洋人入钦天监,可不是为了做什么挡煞工程,他们都是精通气象的,为京津一战做天气预报,也是杨猛从克里米亚战争之中学到的经验。

除了环形铁路,杨猛还加了一条直通午门的铁轨,这条铁轨的铺设最容易,一天一夜的功夫,就沿着京师的石板路铺到了午门之外,现在等的就是铁路竣工了。

这第一条铁路,因迷信而建,或许也是铁路史上的头一遭吧?

顺路去看了看挡煞工程的进度,这第一条铁路从实验性工程,升级为挡煞工程,这造价也是急剧的提高,深达三尺的夯土层,二十万多民团士兵,挖沟取土再夯实回填,足足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都说冬天夯土的质量差,杨猛随意找了一把大刀片,砍了砍路基,妈的!直冒火星儿,这样的工程质量倒是够了,但以后决不能这么玩,差不多就成了,这么搞花钱太多!

三天之后,铁轨铺设完毕,杨猛拉着不情不愿的四色棍,就踏上了装饰奢华的火车车厢之中,这趟专列为了与皇家相合,弄了七节豪华的车厢,前后两个火车头,连着制造豪华车厢,到火车头的金箔,足足花了一百多万两银子,这列天价的火车,不是为了四色棍建的,而是为了即将到了的蒙古诸王所建造,杨猛还想通过这个,建几条京师连通蒙古、甘陕连通蒙古的铁路呢!

蒙古,是大清一个特殊的地方,那里是自成一体的,修建铁路就是加强蒙古与大清的联系,有了北方贯通蒙古的铁路,几十年的时间,以儒教的融合同化能力,这自成一体的蒙古,也就是很难分割出去的一部分了。

虽说加装了许多减震的大弹簧,但局限于技术和时间,这列奢华的火车依旧有些颠簸,这是火车第一次行进,速度自然不快,速度越慢颠簸的越厉害,不大的时间不仅四色棍脸色有些发白,就是一同来试坐火车的军机们,也有些不自在了。

“诸位,到第一节去看看京师周边的光景吧!让陛下独自歇息一会儿。”

这也在杨猛的预料之中,支走了一众军机,和四色棍身边的太监宫女,杨猛打开了车厢的一扇门,拉着四色棍就走了进去,不大的房间之内,是三个洋妞,这些洋妞都是杨猛依着四色棍的喜好挑选的。

“三哥这是……”

“英法的洋女人,陛下征战她们去吧!”

第一圈,走了大概两个时辰,第二圈一个多时辰,第三圈半个时辰多一点,将近八十里的铁路,算是经过了实战的考验。

“嗯!很好!很不错!”

听了四色棍的回答,杨猛也是憋气的很,好嘛!一条斥资百余万的铁路,一列斥资百余万的火车,不及三个洋女人的功力,第一条铁路的修建,源于迷信,通过是在女人的裤裆里,这事儿是断断不能传出去的,铁路史的耻辱啊!

但不管如何,有了皇帝的点头,这铁路就是又快又好又省时的东西了,皇帝点了头,也就是军机点了头,接下来,就该让直鲁以及西北的督抚们过来点头了,不过在此之前,杨猛还要迎合好即将来京的蒙古诸王,对杨猛来说蒙古诸王点头才是最重要的!

第七百七十七章蒙古诸王

第一条铁路算是成事儿了,有了四色棍的点头,京津一带的铁路网,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铺设了,虽说工程一直在建,但奉旨修铁路,与私自修铁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四色棍的权力,虽然被杨猛基本架空了,但四色棍还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这段存在的时间,也是很长的,一旦没了大清皇帝,东三省、内外蒙古、甚至于伊犁一带都有可能会叛乱的。

四色棍的存在,就是将整个大清融为一体,一旦没了四色棍这个皇帝,北方大部也就成了无主之地,巩固北方的路还很长,西北一带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而已,东三省也好说,对杨猛来说,最难办也是最棘手的,就是蒙古诸王了。

大清皇帝会晤蒙古诸王,一个月的时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提前半年,有些地方也只够一来一回,这次杨猛要四色棍会晤的主要还是内蒙诸王。

以科尔沁右翼后期卓里克图亲王僧格林沁为首的蒙古诸王,僧格林沁在大清朝廷虽说有些权威,但到了蒙古,他也只是个虚名王爷而已,真正掌握科尔沁草原实权的是土谢图亲王、达尔罕亲王、博多勒噶台亲王,以及几个郡王。

这次四色棍和杨猛要会晤的内蒙诸王只是内外蒙十八盟之中的内蒙六盟,来的蒙古王爷也不算太多十几位吧?但也囊括了内蒙六盟。

这么多的蒙古王爷进京,本该是一场盛会的。但四色棍依着杨猛的意思,摆出的场面也有些寒酸,作为大清朝廷的实权王爷,蒙古的闲散王爷,僧格林沁也算是忠于大清的,他与杨猛冰释前嫌之后,也算加入了四色棍信重的那个小团体。

对于寒酸的迎接场面,对于蒙古诸王的不满,僧格林沁也做出了回复,无他。战争尔!

朝廷对于内蒙的控制还是有些力度的。而且内蒙的诸王也算是心向大清的,相比与属国一般的外蒙,内蒙应当算是大清的直接领土,大清皇帝的圣旨。在内蒙也是有相当权威的。但到了外蒙是个什么样子。就很难说了。

这次四色棍与蒙古诸王的会晤,目的其实也简单,那就是让内蒙出人出马。说白了朝廷就是要在蒙古招兵!

让蒙古诸王入关勤王也不是不可以,但就有些示弱于人了,尤其是对外蒙来说,这次从内蒙募兵,也是杨猛的一个尝试,内外蒙的王公可汗太多了!这些世袭罔替的可汗与王爷,无疑是统一的绊脚石,想要解决他们,不容易,不乱,怕是成不了事儿的!

听了僧格林沁的说法,蒙古诸王也有些惊诧,大清皇帝让他们来,难道就是为了说这个的?摆出这个场面来哭穷,难道是想从蒙古诸王的身上刮油?

“不知陛下请我们来是要说什么?”

起身行了一个抚胸礼,科尔沁的实权王爷右翼中旗的达尔罕亲王,也就直接问起了理由,内蒙虽说归附于大清了,但这些实权蒙古王在草原上的权力可不小,虽说没有大批的军队了,但一定数量的骑兵马队还是有的。

“很简单,朕要在京师建立一支骑兵大军,恭亲王已经出关组建八旗新营了,人数在五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