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3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笱笛伞#
  △《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宋朱子撰。考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朱子以《参同契》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读者浅闻,妄辄更改,比他书尤多舛误,因合诸本,更相雠正,朱子自跋亦称,凡诸同异,悉存之以备考证,故以考异为名。今案书中注明同异者,惟天下然后治之治字,云或作理;威光鼎乃熺之熺字,云本作喜,一作熺;参证他本者不过二处。又如修字疑作循,六五疑作廿六,铅字疑作饴,与字疑作为之类,朱子所自校者,亦只六七处。其馀每节之下随文诠释,实皆笺注之体,不尽订正文字。乃以考异为名,未喻其旨。跋末自署空同道士邹䜣。盖以邹本邾国,其后去邑而为朱,故以寓姓。《礼记》郑氏注,谓䜣当作熹。又《集韵》熹虚其切,䜣亦虚其切,故以寓名。殆以究心丹诀非儒者之本务,故托诸瘦词欤?考《朱子语录》,论《参同契》诸条颇为详尽。《年谱》亦载有庆元三年蔡元定将编管道州,与朱子会宿寒泉精舍,夜论《参同契》一事。文集又有与《蔡季通书》曰,《参同契》更无缝隙,亦无心思量,但望他日为刘安之鸡犬耳云云。盖遭逢世难,不得已而托诸神仙,殆与韩愈谪潮州时邀大颠同游之意相类。故黄瑞节《附录》谓其师弟子有脱屣世外之意。深得其情。黄震《日抄》乃曰《参同契》者上虞人魏伯阳作,其说出神仙不足凭。近世蔡季通,学博而不免於杂,尝留意此书。而晦菴与之游,因为校正。其书颇行於世,而求其义则绝无之云云。其持论固正,然未喻有托而逃之意也。
  △《周易参同契解》·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陈显微撰。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淮阳人。嘉定、端平间临安佑圣观道士也。是书乃端平元年其弟子王夷所刊,显微自为序。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其鼎器歌一首,亦从彭本附於卷末。惟分上、中、下三篇而不分章,则从葛洪《神仙传》之说。象彼仲冬节以下七十字,彭本、陈致虚本俱在枝茎华叶之下,而是本移在太阳流珠一节之下,则显微据经中别亭四象之语,更其旧次也。盖其时错简之说盛行,王柏诸人递相煽动,流波所汨,并及於方以外矣。以其诠释详明,在《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者之一家,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
  △《周易参同契发挥》·三卷、《释疑》·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俞琬撰。琬有《周易集说》,已著录。是书以一身之水火阴阳发挥丹道,虽不及彭晓、陈显微、陈致虚三注为道家专门之学,然取材甚博。其《释疑》三篇,考核异同,较朱子本尤详备。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谓二书共十四卷,焦竑《国史经籍志》则作十二卷,毛晋《津逮秘书》以琬注与晓等三家注合为一编,已非其旧,又并其释疑佚之。此本每卷俱有图,乃至大三年嗣天师张与封所刻,实只三卷,附以《释疑》一卷。考琬《易外别传》自序,亦称丹道之口诀,细微具载於《参同契》发挥三篇,白云霁所记或并其他书数之。焦竑所记,悉辗转贩鬻於他书,沿讹袭谬,益不足据矣。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陈致虚撰。致虚字观吾,自号上阳子。年四十,始从赵友钦学道,讲神仙炼养之术。其说以金丹之道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又称丹书多不可信,得真诀者要必以《参同契·悟真篇》为主。所作醒眼诗有云;端有长生不死方,常人缘浅岂承当。铅银砂汞分斤两,德厚恩深魏伯阳。
  盖於伯阳之书尤所研讨也。此乃所作《参同契注》,凡分为三十五章,与彭晓注本分九十章者不同。又谓晓以鼎器歌一篇移置於后为非,仍依原本置之法象成功章之后。其所疏解,亦皆明白显畅。近时李光地注《参同契》,谓诸本之中惟《汉魏丛书》所载朱长春本为最得古意。今以朱本相勘,惟首篇乾坤者易之门户云云,不立章名。故自乾坤设位以下只分为三十四章,视此较少一章,其馀章次,悉与此本相同。盖朱本即钞此本而去其注,光地未考其渊源也。
  △《古文参同契集解》·三卷(内府藏本)
  明蒋一彪撰。一彪自号复阳子,馀姚人。魏伯阳作《参同契》,原本三篇。
  自彭晓分章作解,后来注家虽递有并析,而上、中、下篇之次序俱仍旧目。至明杨慎,始别出一本,称南方掘地得石函中有古文《参同契》上、中、下三篇,叙一篇。徐景休《笺注》亦三篇,后序一篇。淳于叔通《补遗三相类》上、下二篇,后序一篇,合为十一篇。自谓得见朱子所未见。一彪此注即据慎本而作,故谓之古文。其彭晓、陈显微、陈致虚、俞琬四家之注,悉割裂其文,缀於各段之下,故谓之集解。今考其书,於旧文多所颠倒。以原本所有赞一篇,则指为景休后序。
  原本补塞遗脱一章,亦析出为叔通后序。案《参同契》一书,自虞翻注《易》引其日月为易一语外,(见李鼎祚《周易集解》。)他家罕所称引。其授受源流,诸书亦不具载,所可据者,惟彭晓之序为古。晓序但称魏君示青州徐从事,徐隐名而注之。郑樵《通志·艺文略》有徐从事注《阴阳统略参同契》三卷,亦不言为徐景休。何以越二千年至慎,而其名忽显?其赞序一首,朱子尝谓其文意是注之后序,恐是徐君注而注不复存。今此本乃适与相合,岂非因朱子之语而附会其说欤?若淳于叔通不过传授此书,旧时道家有徐从事、淳于叔通各序一篇之语,彭晓已据唐时刘知古《日月玄枢论》极辨其误,慎乃复以《三相类篇》为出叔通,是又借晓所驳之说,证成其为唐以前本也。不知《参同契》本末,汉、魏遗书虽无文可证,若晋以来书,则葛洪《神仙传》固云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唐以来书,则《旧唐书·经籍志》(案:《旧唐书》著录之书,并据开元内外经录)固云《周易参同契》二卷,魏伯阳撰,《周易五相类》一卷,魏伯阳撰矣。慎所谓古本,何代之古本乎?一彪此本,於诸注原称魏君者,辄改作徐君,以就其说,尤非阙疑之义。然自慎以后,世遂别有此本,诸家所注,往往沿之,亦遂不可磨灭。今姑依其篇第,各分子卷,与彭晓诸本并著於录。以著作伪变乱之由,俾来者无惑焉。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晋葛洪撰。洪有《肘后备急方》,已著录。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自序谓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隋志》载内篇二十一卷,音一卷,入道家;外篇三十卷,入杂家。外篇下注曰梁有,五十一卷。《旧唐志》亦载内篇二十卷,入道家;外篇五十一卷,入杂家。卷数已小不同。《新唐志·道家》载内篇十卷,杂家载外篇二十卷。乃多寡迥殊。《宋志》则均入杂家,内篇作二十卷,与《旧唐书》同;外篇作五十卷,较《旧唐书》又少一卷。晁公武《读书志》作内篇二十卷,外篇十卷,内外篇之卷数与《新唐书》互异。陈振孙《书录解题》但载内篇二十卷,而云《馆阁书目》有外篇五十卷,未见。其纷纭错互,有若乱丝。此本为明乌程卢舜治以宋本及王府道藏二本参校,视他本较为完整。所列篇数,与洪自序卷数相符。知洪当时盖以一篇为一卷。以《永乐大典》所载互校,尚多丹砂法以下八篇,知为足本矣。
  其书内篇论神仙吐纳、符箓克治之术,纯为道家之言;外篇则论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而究其大旨,亦以黄、老为宗。故今并入之道家,不复区分焉。
  △《神仙传》·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晋葛洪撰。是书据洪自序,盖於《抱朴子·内篇》既成之后,因其弟子滕升问仙人有无而作。所录凡八十四人。序称秦大夫阮仓所记凡数百人,刘向所撰又七十一人。今复抄集古之仙者见於仙经服食方百家之书,先师所说,耆儒所论,以为十卷。又称刘向所述,殊甚简略,而自谓此传有愈於向。今考其书,惟容成公、彭祖二条与《列仙传》重出,馀皆补向所未载。其中如黄帝之见广成子,卢敖之遇若士,皆庄周之寓言,不过鸿鸿云将之类,未尝实有其人。淮南王刘安谋反自杀,李少君病死,具载《史记》、《汉书》,亦实无登仙之事,洪一概登载,未免附会。至谓许由、巢父服箕山石流黄丹,今在中岳中山,若二人晋时尚存,洪目睹而记之者,尤为虚诞。然后《汉书·方术传》载壶公、蓟子训、刘根、左慈、甘始、封君达诸人,已多与此书相符。疑其亦据旧文,不尽伪撰,又流传既久,遂为故实。历代词人,转相沿用,固不必一一核其真伪也。诸家著录皆作十卷,与今本合,惟《隋书·经籍志》称为葛洪《列仙传》,其名独异。考新、旧唐书并作葛洪《神仙传》,知今本《隋志》殆承上《列仙传》赞之文,偶然误刊,非书有二名也。此本为毛晋所刊。考裴松之《蜀志·先主传注》,引李意其一条,《吴志·士燮传注》引董奉一条,《吴范·刘惇赵达传注》引介象一条,并称葛洪所记,近为惑众,其书文颇行世,故撮举数事,载之篇末。是徵引此书,以《三国志》注为最古。然悉与此本相合,知为原帙。《汉魏丛书》别载一本,其文大略相同,而所载凡九十二人。核其篇第,盖从《太平广记》所引钞合而成。
  《广记》标题,间有舛误,亦有与他书复见,即不引《神仙传》者,故其本颇有讹漏。即如卢敖若士一条,李善注《文选》江淹《别赋》鲍照升天行,凡两引之,俱称葛洪《神仙传》,与此本合。因《太平广记》未引此条,《汉魏丛书》本遂不载之,足以证其非完本矣。
  △《真诰》·二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梁陶弘景撰。弘景有《刀剑录》,已著录。是书凡运象篇、甄命授、协昌期、稽神枢、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等七篇。其运象篇书末弘景叙录又作运题象。
  前后必有一讹,然未详孰是也。《文献通考》作十卷,此本乃二十卷,盖后人所分析也。所言皆仙真授受真诀之事。《朱子语录》云,《真诰·甄命篇》,却是窃佛家《四十二章经》为之。至如地狱托生妄诞之说,皆是窃佛教中至鄙至陋者为之。黄伯思《东观馀论》则云,《真诰》众灵教戒条,后方圆诸条,皆与佛《四十二章经》同,后人所附。然二氏之书,亦存此一家於天地间耳。固不必一一别是非,亦无庸一一辨真伪也。伯思又云,小宋太乙宫诗瑞木千寻耸,仙图几吊开,注云《真诰》谓一卷为一吊。殊不知《真诰》所云,即卷字,盖从省文。
  《真诰》音亦尔,非吊字也。然则此书诸卷,皆原作字,陶宗仪《说郛》盖本於此。今皆作卷几,亦非弘景之旧矣。
  △《亢仓子》·一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
  旧本题庚桑楚撰,唐柳宗元尝辨其伪。晁公武《读书志》曰:案唐天宝元年诏号亢桑子为《洞灵真经》,然求之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谓庄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取诸子文义类者补其亡。今此书乃士元补亡者。宗元不知其故而遽诋之,可见其锐於讥议也。今考《新唐书·艺文志》载王士元《亢仓子》二卷,所注与公武所言同,则公武之说有据。又考《孟浩然集》首有宜城王士元序,自称修《亢仓子》九篇。又有天宝九载韦滔序,亦称宣城王士元藻思清远,深鉴文理,常游山水,不在人间,著《亢仓子》数篇,传之於代云云,与《新唐书》所言合。则《新唐书》之说亦为有据。宋濂作《诸子辨》,乃仍摘其以人易民,以代易世,断为唐人所伪,亦未之考矣。惟是庚桑楚居於畏垒,仅见《庄子》,而《史记·庄周列传》则云周为书如畏垒《亢仓子》,皆空言无事实。则其人亦鸿濛云将之流,有无盖未可定。其书《汉志》、《隋志》皆不著录。至於唐代,何以无所依据,凭虚漫求?毋亦士元先有此本,而出入禁中之方士如叶法善、罗公远者转相煽惑,预为之地,因而诏求欤?观士元自序,称天宝四载,徵谒京邑,适在书成之后,是亦明证也。刘恕《通鉴外纪》引《封演》之言曰:王巨源采《庄子》庚桑楚篇义补葺,分为九篇。云其先人於山中得古本,奏上之。敕付学士详议。疑不实,竟不施行。今《亢桑子》三卷是也。(案:此条《封氏闻见记》不载,盖今本乃残阙之馀,其以王士元为王巨源,以《亢仓子》为《亢桑子》,以二卷为三卷,则传闻异词也。)然则士元此书,始犹伪称古本。
  后经勘验,知其不可以售欺,乃自承为补亡矣。然士元本亦文士,故其书虽杂剽《庄子》、《老子》、《列子》、《文子》、《商君书》、《吕氏春秋》、刘向《说苑》、《新序》之词,而联络贯通,亦殊亹亹有理致,非他伪书之比。其多作古文奇字,与卫元嵩《玄包》相类。晁公武谓内不足者必假外饰,颇中其病。
  《宋史·艺文志》别有《亢仓子音》一卷,殆即释其奇字欤?《崇文总目》作九篇,晁、陈诸家皆同。《宋志》作二卷,宋濂《诸子辨》则作五卷。此本仅有一卷,而篇数与《崇文总目》合,盖又明人所并云。
  △《亢仓子注》·九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
  旧本题何粲撰。不著时代。柳宗元《读亢仓子》称,刘向、班固录书无《亢仓子》,而今之为术者,乃始为之传注,以教於世。则注自宗元时已有。然宗元不著注者姓名,晁公武《读书志》乃作《亢仓子》二卷,何璨注。公武当南北宋之间,则何璨当在北宋以前。惟璨字从玉,与今本小异,或传写异文欤?注文简质,不类宋以后语,疑即宗元所见也。注中又杂以音释,为明黄谏所补。卷末有谏跋。谏喜作古字,所著有从古正文,颇迂怪不可行用。《亢仓子》多用奇字,与谏所学合,故谏喜而为之音释。然与注糅杂,不复识别,是则明人窜乱古书之恶习也。《亢仓子》为王士元所补,高似孙《子略》误以士元为王褒,纰谬殊甚。
  谏跋亦以为王褒所作,不能考正。盖谏平生之精力主於以篆改隶,以骇俗取名,其他皆未能深究,固其所矣。
  △《玄真子》·一卷、附《天隐子》·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玄真子》,唐张志和撰。志和字子同,婺州人。初名龟龄。肃宗时以明经擢第,待诏翰林。坐事贬南浦尉,后遇赦还,放浪江湖以终。自号曰烟波钓徒,又号曰玄真子。事迹具《新唐书·隐逸传》。沈汾《续仙传》载其行事甚怪。大抵好事者附会之,实则恬退自全之士而已。其书据《书录解题》称本十二卷,陈振孙时存三卷,已非完帙。此本仅存三篇,一曰碧虚,二曰鸑惶沃椤
  并为一卷,与振孙所言又异。或当时之本以一篇为一卷欤?其言略似《抱朴子·外篇》,但文采不及其藻丽耳。天隐子亦唐人撰,不知其姓名。前有司马承祯序,则玄宗时人。晁公武、陈振孙皆疑为承祯所托名,然承祯自有《坐忘论》,已自著名,又何必托名为此书也。书凡八篇,一曰神仙,二曰易简,三曰渐门,四曰斋戒,五曰安处,六曰存想,七曰坐忘,八曰神解。《读书志》称一本有三宫法附於后,此本无之,殆传写佚脱矣。书寥寥仅两三纸,不能自成卷帙。今以与《玄真子》同时,即附之《玄真子》后,俾从其类焉。
  △《无能子》·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序称光启三年天子在褒,则唐僖宗时人也。《崇文总目》列之於道家。晁公武《读书志》云,书三十篇,明老、庄自然之旨。今考其书,实三十四篇,与序所言篇数合。而卷上注阙第六篇,卷中注阙第五篇,卷下注阙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等六篇,是其全书具在,实四十二篇,与序又不相应。岂序为后人追改,以就所存之篇数耶?《唐书·艺文志》以为光启间隐民。考序中有不述姓名游宦语,则亦尝登仕籍,非隐民也。其书多窃庄、列之旨,又杂以释氏之说,词旨颇浅。第以唐代遗书渐佚渐少,姑以旧本录之耳。
  △《续仙传》·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旧本题唐溧水令沈汾撰。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汾或作玢。案吴淑《江淮异人录》,载有侍御沈汾游戏坐蜕事,亦道家者流,疑即其人。书中记及谭峭,而称杨行密曰吴太祖,则所谓唐者南唐也。其书上卷载飞昇一十六人,以张志和为首;中卷载隐化十二人,以孙思邈为首;下卷载隐化八人,以司马承祯为首。
  虽其中附会传闻,均所不免,而大抵因事缘饰,不尽子虚乌有。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