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介石宣告:“古人常言,天下之事,在乎人为……只要大家能够庄敬自强,处变不惊,慎谋能断,坚持国家及国民独立不挠之精神,那就没有经不起的考验。”然而,蒋介石尚未从这两次冲击中站稳脚跟,第三次冲击波又接踵而来。
这第三次冲击波,便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八日,访问中国一周。虽说这一回不像基辛格访问北京那样突如其来,是在公告中早已宣布了的,但毕竟美国总统前去拜见毛泽东,这不能不对蒋介石构成极大的压力。
须知,在一九四九年以前,还没有一位美国总统访问中国。在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只有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一九六○年六月来台湾作了短暂的一天多的访问。
这一回,尼克松访问北京,阵营颇为强大,除了基辛格之外,还有国务卿罗杰斯。
毛泽东正在病中。然而,毛泽东在病榻上关注着尼克松到达北京的时间。尼克松一行到达北京才四小时,毛泽东就会晤了他。
新华社的报道写道:“毛泽东主席在他的住所会见了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并同他们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会谈。”
这一报道中,没有出现“文革”中毛泽东的“专用”形容词“神采奕奕”、“红光满面”之类。台湾作家梁实秋还敏锐地从发自北京的照片中,发觉毛泽东和尼克松之间,地上放着一只痰盂。他由此写了一篇散文《痰盂》。
这些细节,无意之中透露了毛泽东正在病中——虽说在当时是极端保密的。
第十二部分:未完的棋尼克松眼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尼克松在担任美国副总统时,曾于一九五三年十一月访问过台湾,和蒋介石作过交谈。
这一回,他又晤会了毛泽东。这样,尼克松对毛泽东和蒋介石有着一种比较之感。后来,他写了回忆录《领袖们》一书,其中对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作了颇有见地的比较。
尼克松写道:
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人的历史: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周恩来,还有一个是蒋介石。打败了蒋家军队,毛泽东巩固了在大陆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人把毛蒋之间的斗争,看成是上帝与魔鬼之争……周恩来则往往不露锋芒,孜孜不倦地工作,是保持国家机器不断运转的赤胆忠心的官员。蒋介石在台湾实行个人专制,他维护自己的威严,努力使经济起飞,鼓励在台人员保持有朝一日返回大陆的希望。
三人中,我认识蒋的时间最长。我把他和蒋夫人看作朋友,不同于另外两人,我们有私交,那是共同信念和原则的产物。但是毛和周是在中国大陆取得了战争胜利的人,而在两人中,周是得天独厚的人,对权力的实际情况洞若观火。现在他们三人都成为古人了,但是周留下的影响,在当代中国将与日俱增。
尼克松比较了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手势,发觉两人都喜欢“用手一挥”。尼克松于是把毛泽东和蒋介石作了如此比较:
一九七二年毛向我提起一件事。他讲时用手一挥,指的也许仅仅是我们的会晤,也可能指的是整个中国。他说:“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介石委员长是不会赞成的。”隔一会儿,又补充了一句,“我们同他来往的历史,比起你们同他来往的历史,要长得多。”一九五三年我同蒋第一次见面时,他谈到中国也用手一挥,清楚地表示,他的话既指孤悬海外的台湾堡垒,也指中国大陆。
我觉察到他们两人在提到自己的国家时,都有点秦始皇帝的口吻。两人的姿态和讲话似乎给人一种感觉,他们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两个这样的领袖在历史中相逢,只会冲突,不会妥协。一个成为征服者,另一个成为被征服者。
在和毛泽东见面时,尼克松跟他当面谈起了蒋介石。
尼克松说:“蒋介石称主席为匪,不知道主席叫他什么?”
毛泽东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周恩来趁这机会,替毛泽东作了答复:“一般地说,我们叫他‘蒋帮’。有时在报上我们叫他匪,他反过来也叫我们匪。总之,我们互相对骂。”
尼克松这样写及他对毛泽东的印象:
毛举止随便,说话爱简略,给我的印象是有成打的问题同时在他脑里转动。他讲他的意见,心平气和,语调平淡,在一个规模较小的会场会引人注意,但不是雄辩之才。
即使在说明重大观点时,他也喜欢语惊四座。“你们上次选举时,我投了你一票。”他笑着说。我说他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我喜欢右派分子。”他回了我一句,似甚得意。
“有人说,你们是右派分子——共和党是站在右翼——希恩首相也是右翼的。”我加戴高乐的名字,毛有点迟疑,说戴高乐另当别论。却又说:“他们说西德的基督教民主党也是右翼的。我比较喜欢右翼人上执掌政权。”我在提到我们恢复外交关系时总结了一句,我说:“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注意到在美国,至少在目前,是右翼人士能够采取行动,而左翼人士只会说说而已。”
尼克松也写下了对蒋介石的印象:
蒋披一件十分整洁的黑色斗篷,头剃得光秃秃的,在私人场合,同他那肃穆寡言笑的态度相得益彰。在我说话时,他惯于不假思索地连声说“好,好”,显得有一点紧张。
他双眼的神采给人自信和执拗的印象。眼眸是漆黑的,有时闪出光芒,在我们交换意之前,不时环视办公室各处。在我们谈话的整个过程中,就盯着我的眼睛看。
在世界上,既见过蒋介石又见过毛泽东的人不少,能够像尼克松用如此敏锐的目光把两人加以深刻比较的,却不多见。
尼克松这次访问中国的成果,凝结于二月二十八日在上海和周恩来所签署的中美联合公
报,史称《中美上海公报》。《中美上海公报》中的妙笔,是那位“智多星”基辛格博士想出的:美国政府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基辛格巧妙地抓住了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共同点——即只有一个中国,在公报中,写上了这段既不得罪毛泽东又不得罪蒋介石,却申明了美国政府的立场。
《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之后,台湾又一次为之震动。台湾人士称:“《中美上海公报》之宣布,实是一叶知秋的事,因为它暗示美国与中共的建交是迟早的事了。”
第十二部分:未完的棋毛泽东派章士钊赴港“重操旧业”
就在尼克松访问中国之后,一九七三年五月中旬,一架漆着“中国民航”字样的飞机降落在香港启德机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架从北京飞来的客机,是出现在香港的第一架中国民航飞机。不过,飞机上所载不是普通的旅客,而是一位九十二岁的老人及其家人。这是他的专机,飞来香港,据说是探亲。
显而易见,这位长者来历非凡,他当时的职务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常委。不过,一位文史馆的馆长,带着女儿、儿子、秘书、医生、护士以及厨师,乘着专机前来香港探亲,这派头未免太大了点。
这位馆长,就是当年国共和谈时,国民党方面的代表章士钊。
说是探亲,倒也确实有亲可探。他的奚夫人于一九七○年死于肺炎,另一位殷夫人在香港,已多年未见。他来探亲,就是探殷夫人。
其实,年已九旬的他,何必兴师动众乘专机来香港探亲,邀殷夫人去北京不就行了吗?他非来香港不可,是因为他另有使命。他还是干他的“老本行”——国共和谈。
不过,这一回他不是国民党代表,而是毛泽东亲自指派的。也正因为是毛泽东所派,为了照料年届高龄的他,特地给他派了专机,还派了那么一班子人照料他。
屈指算来,当年留下来的国民党和谈首席代表张治中,已于一九六九年四月六日在北京病逝;代表邵力子,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病逝;代表黄绍竑,病逝于一九六六年九月……因此,毛泽东点将,非章士钊莫属了。
章士钊为了促进海峡两岸和解,曾于一九六一年、一九六四年两度赴港。这一回,毛泽东考虑到,随着基辛格、尼克松访问中国以及台湾被逐出联合国,台湾正处于动荡之中,需要加强和谈工作。正巧,章士钊也有意于此。这样,毛泽东和周恩来商量,以探亲名义,派章士钊飞往香港。
章士钊到了香港之后,通过他的各种老关系,跟台湾国民党联系。不料,他毕竟年事已高,来香港一个半月后,于一九七三年七月一日病逝在那里。章士钊去世之后,北京方面倚重屈武,从事张治中、邵力子、章士钊未竟之业。屈武原本是国民党和谈代表团顾问。
屈武在国民党方面,亦广有影响。他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女婿,而且跟蒋经国在莫斯科有着同窗之谊。一九四九年初,蒋介石下野之后,张治中两赴溪口,屈武和他同往,向蒋介石请示和谈方针……于右任在一九四九年到了台湾之后,妻子及女儿仍在大陆。于右任思念妻女,常通过香港友人吴季玉联系。
一九六一年三月,于右任在给吴季玉的信中说及,妻子高仲林的八十寿辰即将来临,十分挂念。正巧,章士钊在香港,得知消息,报告了周恩来。周恩来即嘱屈武,为岳母在西安隆重祝寿。事后,屈武托吴季玉转信给于右任,说是“濂溪先生”关照为老夫人祝寿。此“濂溪先生”之称,外人莫知,乃在重庆时于右任和周恩来交往时,对周恩来的隐称。邵力子知道这一隐称,嘱屈武写上。果真,于右任回函,托屈武向“濂溪先生”致谢!
于右任于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三日病逝于台北。病重之际,他写下《望大陆》一诗,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思恋: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相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这首《望大陆》,写出了多少背井离乡的国民党人的浓浓的思乡情,汩汩思乡泪!
第十二部分:未完的棋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垂垂老矣
生老病死,他们都由老而病,由病而死。
毛泽东比蒋介石年轻六岁,但他先在一九七二年初得病。毛泽东正是在病中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会见时,他的脚肿得很厉害,不得不临时赶做了一双肥大的圆口黑布鞋。当时他已经一个多月没有理发,胡子老长老长,临时请理发师为他理发、剃须。
毛泽东的身体是不错的,平日无大病,无慢性病。所以,他的保健医生曾说,给毛泽东当保健医生相当轻松,精力主要用在让他劳逸结合及调配他的营养上。
在一九七一年夏,毛泽东还巡视大江南北,一路发表讲话,身体相当好。
“九一三”事件之后,毛泽东常常陷入痛苦的沉思之中,明显地衰老了。
偶然,毛泽东得了感冒,竟然转为支气管炎,再转为大叶性肺炎。一九七二年一月中旬,毛泽东突然休克,经医生抢救,这才脱离危险——这是他一生从未有过的。
当时,周恩来闻讯赶来,紧张得好久下不了车。
也正因为毛泽东患大叶性肺炎,痰很多。所以在他会见尼克松的照片上,会那么醒目地在他脚边出现那个痰盂。
毛泽东为“林彪事件”深受刺激,蒋介石则因基辛格、尼克松访问北京,联合国又逐出台湾代表而备受刺激。
也就在这时蒋介石患老年性疾病,即前列腺炎。一九七二年三月,蒋介石动了手术。不料,从此转为慢性前列腺炎,一直折磨着他。从此,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就在一九七二年,一月,毛泽东休克;三月,蒋介石动手术;而到了五月,向来身体不错、每天工作十四小时以上的周恩来,在例行的身体检查中,发现患癌症!周恩来在“文革”中,精神抑郁,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不断折磨着他,使他不断受刺激。这样,在一九七二年上半年,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同时“由老而病”了!内中,周恩来最年轻,他比毛泽东小五岁,比蒋介石小十一岁。然而,三人之中,周恩来的病最重。
他们三人同时病倒,除了因为上了岁数,又各自有着各自所受的精神刺激——毛泽东因“林彪事件”,蒋介石因外交失利,周恩来因“四人帮”干扰。精神刺激乃疾病的催化剂。
一九七二年七月,蒋介石也因感冒引起肺炎,和毛泽东的病差不多,不得不住入台北荣民总医院。“屋漏偏遇连绵雨”。蒋介石的汽车在阳明山士林外的岔道上,又遇意外的车祸。这样,蒋介石在医院一住,就住了一年零四个月。
由于蒋介石久不露面,外界对他猜疑纷起。道路传闻:“蒋公病重,不能视事,已秘密引退,由长子蒋经国掌权,蒋夫人卷款存往美国……”为了辟谣,一九七三年七月,台湾报纸借蒋介石的第四个孙子蒋孝勇结婚之际,刊登蒋介石和新婚夫妇的合影,以表明他的健康状况良好,稳定台湾人心。
不过,毛泽东没有住院。他生病,对外也严格保密。早已和毛泽东分居的江青,在各种场合,总要宣传:“我要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毛主席的身体非常健康。”于是,群众便高呼:“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毛泽东在病中,还照常不断接见外宾,发表谈话。所以,外界并不知道他曾一度休克,身体每况愈下。
蒋介石从荣民总医院出来后,身体变得虚弱。一九七四年十二月,蒋介石感染了流行性感冒,再度引发肺炎,又引发心脏病。
毛泽东自一九七四年春开始,发现视力减弱。他是一个手不释卷的人,又日夜亲自批复文件。视力减弱,对他来说,极为痛苦。在一九七四年八月,毛泽东被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虽说白内障是老年人常见病,但由于必须等白内障成熟才能动手术,毛泽东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蒙受近乎失明的折磨,直至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三日,他动了手术,才重见光明。
周恩来在一九七四年三月十一日病重,不得不住入医院检查。但因事务冗杂,不得不随即出院。在四月二十八日及五月十九日、二十三日、二十五日,周恩来四次发生缺氧病状。
这样,周恩来终于在一九七四年六月一日,住进北京解放军三零五医院。从此,他在病榻上度过一生最后的岁月。
第十二部分:未完的棋蒋介石自知不起口授遗嘱
一九七四年十月三十一日,是蒋介石的八十七岁寿辰——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过生日。这天,台湾模仿大陆“文革”中人人佩戴毛泽东像章的做法,在这天发行了“蒋总统万岁”的纪念章。另外,这天台湾向大陆飘送许多巨型气球,把一千万张蒋介石的相片送往大陆。一九七五年元旦,蒋介石发表了一生中最后的一个新年文告,依然念念不忘光复大陆。
蒋介石在病中,一直写《病中随笔》。他写道:“国际间变化不测,万事未可逆料。但吾人已作最恶劣之打算与充分之准备,必能独立生存于世界。”显而易见,蒋介石是针对美国对台政策的大变化而发出的感慨。蒋介石还写道:“切勿存有依赖心理和失败主义,不顾本身之力量专靠看外人之眼色,以免重蹈大陆沦陷之覆辙。”
一九七五年一月九日夜,蒋介石在睡眠中发生心肌缺氧,虽经抢救转危为安,但已预示着他的来日不多了。此后,他因肺炎未愈,不时发烧。三月二十九日,蒋介石自知不久于人世,便仿照孙中山临终的做法,在台北草山别墅,口授遗嘱,由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秦孝仪笔录。
蒋介石遗嘱如下:
余自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无时不为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坚苦奋斗,近二十余年来,自由基地,日益精实壮大,并不断对大陆共产邪恶……展开政治作战。反共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服从本党与政府领导,奉主义为无形之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长相左右,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光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职志与战斗决心。唯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勿忽。
蒋中正
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四月五日,是中国的清明节。早上,当蒋经国前来请安时,蒋介石已经起床坐在轮椅上,面带笑容。蒋介石问起张伯苓先生百岁诞辰之事。张伯苓生于一八七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