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谦等人协助制造仪器,并派了十四名监候官到全国各地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观测工作。这时,郭守敬还亲自动手制作了一些仪器,如简仪、仰仪、圭表等。有一天,忽必烈在太和殿召集文武百官议事,赞扬了郭守敬的创造精神,还在郭守敬的陪同下参观了这些仪器。经过四年的辛勤劳动,1280年新历编成,忽必烈赐名为《授时历》。1292年春,郭守敬主持修建的从杭州到大都的运粮河也正式通航。
忽必烈任用汉官、重用科学家的政策,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起了积极作用。
四十、从火箭到“火龙出水”
──火药的发明
伊 强
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用途很大,可以做爆竹,放焰火,也可以用来开山筑路,还可以制造各种火药武器,打击敌人。
那么火药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先从它的原料谈起。火药的原料是硫磺、硝石和木炭。人们大约在三千年前就懂得砍伐树木,烧成木炭,作燃料用。硫磺是一种矿物质,最初是西汉年间在我国华南地区发现的,人们叫它硫磺矿;后来在华北地区的山西等地也陆续有发现。硝石的发现也不晚于西汉,因为在西汉人著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着这种东西,它常常附着在阴湿的墙根上,象霜一样呈白色,形状似针,有细芒,所以古人也称为“芒硝”。
硫磺和硝石在发现后的一段时间内是作药用的,《神农本草经》里就记载着这两种东西能治一、二十种病。因为有治病的功效,有人就用来和其它的矿物按比例配合在一起放在炉里烧,炼丹药。据说人吃了这种丹药就可以永保健康,长生不老。这当然是妄想,因为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任何药物都是无法挽回的。但是,丹药没有炼成,人们却意外地发现,炉里的硫磺、硝石、木炭,达到了一定的温度,会散发出大量的气体,从而引起膨胀,以至于爆炸。《太平广记》就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隋初的杜子春,一天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他家。半夜,杜子春醒来,见炼丹炉内“紫烟穿屋上”,顷刻间房屋就烧了起来。这可能是丹方配合不当而引起的。但以后人们就把硫磺、硝石、木炭称为会发火的药,简称火药。有年代可考的火药配方,记载在公元808年唐朝清虚子撰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一书里。内容是把二两硫磺、二两硝石和三钱半的马兜铃(草本植物,在这儿起木炭作用),研成粉拌匀,放在罐子里。再在地上挖个坑,把罐子放在里面,罐口与地面一样平。然后把燃烧的一块弹子大的木炭,放在罐里,就会逐渐冒起烟来。这样,火药就发明出来了。
火药发明后,人们很快就根据它的性能用到了军事上。据路振的《九国志》说:唐哀帝时(约905—907年)郑Чピフ拢ń窠髂喜褂谩胺⒒苫稹保樟松沉拧1彼稳诵矶唇馐退担骸胺苫穑交鹋凇⒒鸺嘁病!彼交鸺褪窃诩凡糠指可匣鹨右撸蛘淌保岩叩闵匣穑霉涑鋈ド丈钡腥恕U饫唷盎鸺钡奖彼问币汛罅吭擞谩>菟1083年,宋军为抵抗西夏军入侵,一次就领用火箭二十五万支。火炮则是用一种名为“抛石机”的工具改装的。“抛石机”最初装的是大石球,把大石球抛向敌人营垒;后来则把火药做成火药包代替大石球。由于火药包比大石球轻,不单抛得远,而且落地能燃烧,所以杀伤力也较大。
五代时(公元十世纪左右),在我国战场上,又出现了“火毬、”火蒺藜“。它们的制作方法在十一世纪成书的《武经总要》中有详细的说明,大致是这样的:用火药做成火药包,加上助燃的沥青和有毒的砒霜等物即成”火毬“;如果在”火毬“中再塞进些有刺的铁蒺藜,那就是”火蒺藜“。由于”火蒺藜“与”火毬“实际上是同一东西,所以又叫”蒺藜火毬。“火毬”和“蒺藜火球”也均装有引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向敌人,“火毬”可以使敌人灼伤中毒,“火蒺藜”则还能把敌人刺伤、刺死,所以是相当厉害的。
公元十二世纪初,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开始南进。宋政府退守长江以南,史称“南宋”。南宋不断与金发生战争,自然双方都会研究和改良武器的应用。于是,除“火毬”、“火蒺藜”等外,又有了火枪,据说是公元1132年南宋的陈规发明的。火枪是在一根竹管(也有用厚纸糊成的纸管)里面装上火药,临阵时点放。这种火枪是原始的步枪,也是管形武器的始祖。1259年,南宋寿春地区又有人制造了“突火枪”。枪管也是毛竹筒做的。竹筒中除了装有火药外,还有“子窠”。“子窠”发射时还会发出炮一样的声音。所以,“子窠”实际上就是一种人们初期使用的子弹,“突火枪”则是初期的原始的枪炮。
此外,南宋还发明用火药、石灰等物做的“霹雳炮”,这种炮爆炸时会发出同后来的火炮一样的声音。
南宋用火药做各种武器抗金的同时,又开始用火药做爆竹、焰火等。腐朽的南宋封建统治者在大敌当前之时,还大放焰火来点缀“升平”景象。
可是,就在南来封建统治阶级醉生梦死之际,金朝也学会了用火药做武器的技术。他们不仅用这种武器来进攻南宋,还去抵御漠北兴盛起来的蒙古族。到元朝时候,又开始用金属铜或铁做大炮。这类炮称“火炮”,因为它的威力大,被尊称为“铜将军”。现在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大炮,就是元朝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用铜铸造的,至今仍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这种炮,元末农民起义军曾使用过,重量大约有三百多斤到五百来斤。参加元末农民起义的张士诚,在1356年还铸造过铁炮。
到了明代,火药武器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飞弹”。“飞弹”,也叫“震天雷炮”,球形,用竹木扎成,再在表面糊以纸,球身装上两个象鸟翅膀一样的东西,球内装上火药和引火线,引火线烧完,火药就会爆炸,杀伤力很大。
大约在这前后,前面说到的“火箭”,也有了新的用法。那就是在火箭上绑一个装有火药的火药筒,点燃引线后,火药很快就散发出猛烈的气体,向后喷出,把火药射向远方。不过,每次只能射一箭,不够理想。于是,有人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把几十支箭装在一个大筒里,各支箭的引线都与另一根总线相连;总线点燃后,传到各支箭的引线上,使所有的箭同时发射,威力自然也就大得多了。
还有一种“神火飞鸦”也是在明代发明的。具体做法是:把箭筒扎成形似一只乌鸦的东西,肚内塞满火药,每支翅膀下装两只起花,乌鸦背上留一个洞,把引线与四只起花相连,引线点燃后,四个起花也很快燃着,能射百来米远。着地时,鸦身火药爆炸,起火焚烧敌人营垒,在这之后,人们还创造出“火龙出水”。它是用五尺来长的大竹筒做成龙形。龙身前后各扎两支火箭,称第一级火箭,龙腹内又装上几支火箭,称第二级火箭。作战时,把第一级火箭点燃,将龙身推出去,如火龙出于水。飞到二、三里远时,引火线又燃着第二级火箭,“药筒将完,腹内火箭飞出,人船俱焚”。这种“火龙出水”,是最古的“两级火箭”,现代的火箭制造,也是参考了这种原理的。
明代以后,火药使用更为广泛和普遍,类似地雷、水雷、炸弹等武器都陆续创制出来了,并用于战争。因此,就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大约早在八、九世纪时,我国的硝石就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到阿拉伯、波斯等国。阿拉伯人称硝石为“中国雪”,波斯人称“中国盐”。当时是作治病药物用的,不懂得这是火药的一种原料。十三世纪前期,蒙古人和阿拉伯人作战,因蒙古人使用了火药武器。于是火药武器传到了阿拉伯,据阿拉伯兵书记载,当时传去的火药武器有“契丹枪”和“契丹火箭”(阿拉伯人称中国为“契丹”)。随后,阿拉伯人也学会了制造火药的技术,又把这项技术传到了欧洲。从此,欧洲人也开始制造火药和使用火药武器,并且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
四十一、惩贪官,奖廉吏
──朱元璋打击贪污
陈梧桐
百僚己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犹拥被。
据说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做皇帝以后写的一首诗,表明他的辛勤。朱元璋的确是个勤于政事的皇帝。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阅公文,晚上还要工作到深夜。他经常换上百姓的衣服,出外私访。有一天,他跑到罗复仁家,想看看这个陈友谅(陈友谅,元末农民起义的一个将领,后成为地方割据势力。1363年,为朱元璋大败于鄱阳湖,至九江口中箭死。)的旧臣,表现怎样。罗家在南京城外一个小巷子里,房子破破烂烂,屋里也没有什么家具。罗复仁正扒在梯子上刷墙壁,一见皇帝来了,慌忙叫妻子端个小凳子来请皇帝坐。朱元璋见他为官清廉,穷到如此地步,很不过意,忙说:“好秀才怎能住这样破烂的房子!”就赏给他城里的一所大房子。相反,对那些贪官污吏,朱元璋一经查实,执法极严,从不宽容。
朱元璋为什么能这样奖廉吏而惩贪宫呢?原来,朱元璋(1328~1398年)本是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农村的一个穷和尚。通过参加农民大起义,他推翻了元朝的腐朽统治,夺取到全国政权,建立了明王朝,登上皇帝的宝座。从此,朱元璋就总想着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再发生农民起义。他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觉得吏
治的腐败,是造成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元朝后期,政府公开卖官器爵。很多官吏用钱买到官做,就想尽一切办法搜刮钱财,贪污盗窃,敲榨勒索,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连那些奉皇帝之命到各地“问民疾苦”的宣抚官,也是见钱眼开,大收贿赂,贪赃枉法,胡作非为。老百姓编出民谣,诅咒他们说:“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都啼天哭地。”百姓活不下去,只好铤而走险,起来造反了。从这里,朱元璋认识到,吏治的好坏,是关系到能否巩固统治的大问题。因此,他下决心整顿吏治,严惩贪官。
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召见大臣,宣布说:“从现在起要严立法禁,凡是官吏贪污害民的,决不宽恕。你们都要好好领会我这句话,如果廉洁奉公,就好似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从容自在,如果贪赃犯法,将好似闯进荆棘丛中,寸步难行,即使勉强挣扎出来,也是体无完肤的。”接着,他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严禁官吏的贪污盗窃,并召见各府州县的官吏,告诫他们说:“现在天下刚安定下来,老百姓的财力都很困难,好比刚飞的小鸟拔不得羽毛,新栽的小树动不得根,应该让他们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你们千万不要去扰害他们。”
但是,当时的官吏,并没有把朱元璋的活放在心上。他们认为新登基的天子都要来这一套,那不过是说说而已,不必当真。他们学元朝官吏的样,见钱就抓,见财就捞,贪赃枉法,无所不为,“掌钱谷者盗钱谷,掌刑名(即刑罚,泛指法律)者出入刑名(即不按法律办事)”。浙西地区农民交纳秋粮,原先规定交到京城南京的仓库,农民就要额外花销一笔很大的运费。后来朝廷为减轻农民的负担,让农民把粮食折成钞币,将钞币直接交给附近的官府,称为“折粮”。但许多地方官却向农民征收各种车船运费和包装粮食的蒲包、竹篓费。这些加征的运费和包装费,竟高达粮食折价的百分之五十。有个负责征收税粮的粮长邾阿仍,在征收粮米一万石之外,用巧立名目的办法,多征粮食二万二千石,钱一万一千一百贯。农民缴纳不起,他强迫农民揭瓦拆屋,变卖衣裳、锅灶、牲口和农具作抵押,弄得许多人倾家荡产。一个地方的小吏竟贪污这么多钱粮,中央的大官贪污的数额就更大了。丞相胡惟庸广收贿赂,他家中的金帛、名马和各种奇珍异宝,据说多得没法数。朱元璋连声哀叹说:“各衙门的官吏上任前,我都开导过他们,叫他们不要胡作非为。但去了以后,有几个听我的话?”“象这种愚下之徒,我这般大年纪,说得口干了,气都接不上来了,也说他不醒!”
为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着想,朱元璋便用极其严厉的手段来打击贪污。只要发现官吏有贪污违法的行为,他即动用残酷的刑罚,严加处治。凡是贪赃枉法的,统统发配到北方偏僻荒凉的地方充军。贪污赃款银六十两以上的,都押到土地庙枭首示众,剥皮实草。连官吏出差乘坐官家的牲口、车船,携带私人物品超过规定重量的,也严惩不贷。明政府规定乘坐官家的牲口,除随身衣物外,携带私人物品超过十斤的,每五斤笞(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敲打臀部、腿或背)十下,每十斤罪加一等,最重到杖(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拷打臀部、腿或背)六十下。乘坐官家车船,附载私物超过三十斤的,每十斤笞十下,每二十斤罪加一等,最重到杖七十下。
除了平时的零星打击,朱元璋还集中清查了几个大的贪污案件,对贪官污吏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清洗。1385年,御史余敏、丁举廷告发北平(今北京)承宣布政使司(主管行政的省级机构),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司法的省级机构)的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人,伙同户部侍郎(主管土地、户籍、财政的副长官)郭桓、胡益、王道亨等人贪污舞弊,吞盗官粮。朱元璋命令司法部门严加追查,牵连到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主管刑法的最高长官)王惠迪、兵部侍郎(主管军事的副长官)王志、工部侍郎麦志德等朝廷的高级官员和各布政使司的官员,以及地方上的许多豪强地主。明政府发现他们除了盗窃国库的金银宝钞,盗卖官仓的粮食外,还贪污大量没有入库的税粮和鱼盐等各项税款。贪污盗窃的总额折成粮食,共达二千四百多万石。朱元璋下令将赵瑁、王惠迪等人弃市(在闹市处死,将尸体暴露街头);郭桓等六部侍郎以下的官员也统统处死;各布政使司有牵连的官吏几万人都逮捕入狱,严加治罪;追赃牵连到各地的许多大地主,被抄家处死者不计其数。
在打击贪污的过程中,朱元璋不仅雷厉风行,毫不手软,而且不避权贵和亲属,不论职位多高,同他本人的关系多么密切,也决不曲宥。丞相胡惟庸除了贪污,还犯有其他罪状,被处死。开国元勋华云龙,在北平私自占据元朝丞相的住宅,被撤职罢官。驸马都尉(皇帝的女婿)欧阳伦,凭着自己是朱元璋结发妻子马皇后亲生女儿安庆公主的丈夫,不顾朝廷禁令私自贩卖茶叶,几次在陕西贩运私茶;他的家奴周保还叫当地官吏,征调民间的几十辆车子为他家运输私茶,稍不如意,就任意打骂地方官吏。由于欧阳伦有权有势,谁也不敢过问。有个河桥巡检司的小吏不堪凌辱,把这事告发了。朱元璋得到消息,怒不可遏,下令赐死欧阳伦,诛杀他的家奴周保,还写了一个通敕令,派人带去给那个告发的小吏,表扬他不避权贵的精神。
在严惩贪官的同时,朱元璋又大力表彰廉吏,以扶正压邪。济宁(治所在今山东济宁)知府方克勤,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当时朝廷号召农民开荒,规定荒地垦种三年才开始征税。但他上任之前,当地官吏不按规定办事,不到期限就向开垦的农民征税。百姓说朝廷不守信用,都扔下土地不种了。方克勤上任后,就宣布要严格执行朝廷的规定,并把土地按土质的肥瘠分成九等,依照等级收税,民心马上安定下来,开荒种地搞得热火朝天。后来,有一年夏天遇到干旱,农民正忙着抗旱抢种庄稼,当地的官军却下令征调民工修城。方克勤赶忙出来阻挡,说:“老百姓正忙着耕种,怎么能去干扰他们?”他请求中书省取消这项徭役,得到了中书省批准。徭役废除后,随即下起了一场大雨,老百姓非常高兴,编了一首民谣说:“孰(谁)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方克勤还注意兴办教育,在乡村办起社学,延请儒师教民间子弟读书。他在济宁任职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但自己却过着十分简朴清贫的生活。一件布袍穿了十年没有换新的,每天只吃一顿有肉的菜。三年后方克勤到京城朝见,朱元璋特地赐宴表彰他,并把他送回济宁继续做知府。
经过二、三十年的斗争,明朝官场的风气逐渐有了好转,吏治日趋清明,社会慢慢安定下来,经济也随着发展起来了。
四十二、三宝太监的遗迹
──大航海家郑和
陈梧桐
打开世界地图,在印度尼西亚爪哇海南边,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