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延茫涌炝斯こ探取N瞬饬克唬刂颇诮浚畋檬ご蛄巳鍪耍⒃诜炙阕旄浇哪诮校笏慷嗍辈怀说募纾偈辈荒苋檬寺冻鼋拧K纷宜担馊鍪耸导噬鲜鞘澜缟献钤绲乃颍ㄋ甊)。
都江堰建成以后,成都平原的水患大为减轻,经济面貌根本改观。天旱时,打开水门,清水自动流入田间,浸润禾苗;下雨时,关上水门,多余的水顺渠流走。蜀地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没有荒年,从此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它的效益,人们赞美它“泽被千秋”、“功著万代”。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多次整治,都江堰灌溉的面积已由原来的两百万亩增加到八百万亩。今天,和丰收与欢乐联系在一起的涓涓清水,不仅灌溉平原地区,而且通过龙泉山隧道,流向川中丘陵地带。
都江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为了纪念李冰的历史功勋,人们在都江堰边的玉垒山麓修建了二王庙。二王庙依山而建,殿宇宝塔,巍峨雄伟,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银杏古楠,郁郁葱葱,有“玉垒仙都”之称。庙内前殿塑有李冰彩像,后殿塑有李二郎彩像。李二郎史书上没有记载,宋代以来民间广泛传说李冰有个儿子叫二郎,他曾降伏孽龙,协助父亲建成都江堰。年轻有为的李二郎深受人民爱戴,所以被称为二郎神。
八、粽子·龙舟·诗人节
──后人对屈原的怀念
臧嵘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吃粽子,南方则流行着龙舟竞渡的游戏,文学家们还提倡把端午这个节日改为“诗人节”。
这一切都与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有关,上述自古就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风俗,都是后人怀念屈原的表示。
在长江三峡和西陵峡之间,有一座名叫秭归的县城,这里就是屈原的故乡。他是战国时候的楚国人,生年大约在公元前340年左右。屈原在故乡秭归度过了童年和少年。为什么叫“秭归”呢?传说屈原有一位十分贤慧的姐姐,名叫女媭,她既善良又勤劳,十分关心弟弟的成长。屈原长大以后,她也出嫁了。当屈原后来被奸臣所谗害,放逐回故乡时,女嬃也回到了家乡,劝导弟弟要放宽胸怀。“秭归”是“姐归”的谐音,是为了纪念这位贤慧的古代妇女而起的名。至今在秭归的沿江古道上,还有关于女媭的许多遗迹,例如传说女媭为屈原刺绣的“绣花墩”,当年她为屈原浣洗衣服使用过的“擣衣石”等等。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有一个民间传说叙述,屈原小时候在乡里的学校读书,常常是第一个离开书房,但是天黑还没回到家里。家里的人急坏了,姐姐出去找他,邻里们也到溪涧和后山里帮着寻找,都没有找到。晚上,屈原自个回到家里,也没有向家里吐露他究竟到哪里去了。第二天,姐姐女媭偷偷地跟在他后面,才发现他放学后跑到一个天然石洞里读当时楚国的民歌。他聚精会神地看,低声地吟咏,慢慢地被这些民间文学迷住了。当姐姐去找他时,竟然完全没有发觉。以后屈原逐渐长大了,便常常去找樵夫、猎户、渔翁、蚕女、巫师和庙祝们采集民间歌谣,然后在这小溪畔的石洞里记录、整理、吟诵。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种顽强学习、虚心向民间求教的精神,把这座石洞称为“读书洞”,而今这石洞已成为屈原故里的一处著名古迹。
长大以后的屈原,成为通晓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知识的人才。他看到楚国日趋衰落,主张对政治进行一番整顿革新。由于才能出众,他曾一度被楚国的怀王任命为左徒(仅次于宰相的官职)。他对怀王提出过许多改革意见,还为楚国制定了一套变法方案,名曰《宪令》。但屈原生性耿直,不愿在邪恶势力面前屈服。他所提出的革新主张,也触犯了那些守旧贵族的利益。所以他遭到了楚国旧贵族的忌恨。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和宠臣上官靳尚是陷害屈原的罪魁祸首。他们对楚怀王说了许多屈原的坏话,造谣说屈原太自高自大了,根本不把楚王放在眼里。楚怀王是个刚愎自用的人,听了谗言不禁怒火万丈,立刻撤了屈原“左徒”的职务,把他降为只管王室祭祀事物的“三闾大夫”(三闾指楚国景、昭、屈三家贵族),改革也被勒令停止了。
此后屈原不断遭到贬斥,最后竟被放逐到汉水北岸,永远不许回到楚国首都郢。这时,楚国也越来越弱,后来完全成为被强邻秦国摆布的附庸。楚怀王上当受骗被秦国捉去当了俘虏。公元前278年,楚都鄂也被秦国占领。这两件事给了屈原重大的打击,在汉水北岸流浪期间,他的头发完全白了,身躯也越来越瘦弱。他把满腔悲愤写成诗歌表达出来,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天问》和《离骚》。《天问》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向天控诉不平。《离骚》的“离”,是受离间的意思:“骚”,是忧愤和不平。全诗三百七十三句,叙述了屈原的家世、才能和治理楚国的理想,怒斥了楚王的昏庸和贵族们祸国殃民的罪行。屈原流放期间,她的姐姐女媭经常陪伴着他,劝慰他,但国家的灾难太深重了,屈原丝毫不能减轻心中沉重的负担。他在诗中表示决不和腐朽势力妥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还表示一定至死保留自己的节操,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为了表示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永远是清白的,他一天三次到故乡的一条溪边去洗濯他的帽缨,这个溪以后便被叫做“濯缨泉”。人们还在当年屈原站立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桥,桥名“濯缨桥”。
郢都被秦军占领后,屈原悲愤欲绝,决心以死来表达他的爱国爱民之情。终于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这天,他怀沙抱石,投进了波涛滚滚的汨罗江。这一年他六十二岁。
屈原是为国为民而死的,人民用种种方式追怀自己的诗人。汨罗江边的人民,听说屈原投江自杀了,划着大大小小的船只,争先恐后地赶来搭救。他们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大家只好划着船只,又归回家乡。从此,形成了每年一度的竞渡风俗:“鼓棹争归,竟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后来,一般的船只又装饰成龙舟,便又叫做“龙舟竞渡”。这种水上游戏在后来的江南地区十分盛行,场面非常热闹。唐朝诗人张建封有一首《竞渡歌》,形容当年的场面说:“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水面来。棹(zhào)影斡(wò)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每当端午佳节,南方大部分地区人民也还兴致勃勃地参加“龙舟竞渡”。
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人民对屈原的追怀。据说在东汉时候就已开始了。南北朝时写的《续齐谐记》里说,这本是楚人对屈原的一种纪念方式,原来用竹筒盛米投水祭祀屈原。后来,据说东汉有个人叫欧回的,做了一个梦,梦见屈原对他说,每年投放给他的筒米都被蛟龙偷吃,假如能用粽叶包上米,再以五色丝线捆上,投入水中;蛟龙就吃不着了,因为它们最怕五色丝线。此后便开始用这种方法祭祀屈原,而端午包粽子吃粽子的风俗也就由此相传下来。
人民对屈原的追怀,还表现在为他修筑坟墓和祠堂上。据说屈原死后,汨罗江一带的人民,为了永久纪念他,在屈原经常吟咏的玉笥山上,修建了他的衣冠家。为了防止秦兵和奸臣们的破坏,屈原家一共造了十二座。每一座坟前都有“三闾大夫墓”的石碑,使那些打算破坏的人混淆莫测。后人在屈原故里还修了屈子祠。有一幢金碧辉煌的大庙,还有十三幅追溯屈原生平事迹的素色泥雕图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这些古迹进行了多次大修,如今成为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最好场所。
屈原爱国爱民的一生,对后人影响很大,尤其是他那些充满炽热情感的诗篇,对后世影响更大。我国后代许多杰出诗人都曾从屈原的诗赋中汲取营养。他们对屈原十分景仰,唐朝大诗人李白曾赞赏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杜甫则称许屈原:“风流儒雅亦吾师”。从十八世纪开始,屈原的诗就已翻译到国外,如今在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苏联等国,皆有屈原诗赋的译本。1953年,屈原被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为各国人民所纪念。
九、两千年前的地下大军
──秦始皇和兵马俑
臧 嵘
几年前,比利时的《列日报》,登载了一则消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向读者呼吁:“亲爱的读者,快去美术宫看看,当我们还在漫长的黑夜里时,中国人在干什么?”这是指的什么呢?原来指的是八十年代初,我国在欧美各国巡回展出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这批形象威武、身高一米八左右的兵俑和膘肥体壮、高一米五、长二米的陶马,简直把人们迷住了。他们把这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对世界各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著名建筑物和雕塑品,过去公认有七种最突出,即: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弗所(小亚细亚)的阿泰密斯神殿,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纳苏(小亚细亚)的摩索拉斯陵墓,地中海罗得岛上的太阳神巨像,亚历山大城的灯塔。这七种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而今,我国的兵马俑,被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一些在海外多年的老华侨,看完这次展览后,激动地流出了眼泪,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展览使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使我们腰杆子硬了。我要让孩子们永远记住我们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后代”。
始皇陵的兵马俑,震惊了世界。这不仅是由于它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还因为军容严整壮观,场面雄伟,不啻为埋葬在地下两千年之久的一支地下大军。
这批兵马俑是1974年春于陕西临潼县始皇墓东一点五公里的地方发现的。一共有三个大坑,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估计埋有秦俑八千余件。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达一万四千多平方米,现已挖出两千平方米,出土陶俑一千多件,陶马三十多匹,战车八乘。二号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出土战车八十九乘,骑兵俑二百多件,步兵俑六百多件。三号坑面积较小,仅五百二十平方米,内有驷马战车一乘,卫士俑六十八件,估计为这支地下大军的军帅指挥部。
秦始皇陵兵马俑生动地反映了秦朝兵强马壮的阵容,可以说是一幅威武雄壮的古代军事画卷。可能由于当时战事分工的不同和军阶的高低,这些武士俑中,有的身穿战袍,有的身穿销甲,有的骑在马上,有的站立马前,有的伫立攀弓,有的单腿跪射。他们的面部神态各不相同。有的头部低垂,若有所思;有的则忧心忡忡,凝视空茫,反映了远征将士思乡的心情。
始皇陵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使所有看过的人都好象回到了战争频繁的年代。在人们的眼前,重现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挥着“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千军万马、进行着统一全国事业的壮观图景。人们在这些神态逼真的塑像面前,尽可以浮想联翩,想象着当年秦朝名将的功业。
唐朝的诗人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个秦王,就指的是秦始皇。他十三岁就做了国王,二十二岁亲政,这一年是公元前238年。过了八年之后,即从公元前230年开始,这位年轻有为的国王就开始了消灭东方六国的统一战争。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战争能够取得胜利,当然主要靠那些勇猛冲杀的将士。这里有两位名将是值得一提的。一位名叫王翦,这是秦始皇前期著名的老将。他从小到老,一直在泰国军队中任职,东征西讨,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作战经验。王翦的儿子王贲(bēn),也是一位有名的战将。秦始皇消灭东方六国,有五个国家是在他们父子二人统率的秦军进攻之下灭亡的。公元前229年,王翦奉命率领几十万大军进攻东北方的赵国。赵国也派名将李牧进行抵挡。李牧老谋深算,看到秦军来势凶猛,命令部下不要轻易迎战,而是森严壁垒,以追待劳。王翦一时束手无策。这时泰国使用了反间计,利用赵国的内奸制造谣言,诬告李牧谋反。昏庸的赵王不明真相,竟然处死了李牧,改用另外的人做大将。结果王翦大败赵军,一举攻进赵都邯郸,迫使赵正投降。接着王翦又奉命北上攻燕,秦军在他统率下,势如破竹,到公元前226年就把燕国都城攻破了。
王翦得胜回朝以后,秦王和大将们商量,准备攻打楚国。青年将领李信自告奋勇,声言愿率军前往,只需二十万军队。秦王转过来问王翦如何,王翦却郑重地回答:“楚国是个大国,不可小看,非六十万人不行。”秦王认为王翦懦弱,便对他说:“王将军年岁大了,太看重敌人了。李将军年轻有为,勇敢善战,还是让他去吧。”于是派定李信为伐楚的大将,率二十万军队前往。王翦看秦王如此不听取意见,十分气愤,便告老还乡。但好出大言的李信与楚军战斗,却一败涂地,狼狈逃回。秦王这才想到王翦的正确,便向王翦道歉,表示一定尊重他的意见,仍请这位老将出马。主翦依然坚持六十万军队的意见,秦王也都听从了他。到公元前223年,王翦的大军终于大败楚军,攻占了楚国都城,一举灭亡了楚国。与王翦灭楚的同时,王贲也消灭了魏国和齐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王终于统一了全国。在这一年,秦王政宣布自己是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了东方六国之后,又北伐匈奴,南统百越,建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北伐匈奴的战争中,名将蒙恬是最有功劳的。蒙恬出身于世代将门之家,他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弟弟蒙毅都是秦国大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军队北抗匈奴,收复了黄河以南河套一带地区。以后为了巩固边防的统治,秦始皇又命令蒙恬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筑起了延衰万里的长城。司马迁的《史记》说,当时蒙恬“威振匈奴”,也甚受始皇帝的恩宠,“出则参乘,入则御前”,经常跟随在秦始皇左右。
王翦和蒙恬不愧为古代名将,他们不仅善于指挥大军战斗,而且和一般士卒相处得很好,能够体贴和了解他们。《史记·王翦列传》记载,当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攻打楚国时,楚兵坚壁不战。王翦不急于求成,而是倍加关怀和“抚循”士卒,亲自和他们同食,抓紧搞好军营中的伙食和士兵的休息。士兵们十分感动,斗志旺盛,然后一举而克敌制胜。
当年王翦和蒙恬的阵容究竟如何,我们已经很难从史料上去寻迹了。但是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却再现了两千年前秦军的威武雄壮。我们从那几尊头戴鶡(he河)冠、神态庄重的将军俑,也许可以联想起老将王翦和蒙恬的威武仪态;而从那些髭须直立、双眸圆睁的一般武士俑身上,则可以想象当年冲杀战场的几十万秦兵的勇猛。王翦六十万大军的南伐荆楚,蒙恬三十万大军的北御匈奴,一幕一幕的历史,好象都历历展现在眼前。
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形象地显示了我们古老民族的强大力量。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题诗说:“昔仰神威制六合,今看兵马镇陵图”。始皇陵的兵马俑,使世界再一次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杰出的才能和超群的智慧,正如同前来参观的一位新加坡友好人士所说的:“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是当之无愧的。
十、“万里与云平”
──漫话长城
臧 嵘
拥旄为汉将,汗马出长城。
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
这是南朝诗人鲍照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赞咏长城的一首诗。我国的万里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在祖国辽阔的北方。它跨越浩瀚的沙漠,翻腾巍巍的群山,穿过茫茫的草原,奔入苍茫的大海。长城是世界上罕见的建筑奇迹。据报道,宇宙航行员从月球上回顾地球时,长城是最明显的人工建筑之一。
据古书记载,修建一列长长的城墙来抵御敌国的进攻,最早是从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开始的。楚国的长城当时号为“方城”,大约是在公元前656年以前就兴建了。楚长城大致在今河南南部沿伏牛山一线,总长一千里左右。其后则有齐长城,魏长城,赵长城,燕长城,秦长城等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原先各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将原先燕国、赵国和泰国北境的长城,连结起来,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北部防御线。据后人统计,秦始皇时修的长城全长一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