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的传人-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离开沛县后,沛人在行宫前筑成“歌风台”,并将《大风歌》刻成碑石,置于台前。《大风歌》是刘邦晚年的作品,反映他建成汉家帝业后的喜悦心情,以及慕求“猛士”巩固帝业的强烈愿望。刘邦对于慕求“猛士”,另有一层切身的体会。他建立汉家天下,就是依靠一批难得的人才。其中,他重用萧何,拜将韩信,就是两个突出的例子。
  萧何在秦朝时,做过沛县主吏椽(管理县里属员的官吏),是刘邦的同乡。他懂文理,有方略,能办事,深得地方官的信任。刘邦很早就与萧何结交,得到过萧何不少的帮助。后来他们一起在沛县起兵,响应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从此,刘邦信任萧何,并委以重任,让他以丞(副手)的身份,监管各种事务,负责军队后勤供应。而萧何对于刘邦,忠心耿耿,终于促成他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公元前208年六月,陈胜起义暂时遭到挫折后,由楚国旧贵族出身的项梁和项羽叔侄领导的一支秦末农民起义军,立原楚怀王的孙子心,为楚怀王(即义帝)。那时刘邦也投在项梁手下。几个月以后,楚怀王派宋义、项羽北上救赵,又派刘邦西进关中,直捣秦的腹心,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经过八个月的征战,率先攻入咸阳,秦二世侄子秦王子婴在咸阳东北的轵道旁投降。刘邦的部属进入咸阳城,争先恐后抢掠金帛财物。唯独萧何不同,他先进入秦的丞相、御史府,把律令图书都收藏起来。这些律令图书记载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关河要塞、全国户口,以及各地的风俗民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等等。后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所以能料敌制胜,在西汉建立后能及时制定方针大政,这些律令图书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萧何的远见卓识,为刘邦争夺天下,立了大功。
  不久,项羽自河北率军入关。他完全背弃了楚怀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将先进咸阳灭秦的刘邦赶出关中,并狂妄地封他为汉中玉,定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同时,项羽另将秦朝降将章邯等三人封为雍王、塞王、翟王,分置于关中,以堵塞刘邦东进的道路。项羽的背约行为,引起刘邦的愤怒。他准备起兵攻打项羽。在这紧要关头,又是萧何出来谏止。他以为目前汉军力量不如楚军,力劝刘邦“忍让”,放弃攻楚。萧何说:“希望大王暂进汉中,安抚百姓,广收人才,治理好巴蜀,并利用它还定关中,统一天下就可以实现了。”萧何为刘邦提出了一条以退为攻的战略方针,刘邦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对萧何也越发器重。刘邦就任汉中王时,就以萧何为丞相。
  韩信淮阴(今江苏淮阴)人,本是项梁的部下,后来归属项羽,做了项羽的郎中(侍卫)。项羽刚愎自用,韩信曾经几次献策,都没有被采纳。当刘邦前往封国时,韩信逃离楚营,投奔汉军。开始,韩信只做个小官,没有什么名气。有一次,韩信等十三人犯法当斩,轮到他就刑时,突然抬头见到刘邦部将夏侯婴(滕公),使反问道:“汉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韩信口出豪言,身材魁伟,引起夏侯婴的注意,终于免他一死。夏侯婴释放韩信。并将他推荐给刘邦,但是刘邦只让他做个一般官吏,仍然没有重用他。
  后来,韩信与萧何多次交谈,萧何对他的才干非常赏识。韩信估量萧何已经向刘邦推荐过他,但是刘邦不予重用,因此决定离开汉王。萧何听说韩信离去,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就只身前去追赶。当时有人向刘邦报告说:“萧丞相逃跑了。”刘邦一听,立刻勃然大怒,他失去萧何,就象失去左右手似的。过了两天,萧何突然来见刘邦,刘邦又恼又喜,责骂他不该逃跑。刘邦的误解,萧何并不嗔怪,只说明他是追韩信去了。刘邦不以为然,又责骂道:“逃跑的将领有几十人,你一个也没有追。你说追韩信,分明是骗人的话!”萧何说:“那些逃跑的将领,才能平庸,并不难得,至于韩信这种人,是难得的人才。大王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不用韩信倒可以;如果想夺取天下,没有韩信就不行了。这就要看大王今后作何打算。”这一席话使刘邦动心了,他忙说:“我当然想东进,哪能老闷在这里!”萧何说:“大王一定要东进,能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不能重用韩信,他终究是要走的。”刘邦说:“我看在你的面上,就让他当个将领。”萧何说:“只让他当个将领,照样留不住他。”最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萧何非常高兴。萧何敏锐的眼力,终于为汉王争得一位难得的军事人才。
  萧何在楚汉战争中,更大的贡献还在于留守后方,以全力支援前线。韩信拜将之后,曾向刘邦分析楚汉双方的形势,建议先定关中,然后东征项羽。刘邦听了很高兴,就按照他的计策,部署东征的兵力。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率军进攻关中,将留守后方的重任交给萧何。萧何征收巴、蜀租税,为前方提供兵员及粮饷,使刘邦顺利地攻取了关中。
  刘邦袭取关中后,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从此,刘邦率军征伐项羽,将治理关中的任务交给萧何。萧何固守关中,又把它变成支援前线的大后方。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与项羽大战彭城灵壁(今安徽濉溪市西)东睢水旁,结果汉军大败,刘邦几乎全军覆没,只带数十骑逃走。当时刘邦退至荥阳,萧何及时地从关中调拨一批老弱和少年到荥阳增援,加以韩信率兵与刘邦会师,才使刘邦“兵复大振”。所以,后来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能与项羽相抗衡,首先应该归功萧何和韩信。萧何守住关中,为前线提供人力物力,使刘邦无后顾之忧,这是刘邦最后取胜的重要原因。
  韩信的贡献,主要在军事方面。刘邦自彭城兵败之后,原先已投降他的一些地方割据势力,都先后背叛或跟项羽讲和,局势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北攻魏王豹。韩信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出其不意地强渡黄河,攻下魏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并俘虏了魏王豹。接着,韩信又率军继续北上,出井陉口,背水为阵,大败赵军,赵王歇也成了阶下囚。之后,他又平定了齐国。韩信接连破了魏、赵、齐,解除了汉军北线的军事压力,形成对楚军的钳形包围。韩信为改变楚、汉力量的对比,立下了赫赫的战功,成为楚汉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项羽曾派武涉前往齐国,规劝韩信背汉归楚,结果被韩信拒绝了。韩信对于楚、汉的态度,正是刘邦会用人的结果。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重用萧何,使之固守后方;拜将韩信,使之用武前线,两者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终于扭转弱势而战胜了强者。刘邦对此感触很深。所以,西汉建立后,刘邦踌躇满志,曾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当他们讨论楚、汉胜败原因的时候,刘邦非常得意,对群臣说:“出谋划策于帷帐(军队里用的帐幕,大本营的意思)之中,而决胜负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提供军需,输送粮饷,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杰出的人才,我能重用他们,这是我所以能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这是项羽被我打败的原因。”刘邦从自己的戎马生涯中,总结了得人、用人的经验,所以到他晚年时,为了进一步巩固汉家的天下,怎能不发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疾呼呢?!
  十三、乌孙国的汉家公主
  ──细君和解忧
  潘国基
  我国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在很早以前,西域波力斯(即波斯)国王曾梦见一位美丽的少女,从此他不忘梦中人,就派两名大臣前去求亲。大臣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并向中国皇帝献上求亲的书信。皇帝被国王的诚意所感动,许嫁了公主,还派男女侍从随行。当他们到达帕米尔时,道路因战争受阻,不能通行。为了公主的安全,他们在险峻的高山上筑起城堡宫宝,供公主居住,大臣及侍从们都在山下守卫。后来战争平息,他们准备西行,不料公主已有身孕。据宫女说,公主住在高山上,每当正午时分,有一位美丈夫,从太阳上下来,与公主相会……。两位大臣知道回去不好交差,决定在这里暂时住下,免得遭来杀身之祸。后来,公主生了一个男孩,成了当地一个名叫朅(qiè)盘陀国的第一代国王。一天,公主得了重病,嘱咐她的儿子国王说:“我是东土之人,死后要把我埋在宫室东方一百步的地方,让我的坟墓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公主死后,国王一一照办。
  这就是关于“公主堡”的传说。虽然传说不是信史,但也不是全属杜撰,它反映了某些史实。在我国历史上,献身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的杰出妇女,几乎史不绝书。汉代的细君和解忧,就是其中两位代表。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击败匈奴,曾派遣使者联络西域,又以和亲形式和这些小国结成政治联盟,共同对付匈奴的压迫。当时,西域地区最大的王国是乌孙,与匈奴相处最近。乌孙本来活动在敦煌、祁连山一带(即河西走廊),后来西迁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周围地区,位于匈奴的西部。乌孙以畜牧业为主,人口六十余万,拥有兵力近十九万人。它长期受匈奴的统治和奴役,后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在政治上极力要摆脱匈奴的控制。匈奴贵族几次进攻乌孙,结果都被乌孙打败。在这种情况下,曾经出使西域的张骞,建议汉王朝用厚赂招引乌孙,使它东归敦煌旧地,同时下嫁公主,与乌孙结为兄弟。这样就可“断匈奴右臂”,共同夹击匈奴。
  张骞提出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支持,公元前119年,张骞以中郎将(统领皇帝侍卫的较高将领)的资格,率副使、将士三百余人,携带大量的金、帛和牛羊,出使乌孙、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苏联中亚巴尔喀什湖至咸海之间)等地。
  张骞到达乌孙后,说明汉朝愿与乌孙结亲连好,共击匈奴。然而,乌孙对汉朝不甚了解,加以归属匈奴已久,态度犹豫不决。直到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乌孙才派使者数十人,随同来汉朝察看情况。乌孙使者回国后,盛赞汉朝的广大和富庶。大约在公元前110年左右,乌孙再一次派遣使者来献良马,正式要求与汉朝和亲。于是,汉武帝派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下嫁昆莫(乌孙王号)猎骄靡。汉武帝对这次联姻非常重视,除了赐乘舆及御物之外,特置属官、宦官和侍御数百人随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极为丰厚。猎骄靡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不久,匈奴闻讯,也将单于的女儿嫁给昆莫,被立为左夫人。
  细君公主身处异域,语言不通,加以昆莫年老体衰,只好自制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她曾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託异国兮乌孙王。穹庐(帐篷)为宝兮旃(zhān,即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hú,天鹅)兮归故乡。”歌中表达了她的苦闷的心情。汉武帝知道后,对细君甚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携带帷帐、锦绣等物,到乌孙表示慰问。
  根据乌孙保存着父死子可娶后母为妻,见死弟可娶其嫂为妻的风俗习惯,猎骄库为了保持与汉朝的政治联姻,要求细君改嫁给他的孙子军须靡。当猎骄靡上书汉武帝提出这种要求时,汉武帝回答说:“要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办事,我们要联合乌孙共灭匈奴。”于是这位汉家公主就又改嫁给年青的军须靡。后来军须库即位为昆莫。他们生有一女,取名少夫,不久细君就死了。
  为了继续保持这种政治联姻,细君公主死后,汉王朝封楚王戊的孙女解忧为公主,下嫁军须靡。
  解忧在乌孙生活了五十余年,先后嫁给军须靡、翁归靡、泥靡为妻,对乌孙的政治生活影响很大。她与翁归靡生有三男两女。长子元贵摩后来继立为乌孙昆莫,次子万年做了莎车(今新疆莎车)国国王,三子大乐为右大将,长女嫁龟兹(今新疆库车)王为妻,小女是若呼翕侯的妻子。这些子女在乌孙、莎车和龟兹,地位都非常显要。
  不仅如此,在政治上解忧公主还帮助和支持翁归靡,促进和发展了乌孙与汉朝的关系。自汉昭帝末年,到汉宣帝即位之初,匈奴接连发兵攻打乌孙,夺走许多地方,还强迫乌孙将解忧公主送往匈奴,断绝与汉朝的关系。因此,解忧公主与翁归靡派使者上书汉廷,表示愿与汉朝军队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71年,汉朝发十五万大军,与五万乌孙军队联合,打败了匈奴,擒获匈奴单于的叔父、嫂嫂、名王(亲王)和都尉以下四万余人,还虏获马、牛、羊、驴、骆驼七十余万头。这次重创匈奴的战役,扭转了西域的政治形势。
  从此,乌孙与汉朝的关系更加密切。公元前64年,翁归靡再次上书,表示愿立汉朝的外孙元贵靡为嗣,要求再派汉公主联亲,加强汉朝和乌孙的关系。汉宣帝派解忧的侄女相夫为公主,下嫁元贵靡;乌孙也派使者三百人,来汉朝迎娶少主(即相夫)。当少主一行到达敦煌时,得知翁归靡已死,乌孙贵族另立军须靡的匈奴夫人生的儿子泥靡为昆莫。汉朝对此十分不满,决定迎回少主。
  泥靡号称“狂王”,继位之后,娶解忧为妻,生一子叫鸱(chī吃)靡。但是,解忧公主与泥靡之间,关系非常紧张。泥靡为人暴戾,乌孙政局不稳。解忧公主决定翦除这位“为乌孙所患苦”的暴君,便派人利用一次酒宴的机会将他击杀。结果,泥靡受伤逃走,他的儿子细沈瘦,发兵将解忧公主围在赤谷城(今苏联伊什提克)。过了几个月,汉西域都护(驻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郑吉发兵救公主,细沈瘦才被迫退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狂王伤逃之后,原翁归靡匈奴夫人所生之子乌就屠,扬言母家匈奴将派来大军,乘机在北山聚众作乱。接着,他袭击狂王,自立为昆弥(即昆莫)。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派破羌将军辛武贤率兵到敦煌待命,以准备应急。
  眼看一场干戈即将爆发,当时的西域都护郑吉,深知冯嫽的丈夫右大将,与乌就屠关系很好,便请她去说服乌就屠。冯嫽原是解忧公主的侍者,随解忧到乌孙后,嫁给乌孙右大将,人们管她叫冯夫人。她具有政治才能,又擅长外交,享有一定威望。乌就屠听说汉军严阵以待,不得不听从冯嫽的劝告,并希望能得到一个小封号。最后,汉宣帝任命冯嫽为汉使,诏乌就屠到赤谷城,正式立元贵靡为大昆弥,封乌就屠为小昆弥。
  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土思,愿得为骸骨,葬汉地”,当时她已是古稀之年。宣帝深表同情,派人将她迎回长安,同来的还有孙子和孙女三人。大约过了两年,解忧公主就与世长辞了。
  汉代的细君和解忧,与历代其他献身民族团结的历史人物一样,都为发展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人们为了纪念她们,或者将她们的事迹载入史册,或者编成故事流传,就象“公主堡”的传说那样,让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十四、埋在流沙中的遗产
  ──丝绸之路上的谜
  臧 嵘
  谜一样的丝绸之路。
  从遥远的年代以来,人们走在这条路上,就好象走进神话世界。魔鬼城、公主堡、铁门关、千泪泉、天池……这些神妙的名字,就可以引起人们许多美丽的遐想。难怪,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在这条路上发生的许多妙趣横生的传说、神话,经过艺术加工,写成了引人入胜的小说《西游记》。
  按传统的说法,丝绸之路是指我国自西安往西,经甘肃走廊、今新疆境内,再经今伊朗和两河流域直抵欧洲的一条古代东西交通贸易的通道。这条路从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朝时候起,就开始往西方运输丝绸,直至公元后七、八世纪的唐朝,绵延长达一千年之久。
  在古代交通工具简陋的条件下,商人和使臣们行走在这条丝绸之路上,旅程是十分艰难的。新疆罗布泊附近有一个叫做“雅丹”的险峻山丘地带,一千七百年前晋朝高僧法显去印度取经,曾路过这里,差一点送了性命。他以极为恐怖的笔调描写在这里的行程说:“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渡处,则莫知所以,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唐朝大诗人李白则有诗描写了丝绸路上的恶劣天气:“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
  可贵的是,在上述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我国的先驱者早在几千年前就已在开拓这条具有世界意义的通道。传说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