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老是这么不懂事!”“你太不让我省心了!”“有了你我没一天好日子过!”“你看人家……你什么时候能赶上人家一半!”“讨厌!”“滚开!”“我当没你这个孩子!”——要坚决杜绝这些很容易打击孩子自信心的尖刻话语:“你这次做的比上次好多了!”“我为你感到骄傲!”“上次……你都表现得那么好,这次一定也能行!”“我相信你!”——多说点儿这样温暖人心的话;给孩子投去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真诚的拥抱……这些都是让孩子建立积极“镜像自我”的“妙招”。
  当心孩子受到表扬的“伤”
  表扬怎么可能伤到孩子?能的,就像海姆?G。吉诺特打的那个“青霉素”作用的比方一样,表扬得不恰当,会伤到孩子。
  表扬让他莫名奇妙地发脾气
  豆豆正在和妈妈一起玩搭积木。妈妈用积木搭了一座很高的“高楼”,晃晃悠悠的,最后终于架不住又一块积木的重压,“轰”地一声倒掉了。
  豆豆也搭了一座“高楼”,不过只用了3块积木,显然比妈妈搭的矮多了。
  妈妈在一旁看着豆豆搭得挺起劲儿,心想:“可不能错过这个表扬孩子的好机会。”于是,妈妈眉飞色舞地对豆豆说:“哇——豆豆好棒,搭了这么高的‘大高楼’啊!比妈妈搭的好多了。”
  听了妈妈的话,豆豆突然莫名其妙地把刚搭好的“高楼”一把就给推倒了,还大声哭闹起来:“不玩了!不玩了!”
  接着任凭妈妈怎么哄,豆豆就是不肯继续玩了。
  这下,妈妈很纳闷:“怎么还表扬出事儿来了?”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家长可能通常会得出“孩子脾气坏”、“孩子任性”、“孩子被我惯坏了”、“孩子做事没长性”等结论。不过,心理学家是这么给我们分析的:
  豆豆妈妈的表扬方式不当!在游戏中,妈妈分明比豆豆搭的高,豆豆心里此时其实正暗自“较劲儿”要赶上妈妈呢,没想到离目标还差得老远,妈妈却突如其来地冒出句言过其实的表扬,这简直无异于给豆豆“当头一棒”,使豆豆备感惭愧,让他觉得妈妈在故意“讨好”他。豆豆于是立刻把积木推倒,既是对妈妈“不诚实”的有力回击,也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本能保护,因为把它推倒就不至于待会积木自个儿倒掉后,自己在妈妈面前出丑了。
  所以你看,不是什么表扬都能当做培养孩子自信的“灵丹妙药”。表扬有用,但要会用。
  如何让表扬真正成为孩子的“心灵鸡汤”
  首先,家长要学会使用描述性语句,就事论事,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明确、具体的表扬,比如“刚才在车上那位叔叔给你让座位时,你说了‘谢谢’,你真有礼貌!”“你今天帮妈妈把地扫得很干净,你真棒!”“这么重的袋子你都能帮妈妈提起来,你真是个小男子汉!”“你现在都能用英语讲故事了,你的本事真是越来越大了!”这些都是根据孩子的具体行为和表现给出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表扬,会让孩子心里感到很舒服、很实在、很得意。而类似“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聪明!”这些空泛的、抽象的评价性表扬以及歪曲事实的表扬,则是对孩子无益的表扬。拥有多年儿童心理诊断经验的吉诺特博士说:“在心理疗法中,心理医师从不会毫无来由地突然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真棒’。这种判断和评价性的表扬是要竭力避免的,因为听到那样的话,即便孩子嘴上不说(那是因为他表达能力很有限),但心里会很焦虑,同时还会助长孩子对表扬产生依赖,将来一旦得不到表扬就很自卑。孩子只有免受评价性表扬的困扰,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才会变成一个真正充满自信的人。”据此,在前面那则小故事里,豆豆妈妈完全应该换一种表扬方式,例如说:“豆豆,你已经能搭3块积木了,比上次又进步了,真不错!”“豆豆,你能用这么短的时间搭3层‘高楼’,真厉害!”或者“豆豆,你搭的‘高楼’可真稳,比妈妈搭的好多了。”这种从实际出发的中肯的表扬,才会为孩子的心灵带来真正的滋养。
  其次,要给孩子及时的表扬。多伯森告诉我们:“孩子的每一个好的行动都应受到鼓励,哪怕他做得不到位。但如果要让赞美发挥最大的效用,就应该在最令人满意的结果出现后的短暂时间内提供奖励或表扬,让他知道自己的好的言行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继续做下去的。他也会因为这些好的言行而获得应有的信誉,这是光荣的,令人高兴的。但如果时间拖得太久,表扬的作用也会随之淡化、减弱或消失。”
  另外,间接的赞扬有时更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比如,在孩子在场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在和其他人(如亲戚、朋友或其他孩子的家长)聊天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提及孩子一些好的行为,如“我家××都能自己穿衣服、洗脸了。”“我女儿的字比以前写的工整多了。”“我儿子很喜欢动脑筋。”这些话,孩子可能装做不在意,只管在一边自己玩自己的,但他的小耳朵是张开的,听到家长谈论自己时会特别敏感,当他听到了对自己的表扬,表面无动于衷,其实心里早“乐开了花”。家长还可以向孩子转述第三者(如老师、邻居、亲戚)对他的正面评价,如“××说你每次接电话时都会先说‘你好’,真有礼貌。”“××说你最近在课堂上的表现很积极。”总之,这些不露痕迹的表扬方式对孩子往往能起到双倍的好效果。说到这,有必要讲句题外话,在他人面前间接地对孩子进行批评、讽刺、埋怨,对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伤害,同样也是双倍的!
  专题14——教你忙里偷闲陪孩子玩游戏
  孩子需要一个人玩的独立游戏,需要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的群体游戏,同时也需要与家长共同玩的亲子游戏。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中,没有来自家长的支持,孩子的思维就会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家长主动介入孩子的游戏,陪孩子一起玩,并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对孩子的游戏给予指导,对孩子心智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并不像许多家长认为的那样,小孩子玩游戏与家长无关,事实恰恰相反,游戏不只是孩子自己的事,很多时候也是孩子和家长共同的事。游戏中,孩子有了玩具,有了场所,有了玩伴,也要有家长的适当参与,并且孩子年龄越小越渴望家长和他一起玩。
  再忙也要腾出时间陪孩子玩玩
  家长为什么那么忙?——因为要赚钱;赚钱为了什么?——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什么?——为了孩子的吃、穿、用和教育。然而孩子真正需要的却远远不止这些,又或者说,孩子需要的远远没有那么多。读读下面的小故事,尽管事情未必会一模一样地发生在你与你的孩子身上,但里面那个5岁小男孩的话绝对道出了大多数孩子的心声,这个心声很值得家长好好地思量,从而让自己忙得更加有道理,别忙掉最重要的事,并且也要适当有道理地闲一闲。
  10块钱的故事
  一位父亲很晚才下班回家,5岁的儿子等了他一晚上。
  儿子:“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疲惫的父亲不耐烦地说:“什么问题?”
  儿子:“爸爸,你1小时赚多少钱?”
  父亲有些生气:“这与你无关!为什么要问这个?”
  儿子:“我只是想知道而已,请告诉我好吗?”
  父亲极力压住怒火:“20块。”
  儿子搬弄了几下手指,接着说:“爸爸,可以借我10块钱吗?”
  父亲终于忍不住大发雷霆了:“你要钱做什么?去买无聊的玩具?知道我为了赚钱每天有多辛苦吗?你为什么就不能体谅我?真叫人失望透顶!”
  儿子有点委屈,一个人静静地回到房间,关起门,偷偷抽泣着。
  过了一会,父亲慢慢冷静下来,对刚才的“无名火”感到后悔,于是,他走到儿子跟前,说:“刚才我没听你解释要钱做什么就发了火是有些过分。那么,你到底要做什么呢?”
  儿子擦了擦眼泪:“爸爸,我已经有10块钱了,我是想如果你肯再借我10块,我就可以向你买1小时的时间。我只是想让你陪我玩一会儿,就1小时!”
  作为家长,如果你也和那位父亲一样,只有美其名曰的“忙”而忽略孩子的感受,经常让孩子陷入“情感饥饿”,那么所谓的忙就是堂而皇之的、没有道理的忙。与上述故事中的父亲截然不同的另一位父亲,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即便是在最紧张的总统竞选期间,也从不忘记腾出时间陪陪两个女儿,并且竞选一结束就去参加了女儿的家长会。
  不管你是白领、是老板、是领导,甚至是总统,如果你有孩子,你的身份首先应该是孩子的家长!是家长,那么无论你有多充分的理由、多好的借口,也都得腾出点时间陪孩子玩玩,这与“养家糊口”一样,责无旁贷。而能否腾出陪孩子玩的时间,与其说是时间的问题,不如说是责任心的问题。
  陪孩子玩游戏是一种生活享受
  忙里偷闲陪孩子玩游戏,说得严肃些,是家长的责任,说得轻松些也更实在些,其实是一种别具特色的生活享受,并且是最甜、最美的享受,是没有孩子的人无法体会的。
  童言童语、童真童趣,是让人越活越年轻的“美容秘方”。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然而快节奏的生活、不断增大的生存压力、日益提升的欣赏水平以及视听觉上的审美疲劳,造成我们越来越难开怀大笑。看喜剧片笑不出来,听相声笑不出来……现代人想笑出来真难!但有一样能把你“笑倒”,那就是出其不意、匪夷所思、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言童语。“我当妈妈,你来喝我的牛奶。”“咱们玩结婚,结婚就有好多糖吃了。”“我当甜(田)阿姨,是糖做的!你赢了可以舔我一下。”“咱们来玩把天睡黑,这样就不用上幼儿园了。”听了这些话,想不笑都难吧?不陪孩子玩会错过多少次笑的机会!就等于错过多少次“心理美容”!
  和孩子一起玩,在游戏中重温儿时的记忆,还给内心一片净土。“你拍一,我拍一,马莲开花二十一……”“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们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1、2、3,不许动!”——这便是让每个人无限留念的童年游戏。然而时光飞逝,童年不再。年复一年,心灵上的浮尘慢慢将许多人曾经的那份快乐渐渐埋没。但有一种人却是庆幸的,那便是有孩子的人。因为有孩子,所以有陪孩子玩游戏的机会;因为有再次玩童年游戏的机会,所以有重温儿时记忆的机会,所以有机会还给自己的内心一片净土,从而扫尽一切烦恼,只剩欢歌笑语。这对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无疑是一种彻底的放松,一种充分的休养。
  这样说来,能否腾出时间陪孩子玩,还要看家长是否有童真的心态、善待自己的心态。
  专题15——务必正确认识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主要是指学龄前的孩子“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初步理解与视、听觉刺激有关的材料,同时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一种认知活动”。通常在孩子1岁时就应该开始进行。早期阅读既能为未来的学习和终身阅读奠定基础,也对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很大帮助。实践证明,早慧的孩子通常都是喜欢阅读的孩子。现在,早期阅读已被引起广泛重视,随之而来的则是各种各样让人目不暇接的识字阅读课程和教材。
  然而存在的未必都是正确的。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任何一个举动都马虎不得,承载着太多功能和意义的早期阅读教育当然更不例外。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一不留神出现差错,全部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所以,在采取教育行为之前,务必先有正确的认识。譬如在对孩子开展早期阅读教育之前,就得先正确认识早期阅读。
  勿把早期阅读当成早期识字
  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识字不是阅读的前提,识字是在不断阅读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进行的,阅读比识字重要得多——这是对早期阅读的首要认识,也是最重要的认识。
  首先,8岁以前的孩子,阅读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其阅读的兴趣、动机和习惯,并建立基本的阅读技能,通过阅读带动语言的发展,从而尽早步入自主阅读。尽管许多人认为:“孩子只有认了字才能自主阅读。”可实际上,学看纸上的文字符号和印刷形式、学着阅读一本图画书、尝试用自己的话解读图画书内容等这些非常吸引孩子的活动,都属于自主阅读,它们都能促使孩子成为真正热爱阅读并且不依赖成人的自主阅读者。而如果强迫孩子大量识字,很可能抹杀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使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等到有自主权时他就绝不会选择阅读。因此,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能力绝不同于让孩子早期识字,恰恰相反,早期阅读是在孩子还没有获得文字之前就应该开始的轻松、愉快的阅读。
  其次,能识字并不代表能理解,没有理解称不上阅读。美国霍华德大学教育学院吴放博士说:“要是强迫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学习识字,孩子能不能学会?当然能,因为这一时期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所以如果有些孩子拿着报纸就可以朗读,这并没什么好奇怪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孩子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识字再多,不理解内容等于零。”实践发现,在早期阅读的活动中,那些超前识字的孩子阅读图文并茂的读物时,总是过于关注文字,整个阅读过程差不多都停留在寻找自己认识的字上,而对阅读的内容几乎一无所知。与这些孩子截然不同的是,那些不认字或识字不多的孩子,反而更加关注画面的内容和细节,能通过图画传递的信息想象、猜测故事内容,同时能用口头语言表达对内容的理解。从早期阅读的水平上看,毋庸置疑的是,第二种孩子的阅读水平远远高于第一种孩子。由此可见,过分强调早期识字而忽略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培养不出成功的阅读者。
  另外,研究者主张,早期阅读教育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学科之内,要将早期阅读教育进行多维整合,要在早期阅读教育中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语言运用者、熟练掌握母语口语和文字的语言运用者、能够理解多元文化和具有交往能力的语言运用者,以及具有创造精神的语言运用者。而要开展多维整合的早期阅读教育,我们就必须从不同的角度(绝非单一的识字角度)来关注孩子的阅读,同时还要关注孩子当前阅读内容和他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勿把阅读局限在读书上
  捧上一本书,正襟危坐,一页一页声情并茂地读下去,这当然是阅读,然而这却不是阅读的全部,换句话说,对于孩子,阅读不仅仅是这样。除此之外,还有哪样?确切地讲,凡是孩子跟书接触的过程都是阅读。听听书页翻动的响声,闻闻纸张的香气,摸摸不同纸张的感觉,欣赏一下书里的图画,甚至就连3岁以前孩子的撕书行为,都是阅读。
  他喜欢就让他啃吧
  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一个美国家庭里帮一对年轻的夫妇照看他们不满周岁的孩子。有一次,中国留学生正在陪孩子看连环画时,发现那个孩子总是把书往嘴里塞,于是便不停地阻止,这个举动恰巧被女主人看到了。
  女主人说:“他喜欢就让他啃吧。这书是棉布做的,能洗。”
  中国留学生这才注意到书确实是布做的,咬不破,也撕不坏。
  女主人接着说:“孩子的阅读都是从玩书开始的,这是阅读的一个重要阶段。正因为如此,美国的很多童书都是用无毒无害的布做的,有的还能散发出食物的味道。目前正有人试验一种可以吃下去的书,香甜而有营养,能为孩子撕书、啃书带来更多的快乐。”
  没错,充分地玩,充分地体验,充分地培养起对书的兴趣,方能迈出阅读的第一步。家长不该轻易破坏孩子爱书、爱阅读的天性。阻止不是办法,创造合适的条件才是明智的选择。
  据说犹太人有个习俗,就是在孩子一出生时就让他去舔一本涂了蜂蜜的书,通过这一“舔”,孩子便会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
  但愿这些趣事能让每位家长对早期阅读丰富多彩的形式有更多、更好的感受和认识,并进而获得一些灵感和启发。
  不要过分偏重精读
  许多家长认为,既然阅读那么重要,就得让孩子读熟最好的读物,于是让孩子反反复复诵读经典名著、唐诗宋词……然而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