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商贾人生-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呢?”作为徽商翘首的汪元海,对书画一道兴致也是十分高。
  “再则便是旁证,从印章、题跋、著录、别字,到年月、避讳、款识,一样样都得仔细辨认,这些细微之处,常常就是造伪者疏忽的地方。”
  一旁沈立行插嘴问道:“纸张与墨渍,难道不是衡量的标准之一吗?”别人也曾向他说起过字画方面的种种,对于不同的纸张与墨渍,从小习书的他自然是相当有印象。
  “纸张与墨渍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文定慢慢辩说道:“只是太过明显,仿作者若是连这些也不曾考虑进去,只能说明其人手法生疏,水平有限的紧。如今仿作者大多数人成群,一攻画工,一攻印章,一攻诗文,分工极细,所用绢本、纸本皆是由同时期的廉作上裁剪下来,砚台也是旧时之物,是以我们后人看来,自是没有破绽。”
  在场诸人暗自惊心,这些造伪之人,果真也是煞费了一番苦心。其实文定不过只是为他们揭示一二罢了,那些伪作之人的伎俩远不止如此。例如还有一班人将古时无甚名气的廉画买来,往往将原款去掉,而改成同时期的新款。
  唐、宋、元许多名家落款甚小,且字数皆不多,有的还题写在极边缘之处。作伪者往往要斟酌其情形,可裁去的则裁去,可挖去的则挖除,然后再补题款字。其裁剪近似,都不会露出伪制的痕迹。又因为旧书画年代甚是久远,通常情况下对其残缺部分填补均属正常,无人会以此类情形来判别古书画的真伪。
  这样一来,原本极是价廉之画便价值倍增,甚至于连增数十倍、上百倍。
  汪元海沉吟了一阵,似乎还在考虑之中,忽然目光一亮,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林松……”
  “老爷,有何吩咐?”
  “去书房,将我右边架子上的那卷画轴拿来,让我们当场试试柳朝奉的功力如何。”
  “是。”
  第二章 盐商考验
  不消半壶茶的工夫,林松便手捧着画卷,打内堂走了出来,恭敬的将画卷安放在客厅那张花橱木一腿三牙罗锅帐方桌之上。
  林松退开之后,汪老板微微摆出一个请的手势。这个时侯,文定自也是不会推辞,也容不得他推辞。文定径直走到方桌之前,缓缓将画卷展开。此乃是一幅绢本墨笔画,昏黄的卷面,初入眼帘的便是高绝的山冈,林立的矾头,往下则是一条绵长的山脉,轮廓平缓,山脉树木之间还隐有几处烟雾做点缀。
  由画的左下角起,隐有一条曲折的小径向右延展,到右下角时,又再回转向左,然后再曲折,若隐若现没入树丛之中,不禁使人暗自揣度,这条小径必然是延展到迷濛的远山之中去了。整幅画卷弥漫着烟岚之气,高旷润远,秀润而又苍茫。
  见到这种矾头林立,披麻被写山的作画手法,文定已然可以认定是源于五代南唐的董源之后,他与徒弟巨然和尚合称为“董巨”,乃是南方山水画派之祖。
  果然,署名处有“僧巨然”的字样,除此之外,幅上还有“宣和殿宝”之印,以及几方私印,具是历代名士所独有的,看上去这幅画的可信度十分之高,具备了巨然和尚年轻时的几处特征。特别是那宣和殿宝的印记,乃是宋徽宗的印章,打宋宫里流传出来的东西,价值又要翻几翻。
  只不过若是如此简单,那汪老板又何来考验自己一说呢?文定料想事情必不是那么容易。方才汪元海的一番轻视之言,虽然文定不曾反驳,但到底还是在他心中留下一丝不快,也憋着一股子劲,若是自己就这么认输了,岂不是让他说中了不成?文定暗下较起劲来,非要瞧出端倪来。
  从笔风,到印章、题跋、避讳、款识,每一项都认真仔细的查看,不肯放过一丝一毫,时间也就一点一点的流失。
  除了文定之外,此时最为牵挂之人便要数沈立行了,他不远千里的将文定请了过来,一则是要为表兄排忧解难,一则便是要为自己挣回几分颜面。
  前些日子,他在汉口镇出的那个岔子,让自己陷入了窘迫的境地,虽然有表兄为他化解了,然而表兄那不过是为了顾全家族的颜面罢了。接连寄来的几封家书里,就对自己是再三痛斥,只怕连族里的其他人也在看自己的笑话了,如果自己再不找到机会重塑威望,那么他在汪氏家族的地位也就是江河日下,摇摇欲坠了。
  是以他一接到汪元海的信笺,就赶忙着去源生当请刘老,然而刘老退居闲园之后百事不问,结果当然也是可想而知。沈老板转而又不惜工本的请来文定,为的就是扬眉吐气,将功折罪。眼前文定的成败,自然也就牵动着他那颗不安的心。
  一直过了足有半个时辰那么久,文定方才抬起头来。沈立行赶忙上前问道:“柳掌柜,结果如何,你可是看准了没有?”
  那汪元海也注视着文定的一举一动。
  文定先不忙答话,而是捧起茶碗饮了几口,歇了口气,方才答道:“经在下看来,汪老板的这幅‘层岩丛树’,只怕还是临摹之作。”
  “哦。”汪元海奇道:“这可是我花费了大价钱买来的佳作,你倒是说说看,究竟是什么地方不对了?说的让我信服了则没事,若是让我听出你是胡诌乱编,我可要拿你们铺子的招牌是问哟!”
  “您尽管放心。”若是没把握,文定怎敢乱说,为他们一一分析道:“这幅层岩丛树,山径曲折萦回,穿过树林,深入重山之中。画树用点叶及针叶法,点、线笔墨间略现拙意,树干挺直,与寻常画卷近景常有数株姿美大树,或丛树中有杂木数种有别。”
  “山峦略成锥体之状,有近、中景二层,乃是属于整幅画所欲表现之主题所在,远景仅见缥缈之山头。林麓间、峰峦上有俗称‘卵石,或’矾头,之群石。山石以披麻被绘成,除矾头外,多属长披麻,笔笔沉着而带润泽之意。用墨浓强部分少,而淡处多。山石造型无特意追求雄伟或奇险之体势,画中无烟云之形状,但笔墨浓淡与景物虚实间饶有烟云之气氛。通幅有平淡之意,而无奇绝精巧之趣,确实与巨然和尚的画风极其相似,可见临摹之人功底十分深厚,也必定是见过图样,方才能如此传神。”
  “既然以上几点皆能吻合,又怎见得不是真迹,而是临摹之本呢?”文定的分析让旁人听着头头是道,他却又一口咬定是伪作,确实让人有些不解。
  “方才某所说的是作画之人的长处,再来说说他的不足。”文定接着道:“因为是伪作,乃是依照原样所绘制,是故笔墨之间稍现呆滞,不流畅,若是真迹断然不会有此数漏的。小可还可以断定,此画出自苏州一带。”
  若是说假画倒还罢了,竟然连出于何处都能揣测出来,沈立行颇为不信的问道:“怎就可以断定是出自苏州一带呢?”
  文定淡淡一笑,解释道:“近些年来,苏州一带出了好些靠造假字画为生之人,多数是有底稿的,且以绢本画居多,当然其他形式的也有,不过只是少数。在制作过程中采取分工合作的工序,有管线描的,有管上色的,有管题跋的等等,应有尽有。不过因为是模仿别人的,缺乏创造性,笔法也虚弱无力。这类的字画,我们铺子也曾收过几幅,还不算陌生,汪老板这幅层岩丛树,算得上其中佳作了。”
  “那这宣和殿宝印又如何解说呢?总不能说宋徽宗以及他那一殿的学士们也看走了眼吧。”汪元海指着那方印记质问起来,这显然是极有说服力的证据。
  然而文定却说道:“若是没有这方宣和殿宝印,小可还不敢断定此画的真伪。”
  汪元海不以为然的道:“这印记上的字瘦直挺拨,横划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撩如切刀,竖钩细长,不正是徽宗所创之瘦金体吗?又有何破绽之处呢?”
  虽然对古物他不一定熟悉,不过对于行书字体却是十分熟识的。
  “不错,此印确是瘦金体的字迹,印泥气息大致也构得上宋院时所用之物,却不是宣和殿宝那方用印,在字间留出的间隔上略有出入,而且原印所用的篆文,看上去要显得古雅许多。”
  “有何依据呢?”汪元海可不是那种会轻信于他人之辈,凡事若没个准确的把握,是不会盲目认同的。
  文定淡然一笑,道:“宋徽宗的字画真迹,虽然小可是无缘得见,可是好在其宣和内府所收集之物却是不胜枚举,靖康之难以及后世诸多的战火,又让其中的大部分流落民间,本号有幸也曾搜罗到几份。对于‘宣和七玺’,小可也不算陌生。”
  文定指着画卷上的印记之处,惋惜的道:“遗憾的是,这一方乃是伪造之物,恐怕造伪之人并未见过真迹,略有出入也是在情理之中。”
  若说起宋徽宗其人,简直就像是李后主转世一般,甚至于好事的后人还传出在其出生之前,宋神宗曾经来到秘书省,观看过南唐后主李煌之画像,还在梦中与之相见。这种讹传之事,可信度有待商榷,不过就宋徽宗与李后主二者的生平遭遇而言,真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二人皆是才华横溢,文采风流的谦谦君子,都有着文人所具有的懦弱性情,唯一不同的是一位特长的天分在诗词歌赋之上,一位则是在书法绘画上,都为后人开启了新的天地。若是放在寻常之人身上,二人绝对称得上旷世奇才,堪比史上任何一位大家。
  然而不幸的是,他二人俱是生长于帝王之家,又双双接下至尊之位,不但让自己晚景凄惨,也让两个朝廷随之覆灭。
  经过了文定一番详尽的解释,在场诸位中,沈立行与林松是彻底的心服口服了,就连一脸严峻的汪元海也有一丝松动,一直不停的疑问也不再出现了。
  文定求证道:“不知在下所说是否属实?还请汪老板明示。”
  霎时间,厅内的风向一转,众人原本投向文定身上的目光,又转而投向汪元海那儿,其中最为紧张的便要数沈立行,手心都已经冒出汗来,就等着由表兄的嘴里揭晓谜底了。
  在众人的注视之下,汪元海不疾不缓的坐回主位,也跟文定适才举动一般,端起了手边的茶碗,作势抿了一小口,方才平淡的道:“此画的确是临摹之本,好些行家看了还直认做是真迹,竟然还有几个自诩心明眼亮的偏好之人,出到两至三倍的价钱让我割爱。看来名列三大朝奉之一的刘朝奉,当真不是徒有虚名,连一个年轻弟子也颇有些真才实学。”
  虽然汪元海明着只是在抬举文定的师傅,不过任谁都听的出,他这是认可了文定的本事。
  “不敢,承蒙汪老板夸奖。”文定不卑不亢的从容应对。
  然而喜上眉梢的沈立行却没文定这般沉的住气,眉开目笑的向表兄道:“怎么样,表兄,小弟不曾欺瞒于你吧?文定年岁虽轻,可本事大的很,不然如何能接替刘老朝奉的位子,如今在汉口镇的当铺之中,文定可称得上响当当的人物了。”
  汪元海不置可否的笑了笑,没去接他的话茬,而是径直对文定说道:“既然如此,这件事就交给你来办了,若是事成,不但你们铺子里的佣金只多不少,我另外再给你添份车马费。”
  说是车马费,不过以他汪大老板的身分,太少自然是拿不出手的。
  文定最关心的倒不是车马费,须知无功不受禄,既然花这么大的气力让他从汉口赶了过来,想必那差事也是相当棘手的。在银钱面前,他更为珍惜名声,铺子的名声,他个人受挫甚至受辱,那都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日后碰到那些尴尬的人与事,绕道而行,可盛名之下的源生当铺却不能受挫,对于那珍惜羽翼声誉的师傅来说,更加不能。
  此时文定方才能体会到为盛名所累的处境,小心的探道:“在下一直有个小疑问想请教汪老板。”
  “说吧!”汪元海整暇以待之。
  文定放开谨慎,问道:“这趟差事究竟是要在下做些什么?”
  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原本一本正经的汪老板也是措手不及,询问的望了表弟一眼。
  沈立行连连咳了两声,尴尬的解释道:“整件事我也是一知半解,所以想由表兄来解释,一定能让我们更加清楚明白,一路上就没向文定解说。”
  这个表弟,从来就没让自己放心过,汪元海对林松吩咐道:“十几日的江上颠簸,想必他们已经很累了,你且带他下去好好安置,在府内府外转转。另外那件事也算不得什么秘密了,就由你去为他细加解释吧!”
  “是。”林松对老爷的吩咐唯命是从,立即便要领着文定出门而去。
  文定虽然对汪元海这种傲慢的姿态并不是十分喜爱,不过考虑到他傲人的财富,知道这也是人之常情。有时侯,人越有钱便越是提防周围的人,生恐别人来算计自己,久而久之就会与人形成隔膜,长此以往,那张刻意摆出来的冷峻面孔,也就替代原来的面孔了在离开之前,沈立行嘱咐文定待在厢房里,等他与表兄谈完之后,便领着文定去逛逛扬州城。这位沈老板平常虽然有些胡闹,却比他表兄要好相处的多。
  穿过了花圃,越过了长廊,林松领着文定来到了东院的厢房。
  这厢房是专门用来招待客人所准备的,还有一个别致的小院落。院内种有数株青竹,竹下还有两个石墩与一方石桌,拙朴的棱角并未经过仔细打磨,可这不但显不出丝毫简陋的意味,反倒增加了几分天然质朴之气。而且文定也能想到,打磨出两个石墩所需的花费,要远远低于找寻眼前这两个天然太湖石所用去的。
  文定在这汪园之中所见到的,真是处处都显得雅静清幽,没有一个地方会表现出那种低俗的华贵,可见此间的主人不但要有大量的银钱,更为主要的是要有高雅的情趣。对于方才那个略带傲慢的汪老板,文定心中又增添了几分敬重。
  “柳朝奉,这边请。”偌大的院子里有好几间厢房,林松笔直将文定引进最大的一间,带着文定在这套厢房里转了一圈,道:“这里,柳朝奉可还感觉满意?若是有不妥的地方,请只管跟在下提出来,我将尽力改善。”
  “不必了,不必了。”文定惶恐的道:“此处已经让在下十二分的满意了,林管家不必再忙碌了。”
  林松笑眯眯的道:“那就好。”
  这间厢房再加上屋外的院落,虽然不能与内院的精舍相比,可相较起外面的客栈来,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汪园平常是不留客住宿的,除非是像燕老板那样,与老爷私交甚笃,身分又高的大老板。
  文定之所以能住进汪园,全是凭藉着这次差事的东风。进屋之后,林管家依照东家的指示,详尽的向文定交代了整件事的经过,以及文定所需要经手之事。
  简单来说,这依旧还是徽州商人与晋商之间的明争暗斗,就像是沈老板在汉口所遭遇的一样,不同的是两派商人在扬州府的斗争,要比在汉口时猛烈的多。
  都是出身于地薄人广的贫乡,都是举家全族出外谋生的商人,为了生存,为了利益,两个商人群体间的争斗,甚至于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也就是盐政还实行开中之法时。
  不过那时,路途偏远的徽商敌不过靠近京师的晋商,只能是依存于晋商之下,做个二级盐商。而今天,地缘的优势站在了徽商这一边,叫他们如何会轻易放它溜走呢?
  平日里,徽商晋商相互间的敌视,相互间的暗算排挤自不必说,单说这次,汪元海不知从何处搜罗到一卷字画,正是巨然和尚所留下的真迹,听说该画还上过不少的著录,乃是传世的佳作,当然不会是文定方才见到的那卷层岩丛树。
  汪元海乃是个喜好收藏之人,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志同道合之人,得到那幅传世佳作之后,自然是广邀同道前来观赏,那些受邀之人见到之后也是称赞有加。这在其他人而言乃是想都不敢想的奢望,然而在汪元海来说,原本便是件极为寻常之事。
  可巧就巧在,另外一位三晋商人家中也藏有相同的一幅画,待那些前来观赏之人四处传开了后,那位商人以及他的一干亲朋好友也站出来四处对人说,他们那一幅才是真迹,汪老板所拥有的不过是伪作罢了。
  本来两帮商人就因为利益之事弄的水火不容,沈老板先前又在晋商那儿吃了亏,害的汪元海折进去一大笔银子,这事叫他如何肯善罢甘休呢?而且汪某人年轻之时便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到今日家大业大,声名显赫,更是不会做那种忍气吞声之事。
  再加上,他本身又是徽商里头的领头人物,那些个紧紧围绕在他周围的大小商人们也不容许其声誉遭受损害。再掺杂进每个人的宿怨,所以原本一件小事,却被那些个推波助澜之人弄的越来越大,牵连进来的人也愈来愈多。
  往日里徽商与晋商两大商帮,虽然彼此心里都恨的咬牙切齿,可面子上还是和和气气。
  被这么个不经意的闹剧一搅和,如今却是时常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