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换句话说,在那几年里,大明王朝的皇帝基本姓刘,朱厚照本人都没意见,谁还愿意管闲事?
可问题在于刘瑾先生读书不多,水平不高,处理不好国家大事,时不时还搞点贪污受贿,搞得朝政乌烟瘴气。
但这些都是小儿科,之前的很多太监先辈都干过,刘瑾先生之所以恶名远扬,其实是因为他的记性好。
所谓记性好,就是但凡骂过他的,就算过几年他也记得一清二楚,比如骂过他的刘健、谢迁,已经回家养老了,他还打算把他们抓回来游游街。尚书韩文曾经弹劾过他,被免职后刘瑾还不放过他,明知他家里穷,还要罚款,一直罚到他倾家荡产方肯罢休。
同时他还是一个在整人方面很有创意的人,明代有一种刑罚叫枷刑,和什么扒人皮,杀千刀之类的比起来,这玩艺儿也就算是个口头警告,最多就是戴着枷站在城门口或是去街上游两圈,虽然挺丢人的,但总算皮肉不吃亏。所以这一刑罚十分受到大臣们的欢迎。
但如果你得罪了刘瑾,听到枷刑判决后就先别高兴了,还是马上让家里赶着订一口棺材吧,因为当行刑的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给你配发的那个枷具相当特别。
特别在哪里呢?
根据史料记载,刘瑾兄为了达到用小刑,办大事的目的,灵机一动,把枷具改造成了重达一百多斤的大家伙,这就好比在你身上挂了一个超大的哑铃,让你举着这么个宝贝四处练举重,不压死你不算完。
第一百三十八章
第一百三十九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明朝的那些事儿(139)
这位仁兄接到调令后,一点也不生气,乐呵呵地收拾东西就去了南京。这下子刘瑾纳闷了:这杨廷和贬了官还高兴,到底盘算啥呢?
肯定有阴谋!
刘瑾又用上了当年对付王守仁那一招,派人暗中跟着杨廷和,看他到底玩什么花样!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跟踪的人发现,杨廷和一路去南京,不但没干啥事,连一句怨言都没有,刘瑾听到汇报,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没有再找杨廷和的麻烦。
刘瑾同志,你的道行还是太浅了点啊。
答案终于揭晓了,不久之后的一天, 朱厚照先生退朝时,突然问了刘瑾一句话:
“杨学士人呢?”
刘瑾懵了,连忙回答:
“在南京!”
朱厚照一听就火了:
“他不是入阁了吗?!怎么又跑去南京了,赶紧把他给我叫回来!”
于是没过几天,杨廷和又回到了北京,继续当他的内阁大臣,还是和以往一样,啥也没说,也就当是公费旅游了一趟。
杨廷和得意了,刘瑾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刘先生应该调查过杨廷和,可他看档案不仔细啊,这位仁兄哪里知道,杨廷和曾经当过一个重要的官——詹事府的詹事。
大家要知道,詹事府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它的主要工作是辅导皇子读书,当年朱厚照做太子的时候,对杨廷和的称呼是“杨师傅”。
人家“杨师傅”根基牢固,还有皇帝撑腰,刘公公连河有多深都不知道,就敢往里趟浑水。失策,失策。
此后刘瑾对这位“杨师傅”敬而远之,再也没敢难为他。而经历了这件事情后, 杨廷和与刘瑾彻底撕破了脸,他转向了李东阳一边,开始筹备计划,解决刘瑾。
这个“搞不定”的杨廷和已经让刘瑾丢了面子,可下一个“整不死”却更为生猛,也更加厉害,刘瑾的这条老命就断送在他的手上。
说来这位“整不死”兄也在后台等了很久了(没办法,演员太多),他就是之前被派去陕西养马的杨一清。
说来让人难以理解,养马的杨一清怎么会和刘瑾闹矛盾呢,他俩前世无冤,杨一清也没跟刘瑾借过高利贷,怎么就闹得不可开交呢?
这事,要怪就只能怪刘瑾,因为他太有理想和追求了。
大家知道,养马在一般人看来不是个好工作,就连在天上这也是个下贱活,学名“弼马温”,连不读书的孙猴子都不愿意干。
但在明代,这却是一个重要的职位,道理很简单,没有马,难道你想骑驴去跟蒙古兵打仗?
千万不要小看杨一清,这位兄弟的级别是很高的,他当年可是带着都察院副都御史(三品)的头衔来养马的,这位副部级干部没准之前还干过畜牧业,因为他在这里干得很好,不久之后,朝廷决定提升他右都御史(正二品)。
更重要的是,朝廷还给了他个前所未有的职务——三边总制。
请各位注意,这个官实在不同寻常,可以说是超级大官,它管理的并非一个省份,而是甘肃、宁夏、延绥三个地方,连当地巡抚都要乖乖听话,可谓位高权重。
虽然杨一清十分厉害,但毕竟他还是守边界的,和刘瑾应该搭不上线,问题在于刘瑾这个人与以往的太监不同,他除了贪污受贿,残害人命外,倒也想干点事情。
可他自己又没文化,所以为了吸引人才,他也会用一些手段去拉拢人心,比如写奏折骂他的那个李梦阳,刘瑾恨得咬牙切齿,但是此人名气太大,为了博一个爱才的名声,人都关进牢里了,硬是忍着没动手,最后还请他吃了顿饭,光荣释放。
因为他老底太滥,这招没能骗到多少人,却也吸引了一个十分厉害的人前来投奔,这个人后来成为了刘瑾的军师,也是李东阳、杨一清等人的强力敌手,他的名字叫做张彩。
在刘瑾犯罪集团中,焦芳虽然地位很高,但能力一般,最多也就算个大混混,但张彩却不同凡响,此人工于心计,城府很深,而且饱读诗书,学问很好,连当年雄霸一时的马文升、刘大夏也对他推崇备至,有了他的帮助,刘瑾真正有了一个靠得住的谋士,他的犯罪集团也不断壮大发展。
但刘瑾并不知足,他很快把目标对准了杨一清。
刘瑾希望能够把杨一清拉过来,当自己的人,可杨一清哪里瞧得起这个太监,严辞拒绝了他,刘瑾十分恼火,想要整他一下,不久之后,机会到了。
第一百四十章
第一百四十一章
第一百四十二章
第一百四十三章
第一百四十四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明朝的那些事儿(144)
试探
杨一清并不喜欢张永。
他知道这个人也是八虎之一,是刘瑾的同党。所以他先期出发,日夜兼程,只是不想和这位仁兄打交道。
可是当他赶到宁夏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叛乱竟然已经被平定了!
原来他的老部下仇钺听到消息,第一时间带兵打了过去,朱寘鐇也真是太差,完全不是对手,一下子就全军覆没了。
杨一清没事做了,他找了个地方安顿下来,等待着张永的到来,他知道自己迟早要面对这个人的。
不久之后,张永的先锋军进了城,但张永还在路上,杨一清实在闲得无聊,只好上街散步,然而就在他闲逛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
他看见张永的部队分成数股,正在城内四处贴告示,而告示的内容竟然是颁布军令,严禁抢劫。很明显,士兵们也确实遵守了这个规定。
这件事情十分的有趣。
这是杨一清的第一个感觉,这个臭名昭著的太监为什么要发安民告示,严肃军纪呢?他开始对张永产生了好奇。
应该见一见这个太监。
很快,他就如愿见到了张永,出人意料的是,张永完全没有架子,对他也十分客气,杨一清十分吃惊,随即有了这样一个念头:此人是可以争取的。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收回了这个念头。
很快,他们谈到了这次叛乱,此时,张永突然拍案而起,声色俱厉地大声说道:
“这都是刘瑾这个混蛋搞出来的,国家就坏在他的手里!”
然后他转过了头,目不转睛地看着杨一清。
话说到这份上,老兄你也表个态吧。
然而杨一清没有表态,他只是不慌不忙地拿起了茶杯,低头不语,独自喝起茶来。
初次会面,就发此狂言,此人不可轻信。
张永没有等到回应,失望地走了,但临走时仍向杨一清行礼告别。
看着张永消失在门外,杨一清立刻收起了微笑的送别面孔,收紧了眉头,他意识到,眼前似乎已经出现了一个机会,或是陷阱。
正当杨一清迟疑不定的时候,他的随从告诉了他一条看似不起眼的新闻。
原来张永进城时,给他的左右随从发了一百两银子,这笔钱每人都可以拿,只是有一个条件——不允许以任何名义再拿老百姓一分钱。
这件被随从们引为笑谈的事情,却真正触动了杨一清,他开始认识到,张永可能确实是一个可以信任的好人。
而不久之后发生的事情,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张永又来拜访杨一清了,这次他不是空手来的,手里还拿着几张告示。
他一点也不客气,怒气冲冲地把告示往桌上狠狠地一甩,径自坐了下来。
“你看看吧!”
从张永进来到坐下,杨一清一直端坐着纹丝不动,几十年的阅历让他变得深沉稳重。
他瞥了一眼告示,便放下了:
“这是朱寘鐇的反叛文书,我早已经看过了。”
然而杨一清的平淡口气激起了张永的不满:
“他之所以反叛,只是因为刘瑾,上面列举的刘瑾罪状,句句是实!你也十分清楚,刘瑾此人,实在是罪恶滔天!”
杨一清终于站了起来,他慢慢地踱到张永的面前,突然冷笑一声:
“那么张公公,你又能如何呢?”
张永愣住了,他转念一想,有了主意:
“朱寘鐇的告示就是证据,只要拿回去向皇上告状,说明他造反的原因,刘瑾罪责必定难逃!”
杨一清又笑了,他语重心长地说道:
“张公公,你还是想清楚的好。”
“杨先生,难道你以为我会怕他吗?”
杨一清看着愤怒的张永,顿住了笑容,他把手指向地图上京城的方向,做了一个动作。
他画出了一条直线,在宁夏和北京之间。
张永明白了,他在宁夏,刘瑾在北京,他离皇帝很远,刘瑾离皇帝很近,他是告不倒刘瑾的。
他抬头看着杨一清,会意地点点头。
这是一次不成功的会谈,张永又一次失意而去。
但是张永不知道,自己的举动已经在杨一清的心中播下了火种,他已下定了决心。
第一百四十五章 杀机
杨一清已经连续几晚睡不好觉了。
他一直在苦苦思考着对策,现在的局势十分明了,张永确实对刘瑾不满,而朱寘鐇的告示无疑也是一个极好的契机,但问题在于,张永不一定会听自己的话,去和刘瑾玩命,更重要的是,即使张永答应了,怎样才能说服皇帝,除掉刘瑾呢?
事到如今,只有用最后一招了。
正德五年(1510)七月
宁夏
杨一清将所有的犯人交给了张永,并亲自押送出境,他将在省界为张永饯行,并就此分手,返回驻地。
最后的宴会将在晚上举行,最后的机会也将在此时出现。
杨一清发出了邀请,张永欣然赴宴,经过两个多月的接触,他们已经成为了朋友。
双方按照常例,喝酒聊天,一直闹到很晚,此时,杨一清突然做了个手势,让其他人都退了出去。
张永看见了这个手势,却装作不知道,他已经预感到,杨一清要和他说一些极为重要的话。看似若无其事的外表下,他的手已经紧紧地握住了衣襟。
杨一清十分紧张,经过两个多月的试探和交往,事情到了这一步,虽然很多事还没有计划完备,但机不可失,今晚已是最后的机会。
摊牌的时候到了,亮牌吧!
“张公公,我有话要跟你说。”
慢慢来,暂时不要急。
“这次多亏了您的帮助,叛乱才能平定,如今外部藩王作乱已经平息,可是朝廷的内贼才是社稷江山的大患啊。”
张永浑身一震,他很清楚这个“大患”是谁,只是他没有想到,眼前这位沉默了两个月的人,竟然会在这个时候提出此事,看来还是知识分子厉害,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人命。
看来是要动真格的了,但还不能大意,要干,也要让他说出口!
“ 杨先生,你说的是谁?”
好样的,不愧是“八虎”,真是精明到了极点,但事到如今,已经没办法回头了,小心,千万小心,不能让他抓住把柄。
杨一清用手指沾了酒水,摊开自己的手掌,一笔一划地写下了一个字——“瑾”。
既然已经图穷匕见了,索性就摊开讲吧!
“杨先生,这个人可是皇上身边的红人,他的同党遍布朝野,不容易对付吧。”
看着疑惑的张永,杨一清自信地笑了:
“这件事天下人都做不成,但张公公可以做,您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此次出征立下大功,皇上必定召见,到时将朱寘鐇造反的缘由告知皇上,刘瑾必死无疑!”
但张永仍然犹豫不决。
已经动心了,再加上一句就成了,这个诱惑他绝对无法拒绝!
“刘瑾一死,宫中大权必然全归您所有,斩杀此奸恶之徒,除旧布新,铲除奸党,公公必能名留千古!”
至此,张永终于把帐算明白了,这笔生意有风险,但做成了就前途无量。他决定冒这个险,但行动之前,他还有最后一个疑惑。
“如果皇上不信我的话,那该怎么办?”
没错,这就是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所在——怎样说服皇帝。但没有关系,对于这个难题,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别人的话,皇上是不会相信的,但张公公你是唯一例外的人,皇上一定会信你。万一到时情况紧急,皇上不信,请张公公一定记住,决不可后退,必须以死相逼!”
“公公切记,皇上一旦同意,则立刻派兵行动,绝对不可迟疑,如按此行事,大事必成!”
杨一清终于说完了,他静静地等待着张永的回答。
在一阵令人难以忍受的寂静后,枯坐沉思的张永突然站了起来,发出了一声怒吼:
“豁出去了!我干!这条命老子不要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第一百四十七章
第一百四十八章
拼死一博!
喝得七荤八素的朱厚照被这声大喊吓了一跳,他好奇地看着跪倒在地的张永,打开了那封杨一清起草的文书。
文书上的罪名大致包括企图谋反,私养武士,私藏兵器,激起兵变等等,反正是那条死得快往哪条上靠,
看见朱厚照认真地看着文书,跪在下面的张永顿时感到一阵狂喜,如此罪名,还怕整不倒你!
可他等了很久,却一直没有任何回音。
张永纳闷地抬起头,发现那封文书已经被放在一旁,朱厚照的手中又端起了酒杯。
朱厚照发现张永看着自己,便笑了笑,说了几句话,也算给了张永一个答复。
这是一个载入史书的答复,也是一个让张永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答复。
“这些事情不去管它了,改天再说,接着喝酒吧!”
事前,张永已经对朱厚照的反应预想了很久,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等到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答复!
张永怀疑自己听错了,可当他看见自斟自饮的朱厚照时,才确知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处境!
话已经说出口了,宫中到处都是刘瑾的耳目,明天一早,这番话就会传到刘瑾的耳朵里,到时必定死无葬身之所!
怎么办?! 怎么办?
张永总算知道了杨一清的厉害,他不但说动了自己,料定了皇帝的犹豫与对策,还安排了最后的杀招。
李东阳办事很有效率,他告诉张永,其实要解决刘瑾,方法十分简单。
第二天,六部六科(吏、兵、礼、工、刑、户)、十三道御史(全国十三布政司)同时上书,众口一词弹劾刘瑾,罪名共计十九条,内容包括贪污受贿,教育司法腐败,控制言论等等,瞬息之间,朱厚照办公桌被铺天盖地的纸张淹没。
更为致命的是,有关部门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重新审查了刘瑾的家,他们极其意外地发现了上千副盔甲武器(上次是疏忽了),同时还发现,原来在刘瑾经常使用的一把扇子的背后,发现了暗藏的兵器(上次也疏忽了),这么看来刘瑾应该是一个绝世武林高手,随时准备亲自刺杀皇帝陛下,过一把荆轲的瘾。
看着满桌的文书和罪状,还有那把扇子,朱厚照断绝了所有的慈念:
“狗奴才,你真的要造反啊!”
可是刘瑾就是刘瑾,即使是到如此地步,他还是做出了令人惊讶的行为。
刑部按照朱厚照的指示,召集众官会审,刘瑾上堂之后,不但不行礼,反而看着周围的官员们冷笑,突然大喝一声:
“你们这些人,都是我推举的,现在竟然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