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子也遵照父亲的遗嘱,暗到北山寻找。几十年过去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啥也没发现。他也不死心哪,临死前也嘱咐他的儿子:“北山有宝。”结果,他的儿子也没找着。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到李良这辈上。
李良自幼读过几年私塾,看了不少古书,对先人的历史和许多历史事件都很清楚。他下定决心,非解开这个谜不可。李良性情孤僻,没娶老伴儿,只身一人,全靠渔猎为生。他踏遍了北山,一块儿一块儿地挖,一块儿一块儿地找,年复一年,一直找到七十岁,还是一无所获。李良有点泄气了,很多天没去北山。后来一想,我没儿没女,死了告诉谁呢?这个谜岂不永远解不开了?山中宝物如不贵重,先祖就不会留下遗嘱了。对!我可不能泄气儿,还得找!李良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又开始寻宝了。
这天,日头落了,他还在山上转悠。突然,对面来了一只土豹。李良大惊,急忙躲到山崖下边。土豹发现有人,就追了过来。李良急了,对准土豹开了一火枪。结果击中了,土豹受了重伤,掉到山涧里了。李良不舍,攀石而下,来到山底,见这只土豹吼叫着,逃到石崖下躲避。李良赶上去一看,石崖下有一石洞,杂草和荆棘封住了洞口,若不是土豹开道,谁也发现不了。李良仗着胆子,钻进洞内,摸着黑又开了一枪。结果,瞎猫碰死耗子,打死了土豹。李良很高兴,从腰中取出引火的家什,把火纸燃着,往里一看,大吃一惊!
原来,这个洞又深又高,足有五十间房子大小。里边放着成排的大炮,成捆的枪支,还有几百只大木箱子,全用油布裹着。李良打开几箱一看,不是火药,就是金银,还有数不清的盔甲,袍服、旗帜、器械。
神话般的奇遇,把李良惊呆了,好半天才清醒过来。二百多年的谜,终于揭开了。
他把死豹拖到洞外,又搬石头堵洞,一直忙到天亮,才把洞口堵严。回到家里,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反复思考这件事。毫无疑问,先祖的遗言,就是指这些东西说的。先祖做过岳阳总兵,可能因为需要,或者出于别的什么原因,才把大批武器藏到这里。因为当事人都死光了,除了先祖之外,竟无人晓得这个秘密。李良又想:这该怎样处置呢?做私人财产吗?不行,私藏军械是要砍头的;禀报官府呢?也不行。为什么?他恨透了满清官吏,对满清朝廷,不但有旧恨,还有新仇,决不能叫他们捡便宜!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办呢?他左思右想,苦无良策,只好压在心底,假作不知。就这样,几年过去了。后来,人们纷纷议论太平军的事。李良的心就活了,心想;假如有一天太平军能打到岳州,我就把这个秘密告诉他们。真是无巧不成书,太平军果然到了岳州,李良喜不胜喜。他要看看太平军与官军有什么区别?在义军进城的第二天,他就写好了字柬,到城中察看。他看到太平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以及开仓放粮的情景,十分感动。这才下定决心把字柬交上去。
书接前文,李良把一切经过讲完,石达开好像听了一个传奇故事,惊喜异常,忙问李良道:“可以领我去看看吗?”李良道:“东西都是你们的,为什么不能看呢?走,咱们马上就去。”说着,他准备了一桶鱼油,几支火把,石达开叫亲兵抬着,还叫亲兵腾出一匹马,让李良坐骑。在门外上了马,李良在前,众人随后,奔北山而去。
约摸走了两个时辰,穿过一道峡谷,来到一座山前。只见此处树木交杂,野草丛生,虽然已是古历十一月了,仍是一片草绿色。李良下了马,径直来到一座山崖前,辨认了一下,回过头来说:“享翼王千岁,洞口就在这儿。”石达开也下了马,来到近前观看:但见这座山崖,高数十丈,崖下果然有一个洞口,仅能容一个人哈腰钻进去。洞口外面杂草丛生,碎石交错,把洞口遮得严严实实,要不细心观察,是不会发现的。李良挽挽袖子,就去拆除垒在洞口的石头,石达开让几名亲兵前去协助。眨眼间,清除了障碍。李良叫亲兵把火把点着,他也举着一支火把在前面带路。石达开借助火光,边走边看。这个洞,越往里走越宽,四壁阴暗潮湿,冷气袭人。不过,地面很平坦,好像经人平整过。往前又走了约有一箭之地,拐了一个大弯,李良就停了下来,用手往前一指:“翼王请看。”石达开从亲兵手中接过一支火把,往前紧走了几步,闪目观看:只见巨炮成排,铁铣无数,还有数不清的大木箱。打开几只一看:
有盔甲,有衣帽,
有军旗,有螺号,
有兵器,枪和刀,
有钱币,崇祯号,
有元宝,个不小,
颗颗都是金银造。
其余各箱封得好,
里边装的是火药。
没受湿,没返潮,
用火一点准能爆。
翼王一看连说好,
乐得心中怦怦跳!
石达开看罢,拉着李良的手说:“老先生,您可为太平天国立下了大功。这些东西对我们打天下、攻坚城,可大有用了。我定要在天王、东王驾前,重重保荐于您!”李良听了,不住地称谢。
石达开留下李良、石祥祯和八名亲兵在此守把,他走出山洞,飞马回到岳州,把李开芳、林凤祥和罗大纲唤到跟前,说明经过。三将听了,乐得直蹦高。石达开命令他们,准备车辆,带兵一千,速把山洞里的物件搬运到城里来。三将领命,高高兴兴地去了。
俗话说,人多好干活。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把洞里的东西运光了。李开芳率人整理清点,开列了一份清单,呈给翼王。计有:
八千斤大炮五十六门;
一千斤至三千斤大炮三百门;
红粉四万六千七百斤;
铁甲战衣八百三十六副;
袍服衣帽一千余件;
枪刀、兵器四千余件;
金银二百三十五万两;
铜钱四万贯;
军旗及各种旗帜四百面;
弓箭上万支……
石达开立刻奏禀正在益州的天王和东、北二王。一八五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天王驾临岳阳,在翼王的陪同下,观看了所得的物件。
东王杨秀清道:“这都是天父、天兄的庇佑,天王的洪福,才派李良为咱们看守这些物件。”洪秀全笑着说:“应当重赏李良。”说罢传旨,亲自接见了李老先生,并加封他为典天库之职(职同将军)。李良千恩万谢。此后,他一直跟随太平军,走南闯北。以后因病,殁于金陵。
东王也降旨,全军祝贺。并决定趁热打铁,向湖北省会武昌进军。他还把主要将领做了调整和安排。经天王旨准后,任命唐正才为典水匠,职同将军,统辖全军水师,罗大纲擢升正将军,协助唐正才料理军务。任命鲁国进为典土匠,职同副将军,专负攻坚挖洞之责。石达开为前军主将,协助东王主持全军军务。韦昌辉主管教务和军纪。李开芳、林凤祥、胡以晃、罗大纲、唐正才、李秀成、陈玉成、韦俊、石祥祯、石凤奎、洪仁发、洪仁达、赖汉英、黄文金等,皆在前军听用。
一八五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翼王整顿人马,祭旗出发。千船健将,两岸雄兵。鞭敲金镫响,沿路凯歌声。水流风顺,进展得十分迅速。一路上,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无攻不克。十二月二十二日克汉阳,二十九日占领汉口,控制了龟山、蛇山和辽阔的长江。湖北省会武昌,暴露在太平军眼前。毫无疑问,又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第三十八回 攀坚城八将奋勇 讲道理天王劝民
十万雄兵进武昌,
三镇万民喜若狂。
听讲道理信天父,
脱掉长衣换戎装!
太平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克汉口、占汉阳,欲攻武昌。
汉阳与武昌隔江相望,江面辽阔,每遇大风大雨,交通异常不便。
翼王立马江边,凝神观察两岸地势。李开芳、唐正才、石祥祯、李秀成、陈玉成诸将站列在他的左右。石达开望着汹涌澎湃的江水,注视着烟雾弥漫的武昌城,思考着如何进军。他胯下的宝马“胭脂红”,昂着头,打着喷鼻,前蹄不住踏地,好像等候主人的命令。翼王看罢多时,用鞭指着大江说:“我们就从这里渡江,抢占对面江岸,而后强攻省城。你们看怎么样?”李开芳道:“据探子报,湖北巡抚常大淳,龟缩在武昌城里,不敢露面。守城的妖兵,仅有两千八百名。我军攻必取,战必克,无往而不胜。这武昌孤城,何惧之有?依卑职看,怎么打,怎么有理。”石达开听了,十分不悦,目光严肃地看着李开芳道:“自古兵家最忌骄傲。越是顺利,就越应谨慎。武昌乃湖北省城,又是各朝兵家必争之地。城坚而大,易守难攻。贼妖头常大淳,足智而知兵,顽固又好狡,素有能者之名。面对强敌,我们不能有丝毫大意。南王殉职、西王归天的教训怎能忘记?况武昌一战的胜负,关系极大。我辈身为统兵大将,切莫轻敌,千万戒骄戒躁才是。”翼王的语气严厉而又中肯,让人听了,感到心悦诚服。李开芳面红耳赤,连连称是。典水匠唐正才说道:“翼王教诲,语重心长,我等受益匪浅。卑职打算在这里建造浮桥一座,从汉阳的晴川阁直通到武昌的汉阳门,横跨长江,人马得渡,何患武昌不克!”翼王听了,很感兴趣,忙说道:“很好。你再说得详细一些!”唐正才接着说道:“以巨缆横缚大木,上覆板障。人马来往,履如坦途。浮桥左右,多系大铁锚,抛入江中,虽大风浪不能动。”翼王连声夸好,说道:“此法甚妙!这项工程就交给你了。越快越好!”“谨遵千岁之命!”翼王又指着罗大纲、陈玉成、李秀成三将说:“你们去协助唐正才兄弟,快把浮桥修好!”“遵命!”
书要简短。从这天开始,上万名太平军,在唐正才的指挥下,日夜奋战,浮桥工程进展得很快。
这天,石达开正在江岸视察浮桥修筑情况,忽听对岸传来哭叫之声。抬头一看,武昌城外大火突起,浓烟滚滚,百姓扶老携幼,四处逃散。翼王一怔,忙派人打探这是何故?探马回来禀报说:湖北巡抚常大淳狗急跳墙,正拿百姓撤气呢!
常大淳,湖南衡阳人,道光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福建粮道、护理布政使、浙江盐运使、安徽按察使、湖北布政使等职。咸丰元年,又升任湖北巡抚。他一生为官,对皇上感情深厚,对义军恨入骨髓,是满清朝廷的忠实奴才。
常大淳见太平军压境,十分震惊,急忙把武昌的主要官员召集到抚衙议事。常大淳说:“王纲不振,贼盗横行,长毛子造反,乃朝廷之大患。时下汉阳、汉口俱失,贼兵压境,武昌危在旦夕。我辈既食君禄,当为皇上分忧。兄弟蒙皇上错爱,身为巡抚要职,守土有责,誓与省城共存亡。倘有不测,宁愿以身报国。”提督双福欠身道:“请中丞大人放心!武昌城池坚固,巨炮百门,弹药足用;又有长江天堑,要塞多处。谅长毛子难以得逞。”知府宋建仁道:“守城官兵士气很高,巡逻放哨无一懈怠。双军门治军有方,中丞大人治民有法。何愁省城不保?”常大淳冷笑道:“话虽如此,也不要疏忽大意。”他问双福:“你的兵力是怎么安排的?”“回禀中丞!”双福欠身答道,“按您的意思,卑职已把外围的九营军兵都调进城里了。唯大江要塞,留下五百人马,以防贼兵登岸。”常大淳摇着头说:“不好!应当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到城里来。才能摸成一个拳头,利于防守。”“是,我马上就传令。”常大淳又说:“昨天我登城巡视了一下,见城外民房,离城根较近。兵法以清野为先,若不及早毁除,其害大矣。广西、湖南等省,皆因城外民房毁除未尽,致使贼匪藏身,潜掘地道。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啊!”他又对知府宋建仁说:“请老兄以我的名义,发出布告,向百姓陈明利弊。限令在五天之内,把城郊的民房毁尽!违抗者格杀勿论!”“卑职这就去办。”常大淳欠身离座,当众宣布道:“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现在是当臣子的为皇上出力的时候,愿诸位各尽其力。倘若有人失职怯敌,唯军法从事!”
常大淳并不糊涂,他已经认识到武昌失守是必然的了,只不过是时间长短而已!但他还要做垂死挣扎。由他签署的布告发出以后,咸丰二年十一月初六,提督双福亲自领兵拆毁临城十丈以内的民房。无家可归的百姓,扶老携幼被押进武昌。双福下令,只留汉阳、武胜二门,其他城门皆闭。结果人多门少,被挤死踏伤者,数以百计。当日,官兵还拆毁了望山门外桥,保安门外旧桥。十一月初八,常大淳亲自出马,督促官兵拆房。因房多人少,难以如期拆完,他竟下令放火焚烧。
十一月初九,四城外一齐放火,直烧得土崩瓦裂,浓烟冲天。没来得及跑走的老百姓,尽皆葬身火海。初十,大火越烧越炽。双福请示常大淳说:“黄鹄矶头的观音阁,乃本朝建国初期所建,工程浩大,古迹珍贵,庙中大士金像高三丈,乃国之瑰宝。是不是免烧?”“烧!一定要烧!”常大淳说,“观音阁,阁势峻嶂,逼接女墙。倘发逆据之,对我威胁甚大,还有什么可怜惜的?”双福不敢反驳,唯命照办。可叹一座古刹名胜,也毁于大火之中。
书不赘述。这场大火一直烧了十天,城外居民房屋,焚毁殆尽。常大淳的心这才安定了一些。他这种“烧房御敌”之法,还受到很多人的赏识。在此后几十年间,又被各地同类所用。许多通都大邑、名胜古迹,均被清朝官兵弄得残破荒芜。
石达开听了探子禀报,真是义愤填膺,立即命令唐正才,加快速度修桥,以攻城救民。咸丰二年十二月三日,浮桥工程告竣。翼王石达开率领大队人马冲过长江,直逼武昌,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常大淳依仗城墙坚固,火力充足,拼死抵抗。可是,现在的太平军,不仅人多势众、骁勇善战,还有了攻城的巨炮。即使敌城固若金汤,也不难攻破。
石达开在距城一里的板桥督战,炮战进行了两小时后,命令太平军向武昌发动猛攻。李开芳、林凤祥、胡以晃、罗大纲、李秀成、陈玉成、韦俊、石祥祯八员大将,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八匹战马风驰电掣般扑到城下。八将同时甩镣下马,一手擎盾,一手提剑,准备爬城。恰在这时,文昌门被太平军大炮击毁,城墙塌了二十多丈。陈玉成年轻腿快,捷足先登,从这里爬上城头。紧接着,那七位猛将也陆续上来了,与守城清兵交了手。太平军一见主将舍身冒险,一个个奋勇攀城,士气倍增,一声呐喊,抢占了文昌门,太平军大队人马冲进武昌。清军犹作困兽之斗,以巷为战,且战且藏。太平军犹如下山猛虎,猛追不舍。巡抚常大淳见大势已去,抱着他的巡抚大印,投井自杀了。提督双福死于乱军之中,知府宋建仁自刎。余者官吏,皆做了刀下之鬼。
翼王进城后,立刻出榜安民,派兵维持秩序。同时,打开府库,开仓放粮,砸开监狱,释放囚犯。太平军进了武昌,一再申明“官兵不留,百姓勿伤”,真是军纪严明,秋毫不犯,深受百姓拥护。没有几天的工夫,人们的恐慌情绪就消失了。店铺开张营业,百姓安心生活,男女走上街头,个个欢声笑语,谈论着对圣兵的见闻。
石达开为消除百姓各种疑虑,加深对太平军的理解,以利扩充兵员,命胡以晃负责,组织太平军走上街头,散发《天条书》和《三字经》,宣讲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太平军杀妖救民的宗旨,名曰“讲道理”。城内百姓纷纷聚来听讲,越听越觉新奇,一传十,十传百,男女老幼接踵赶来,听得非常认真,对太平天国有了初步认识。
一八五三年一月二十旧,天王洪秀全驾临武昌。事先传下诏旨:举行入城仪式,接见全城百姓,亲自向武昌臣民“讲道理”。
翼王接旨后,马上着手准备,鸣锣击鼓,通知老百姓。并派人打扫街道,平整路面,清除垃圾,修补城垣。军民一齐动手,搞得热火朝天。石达开还命太平军在武昌城郊阅马场的宽阔草坪上,面南背北,修筑一座高台,上建彩棚,柱涂红漆,正中设宝座,簷上挑红灯。真是宏伟壮观,古朴庄严。
这天,从黎明开始,十几万老百姓陆续走进会场,男女老少、五行八作都来了。年轻人不拘小节,有说有笑,打打闹闹;孩童们天真顽皮,在人群中蹿来蹿去,追逐嬉戏。整个会场,人山人海,像开了锅。
其实,来得人虽多,可未必都是拥护太平军的。他们之中,有的好奇,有的好胜,尤其多数老年人,都是面色阴沉,心事重重。他们不相信朝代能变,皇帝老子会垮台;更不相信这些草莽英雄能成其大事。还有些人对崇拜上帝有反对情绪,认为这是“左道旁门”;还有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