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1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星期和1940年最初两个月中,美国同英国在海上中立权利方面的意见分歧,在美国引起不少公众的愤怒,并使政府气恼和焦虑,感到左右为难,不知怎样才能最好地维护美国的权利和利益,而又不过分妨碍英国的战争力量或者加深公众的反英情绪。美国政府对英国采取的一些措施曾提出正式抗议,英国人在答复中不承认检查中立国邮件中有无违禁品是违反国际法,并指出信件和邮包中都有货币和其他贵重物品寄到德国。公众虽然对这一点没有疑问,但他们对一些封锁事件所表示的愤慨情绪却在继续,并于1940年2月达到高潮,当时《纽约时报》和其他一些亲盟国的报纸都发表了美联社的一则报道,指责英国人在百慕大用武力从美国民航班机上取走邮件。在同一个星期中,一向同英国友好的参议员皮特曼,在广播演讲中扬言要对英国侵犯美国权利的行为进行经济报复。
  美英两国政府对于这种日益高涨的反盟国情绪可能会影响战局,深感不安。赫尔和洛西恩多次商谈后,盟国政府决定派遣经济专家到华盛顿去协助英国和法国的驻美大使研究整个局势。除了实行封锁所造成的一些事件以外,盟国经济政策的其他各方面在美国也引起了麻烦。美国南部和中西部的一些州,由于英国对购买烟叶和其他农产品的限制而受到了严重打击,正在迫使国务院采取行动。在国会里,英国被指责为歧视美国的出口货,并有人提出质询,英国的战时贸易政策是否违背它1938年同美国签订的贸易协定。美国政府当局特别担心英国对进口的限制可能影响它争取延长贸易协定的期限。反对赫尔的贸易政策的人,包括来自一些农业州的议员,认为战争的结果已使商业陷于混乱,贸易协定延长也无济于事。赫尔担心,如果英国不肯放松它对农产品的禁令,经济孤立主义者可能有获得胜利的大好机会。对党派的影响也须考虑到,因为法案如不能通过,有关方面怨恨政府不能保护农业州利益的情绪,可能会断送民主党在1940年选举中的前途。
  英国政府担心有不少重要物资通过毗邻的中立国家由美国辗转运到德国。英国人要美国在原有的“战略物资”禁运单上增加若干种物品,并加上“不得再输出”的条款,以加强禁运。
  英国和法国的专使,F·T·A·艾什顿…格沃特金和夏尔·里斯特教授于3月5日到达华盛顿。在此后七个星期中,由经济战而产生的这类问题由盟国代表、美国国务院以及美国其他有关部门商谈研讨。艾什顿…格沃特金和里斯特一面说明继续封锁德国是必要的,一面保证施行的限制办法只是暂时性的,一定要尽快恢复自由贸易政策。英国代表还重申了张伯伦1月31日已经作过的保证,英国不想永久利用战时管制使贸易渠道离开美国,象美国商业界常常指责的那样。同时,作出种种努力来抚慰美国特别不满意的某些方面。英国代表作出让步,同意美国可以自由输入某些在别处买不到的德国货。在邮件检查方面也作了一些让步,英国人还同意将来不把美国船押送到战斗地区的港口。
  所争论的各项问题不久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希特勒1940年4月入侵挪威和丹麦以后的胜利进军,使美国看清楚了自己面临的危险以及支援英国作为“美国第一道防线”的重要意义。
  上节讨论的各种中立措施,主要是为了避免美国被拖进战争的危险。当然,政府和人民都同样希望避免战争;可是,广大公众还没有认识到任何其他的美国利益受到威胁,而政府却早已相信美国政策的积极目的必须是确保西半球的安全不受侵略的危害。当局已经下定决心,认定这一目标对美国利害关系非常重大,它与保持和平相比,最后必须占优先地位,假如形势使这两个目标不再能两全的话。根据这种情况,罗斯福预料到在纳粹的侵略面前,美国也许不可能无限期地保持和平。因此,他谋求加强美国和整个西半球的防务,同时在与美国的中立地位以及全国的孤立主义情绪不相抵触的范围内帮助欧洲的民主国家。在国外,美国政府致力于防止战争扩大,以及使战争尽早结束。当局的长期目标是在健全和持久的基础上建立和平。
  虽然美国政府不久就开始认识到最后这两个目标——眼前的和平与公正而持久的和平——是矛盾的,可是美国公众却不是看得那么清楚。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暴露了德国种种野心的真正性质,有许多美国人——象许多英国人在1938年那样——仍然执拗地相信,也许进行一些较小的领土调整,就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和希特勒谈妥条件。由于这种信念,德国在战胜波兰以后发出的和平试探在美国有相当大的反应。德国报纸提出了一些含含糊糊的建议,说罗斯福不妨出面调停;美国国会议员以及部分报界和公众都作出了响应。10月4日,参议员埃德温·约翰逊已在国会里提过一项议案,主张总统和其他中立国家合作,提出恢复和平的倡议。在10月6日希特勒的演说和德国报纸的宣传以后,由美国出面调停的主张得到更多人的拥护。10月9日又有人提出建议:参议院应暂时停止关于中立法的讨论,并休会三天,同时由罗斯福进行谈判。一次民意测验显示,有百分之六十九的人盼望和平谈判。
  罗斯福和赫尔都极力抑制这种不合时的热衷于和平谈判的情绪,并否认曾接到任何交战国提出任何正式请求。虽然确实没有接到正式的请求,德国却通过美国驻柏林代办亚历山大·柯克作了非正式的接触。10月7日,柯克电告,德国已向他建议,罗斯福可以利用希特勒的演说作为提出和平倡议的基础,两天后他又说,据告希特勒将欢迎美国主张休战与和平谈判的提议。罗马尼亚、比利时和芬兰政府也通过美国驻布加勒斯特、布鲁塞尔和赫尔辛基的代表,建议罗斯福提出和平倡议。美国政府讨论了这个问题以后,确认在当时提出任何这种建议都是不合时宜的。显然,希特勒准备接受的只能是让他保有一切征服成果的和平。因此,在这种时刻举行和平谈判,只能有利于德国,因为,如果盟国拒绝考虑希特勒的条件,继续战争的责任将落在它们身上。在比较有利的时机到来之前,美国政府不愿强求和平。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却在多方考虑,怎样在战争结束时建立稳定而持久的和平。
  罗斯福在9月3日的广播演说中曾表示,在讲和的时机到来时,美国将是一个有利害关系的国家。赫尔在元旦发表的声明中,以及罗斯福于1940年1月3日在他一年一度致国会的新年祝词中,都大大强调,美国政府相信,在建立稳定而持久的世界秩序中尽一分力量,对美国来说十分重要。国会议事日程上的主要议案中,有一项是主张贸易协定法再延长三年。罗斯福和赫尔都相信,自由贸易政策是奠定持久的世界和平基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美国的限制贸易政策是造成目前这场战争的一个原因。因此贸易协定法的延长是必要的,它使美国政府对战后经济建设和国际福利能作出充分贡献。争取延长期限的运动,已经由赫尔于1939年12月5日在芝加哥对美国农场事务局联合会发表演说时开始,罗斯福在他一年一度对国会的演说中对此给予有力的支持。在委员会举行多次听证会以及两院长期辩论以后,国会同意授权总统再签订贸易协定三年。
  1月8日,赫尔宣布,国务院已成立了一个以韦尔斯为主席的顾问委员会,负责研究海外战时措施的影响以及和平时期调整的种种问题。
  美国政府一方面在国内为美国参加缔造和平做这些准备工作,一方面也努力和其他希望和平的中立国家建立有效的合作。罗斯福在国外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和梵蒂冈取得联系。和教廷建立关系的打算在1939年夏季已经开始,美国驻罗马大使威廉·菲利普斯曾奉令探询教皇是否欢迎这样做。当菲利普斯汇报说梵蒂冈将乐于接待美国代表时,罗斯福决定任命迈伦·C·泰勒担负此项使命。12月23日,总统致函教皇,正式通知派遣他的私人代表,“为了有助于我们双方并行不悖地谋求和平的努力以及减轻世人的苦难”。总统写道:“虽然现在不能预言将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在什么时候行动,但是,我们促进世界各地具有共同目标的人们——宗教界和政界的人们——之间更密切的联系,还是合适的。”在迈伦·泰勒2月16日启程赴罗马以前,总统对泰勒说,他一直在考虑和平赖以建立的一些基础,就是,宗教自由、通讯自由、贸易自由和裁减军备。罗斯福还嘱咐泰勒探测早日结束战争的可能性。
  2月9日,赫尔宣布,美国政府已开始和其他中立国政府就建立健全的国际经济制度和在世界范围内裁减军备的和平问题,进行非正式的对话。在他的声明中,赫尔要求人们注意讨论的范围:战时问题不包括在内,讨论只涉及战后的安排。这些暗示表明政府正在准备在拟定和平解决的办法中起一种积极的作用,大多数美国人欢迎这些暗示,虽然有少数人反对任何对欧洲事务的介入。他们的意见由《芝加哥论坛报》(1940年1月14日)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战争不插手,和平不染指。”
  至于在这个时候提出和平倡议是否明智,人们的意见更不一致,官方和非官方的圈子里都是这样。赫尔坚信1939年10月政府曾同意的那些反对和平倡议的理由在1940年1月同样有效,罗斯福和韦尔斯却不是那么确信无疑。虽然罗斯福并不真正相信,在纳粹未打败以前就可能达成令人满意的和平,但是他也觉得,不可忽视即使是最微小的机会,以说服交战国进行谈判,以免战争发展到更激烈的局面,引起仇恨,而使公正合理的和平不可能实现。这个时候似乎已经不远,因为来自欧洲的信息预示,德国将在春季发动攻势。1月初,罗斯福决定派韦尔斯为特使,前往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就达成一种合理和平的可能性探询四国政府的意见。罗斯福2月9日关于派遣使团的声明中说,韦尔斯仅仅去了解情况,他没有受权代表美国政府提出建议或者承担义务。
  尽管发表了这个声明,韦尔斯的欧洲之行在国内和同外都引起大量的谣言。3月间,继俄芬和谈和里宾特洛甫访问罗马之后,紧接着就是韦尔斯第二次访问意大利首都,当时盛传韦尔斯此行的结果将是罗斯福提出和平倡议。3月10日,参议员皮特曼发表广播谈话,呼吁休战三十天,以便进行调解。盟国担心美国或许会施加它的影响,不惜任何代价来求得和平。它们又担心,拒绝考虑和平计划可能使美国人对它们不满,从而减少美国人对它们的事业的同情和支持。为了辟谣,罗斯福于3月16日发表演说,申述他认为公正的和平所必须具备的道义基础,一方面赫尔和韦尔斯向报界发表声明,重申代表团的使命纯粹是了解事实。
  韦尔斯于3月28日返抵国内,次日交给罗斯福和赫尔一份关于欧洲之行的详细报告,这个报告表明,眼前没有希望取得以合理条件为基础的和平。他和希特勒、里宾特洛甫及戈林的会谈,使他相信,除了根据纳粹的条件,没有媾和的可能。这些条件就是德国在东欧和中欧的霸权,以及交还德国以前的殖民地。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都对他说,盟国一心要摧毁德国,不到这种意志本身被摧毁,他们看不出有和平的希望;只有通过德国取得彻底而全面的胜利,才能做到这一点。韦尔斯认为,这时没有什么能制止德国人,也许除非他们相信美国将加入民主国家一边。
  韦尔斯说,虽然法英两国政府都向他保证,在德国被打败之前,它们的抗战决不会动摇,可是他从伦敦和巴黎带回来的印象大不相同。法国的政治家是失败主义者,被德国的武力所慑服,另一方面,他觉得英国人意志坚定,决心对希特勒抵抗到底。
  他对罗马的两次访问令人失望。他和罗斯福原来都希望墨索里尼仍然可能受到美国的影响而改变主意,特别是如果他认识到合作和非交战的状态会给意大利带来经济上的利益。韦尔斯说,墨索里尼未尝不愿意看到经过谈判来实现和平,可是,如果战争继续下去,他大概会把意大利卷入战争。意大利人民绝大多数反对卷入战争,但可惜决定权掌握在墨索里尼一个人手中。韦尔斯于3月16日第二次访问罗马期间,墨索里尼和齐亚诺都对他说,他们相信德国人很快就要发动一次全力以赴的军事攻势。
  罗斯福接到韦尔斯的报告以后,发表一项声明说,虽然没有“在欧洲立即建立一种公正、稳定而持久的和平的希望”,但韦尔斯获得的资料,在建立这种和平的时机到来时,将有很大的价值。同时他指示美国最高统帅部重新研究世界局势以及美国介入战争的前景。4月9日,陆海军联合计划委员会提出报告,此项报告成为以后几个月中扩大西半球防务措施的行动基础。
  美国政府在这一时期奉行的对中立国和非交战国的各项政策,旨在推进同一个目的,即防止战争扩大。因此,它注意避免采取任何可能促使苏联、日本或意大利同德国结成更密切联盟的行动。
  因此,1939年9月17日俄国入侵波兰时,罗斯福未曾宣布俄国为交战国并执行中立法。官方的行动只限于由国务院10月2日发表了一项声明,表示美国不承认这种对波兰的重新瓜分,将继续视流亡的波兰政府为合法政府。俄国在随后几个星期中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所订的协议,仍然让这些国家的政府表面上掌权,所以不发生美国采取外交行动的问题。到了芬兰的独立显然也受到威胁,而芬兰——不象波罗的海三个国家——准备抗拒俄国要求的时候,罗斯福接到芬兰和瑞典两国政府的请求,要他运用他的力量,劝使苏联政府不要在波罗的海地区再进行侵略。虽然罗斯福回答说他没有这种力量,但他最后还是同意于10月11日向加里宁主席发出呼吁,并和美洲的其他共和国一起致电参加斯德哥尔摩会议的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政府,表示支持。10月16日,罗斯福收到加里宁的答复,其中所提条件说明俄国不肯改变它的方针。
  在此期间,美国因它自身的问题正和苏联政府发生纠葛。问题起因于一艘美国货轮“弗林特市”号被扣留在摩尔曼斯克。“弗林特市”号于10月9日被德国人捕获,押到特罗姆塞。当挪威当局命令该轮立即离开时,德国的押船员把船驶往俄国港口摩尔曼斯克躲避,在那里停泊了将近一星期。美国政府指出,扣留该轮是违反海上战争条例的。按照规定,被捕获的船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可以押送到一个中立国的港口,如果在这些情况已经不存在时,该船仍未离开,就应将船归还给它原来的船员,对押送的船员必须扣留。美国驻莫斯科大使斯坦哈特提出抗议,苏方置之不理,也不让他和美国船员会面。经过美方施加了很大压力,直到10月28日,苏联当局才命令该船离开摩尔曼斯克,但仍由德国的押送人员控制。国务院要求苏联政府说明它这种行为的理由,但只得到不能令人满意的和托辞推诿的答复。虽然十分明显,苏联政府始终和德国串通一气,美国政府认为最明智的做法是不再追究这个问题。
  俄芬谈判在莫斯科破裂以及俄国于11月28日宣布废除它和芬兰的互不侵犯条约以后,美国政府向莫斯科和赫尔辛基提出,它愿意居间调解。芬兰接受这一建议,可是俄国置之不理,并于11月30日开始战争行动,对赫尔辛基进行猛烈的轰炸。12月1日,罗斯福发表声明,谴责“这种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的新行动”,并于同日向苏联政府和芬兰政府发出呼吁,敦促双方避免轰炸平民。12月2日,禁止对犯了轰炸平民之罪的国家输出飞机的道义封锁——此项禁令已经对日本实行——开始对俄国实行。制造飞机所需原料也列入禁运物资之内,12月15日,禁运物资又增加钼和铝两项。此外,召回在俄国飞机工业中工作的美国工程师,以示对俄国不满。
  最后一次要使苏联政府赞成温和政策的努力,是在1940年3月间在莫斯科开始和谈以后。斯坦哈特于3月间同莫洛托夫进行的一次会谈中明白表示,美国能否继续供应苏联一些十分需要的商品,或许要决定于俄国向芬兰提出的媾和条件的性质。
  美国政府对俄国采取外柔内刚的策略,不大受美国公众欢迎。苏联政府在美国向来极其不受欢迎,除了在战前一段比较短的时期以外,当时那一小批鼓吹苏联的共产主义者曾受到大多数自由主义和左翼舆论的支持。8月23日的俄德协定,使后者大为震惊和困窘,虽然有些左派分子仍力图为俄国的行径辩解,说英国和法国逼得它没有其他办法。9月间入侵和瓜分波兰,接着又威胁波罗的海三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