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多理由希望日美之间发生战争。然而,罗斯福和赫尔心里明白,英国人和中国人之所以表示反对,荷兰人之所以半心半意地默认,至少有一部分是出于他们对美国的意图不够了解。因此,罗斯福和赫尔尽可以继续这样干下去;在这样干时,他们可以考虑周到地给他们的准盟国以保证。可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干,而是决定把暂行解决办法这一整个计划放弃。赫尔在回忆录中写道,11月25日下午和晚间,国务院起草了一份备忘录,主张放弃这个暂行解决办法。11月26日上午,赫尔向罗斯福呈交了这份备忘录。备忘录说:
鉴于中国政府的反对,鉴于英国、荷兰、澳大利亚三国政府半心半意的支持,或者实际上是反对,并鉴于人们完全不了解暂行解决办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自然而然地使广大舆论界一次又一次地反对这个办法,我十分认真地建议,让我在这时召见两位日本使节,交给他们一份综合的全面和平解决的基本建议的抄本,同时撤销暂行解决办法的建议,尽管我坚持认为,这个办法对于所有反抗觊觎太平洋地区的侵略者的各个国家来说,乃是一个明智而有利的措施。
赫尔记道,罗斯福立刻同意了。
看来,促成美国决定这样做的关键因素,是暂行解决办法遭到广大舆论界反对。据萨姆纳·韦尔斯说,宋子文通过“一位新近在华盛顿开业做律师的前政府官员”的关系,在美国报刊和国会议员之间制造许多指责美国抚慰日本的舆论。中国的这一反击是成功的。那项计划只得束之高阁。正如野村向东京汇报的那样,美国人对参加对德战争的问题意见也许有分歧,但是,在反对日本方面,他们是团结一致的,而且对美国政府下令禁止与日本进行贸易一事,都衷心地默认同意。罗斯福岂肯冒舆论之大不韪,让别人指责他准备把中国出卖给日本,以便腾出手来集中力量对付德国。这样做就会授人以柄,给罗斯福政府的许多敌人提供再好不过的攻击材料。这就说明了,罗斯福为什么会默许取消那项看来还是他本人发起的计划。赫尔则认为,要日本政府同意美国提议的暂行解决办法,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几乎可以肯定,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正确的。11月24日,东乡告诉来栖和野村说,日本要求美国接受建议B的所有各点,而自己不会再作任何让步。同一天,他又通知他们,他在11月22日的电报中规定的限期按东京时间计算,就是说,东京时间是11月29日,华盛顿时间是11月28日。可是,要是美国把暂行解决办法的草案提交给日本的话,就可能给东京的许多主和派人士提供一些理由(虽说不多),来驳斥东条的论点,东条认为,日本别无抉择,要么打仗,要么听任在经济上被扼杀。
现在我们可以转而谈一谈赫尔一度决定向日本提出的那份全面解决的建议。这份建议是以美国财政部的一个官员哈里·德克斯特·怀特拟订的备忘录为基础的。怀特认为,在解决美日关系问题方面,他胜过国务院的任何官员。战后,怀特被指控倾向共产党,但是,在1941年,他似乎只是作了一次诚实然而方向不对头的努力,其目的在维护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从而使美国腾出手来集中力量对付希特勒。怀特建议,美国方面应该向日本建议缔结一项为期二十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应该同意明确解决满洲问题,提议把印度支那交给五国托管,放弃美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劝说英国也这样做,并且劝说英国把香港出售给中国,以美国贷款的形式来支付。美国还要从太平洋撤走其大部分海军,同日本缔结一项新的贸易协定(给予日本实质性的特许权,包括向美国出口生丝时免付关税),取消目前的冻结措施,向日本提供二十亿美元的贷款,为期二十年,并且筹备一笔五亿美元的基金,由美日两国各承担半数,用以稳定美元与日元之间的兑换率。日本方面则应该从印度支那和中国的长城以南撤出所有的军队;如果苏联从远东撤军,日本也应从满洲撤出其大部分军队。日本在中国不得支持蒋介石政府之外的任何其他政权,并应向蒋介石提供十亿日圆的贷款用于重新建设,并放弃其在中国的治外法权。日本还应同美国、英国、中国和荷兰缔结一项为期十年的互不侵犯条约。此外,日本还应向美国出售本国生产的战争物资,最多不超过百分之七十五。总而言之,日本应放弃在远东的一切野心,并在实际上成为美国的卫星国。11月18日,财政部长摩根索将这个建议提交罗斯福和赫尔。令人惊奇的是,这份建议竟然得到国务院远东司和赫尔本人的赞赏,尽管赫尔对摩根索的越俎代庖表示不满。
怀特备忘录经过国务院修改和重新起草之后,提交参谋长联席会议。11月21日,参谋长联席会议也提出了两条修改意见。关于香港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因为斯塔克海军上将认为,英国应该无偿地把香港归还给中国。有关日本从满洲撤军和苏联从远东撤军的一条也被删除了,因为海军和陆军的代表认为,苏联将不乐意看到这一条,再说,这对美国也无利害关系。经过这样修改之后,财政部的这一备忘录就成为赫尔11月26日交给野村和来栖的那份十点计划的基础。这份标明为“绝密、试探性和不承担义务的”方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彼此的政策声明,包括赫尔的四项原则和另外五项涉及国际经济关系的一般原则。第二部分的题目是“美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将采取的措施”,共有十点,概括如下:
1。美国和日本应同英帝国、中国、荷兰、暹罗、苏联缔结一项多边的互不侵犯公约。
2。美国和日本应谋求缔结一项六国(美国、日本、英国、荷兰、中国、暹罗)协定,尊重法属印度支那的领土完整,协定的条款规定,如印度支那的领土完整受到威胁时,六国应进行协商。六国之中任何一国不得在印度支那享有优惠的经济特权。六国应进行合作以确保在那里得到平等的经济待遇。
3。日本应从印度支那撤出其全部陆、海、空军和警察部队。 4。美国和日本在中国除了支持目前暂在重庆的国民政府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支持其他任何政权。
5。两国政府应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包括辛丑条约规定的各项权利,并劝使其他各国政府也照此办理。
6。两国政府应通过谈判缔结一项贸易协定,包括给予最惠国待遇和减少贸易壁垒,并把生丝列入美国免税进口物资表内。 7。两国政府应取消各自实施的冻结限制规定。
8。两国政府应拟订一个计划,以稳定美元与日元之间的兑换率,实施该计划所需要的基金将由日本和美国各承担半数。
9。两国政府应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同任何第三国家已经缔结的协定解释为与本协定的根本目标——建立和维护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相抵触”。
10。两国政府应努力促使其他国家遵守本协定规定的基本的政治和经济原则。 显然,这第二部分实质上就是怀特备忘录,只不过删去了其中一些最最荒谬的内容。 当赫尔把这个文件交给两位日本使节时,来栖问道,这个文件是否作为美国对日本提出的暂行解决办法的答复。赫尔答称:
我们不得不象我们所做的那样来对待日本的建议,因为不论在美国还是在日本,社会上都出现了不少的混乱和骚动。他提醒日本人,在美国我们要应付的政治局面,正象日本政府要应付的政治局面一样,他是指不久前在东京出现的那些咄咄逼人的好战言论。他说,这些言论自然而然地已经在美国公众中间激起了反应。
赫尔接着暗示说,倘若日本肯接受美国建议的条件,就有可能从美国得到财政援助,同时美国还可能放宽1924年美国移民法的规定。来栖答道,他想象不出本国政府怎能同意第三点和第四点。他提议,由于美国的建议是试探性质的,还不如先对之进行非正式的讨论,然后再递交东京。赫尔说,“对于日本的建议,我们目前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提出这项建议。他又说,美国公众舆论如此激烈,“如果他同意把石油自由输往日本,他几乎会被私刑处死”。野村绝望地问道,这时是否已无其他可能,他们能否会见美国总统。来栖警告说,“我们对美国建议的响应,可以说是等于表示已到山穷水尽”。他问道,美国对暂行解决办法是否已经不感兴趣,对此赫尔答称,“他已竭尽所能对此进行了探索”。来栖问赫尔,这是否由于其他大国不同意的缘故;赫尔对此不肯明确地加以否认。
11月27日,野村和来栖会见了罗斯福,赫尔也在座。罗斯福宣称,日本一些领导人发表言论“反对构成会谈主要精神的和平与秩序的基本原则”,为会谈的进展大大增加了困难,不过,他仍然希望以和平方式来解决。他声称,“鉴于本国的舆论出现了这样激烈的情绪,而当今世界上一些存亡攸关的重大问题又变得这样尖锐,因此除非日本对本国明确表示其和平愿望,否则本国就不可能对经济限制措施作出任何大幅度的放宽。”赫尔在其《回忆录》中指出,美国11月26日的建议只不过是把从谈判开始以来美国一直含蓄没有明白讲出的态度在这时清楚地表明了而已。固然,这个照会并不是最后通牒,并不是说,如果日本拒绝这些条件,美国就使用武力进攻日本。然而,赫尔讲得很清楚,不再谈什么暂行解决办法了,提出的这些条件是不能变更的。这意味着,除非日本接受这些条件,否则美国将继续对它施加经济压力。这样,美国就使日本必须作出抉择,要么公开放弃它几年来在远东作战中所获得的一切利益,要么听任在经济上被慢慢地扼杀。正如赫尔常常提到的那样,日本之所以处境困窘,是由于从1931年9月以来它一直不断进行侵略的结果,因此是自作自受。但是,道义上的训诫,即使是正当有理的,也无助于和平;而当这个训诫别国的国家,其本身的道德作风还没有普遍达到它对邻国所要求的水平时,这种训诫就格外令人恼火。再则,美国的经济制裁,旨在教训日本改过自新,给日本人上了一堂实物教学课,使他们认识到需要为自己建立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帝国,如果他们能够做到的话。
罗斯福和赫尔都不相信,日本会接受美国照会中提出的那些条件。既然这样,他们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份照会呢?有人曾断言,他们是故意策划,以激怒日本进攻美国,他们是别有用心,想“通过邪道”使美国同德国交战。但是,这种指责是站不住脚的,其中有许多论点都没有说服力。我们只要细想一下,在那时美国政府还不能肯定,倘若日本进攻美国,希特勒是否会以武力支持日本。单凭这一点,就足以断然驳斥上述的指责了。根据三国公约的条文,希特勒并没有义务要这样做;因为,日本对美国的进攻,即使是所谓“被激怒的”进攻,却也不能与美国对日本的进攻相提并论,除非希特勒愿意这样解释。可是,松冈下台之后,日本政府对德国的态度,使希特勒有理由对三国公约不作这样的解释,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要是希特勒当时采取了这种方针,那么即使美日之间发生公开的战争,美德之间在形式上仍然没有交战。要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美国的公众舆论一定会迫使美国政府将其作战力量集中到太平洋战区,而这一点正是罗斯福和陆海军参谋长希望避免的。一直到12月1日,美国截获到大岛(从柏林)发给东京的电报,这才明白,如果日本同美国交战,希特勒并不打算袖手旁观,而是要对美国宣战。
美国政府之所以要起草和提出1941年11月26日那样一份如此不妥协的照会,其真正的动机似乎是决心驳斥这样的指责,非难美国在姑息日本和准备制造一个“远东慕尼黑事件”,由于中国人大喊大叫,这种谣言在华盛顿正甚嚣尘上。赫尔对中国人的这种宣传公开表示愤怒,反映了他对这件事感到焦虑的程度。这些谣传使得日美谈判无法再保守秘密;11月27日,赫尔向新闻界大略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
赫尔说,美国起草这些建议的目的,在于使谈判能继续进行下去,从而赢得时间,不管有无暂行解决办法,这些建议总是要提出去的。他还说,如果日本接受这些建议,就有可能使之成为解决全面问题的基础。赫尔的这些话说明了,他认为日本仍有可能继续进行谈判,而且即使到了紧要关头,也不敢打仗,尽管美国截获的从东京发给日本使节的指示,证明了相反的情况。丘吉尔坦率地承认,他不认为日本会如此丧失理性,竟向美国发动进攻,罗斯福在内心里似乎也有同样的想法。的确,在美英两国政府内部,或者在接近两国政府的人们中间,有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看法;显然,这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这些会谈毕竟是日本人提议的;他们进行会谈,已有大半年的时间;他们尽管不时进行威胁,但是总不把路走绝。他们的确很想避免同美国交战,同时也表示愿意作出许多让步,以求达成和解。如果美国意识到两国之间实力悬殊——日本一定也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坚不让步的话,日本会不会更屈服呢?日本的主和派人士把日本军事当局的力量说得比实际情况还虚弱,同时又把日本的厌战心理以及由于侵华战争引起的经济负担说得言过其实,他们也许助长了国外期待日本继续让步的心理,这样反而损害了他们自己的事业。中国的宣传正在为着同一目标而努力;由于日本人未能迫使中国接受他们提出的媾和条件,因此,日本的军事力量这时就被严重地低估了。
在东京,召开了一次联络会议来讨论美国的建议。出席会议的人,一致认为,美国的条件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东乡外相在国际军事法庭受审时把那次会议上人们的看法概述如下:
我们当时感到,美国对达成一项协议以和平解决争端,显然不抱任何希望,也毫无诚意,因为我们明白,美国人当然更明白,这个文件是要求日本完全屈从于美国的主张,以作为和平的代价。这时,美国不仅要日本放弃几年来不惜牺牲而换来的一切利益,并且还要它放弃作为远东的一个强国所拥有的国际地位。在我们看来,放弃这些东西等于是使国家自趋灭亡。对付这种挑战和保卫我们自己,唯一的办法只有战争。
不过,联络会议议决,在决定进行战争之前,应该先交重臣(几位前任首相)会议讨论,然后再由正式的御前会议批准。
11月28日,东乡通知野村和来栖,不能接受美国的条件;他又说:“我将在两三天内发给你们关于帝国政府意见的正式记录……这个记录表明,谈判事实上将破裂。”同时,他还要这两位日本使节注意,不可让对方看出这个苗头。他还告诉他们说,海相已经驳斥了他们试图在最后一分钟打开僵局的建议,认为这种做法完全不恰当。与此同时,在东京也仍有一批人正在绝望挣扎,作出最后的努力,企图制止迫在眉睫的大祸,这些人之中有米内、近卫和天皇本人。在近卫内阁临近垮台之前举行的几次讨论中,这位亲王曾建议,即使谈判失败,日本最好还是保持和平,忍受经济制裁,并通过大力开发本国拥有的资源来抵销经济制裁带来的影响。内阁企划厅长官铃木在日本经济状况的考察报告中断言,就其他一切物资来说,日本尚能应付过去,唯有石油真正是个问题。至于石油,根据铃木估计,在合成石油工业方面,如果投资二十亿日元予以扩建,到1943年底,日本可以年产石油五十万吨,到1944年底可以年产四百万吨,也就是说,这将超过日本占领荷属东印度以后有可能获得的数量。但是,东条反对这个论点,并认为,如果让当时的状况再继续下去,日本的经济将逐渐恶化。在11月29日的重臣会议上,近卫又提出了他的主张,但是东条又给了他同样的回答。东条坚持说,日本必须进行战争,才能突破已经包围着自己的封锁线和得到它所需要的供应,特别是石油。有可能,东条心目中主要考虑的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而是如铃木向近卫所说的那样,要保持军方的威望。但是,后来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事实证明,铃木对未来的合成石油生产的估计完全不切合实际。这不仅是资金问题。日本还须依靠德国供应必要的设备和技术指导,而日本同德国的交通线这时已被切断。而且,它也没有多余的煤和铁来满足需要。
在几位前任首相举行的会议上,东条表示有信心——的确不无根据——日本很快就会横扫东南亚,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石油及其他战略物资。他认为,到那时日本就可同对方达成和解,使日本保留它的一部分既得利益,即使不是全部既得利益。重臣们并没有全部被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