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这些边境事件,法国政府否认曾采取任何侵略行动,只承认法国军队在追捕匪徒时曾偶尔越过边界;但他们争辩说,这种行动是正当的,因为暹罗当局显然没有能力控制老挝和安南叛乱者的活动。6 月1 日,法国政府235 请求英美两国政府敦促暹罗政府注意这一事实,即割让的印度支那领土尚未归还。
关于暹罗所称它已解除来自印度支那的难民的武装这一说法,驻伦敦的法国木使馆断言,暹罗根本没有做过这种事情。法国人宣称,印度支那的叛乱分子多股正以暹罗领土为基地劫掠老挝的村庄。至于5 月24日的事件,法国人承认他们曾在一股叛乱分子越境时发起攻击,但又争辩说,他们在暹罗领土上只停留了几个小时。
他们还进一步断言:在那次事件中被击毙的匪徒中有三名是暹罗人;在另外几次侵袭法属领地的匪徒中也有一些暹罗军人;暹罗军官一直在万象主持老挝自由运动的一所训练学校;老挝自由运动正被允许在暹罗招募人员;暹罗政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阻止老挝自由运动在其边界沿线建立训练营和流动无线电台,或者使曼谷报纸的激烈的反法调子有所缓和。
暹罗试图取得联合国的调停。5 月31日,暹罗驻华盛顿的代办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敦请注意已经出现的局势;强调他的政府同法国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列举了据称是法国人所作的侵略行动的事件;并且声称,暹罗方面就当前事态提出这份报告的月的,是要竭尽一切努力来维护世界各国间的和平与友好关系以适应普遍的利益。
当时法国政府情愿把争端提交海牙国际法院,他们于8 月1 日通过美国国务院提出了一份表明这一意图的建议,于是美国国务院通过美国驻曼谷大使馆同暹罗政府治商,谋求暹罗政府方面同意采取这一途径;但是,在同一个月中发生的事件却导致了谈判的破裂。据法国方面报道,人数多达几百名的匪徒从暹罗出动,入侵柬埔寨境内的暹粒地区。8 月8 日和8 月10日两天,匪徒发动进攻,两名法国军士被俘并遭枪杀。据说有好几名暹罗军官参与了这些袭击,而且经验明,战场上有一具日本36军官和几具暹罗人的尸体。一个法国哨所遭到暹罗宪兵队的袭击,入侵者从暹罗领土上得到补给和增援。法国人争辩说,鉴于这种情况,企图在国际法院上通过双方让步来谋求一项协议是徒劳的。他们宣布,他们现在是要吏坚强有力地迫使暹罗满足他们的要求,并归还有争议的领土。
法国人还宣布,他们将抵制暹罗申请加入联合国。1946年5 月20日,暹罗外长致函联合国秘书长,表示他的国家希望加入联合国,并于8 月3 日正式提出申请。
然而,当联合国接纳新会员国委员会审理这一申请时,法国代表提出反对,理由是在边界争端解决之前法国认为它同暹罗处于战争状态。据了解,法国还将抵制暹罗方面任何企图求助安理会干预争端的建议,理由是暹罗是一个敌国,同暹罗之间的争端不包括在联合国宪章的范围之内。
暹罗驻华盛顿的代表在8 月24日致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中指出,暹罗已原则上同意把这一争端提交国际法庭,而且已经以各种方式表达了谋求和平解决的愿望;这位代表说,因此,他希望要求加入联合国的申请能够获得同意。可是,这时法国人得到了苏联代表的支持,这位苏联代表宣称他未能同意暹罗的申请,因为苏联同暹罗没有外交关系。于是,暹罗代表请求将这一申请延迟到同法国的争端得到解决以后给予考虑。
这时,暹罗代表否认了法国关于暹罗袭击暹粒的指责,并声称他的政府已命令地方当局避免同法国军队发生任何冲突,不要在印度支那作任何干预;他还说,他的政府将不为印度支那的“某些集团”所引起的麻烦承担责任,他并进一步否认法国曾同他的国家处于战争状态。
10月,法国政府宣布,法国代表在华盛顿同暹罗代表举行非正式谈判时提出了以下建议:
(1 )暹罗必须承认1941年5 月5 日将有争论237 的领土移交给它的那个条约无效,并必须将这些地区归还法国,再由法国将这些地区移交给束埔寨和老挝;
(2 )结束战争状态,恢复法国和暹罗的正常外交关系;
(3 )按照1937年法退条约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任命一个包括一名法国国民、一名退罗人和三名中立国人士组成的调解委员会,以审查争论各点,并使暹罗能够从种族、地理和经济等方面提出它要求修改边界的理由。
暹罗政府接受了这些条件。这个决定经过立法机构为时两大的辩论,于10月15日以九十一票对二十九票通过。
暹罗政府并不是轻易就能采取这一方针的。因为暹罗民众对于当初在1893年至1909年间把领土丢失给法国一事一直感到愤慨,现在时隔不久,这些领土又要得而复失,他们自然很不情愿。再者,现在的内阁地位虚弱,经不起由于如此明显的一场外交失败而丧失民心。自战争结束以来,内阁已经多次更迭。日本投降不久,乃他威·汶耶吉就取代乃宽·阿派旺担任总理,1945年9 月17日又组成了以当时已从华盛顿回国的社尼·巴莫亲王为总理的新内阁。社尼·巴莫在整个战争时期一直保持着驻美大使的位置,并且是在美国的自由泰人抵抗运动的领导人。1946年1 月31日,社尼·巴莫内阁被乃宽的新内阁所代替,到1946年3 月乃宽又第二次下台——
这一次是由乃比里接任。乃比里由于早在战争结束之前就同联合国家建立了关系,这一功绩使他威望大增,在整个这段时期中,虽然他宁愿留在幕后而把名义上的领导地位让给别人,但他一直是暗中左右王权的人物。不过,在他和其他政治领袖之间也有某种争斗,根据他的旨意相继上台执政的总理们对于受他的控制是忿忿不满的,他们的任期都很短,如今他的政府不得不在立法机构中遭到那些总理们的支持者的强烈反对。而且,这是一个变动的时期。1946年4 月,宪法作了修改,废除了立法机构的半数人员要由行政首脑提名的制度,并且通过设立参议院而开创了两院制。同披汶元帅的沙文主义时期相联系的“泰国”这个名称现在被废弃了,而改用旧称“暹罗”。238 这个时期也同大多数国家一样,是一个遭受着战争创伤所造成的经济困难的时期,普遍的通货膨胀以及随之而来的生活费用高涨,导致文职人员中的贪污现象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更为严重的,可能是1946年6 月9 日年轻的国王阿南塔中弹受伤后死亡这一神秘事件,损害了比里内阁的威望——阿南塔生前大部分时间住在瑞士,于六个月前,即1945年12月间刚从瑞士回到暹罗。一个医务调查委员会虽然认为国王因意外事件致死的结论须予排除,但它也役能解开这个谜团。一时间,谣诼纷纭,非议丛生,都暗指比里是这一罪案的唆使人,比里对这些流言蜚语的反感似乎是他于1946年8 月21日辞职的主要原因。海军少将探隆·那瓦沙瓦接着上台担任政府首脑,内阁成员大部分仍然是自由泰人运动分子。王位传给了阿南塔国王的弟弟,即普密蓬一阿杜德国王,他在继任王位后于8 月间仍回到瑞士去了。
许多人把退罗在这段时期所蒙受的种种不幸归咎于主宰政局的“自由泰人”的管理不善;特别是在同法国人的争议中,暹罗人丢了“面子”一事,在一些暹罗人看来,显然是同披位元帅当政时暹罗权势的扩张是无法相比的。这时候,元帅本人的名声也已衰落了。他所维护的政策显然是错了,甚至根据一项“战争罪行法令”,他本人还受过审讯——虽然高等法院以法令不能追溯既往为理由,于1946年3 月24日撤销了对他的审讯。不过,一些暹罗人,特别是有影响的军人集团中的一些人,对他的权力的丧失必然感到惋惜。
所有这些情况,导致了内阁地位的削弱;暹罗在外交上败于法国人之手是一次严重打击。而在另一方面,从暹罗人的观点来看,同法国和平解决有许多有利之处。
过去暹罗靠着同轴心国的关系而取得了一些领土,现在轴心国被打败,暹罗归还这些有争议的领土,至少可以使它摆脱由于那种占领而造成的尴尬局面,更重要的是,这将打开一条通向加入联合国的道路,从而使遏罗成为独立主权国家大家庭中的一员——一种当时在东南亚只有它才有资格享有的地位。此外,1946年8 月,在宣布决定接受法国的条件以前,为补充议会中原由指定产生的议席而举行的选举中,出现了对“自由泰人”执政绝对有利的局面,乃宽和社尼·巴莫亲王的民主党遭到了失败。23其实,不管哪一个政党在逞罗执政,归还有争议的领土实际上都是无法避免的,也是不能抗拒的。虽然总理——海军少将探隆——在10月16日宣称,暹罗为了和平,为了联合国组织所体现的理想,已经作出了“最大的牺牲”,但他又说,英国、美国和中国政府都劝告暹罗接受法国的建议,又说,英、美政府拒绝承认暹罗对这些领土的占有,实际上已经裁决了这场争端。
1946年11月17日,法暹协定在华盛顿签署。其条款规定:废除1941年5 月9 日的东京协定,该协定所主要涉及的印度支那领土将移交给法国当局。外交关系将恢复。暹罗将从安理会收回控诉,法国不再反对接纳暹罗加入联合国。一个由两名当事国代表(双方各派一名)和三名中立国代表组成的调解委员会将审查双方为修正边界而提出的种族、地理和经济方面的要求。此外,如果双方不能就赔偿损失的款项数目取得一致意见的话,这一问题也将提交给调解委员会。暹罗武装部队将撤出这些领土,撤离工作将从协定签订后第二十天开始,并在七天之内完成。在这以前,暹罗的警察、宪兵和行政官员将预先撤走。法国武装力量将在暹罗方面开始撤离的下一天起进入,然而至少在七天之内将不开到原来的边界。
暹罗从1946年12月10日起根据协定的条款开始撤离。12月12日,暹罗被接纳加入联合国。
在另一件事情上,暹罗在这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是令人不安的。在同英属马来亚接壤的南方四府北大年、那拉特越、亚拉和沙敦,其居民主要是马来人。有一段时期,这些领土最终归于暹罗还是归于英属马来亚,一直没有确定,直到1902年这个问题才真正获得解决。那一年,暹240 罗第一次在这几个府完全确立了统治。然而,宗教信仰和种族的不同使暹罗人没有能够把信伊斯兰教的马来人同化过来。诸如暹罗官方要求把暹罗语作为学校教学用语这类事件,一次又一次在南方四府引起动乱。
在披汶元帅统治时期,他竭力强制马来人接受退罗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民众情绪尤为紧张。1945年8 月日本投降后,暹罗的少数民族马来人曾希望暹罗的统治将从此结束,四个府将由英国归并过去;在马来亚有些地方也有人抱着同样的希望。但是盟国给予暹罗宽容的和平方针,而大西洋宪章又确定其成员国不得谋求领土的扩张,因而排除了进行领土调整的任何可能性。战后时期产生的普遍的动荡,已经在马来亚出现的新的民族主义精神在蔓延,和平解决使四府中的这种民族主义精神受到挫伤,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1946年的动乱状态。另外,暹罗政府承认,由于战后生活费用高,而相比之下工资收入低,所以在这个地区的暹罗官员中有普遍的贪污腐败现象。暹罗政府还承认,由于物价高涨,犯罪现象在当地一般居民中也大大增加。
这些情况使得政府于1946年11月任命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去调查该地区的贪污情况,一些官员被停职。这些事件是地方事务中不幸状态的征兆,不过直到1946年底,暹罗的马来少数民族中并没有爆发什么严重的动乱。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
1945年8 月15日日本投降时,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军事职责落到了东南亚统帅部身上,但是就这个区域的大部分地方来说,东南亚统帅部接受该地区的职责只不过是一个月以前的事。这个统帅部在1943年开始成立时,东印度群岛中唯一划归这个战区的一部分是苏门答腊。荷兰在东方的其余领地都划归麦克阿瑟将军的西南太平洋司令部下面的太平洋战区。然而,在1945年7 月的波茨坦会议上,参谋长们把对整个东印度群岛的职责241 移交给东南亚统帅部——尽管据说荷兰提出反对,其理由是美国长期以来准备控制该地区,而英国则没有准备。结果是,日本出乎意料地突然投降,使东南亚统帅部拿不出任何现成的计划来履行其新的职责。不仅如此,日本的投降迫使这个统帅部马上在军事上重新占领几乎整个东南亚,而他们过去认为,重新占领得通过军事行动,要在十二个月内逐步完成。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不仅印度尼西亚,而且马来亚、暹罗、印度支那和缅甸的一部分都要立即予以占领。
这样,日本的突然投降使得东南亚统帅部陷入了极大的窘境。
除了由于筹划和调遣必需的军队去占领东印度群岛的问题而引起的耽搁外,在9月2日东京正式接受日本投降之前,在这群岛上也不可能做出什么切实有效的事。
虽然七个同盟国军官于9 月8 日空降到爪哇,以便就当地形势提出报告,但是直到9 月15 日,东印度群岛代理副总督普拉斯博士才乘坐英国船“坎伯兰”号到达巴达维亚的港口丹戎不碌;直到9 月29日,首批军队才登陆。那天,一个连的英国步兵上岸,但荷兰军队尚未在现场露面。
这时,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已经成立。自8 月7 月日本人最初提出投降到15日最后投降这段时间中,日本人同意印度尼西亚独立。在此鼓舞下,苏加诺博士和哈达博士于8 月17日在巴达维亚宣布了共和国的诞生。第二天,曾由日本人于1944年4月赞助成立的独立筹备委员会通过了共和国宪法。
这一文件的序言强调印度尼西亚的统一,而且第一条就宣布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单一的国家。实际上,共和派人士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把整个原荷属东印度群岛归于一个政治结构的国家。国家元首将是由人民协商会议选举产生的总统,政府的实权将授予总统。因为协商会议虽然被称为权力机关,但它每五年才召开一次正式会议。242 将有一个年阁和国务会议协助总统工作。另外还有一个人民代表会议。不过国务会议和人民代表会议只有在一项补充的法律颁布后才能成立,在未成立期间,总统在一个全国委员会协助下行使它们的权力。结果是:权力将掌握在总统和由他本人任命的内阁手中,而由印度尼西亚全国中央委员会协助并监督,这个委员会是按总统的法令产生的,并于1945年10月被授予立法权。这个委员会的委员由各政党提名。这样,名义上的宪法仅仅部分得到实施,但是这个文件体现了共和派领导人的政治主张和他们想建立一个包括整个印度尼西亚群岛在内的独立的全民族共和国的决心。作为一个临时性措施,第一任总统由筹备委员会选举,这个委员会选出了苏加诺博士为总统,哈达博士为副总统。筹备委员会还拟定了国家行政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日本占领前所实行的制度,虽然印度尼西亚人替换了荷兰的地方长官和其他官员。因而当英国军队第一次到达巴达维亚(印度尼西亚人称它为雅加达)
时,共和国已经成立,并已在某种程度上治理国家。同时,许多荷兰侨民仍然留在集中营里,他们原来是战俘或被拘留的平民;到那时为止,唯一的变化就是看管他们的不是日本卫兵而是印度尼西亚卫兵了。可以看到,东南亚统帅部的处境是很不轻松的。它占领印度尼西亚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解除估计近三十万日本军队的武装,并把他们遣送走;其中大部分人是在爪哇和苏门答腊,还有小批部队分散在其他岛上。另外一个紧急任务就是要释放和救济估计近二十万名战俘和被拘留的平民。如果印度尼西亚人把英国军队看成是把自己从日本暴政下拯救附来的解放者,并希望尽快恢复战前情况,因而英国军队受到印度尼西亚人欢迎的话,英国人的工作就一定会简单得多;但印度尼西亚人对待英国人根本没有这样一种感情。此外,英国军队实际上面临的政治局势,似乎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荷兰人对其殖民制度的成就感到应有的自豪,并确信他们在东印度群243 岛执行的使命,使印度尼西亚人和他们自己都感到满意,因而他们想重整旗鼓,继续他们在1942年中断的事业。
再则由于把这地区移交给东南亚统帅部的时间较晚,司令部缺乏情报,以致不能预见到其他情况。因此共和国的出现产生了一个完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