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和5)政府投资和政府机构的物资和劳务17。81。716。1可动用的生产净值96。69。287。4
苏联关于国民收入的概念只限于物质生产。就国际间比较而言,苏联官方的定义过于狭窄,因为它不包括几乎一切形式的劳务——政府的、职业的、旅客运输等等。更为严重的一个缺点是,目前产量的估价和公布都按1926…1927年的价格计算,而预算支出却按市价计算。于是1938年官方国民收入的数字按1926…1927年价格计算为1050亿卢布,而预算支出总计按时价为1040亿卢布。既然价格指数迄未公布,就不可能把1926…1927年的卢布换算成当时的卢布。
通过按照当时英国和(或)美国的价格来重新计算苏联已公布的生产数字,以及通过直接估算劳务价值,得出了好几个关于苏联国民收入的极其有用的估计。
对于苏联收入数字的最为透彻的分析——详尽地引用俄国人的材料作为根据——是一批统计学家做出的,他们之中有保罗·巴伦,艾布拉姆·伯格森,科林·克拉克等。上述学者算出1940年按市场价格的国民生产总值所使用的方法,经过微小修改也用来算出1938年照生产要素成本确定的国民净收入。
在估计总的收入支出方而,包括以实物缴纳的部分,必须考虑列几个项目。根据苏联中央经济会计(统计)局的材料,1938年零售贸易额(除集体农庄市场而外)为1386亿卢布,集体农庄贸易额为244亿卢布,总计1630亿卢布。在这个总额中,184亿卢布是出售给各机构的采购人员,这意味着在1938年有1446亿卢布是零售(包括集体农庄市场的销售)给各家各户的。
据马戈林署名的苏联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关于1938年的货币收入和支出的专论,上述销售占总人口所有货币支出的79。6%。因此,付给全部居民的货币收入总额为1817亿卢布。
这一数字应该加上(a)农业人口的集体收入,(b)农庄消费掉的农产品,以及(c)企业的纯利。
关于(a),马戈林的研究报告表明,农业人口的总货币收入(在集体农庄的劳动所得和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的收入)占总货币收入的12。3%或223亿卢布。但是这仅占全部农业货币收入的75%,后者(223×100)÷75=297亿卢布,差额74亿卢布以付绐教师等项的集体基金的形式保留下来。
关于(b),农庄消费掉的农产品,有人指出“在市场上价值为297亿卢布的农产品占农产品总量的42%”。因而后者占707亿卢布。因为1938年生产净值同生产总值的关系约为70%,农产品的净值应是495亿卢布。从产品净值中减去297亿卢布在市场上销售的价值,农庄消费掉的农产品价值一定是198亿卢布。
关于(c),企业纯利1938年估计约150亿卢布。
为了得出按生产要素成本计算的国民收入,上面所包括的某些“转账收入”约80亿卢布(即社会保险金和债息)将必须予以扣除。这样就得出如下项目:
I。净收入和总产值10亿卢布
1。支付给全民的总货币收入181。7
2。农庄的集体收入7。4
3。农庄消费的农产品19。8
4。企业的纯利15。0
5。减去:转账收入…8。0
A。按生产要素成本计算的国民净收入216。0
6。间接税80。0
B。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净收入296。0
7。折旧12。0
C。按市场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308。0
II。生产总值的分配10亿卢布
8。政府支出总额(预算总计)124。0
9。预算外投资总额,约计5。0
10。减去:转账收入(I。5)…8。0
D。物资和劳务方面的政府支出121。0
E1。消费(C…D)187。0
6。按市场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308。0
III。对消费估计的核对……
11。对居民的零售(见上文)144。0
12。农民自给部分和保留收入27。2
13。旅游、娱乐18。0
E2。消费189。2
IV。关于物资和劳务的政府支出组成……
14。通过预算的投资总额52。0
15。预算外的投资总额5。0
16。总合投资总额57。0
17。防务支出23。0
18。其他政府支出'D…(16+17)'41。0
D。关于物资和劳务的政府支出121。0
V。折旧和投资净额……
19。1937年工业的计划资金195。0
20。苏联经济各部门的折旧12。0
21。投资总额(IV。16)57。0
22。1938年投资净额45。0
由于在1938年苏联的外贸差额达到平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净值反映了可动用的国民生产净值。为了把可动用的生产净值及其组成类别降到生产因素成本,间接税分配和扣除的情况如下:
苏联1938年的支出(单位:十亿卢布)
…… 市场价格 间接税净收入 生产要素成本
(1)个人消费 187 60 127
(3)纯政府投资 45 7 38
(4)军事目的 23 3 20
(5)政府机构的物资和劳务 41 10 31
可动用的生产净值 296 80 216
附录四(一) 德国政府当局的支出
德国政府当局的支出(单位:十亿马克)
(财政年度自4月1日起)
…… 1929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最后六年
1。税收,帝国、各州、村镇收入 13。5 10。2 10。6 11。9 13。3 15。5 18。6 22。7 92。6
2。行政收入,国营企业的纯利 3。5 2。9 2。7 2。9 3。0 3。2 3。5 3。6 18。9
3。保险基金余额,税款,捐款 ………… 0。8 1。4 2。5 2。7 2。8 3。1 13。3
I。项目1…3:
税收和税款总额 17。0 13。1 14。1 16。2 18。8 21。4 24。9 29。4 124。8
4。帝国、各州、村镇公开债务的增加 3。3 0。5 0。5 0。8 1。6 1。0 2。3 10。7 16。9
5。秘密债务增加的分配 ……………… 1。0 3。6 4。4 3。0 …… 12。0
II。项目4+5:
公债总额 3。3 0。5 0。5 1。8 5。2 5。4 5。3 10。7 28。9
项目I+II:
总合政府支出 20。3 13。6 14。6 18。0 24。0 26。8 30。2 40。1 153。7
6。其中军事支出 ………… 1。9 3。0 6。0 10。0 14。0 16。0 51。0
附录四(二) 德国的投资总额
德国的投资总额(单位:十亿马克)
投资范围 1929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农业 0。9 0。5 0。6 0。7 0。8 0。9 1。0 1。1
2。手工业,零售,批发贸易 1。4 0。5 0。6 0。7 0。8 0。9 1。0 1。1
3。住房建设 2。9 0。8 0。9 1。5 1。6 2。2 2。1 2。2
4。船舶、公共汽车、出租汽车、载重卡车 0。3 …… 0。1 0。1 0。2 0。3 0。3 0。5
5。工业分类军备 0。7 0。1 0。2 0。4 0。6 0。9 1。2 1。6
重工业 0。6 0。1 0。1 0。3 0。6 0。7 1。0 1。3
其他 0。7 0。2 0。3 0。3 0。4 0。5 0。6 0。8
A。项目1…5:
经济中的私营部门 7。5 2。3 2。8 4。1 5。0 6。4 7。3 8。5
6。公用事业 1。1 0。2 0。2 0。3 0。4 0。5 0。6 0。7
7。公路,水路,港口 0。7 0。2 0。5 0。8 1。1 1。3 1。4 2。0
8。铁路,有轨电车,空运,邮政 1。5 0。6 0。7 0。9 0。8 0。9 1。0 1。3
9。政府军事设施 …………………… 1。3 2。4 3。1 3。7
其他工程 2。0 0。9 0。8 2。1 3。0 2。3 2。6 2。3
B。项目6…9:经济的国营部门 5。3 1。9 2。2 4。1 6。6 7。4 8。7 10。0
I。项目A+B:
总合投资总额 12。8 4。2 5。1 8。2 11。6 13。8 16。0 18。5
其中:(a)建筑类
10。建筑类私人 2。9 …… 0。9 1。4 1。6 2。2 2。1 2。0
工业 2。7 …… 0。6 3。8 1。0 1。4 1。8 2。1
私营部门 5。6 …… 1。5 2。2 2。6 3。6 3。9 4。1
11。建筑类国营部门 2。7 …… 1。7 3。5 4。9 5。4 6。1 7。9
II。项目10+11:
建筑类总计 8。3 …… 3。2 5。7 7。5 9。0 10。0 12。0
(b)非建筑类投资
12。项目A…10:
私营部门非建筑类投资 1。9 …… 1。3 1。9 2。4 2。8 3。4 4。4
13。项目B…11:
国营部门非建筑类投资 2。6 …… 0。5 0。6 1。7 2。0 2。6 2。1
III。项目I…II:
非建筑类投资总计 4。5 …… 1。8 2。5 4。1 4。8 6。0 6。5
第三编 力量均势
1939年3月15日晚,希特勒进军布拉格,这是德国在表面和平时期领土侵略的高潮。连续五年之久,德国并未开战,就在日益扩大的范围内控制了欧洲并使欧洲陷于恐怖之中。在过去的一年,希特勒在上萨尔茨堡的乡间别墅成了欧洲外交的中心。也如同埃斯库里尔修道院和凡尔赛宫一度曾是欧洲的外交中心一样。也如同菲立普二世于1580年占领葡萄牙和路易十四于1681年夺取斯特拉斯堡一样,德国于1939年3月并吞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是一个极度强大的国家兵不血刃便取得的最后一次扩张主义的胜利,当时,对保持力量均势的关心恢复缓慢,尚未产生一个足以抗衡的巨大联盟与之大动干戈。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根据民族原则建立了许多小国,并通过国际联盟促成国际政冶的法制化,可以认为列强在国际体制中已经多少失去了原先的优势地位。在三十年代,大国重新宣称它们应有主宰地位,到了1939年3月15日时,战争与和平的最后决定权看来再次由它们,而不是由大多数国家所掌握。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领土问题最终地重新解决以来,小国之间发生过几次冲突,但是只有两次达到战争的规模,即1932至1935年的玻利维亚与巴拉圭的冲突和1934年的沙特与也门战争,而上述两次战事恰巧远离大国争夺的地区。但是国际暴力行为连续不断地发生,而且因果连锁,势头有增无减,直到希特勒夺取布拉格。这些暴力行为都是大国干的。日本于1931…1932年征服满洲,意大利于1935…1936年征服埃塞俄比亚,日本于1937年侵略中国,以及德国本身一系列的侵略行动,其顶点是1939年3月15日征服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也正是由于列强的干涉,西班牙内战(于同月才结束)曾扩大为一场国际性危险。一场地方性冲突是否会发展为全面战争总是取决于列强的态度,因为全面战争的定义是所有强国都参加的战争。到1939年为止,强国心理上的优越地位是如此显著,以致是否该有地方性冲突都取决于它们。
1919年曾经试图在国际联盟行政院常任委员的形式下限制大国的集体权威。大国很快就扔掉了这种法制的束缚。有的强国没有参加国联,有些退出国联,而那些保留会籍的却发现它同国联以外的强国的共同利益,超过了它们同国联内部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早在1923年发生科孚争端的时候,列强作为最高政务会的趋势又重新出现。它们如有必要就牺牲小国的利益来操纵国际局势,就象十九世纪的欧洲协约那样干。这一习惯性趋势体现为1933年的四国公约,1935年赖伐尔…霍尔计划,和英国的绥靖政策,而在1938年慕尼黑会议上达到顶点。但是强国之间的闭结一致从来都不比炸弹上的薄薄的外壳更牢固些。作为各自的私利冲突高涨的一个症状,作为脱离团结一致之前的一阵痉挛,在国际危机中它们对共同利益的意识变得极其敏锐。1939年3月15日标志着一个顶点;当此之际,强国的两个联盟间共同利益的伪装终于放弃,而承认了它们自身利益的相互冲突是不可克服的。
此时大国分为三类:西方国家,反共产国际国家,苏维埃俄国。西方国家这一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胜的盟国的余党,这一措词主要指的是英国和法国。这两个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资历较高的民族国家,它们之间的敌视曾在很长时间内左右欧洲的政局,直到十九世纪双方都受到跻身于西方大国体制的新兴的俄罗斯和普鲁士的威胁时为止。俄、德是缺乏或者不接受西方文明的传统的。美利坚合众国由于一种微妙的历史联系和政治思想上的一致而同它们组合在一起。但是它们共同的理想并没有排除过去的敌对,而且不能说如果当初世界上只有这三个大国,那么战争的危险就可以消除。1939年使西方国家意识到它们的共同理想的是它们意识到它们的共同利益。它们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胜利者,不论彼此之间各怀异志,而且不负责任,却支持由于战争而形成的国际权力的划分和据此而建立的国际体制。归根到底,这样就使它们同反对上述国际协定的国家分离开来。
尽管如此,西方国家内部和它们之间都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不论它们的根本利益是否真的相同。三国之间的力量分布得很不平衡,而那个时期民主政治的特点是,力量与所承担的维护所有三国从中得到好处的国际体制的责任适成反比。法国对于对外关系中明智的自我利益或许有最为清楚的了解。但是,它在三国中资源最缺乏,地理位置最易受到攻击,成为盟主的机会最少。英国处于中间状态。它比法国在实力上要强些,虽然在过去两个世纪中的世界霸主地位现已让给美国;它象法国一样是国联的成员,但是尽可能只承担在欧洲大陆的义务。但是自从德国重新武装莱茵兰以来,法国和英国开始步调一致;1936年3月9日英国保证援助法国,终于明确承认了两国在欧洲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美国在西方国家中是不可比拟地最强大的和坚不可摧的,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它不与西方国家往来而退居孤立地位,拒绝承担美洲大陆和及其太平洋岛屿以外的政治义务。这样英国和法国就不能指望得到它的支持,它们的缺乏洞察力的敌人,也就容易认为它们不会享有美国的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政冶家们设想,此后英国政策取决于美国政策,至少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是这样,但是他们不能断言,在美国政治家那一边是否也这样想。一个国家可以得出结论,它的政策取决于另一个和它并不结盟的友好国家的政策,但是它不能由此推断那个国家的政策也基于相应的原则,当另一国更强大并有更明显的行动自由时就更是如此。1939年春,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当中,或许只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莱茵边境的安全不仅是英、法而且也是美国的根本利益,那个人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而他也肯定是唯一有资格说这番话的人,尽管他受到国内公众舆论对他施加的限制。
与西方国家对立的是反共产国际公约的三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意大利和日本是战胜国中最弱的和最不满的,投入了反叛者阵营。这三个国家都因不满和贪欲而联合在一起,在西方的眼光中,它们也许象是侵略国家的偶然性凑合。但是它们之间的伙伴关系,就象西方国家一样,是历史力量的表现。德国和意大利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是欧洲大国中最新型的国家,也是政治上最受到妨碍的国家。此外,它们新近的民族主义以及意大利人和德国人相互憎恶和轻蔑,可能使古代德意的联系变得模糊不清了,那可以追溯到十二个世纪之前英法两国都不存在的时期。纳粹向鄂图帝国的传统呼吁,应当同时又出现德国同那一个最先给予德国国王以皇帝尊号的国家的联盟,这是很恰当的。如同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最新的强国,日本是所有列强中最新的强国,而且是唯一业已以取得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