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和会按商定日期在巴黎开幕时,摆在它前面的是这样一个条约草案,其中有外长会议一致同意了的条款,也有就没有达成协议的问题所提出的各种不同建议的原文。参加外长会议的各国代表必须支持他们所一致同意了的那些提案,但和会的其他成员国可以提修改意见或提出新的建议。在意南边界问题上以及在的里雅斯特将建立什么样的政权问题上,争执得特别长久,也特别激烈,使双方又一次得以极详尽地摆出各自的理由。下列各节试就各个领土争端所提出的问题作一些说明。
第二节 法意边界
在1945年9月外长会议的第一次会议上,外长们曾一致同意法意边界的变动应只限于一些小的调整。1939年时的法意边界是由1860年2月24日在都灵签订的条约确定下来的,在这一条约中,加富尔实践了1858年6月他在普隆比埃同拿破仑三世约定的秘密协议,把尼斯和萨瓦割让给法国,作为法国在1859年提供军事援助,从而有效地帮助了他把奥地利人逐出伦巴第的酬报。意大利没有认真提出过归还这些省份的要求,但法国人记得,1938年11月30日意大利法西斯议会曾是怎样叫嚷要把尼斯、科西嘉和突尼斯交给意大利的。法国人也还记得1940年意大利对他们发动的卑鄙攻击,因而决心要加强他们在那条边界线上的战略地位,分界线所穿过的是一个人烟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区,但他们希望在对该线作一些调整之后,能够从这里控制走向波河流域的通道。
为满足法国人的要求而进行的调整,影响到这一边界的下列四段:
(一)小圣伯纳德山口;
(二)瑟尼山高原;
(三)塔博尔山…夏贝尔通地区;
(四)蒂内河、韦絮比河和鲁瓦亚河的上游,即一般所称的唐达…布里加地区(用的是该地两个主要村镇的名字)。
(一)小圣伯纳德山口
这里的调整所涉及的,是一块约十五平方英里的地区,其中除山口法国一侧的山坡顶端上有一些人住在一个教会办的招待所外,别无村落和居民。法国人说在此处作这一变动是必要的,以便使他们能更好地在战略上控制从瓦莱达奥斯塔走向边界的通道,特别是从普雷…圣…迪迪埃上来的那条路,并防止意大利人从高处俯视法国的防御工事。
(二)瑟尼山高原
此处边界线的修改使法国取得了对一些重要水力电源的控制。瑟尼山区的那个湖转入法国手中,从而使法国掌握了意大利韦瑙斯大发电厂的水源,而格朗…斯卡拉发电厂则移交给了法国。
(三)塔博尔山…夏贝尔通地区
此处边界的修改起了纯粹是战略上的作用,它消除了某几处法国人认为会对布里昂松构成威胁的突出地段。
(四)蒂内河、韦絮比河和鲁瓦亚河的上游
这里的一些边界变动范围比较大,也比较复杂,因为他们所涉及的不仅有战略上和经济上的问题,还有大约四、五千人(大多是阿尔卑斯山牧民)在政治上效忠谁的问题。1861年由法国和皮埃蒙特联合委员会划定的边界线,大体上就是采用皮埃蒙特和尼斯专区间的边界,但是,从科拉伦加起到鲁瓦亚河畔的布雷南面某一点止的那一段,却离开了这一边界,也不按照那条沿着较高一带山岗走向的分水岭线,而是循着另一条近乎平行的,顺着一个较低的山脊朝南和朝东走向的线划定的,当初的用意是使意王维克多·艾曼努尔二世能照旧在山岗西侧猎取小羚羊而不必越出他自己治理的国境。把这一片荒芜的山地转让给法国,对意大利是无关重要的,可是顺着鲁瓦亚河谷再向南去,却有几个发电厂,其中包括圣达尔马佐的发电厂,它所发的电力供应着利古里亚的铁路系统和热那亚、萨沃纳、因佩里亚等地的工业。
法国方面断言,这一边界地区的居民讲的方言是法国的一种方言,他们是希望成为法国公民的,这一说法在1945年和1946年间引起了意大利人相当大的愤慨。法国也曾就瓦莱达奥斯塔提出过类似的论点,但没有能说服什么人。有一个瓦莱达奥斯塔人的委员会,很活跃,不仅向罗马而且也向各盟国清楚表明,这一河谷的居民虽操法语,却是忠诚的意大利人。意大利政府给了瓦莱达奥斯塔人很大程度的地方自治权,而且这一点后来在1948年的意大利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可是,散居在鲁瓦亚河谷的那些农民们却没有人出来替他们申述关于愿意或者不愿意并入法国的理由;1945年时有报道说,法国军事当局在对他们施加相当大的压力。
外长会议感到有关该地区的现成资料太缺少了,于是在1946年4月底派出一个由法、英、美、俄四国代表组成的小型委员会去那里作现场调查。但是不善于表达自己意见的山地人民的愿望,外来人在仅仅两三天的访问中是了解不到的,而且,正如意大利人在巴黎指出的,有提出领土要求的当事者一方的代表参加在内的委员会所作出的结论,无论如何是不能认为不偏不倚的。很自然地,委员会作出了有利于法方要求的报告;1946年6月27日,外长会议接受了法方的要求。
上述这些边界变动,除了使意大利失去一些发电厂外,没有一处给它造成什么严重的物质损失,可是它们却给两国间的关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虽然意大利1940年的行径使法国有理由要求更多的安全保证,但法国所得到的好处是否抵得上结怨于意大利人的这一代价,是颇成问题的。
第三节 意奥边界
(一)引言
在1945年,意大利的北方边界省份阿尔托…阿迪杰(在意大利以外的其他地方,人们更多地称它为南蒂罗尔),是欧洲具有下述情况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在该地区当时所属的国家中处于少数民族地位的一个种族,不仅在该地区占居民人口的大多数,而且,在国界对面紧紧接壤的邻国土地上也居住着这同一种族的人。1921年的意大利人口普查(这是按语言划分的人口分组数字的最近的一次普查)表明,当时阿尔托…阿迪杰的居民有百分之九十是操德语的;1939年12月31日为使一部分人迁入德国而举行公民投票时,意大利政府承认有二十二万九千五百人,即当地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二操德语。这些人口是由1919年的圣日耳曼条约划交给意大利的;不仅在奥地利,而且在英国,都有一种强烈的看法,认为当时的做法是不公正的,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缔结和约,是纠正那项条约的一个机会。
意大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段时期内对待这些操德语的少数民族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了人们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意大利没有保护少数民族的条约义务(不象一些较小的国家那样在1919年签署过负责保护少数民族的条约),它在这方面的暴虐行径是有案可据的,早在1919年时已有所表现,1922年法西斯一上台更是变本加厉。它花了很大气力(虽然都没有能奏效),想把德语完全禁绝,所用的办法,一方面是在教育上采取措施,另一方面是使所有的行政职务一律由操意语的官员担任,再有一方面是从外地迁入一部分人口(大多迁自意大利南方一些人口过剩的地区),使其定居在某些城镇中,特别是在波尔萨诺(博岑)和梅拉诺(梅朗)。
1919年意方提出这一领土要求,主要是基于意大利的战略需要。1945年,它还提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该省经济发展的性质来加强它的关于战略需要的论据,而奥地利方面提出的反要求,其依据仍然是:南蒂罗尔人要同奥地利境内的蒂罗尔其余部分重新统一起来的无可争辩的愿望。
(二)战略形势
1939年时的边界线正好在勃伦纳山口上,并沿着山口东西两侧的阿尔卑斯高山伸展。意大利人强调这是意奥间的天然边界,说历史证明意大利的安全有赖于保持这条线作为意大利的边界。然而,意大利的这一论点是有问题的。阿尔托…阿迪杰自六世纪起就居住着操德语的居民,当时拜奥瓦里人(巴伐利亚人)占领了现代奥地利的蒂罗尔…福拉尔贝格州,并越过勃伦纳山口进入了南蒂罗尔。在这之南的特兰托省约在同时为伦巴族人所占领,因而保持着和意大利其余部分相同的语言和文化,它的原来操德语的伦巴族征服者则已被他们的意大利臣民所同化。事实上,阿迪杰河(即埃奇河)流域中操意大利语的那部分地区和操德语的那部分地区之间的峡谷,是一个较埃奇河…因河分水岭上的勃伦纳山口更为巨大的天然障碍。包括巴伐利亚和伦巴第两地在内的加洛林帝国瓦解之后,蒂罗尔由它本地的封建伯爵统治,到1363年,伯爵领地通过婚姻关系落入哈布斯堡王室之手,从那时起一直到1919年,蒂罗尔始终留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最后成为奥地利王室领地),以因斯布鲁克为其首府。1803年,蒂罗尔这块哈布斯堡王室领地由于并入了操意大利语的特兰托省而有所扩大(在这之前,特兰托原是神圣罗马帝国下面一个自治的主教统治地),此后在十九世纪后期,特兰蒂诺地区就成了意大利向奥地利提出的收复失地要求的重点对象之一,并于1919年公平合理地并入了意大利。
因此,在1919年以前,奥意边界从来不是在勃伦纳山口上,而且有充分理由认为,在这以南更远的地方可以找到一条坚固的战略边界,那里,深深的萨洛诺峡谷大体上沿着阿尔托…阿迪杰和特兰托这两个意大利省份间的省界形成一种天然屏障——这样一条边界,除了少数几处飞地外,也是同居民种族分界线相一致的,它同北面和东面的阿迪杰河上游以及南面和西面的诺切河之间的分水岭线也是吻合的。
(三)居民种族情况
阿尔托…阿迪杰的居民百分之五十以上是从事农业的;那些向两侧伸展的谷地——其中最大的两个是瓦尔…韦诺斯塔(芬奇高)和瓦莱…普斯泰里亚(普斯特尔塔尔)都只有一些村落——在语言和文化上几乎全部属于奥地利;而且这些西斯…阿尔卑斯地区操德语的居民还同边界以北的蒂罗尔人之间有着强烈的一体感。1939年时,为意大利所承认的操德语的二十二万九千五百名居民中,约有十六万六千五百名,即占百分之七十三的人,选择了要移居德国;而且具体的数字还表明,投票表示愿意留在意大利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也只是城市居民,特别是波尔萨诺的在意大利统治的二十年间已经意大利化了的新兴工业人口。农业人口主要是些自耕农家庭,他们世世代代定居在这一主要从事奶牛饲养和水果生产的富庶的阿尔卑斯农村里,生息在自己田地上已有好几百年。对这些人来说,那次公民投票是一个可怕的抉择,而投票结果,愿意取得德国国籍并移居到德国去的人数之多,就表明他们这些人对意大利统治的仇恨是多么强烈。操德语的居民中投票要保持意大利国籍的只有百分之十二,虽然意大利把另外那些没有投票的百分之十五的人也说成是心向着他们的,但看来许多弃权者之所以弃权,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忍离开他们那祖祖辈辈的老家,尽管心里也不喜欢意大利人的统治。
投票要求移居德国的十六万六千五百人中,真正迁离意大利的约有七万人,但这些人大部分来自波尔萨诺、梅拉诺和布雷萨诺内(布里克森)等城镇,从乡村地区迁出去的为数很少,主要是些无地的农业工人。迁走的少数几户有地的家庭,也都至少把一个家庭成员留下来看管田宅。1943年在意大利试图摆脱其轴心老大哥的尝试部分地受到挫败,致使意大利北部落入德国人之手以后,这些移民中有许多在战时就跟在德军后面回到了南蒂罗尔;另一些人则在同年5月意大利北部的德军抵抗被打垮之后相继回来。阿尔托…阿迪杰的居民中有许多人有着强烈的亲纳粹情绪,这一点加强了意大利要保有这个省份的决心,可是意大利人未能理解,省内这种深堪遗憾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二十多年来意大利压迫的结果。
(四)经济情况
意大利为自己保有阿尔托…阿迪杰辩护的最有力的论点,是两次大战之间的二十年中该省的经济发展以及这一发展对意大利全国经济的重要性。水电动力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原料,是意大利北方各工业城市的命根子。到1939年时,阿尔托…阿迪杰已成为它们的主要电力来源之一,波尔萨诺附近伊萨尔科河上的卡尔达诺水电站则是意大利全国最大的水电站,1942年发电达六十一万二千六百三十三千瓦小时。在布雷萨诺内,在波尔萨诺和布雷萨诺内之间的加尔德纳桥,以及在梅拉诺附近的马尔伦戈,还有一些重要的水电站,较小的水电站更是遍布全省各地。除已建成的电站外,意大利在1939年时还计划再兴建一些,其中有几个已在意大利参战前动工。如果这片领土归还给奥地利的话,奥地利是准备向意大利输出水电动力的,甚至还准备考虑在现有电站所在地区给予意大利治外法权的可能性,但是意大利要进一步发展,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困难的,而这种发展对意大利来说比对奥地利更为重要,因为奥地利在别处还有很多动力来源。
阿尔托…阿迪杰的工业化并不仅限于建设水力发电厂。特别是化学工业和制铝工业,在波尔萨诺有相当大的发展,赫赫有名的蒙特卡提尼公司在该地设有各种各样的工厂。但记住这一点是重要的,即操德语的居民对这些企业是不感兴趣的,他们大部分仍然从事农业。工业是由意大利人控制的,工业雇用的,主要也都是意大利人,有许多人雇自人口过于拥挤的南方,而且主要的工业产品和水电动力是用来为伦巴第平原的一些工厂服务的。
(五)1946年9月5日的意奥协议
外长会议在1945年9月的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过一项声明,大意说,意奥边界将不予变动。对南蒂罗尔归还给奥地利的要求则拒绝予以考虑,这使奥地利人感到很痛心;外长们最后同意可以考虑对边界作一些小的调整。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把边界线划在从勃伦纳山口到阿尔托…阿迪杰和特兰托两省省界去的中途附近的地方,这样,就会把居民全部是操德语的那几个北部谷地划归奥地利,而把波尔萨诺和梅拉诺连同一些最重要的发电厂——虽然不包括它们的水源——留给意大利。这样分界,还会把那条沿着瓦莱…普斯泰里亚(普斯特尔塔尔)谷地把东蒂罗尔的利恩茨同勃伦纳山口和北蒂罗尔连结起来的铁路线划给奥地利。这个建议后来也遭到外长们的拒绝。然而,他们却需要在意奥两国间取得某种形式的协议,并使它们认识到彼此间相互依存的重要性。因此,对意和约第十条是这样写的:
1。 意大利应与奥地利作出安排或确认已有的安排,以保证北蒂罗尔和东蒂罗尔之间旅客和货物的自由通行。
2。 各盟国和参与国已注意到1946年9月5日奥地利和意大利两国政府已达成协议的各项条款(条款全文载附件四)。
在巴黎达成的这一项最后协议共分三节。第一节答应让波尔萨诺省(阿尔托…阿迪杰)操德语的居民以及特兰托省内使用两种语言的各邻近城镇中操德语的居民都享有完全平等的权利;第二节规定要让该地居民行使地区自治的立法和行政权力;第三节答应要修订1939年希特勒…墨索里尼协定中关于国籍选择的规定,要缔结一项相互承认大学学位的协定,拟订一项关于北蒂罗尔和东蒂罗尔之间通行问题的协约,并将作出努力以扩展边界地区的越境贸易。
1946年后意大利是采取了一些行动来履行上述协议的,但操德语的居民对于意方解释那些最重要的条款——答应在立法和行政方面给予该少数民族以一定程度地区自治的那些条款——并不完全满意。1948年的意大利宪法,确是把特兰提诺…阿尔托…阿迪杰承认为全国五个具有特殊地区法规的大区之一的。但是,由于这一大区除了阿尔托…阿迪杰外也包括特兰提诺,全大区人口中意大利族占多数。在自治区内部,根据法规赋予波尔萨诺省(德语居民占人口多数)地方政府的权力是很有限的。
第四节 意南边界
(一)引言
修订意南边界——正如事实所表现的那样,还包括的里雅斯特和伊斯的利亚半岛的处置问题——是对意和约中必须予以处理的一个最为复杂的问题。南斯拉夫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约中无疑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在1945年,他们是对德作战各大国的盟国,1943年以前也还是对意作战的盟国,同时又是在苏联特别提携保护下的一个国家。使局面更加棘手的是,有争议地区的一部分已在1945年5月间由西方盟国的部队占领,另一部分则已为南斯拉夫部队所占领,而南斯拉夫本身就是提出领土要求的一方。
威尼斯…朱利亚区
1918年以前,那块后来在意大利统治下叫做威尼斯…朱利亚的地方,曾全部是在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