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克诚-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天后,在为徐海东送行的欢送会上,田守尧没有到场。朱德看见田守尧果真闹起情绪来,就找来黄克诚,对他说:“你们召开个党委会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田守尧进行帮助。”
  黄克诚召集党委会,朱德也亲自参加。
  会议开始后,大家沉默了好长时间,谁也没有开口讲话。看到大家都闷在一旁不吭气,黄克诚心想自己是旅政委,又是党委书记,应该带头发言。
  于是他只好硬起头皮,对田守尧进行批评。
  考虑到他在三四四旅的工作刚刚有进展,加之部队的关系、今后的工作,还有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黄克诚对田守尧的批评较为婉转。黄克诚说完后,屋里也没人发言了。
  除了满屋呛人的烟味,连声咳嗽也没有,大家都低头不语。
  朱德对于黄克诚婉转的批评本来就不满意,环视屋里一圈后,看到大家这副样子,不禁心头火起,他站了起来,一个一个地指着与会同志,说道:“你们这是什么党委会?不敢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算什么共产党员!”
  朱德对田守尧进行了严厉批评。
  最后,他对大家语重心长他说:“戏点到谁谁就唱,没点到你就不能出台,共产党员嘛,我们都要听党中央的,不能闹情绪!”
  整个会议,除了黄克诚,三四四旅中没有一个人发言。
  会议不欢而散。
  这次党委会,给黄克诚带来了不小的误会。黄克诚本来就是“外来户”,大家对他有所抵触,这时他又是惟一发言批评田守尧的人。因而,在三四四旅中有些人就认为上级之所以没有批准田守尧代理旅长,可能是黄克诚从中作梗。黄克诚有苦难言,但是又不能作解释,于是他一直把自己的想法闷在心里。
  从此以后,田守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黄克诚一直心存芥蒂。后来,部队挺进苏北,经过两人长期相处,田守尧才发现黄克诚并非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因而两人心释前嫌,成为亲密的战友。
  在朱德总司令关怀和亲自指导下,三四四旅在端氏镇进行了认真学习整训,总结了抗战以来存在的问题及作战经验教训,在部队作风和战略战术上,都有了较大提高,实现了以打游击战为主的根本转变。
  杨得志到任后,三四四旅又以团、营为单位,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对日伪军作战中接连取得胜利。
  金秋十月,太行根据地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
  1938年10月19日。潞城县故漳村。村南大庙里,总部召开了太行根据地各方面主要负责人的会议。作为太南军政委员会书记,黄克诚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主要研究了当前如何准备迎击敌人对根据地的进攻,克服困难,准备反击的问题。
  会后,黄克诚回到太南区,组织部署工作。
  太南区,地处太行山南部,跨山西、河南两省,共辖十七个县,晋东南六个,豫北十一个,全区人口达三百万之多。
  遵照上级有关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的指示,黄克诚全面分析了太南区的情况后,认为晋东南一带局面已经打开,豫北则开辟得较晚一些,国民党仍在那里活动频繁,并且历史上豫北土匪、联庄会、会道门较多。虽然抗战以来,许多士匪、联庄会改编为抗日部队,但对他们的改造、巩固决不能有丝毫的忽视。
  因此,他同太南特委同志商议后,确定了巩固晋东南、加强豫北的工作方针,并在全区展开。
  黄克诚不仅关注太南区革命形势的发展,还注重立足全局考虑问题。
  经过三四四旅干部战士的艰苦努力,三四四旅不仅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而且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组建了很多地方武装,三四四旅活动区域日益扩大。
  黄克诚经过慎重思考,向总部建议,将三四四旅分成两部分开展活动,他和杨得志,一人留守旅部,一人过平汉路向东开辟新区。
  总部采纳了黄克诚的建议,回电要黄克诚留守旅部,杨得志率一部过平汉路东。
  1939年初,杨得志遂带领一部分干部和部队来到冀鲁豫交界地区,组建冀鲁豫支队,在那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杨得志率一部离开太南区后,黄克诚肩挑军政重担,将各团分散,展开活动。
  过了一段时间,黄克诚发觉部队由于分散活动,队伍都有扩大,因而山头主义倾向有所抬头,甚至有点不大听指挥了。于是,黄克诚凭着政工干部特有的敏锐感与责任感,果断将所有部队集中到太行山区进行整训。
  他把各团主要干部都召集来,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批判山头主义,加强党的领导。
  起初,党委扩大会议召开时,有些干部不来参加会议。黄克诚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无论来人齐与不齐,每次都按时开会,该怎么讲就怎么讲,该批评就批评,不讲情面,他相信那些没来开会的同志总会听得到。
  有时,个别干部不服气,黄克诚就耐心讲道理,做说服工作。
  朱德总司令也经常来参加会议,一再要求大家克服山头主义的不良倾向。
  连续十几天,黄克诚几乎累垮了,以至于会议结束之后很长时间,他还没有从疲劳中恢复过来。
  黄克诚扎实而细致的工作,终于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使得他倍感欣慰。
  1939年12月,三四四旅配合一二九师,对日军进行的冀鲁豫、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大“扫荡”予以坚决反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正当我抗日军民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奋勇杀敌,力量日益发展壮大之时,1939年底,国民党顽固派开始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活动,接连制造反共磨擦事件。1940年初,国民党反共磨擦活动达到高峰。
  正在太南区活动的黄克诚得知彭德怀来到晋东南,十分高兴,急忙打电报询问是否派部队接他。
  彭德怀回电,不用派部队专门迎接,他只带了少数几个警卫和电台,走山路,进入太南区。
  黄克诚闻讯,立即赶往平顺迎接。
  黄克诚知道,近一个时期以来,国民党不断进犯抗日根据地,制造反共磨擦。他生怕彭德怀有所闪失,因而亲自去迎接。这时,蒋介石正调集十几万军队进犯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
  军情紧急,两人相见,还来不及叙旧,黄克诚就向彭德怀汇报了国民党军队向三四四旅及太南区“磨擦”进攻的情况,他还告诉彭德怀,国民党顽军石友三、朱怀冰等部反共最为卖力,妄图袭击八路军总部。
  两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来到了三四四旅旅部。
  刚到旅部,彭德怀反“磨擦”方案已经成竹在胸,部署所部七个旅准备反“磨擦”战役,调动部队先打朱怀冰部。
  坚定果断,说干就干,彭老总还是这种脾气,黄克诚心想。不过,国民党军队已经与八路军建立了统战关系,这个仗有必要打,又是个大仗,非同小可,应该慎重从事。
  想到这里,黄克诚对彭德怀说道:“老总,这么大的事,你不先请示延安就动手,怎么能呢?”
  彭德怀看了黄克诚一眼,半晌无语,若有所思。对于这位耿直敢于直言的老部下,彭德怀还是很赏识与敬佩的。黄克诚一心为党,一心为公,从不轻易苟同,放弃自己的正确立场,甚至面临个人危难,也不畏惧。黄克诚的建议让彭德怀陷入沉思。
  “让我再考虑考虑。”彭德怀向黄克诚说。
  不一会儿,彭德怀打定了主意:“克诚,时间紧迫,请示中央已经来不及了。先打再说。”
  于是,彭德怀一面报告延安,一面指挥调动部队迎击磨擦进犯之敌。
  反磨擦战役很快打了起来。
  黄克诚率三四四旅在林县回击迸犯的国民党军队,一举活捉了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
  为了不与国民党闹僵,尽可能保持统战关系,黄克诚下令放了鹿钟麟回去。
  这样,第一次反共高潮很快被击退了。
  平顺县西沟村,八路军第二纵队机关驻地。
  第二纵队司令员左权、政委黄克诚运筹帷幄,指挥太南、豫北的八路军进行反顽战斗。
  不久前,三四四旅奉命扩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统一指挥活动于太南地区的三四四旅、晋豫支队、独立游击队、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河北民军第四团、冀鲁豫支队等。
  本来,八路军总部有意任命黄克诚为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但是,黄克诚本着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为自己体质弱,又是高度近视,自身条件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是不方便的;同时,黄克诚认为,自己性格偏于谨慎,在选择战机时,对可能造成较大牺牲的作战行动,有时不够果断,这对于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员指挥大兵团作战,是十分不利的。基于以上考虑,黄克诚向总部提出请求:另行考虑纵队司令员人选,我只适宜政委一职。
  于是,总部任命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兼任第二纵队司令员。
  第二纵队刚刚组建起来,国民党集中陈诚的第十四军、范汉杰的二十七军、庞炳勋的四十军、孙殿英的新五军等部进逼八路军二纵队周围。
  左权统一指挥一二九师和二纵队,准备痛击顽军,挫败国民党军队的军事进攻。
  顽军此次吸取了朱怀冰等部被歼的教训,采用修筑堡垒,小心翼翼,渐次推进的战术,集结兵力,向八路军逼进。
  黄克诚分析了敌情后,认为敌人采用的战术不利于我军相机吃掉一部,而且敌军兵力庞大,我军与之对抗十多天,并未抓住合适战机,这样持久对抗下去,于我军甚为不利,不能与敌展开决战态势。
  于是,黄克诚向左权、彭德怀建议,将晋城、高平经陵川到林县的一条大道让开,避与我决战之敌主力,将我军主力分散活动。
  黄克诚的建议得到批准,二纵队遂分散转移他处活动。
  随着二纵队不断发展壮大,部队统一整编成了四个旅,除三四四旅外,又新编第一、第二、第三旅。
  黄克诚遂向总部建议任命六八七团团长田守尧为三四四旅副旅长,由何振亚接任团长。
  谁曾想,何振亚奉命去收编土匪武装未果,害怕上级责备,竟然不辞而别,跑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去了。
  西安方面打来电报,令黄克诚吃了一惊。
  但黄克诚立即慎重回电,何振亚离开部队纯粹出于误会,虽然有错误,但并不是叛逃投敌,因而可以考虑送他去延安学习。这时,左权奉命调回八路军总部,不再兼任二纵队司令员,所遗职务由杨得志代理。
  1940年4月,八路军二纵队接到总部命令,离开太南区,开赴冀鲁豫。
  黄克诚遂将新一旅留下坚持斗争,率领三四四旅和纵队直属队,跨过平汉路,进入平原地区,准备与新二、新三旅会合。永年县辛寨,一个平原小村庄。黄克诚率纵队机关和直属队来到这里时,已经是夜半时分,遂下令宿营休息。
  但是黄克诚忽略了一点,这里是平原地区,交通方便,消息相对比太南山区要灵通一些。
  驻守永年县城的日军侦知黄克诚率领的部队不是主力部队后,立即在清晨出动,向辛寨发起进攻。
  黄克诚率领队伍与敌人展开激战。
  纵队机关和直属队人数不多,但是大家依托村落房屋围墙,与敌人周旋、战斗。因而敌人攻人村寨将八路军消灭的企图未能得逞。
  双方激战一天,战至傍晚,日军突然向村内施放毒瓦斯,毒气顺风直钻人们的鼻孔。
  黄克诚与干部战士们碎不及防,当即有不少人中毒昏迷过去。
  黄克诚暗叫一声不好,眼前一黑,也昏倒在地。其余的同志赶紧从腰间拽出毛巾,围住面部,以防中毒,然后迅速抢救中毒战友,同时继续坚持抗击敌人的进攻。夜幕低垂,日军的冲锋又一次被击退了。
  黄克诚被抢救醒来后,继续指挥部队,时刻准备迎击敌人新的冲锋。
  日军付出一定伤亡后,害怕八路军有增援部队赶来,便抬起日军尸体,撤回永年县城。
  黄克诚趁机率部离开辛寨,一气奔走一百多里,然后渡过卫河,进入冀鲁豫支队活动地区,这才停下来休息。辛寨一仗,是二纵队从山区来到平原后的第一仗,虽然二纵队没有平原作战经验,险些吃了大亏,但是双方互有伤亡,打了个平手。最为关键的是,黄克诚从中汲取了有益的经验教训。来到冀鲁豫地区后,黄克诚与早在这一带活动的杨得志汇合,然后根据总部指示,组建了冀鲁豫军区军政委员会。
  黄克诚兼任了军区司令员和军政委员会书记,开始领导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武装斗争。
  冀鲁豫边地区,位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处,东临南阳湖,西至平汉路,北起漳河,南达陇海路,共有二十余县。
  这里地处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黄河自西南斜穿东北,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是连接太行、鲁西、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交通中枢,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八路军、国民党顽军、日军争夺的要地。
  二纵队来到这里以前,杨得志曾率三四四旅一部先行进入这一地区,组建了冀鲁豫支队,创建抗日根据地,取得了一定成绩。
  就在这时,国民党石友三部不断制造磨擦,积极反共,虽然连遭八路军打击,仍然集结主力于东明、荷泽一线,企图隔断八路军鲁西南与黄河以北根据地的联系。
  鉴于这种情况,黄克诚、杨得志经过商讨,决定以三个旅七个团的兵力讨伐石友三部,恢复鲁西南根据地。
  5月15日,二纵队各部队徒涉黄河,向石友三部发起全面进攻。
  仅用两天时间,歼灭顽军两千多人,俘五百多人,给予石友三部以沉重打击,基本上肃清了冀鲁豫边区国民党反共顽固势力。
  冀鲁豫边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南北纵横三百多里,东西一百六十多里,拥有八个抗日民主县政权和十个区政权的抗日根据地。
  第八章 保华中杀敌寇 文武好身手
  1940年6月初,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微风和煦,金黄色的麦浪翻滚。大地万物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
  黄克诚反剪双手,在屋里来回踱步,若有所思,无暇欣赏窗外的好景致。
  三四四旅整编为八路军二纵队,并跨越平汉路,进入冀鲁豫边区,是毛泽东与八路军总部战略部署的一部分。黄克诚心里十分清楚。
  早在3月间,毛泽东并中央给八路军总部与彭德怀发来一个战略性的电报指示,认为目前斗争重心应移至淮河流域,因为蒋介石已经注意到该地区,派遣军队企图切断八路军与江南新四军的联系,如果我军将来出路实在中原,此时不争,将来更难了。所以,在电报中,毛泽东指示彭德怀,将三四四旅南调至陇海、淮海之间,协助彭雪枫部创立根据地,并策应新四军,将来再调一部深入苏北,使八路军新四军打成一片。
  于是,八路军第二纵队迅速组建起来。
  4月17日,中央向黄克诚电示: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共一万二千人,由太行出发,在冀鲁豫边界设法消灭石友三部后,准备随时调往陇海路南,配合彭雪枫部行动。来到冀鲁豫约有半月,毛泽东、王稼祥代表中央向黄克诚电示:蒋介石亦有停止军事冲突与我谈判条件,欲把我八路军、新四军统统纳入黄河以北,划定黄河以北为我两军防区之企图。但第一,华北敌占领区日益扩大,我之斗争日益艰苦,不入华中不能生存。第二,在可能全国性的突变时,我军决不能限死黄河以北不入中原,故华中是我最重要的生命线。第三,此次蒋令韩德勤、李品仙、李宗仁、卫立煌及所有鄂、豫、皖、苏各军向我新四军进攻,衅自彼开,故我仍应乘此机,派必要军力南下,黄(克诚)
  率三四四旅在现地休整,并与胡服、雪枫取得电台联络后,应遵朱彭②令开入淮河北岸。胡服已先至该地等候。该旅到达后,即听胡意见布置兵力部署工作。彭吴③支队亦听胡服。(黄)克诚意见向苏北出动,从徐州附近逐步南进,先占盐城、宝应以北各县,三四四旅与彭吴支队南下,口号仍是救护新四军,配合友军抗日。……惟整个苏北、皖东、淮北为我必争之地。凡扬子江以北,淮南路以东,准河以北,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统须在一年以内造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责成三四四旅、彭吴支队、雪枫支队、罗戴④支队、陈毅之叶飞部,配合地方党委负其全责。凡军事行动统归二纵⑤及胡服同志指挥之。一切具体部署、政治口号、政权建设、发展计划及统一战线方针,统由胡服同志负责,会商(黄)克诚、雪枫考虑决定,报告朱彭及中央军委看完毛泽东代表中央发来的电文,黄克诚对毛泽东英明的战略决策极为赞叹。中央能够见微知著,预见全国政局将发生大的逆转,并作出了胡服、雪枫,即刘少奇、彭雪枫。
  应变战略部署,果断提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