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慌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12。梦魇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3。偏食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4。拔毛癖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5。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6。退缩行为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赖行为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8分离性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9。神经性尿频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20。神经性呕吐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1。性识别障碍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2。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1或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10岁左右的健康儿童,手掌是红润的,掌上1、2、3线清晰,十指皮肉相裹,关节不突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部位没有某一部位的特别隆起或者塌陷(手掌上的八卦部位分布见图)。但是,由于性的发育尚不成熟,所以,大鱼际往往高于小鱼际。同时拇指根部的褶纹呈锁链状,古人称之“孔目”状,掌上没有青筋暴露,如果孩子出现这些掌纹特征,表示这个孩子很健康。
■ 遗尿症
■ 依赖行为、分离性焦虑
■ 孤独症
■ 神经性呕吐
■ 神经性尿频
“儿童期”心理指导
此期特点是生长迅速,智力、体力大增。精神方面应对其和蔼、关怀,指导其明事理、辨善恶。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已经形成了心理疾病,就像上面所说的那些症状,那么,最好寻求心理医生调整,或者,由父母来担任孩子的心理医生,因为这些症状,仅仅靠药物,是难以解决的,我经常是要求身为父母者,从自己的养育方法上找出原因,先纠正“家教”环境。我发现在孩子儿童期处于一个“闹离婚”的家庭中,儿童逃学的心理障碍性疾病最多。由于父母的“战争”使得孩子从想逃离“战场”的心理转为逃离“学校”的行为,这种潜意识的“逃离”行为实际是对于父母常年“战争”状态的家庭的报复心理所致。当然,孩子没有什么学习“成绩”可言。“逃跑”使他产生一种“解脱”的快感。就像上瘾一样,那是因为他小时处于父母“战争”中,而因为年纪小,无法跑,现在,他终于可以跑了,而且这种跑,还会使父母“无奈”“痛苦”,就像小时他面临父母战争时的无奈痛苦一样,他从中得到报复的快感,所以,他就无法控制自己“逃学”,尽管他知道逃学不对,他还是选择继续“逃学”,这就是心理疾病已经形成了。如果你的孩子出现这种病,做父母的应该首先调整家庭的“环境”。
◎20岁左右“青春期”掌纹与心理
“青春期”性心理变化特征
步入青春期后的青少年,由于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亦是性意识萌发和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因而,在他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
1。好奇、好胜、片面的虚荣心理。
2。 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满心理。
3。 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4。 性神秘和性冲动心理。
5。 贬低自己的自卑心理。
6。 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
青春期是一个很敏感的成长阶段,青少年朋友应该注意调节和平衡这一时期的许多心理误区。我们应加强自身的社会文化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如果自己有什么不良心理,发现后就应该拿出勇气和毅力来克服和摆脱,力求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
20岁左右男女的掌纹特征'電子书下载…Tao shu ke'
20岁的人,身体内脏的发育基本成熟,这时手掌上的1、2、3线随着身体的发育变得深而且长,手掌色泽红白匀称。十指圆润有力,拇指根部的褶纹深长。由于性腺的成熟,体内出现性激素的正常分泌,所以大鱼际和小鱼际都相对比其他部位隆起,而且这两个鱼际的高度遥遥相对,八卦的各部位也开始丰满起来了。骨肉相裹而均匀。手掌上没有青筋显露的现象。这些表示是健康的年轻人。
■ 青春期少年逆反心理、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大人唱反调。
■ 青春期少年少部分会表现出严重厌学、社交障碍,离家出走等现象。尽管这些症状不属于严重的心理异常的范畴,如果不能迅速地走出这种心理误区,则有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 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产生劣等感,变得孤僻。
■ 易产生怨天尤人的不满情绪和缺乏自信感。
“青春期”性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肩负着养育孩子的重任,在性教育方面应做到以下调整:
■ 了解孩子在各个不同的成长阶段的性知识的渴望,大胆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有关性的问题,性启蒙教育很重要,家长大可不必遮遮掩掩,更不能轻描淡写或训斥打骂。家长往往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因此以身作则很重要。
■ 青春期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孩子知道处于青春期时身体上的变化,比如:女孩子的月经初潮,性器官的卫生与保健,第二性征的出现,以及女性成熟的特点,生育避孕等知识等等。男孩子知道身体的变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毛发开始发达,喉结的出现,声带明显变化,生殖器的卫生等等。
■ 给孩子买有关性知识方面的书籍,让孩子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孩子交谈有关困惑不解的问题。
■ 鼓励孩子正常交往异性朋友,有的家长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许和异性同学接触,这是错误的,依靠回避、拦堵只能给孩子激发探求未知的欲望,因为人的本性就有探索神秘的特性。只有正常和异性交往,建立正常的友谊,才能在与异性交往时有正常的心态,培养他们矜持理智的自制力。
■ 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避免孩子把“练爱”和恋爱相混淆,过早地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因而影响学业和前程。
◎30岁“而立之年”掌纹与心理
30岁人的心理变化
过了30岁生日以后,大多数女性开始不盼望过年,不想过生日,也害怕别人问年龄。女人对自己这种一天天长大、一年年变老的恐惧和抵制几乎是一致的,在现代白领女性中尤其如此。一位在外企工作了十年的张小姐,已经做到了中层职位,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拿着近万元的高薪。然而在优雅自重的外表下,藏着的是深深的忧虑:外企老板更注重效益,给她的工资可以聘用两个年轻的新人。在老板随时有可能炒掉她的今天,想出去另谋一份稳定的职业已不大可能,因为如今几乎所有的招聘广告都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
“年龄恐慌症”近年在中年白领女性中有弥漫的趋势。一位中年女作家写道:“中年就是发现第一根白发,赶快拔掉,第二天就钻出了十根,你正犹豫还要不要拔,仿佛就在一夜之间,一头乌发就被白雪点染。”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形容中年女性是“被约束的一代”———她们的角色游移在子女与父母、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狭缝中,承受着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因而面临着的是“角色危机”与“健康危机”。女人过中年,经历了成长、升学、择业、婚嫁、生育等关隘,抬眼望去,前途依然布满坎坷与艰难,不可预测的外界变迁,诸如跳槽转行、下岗失业、婚姻红灯……无情的竞争,像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使中年人匆忙的节奏始终像绷紧了发条的钟表。生活节奏一天天加快,工作压力一天天加重,而自己的身体机能却在一天天衰退,这就是很多中年人所面对的生存状态,厌倦甚至厌世使不少中年女性心理失衡。
美国加州大学的赫伯格教授研究发现,进入中年期的男性容易产生一种与更年期病症不完全相同的综合征。其特征是性格和心理发生突变,感到焦躁不安,郁郁寡欢,缺乏决断,而自己却否认有任何毛病。这就是“灰色”心理病。
这一特殊病症主要起因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在生理上,人从童年、少年、青年到壮年,一直是在成长中度过的,因而有一种“永无止境”的感觉,进入中年后,成长由缓慢变为停止,甚至出现衰退。即使身体没有毛病,通过一些小的变化,也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感,无论工作、学习、生活都是。20多岁走进社会,一切都是新鲜的,做事生气勃勃,一二十年后,熟悉的工作、缺少变化的生活环境,容易使人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另一阴影是迟暮感,中年时期蓦然回首,人生几何,思来想去,不免惆怅。
30岁人的掌纹特征
30岁的人手掌和掌纹较10岁、20岁的
掌纹相比,手部显得更加有力度,八卦各丘的平稳对称更加明显,十指的指节褶纹色泽开始变深,1、2、3线更加清晰而深长,但是由于30岁的人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增加,使得手掌上开始出现由于微循环不畅导致的红白色斑点,特别是拇指根部的褶纹开始出现断裂、分支的现象,拇指的根部关节开始变大、隆起。由于接触社会所产生的精神压力,现在的很多人刚进入30岁的中年阶段,手掌的掌纹上,就过早地出现青斑,这表示微循环出现不畅。其实已经开始有心血管疾病的前兆了,而很多人还仗着年轻力壮,继续喝酒、吃肉、快乐无比,殊不知,疾病开始降临了。
这一时期的男女因面临多方面的抉择,如:婚姻、事业、是否做准爸爸准妈妈等,就会出现以下一些心理变化:
■ 恐惧
■ 焦躁不安、郁郁寡欢
■ 缺乏决断
30岁人的调理
此期为人智力、体力的顶峰阶段,达到肌肉隆盛、筋骨劲强、精力充沛的最佳时期,但也是自顶峰回落、开始走向衰老的时期。常由于自恃盛年,饮食劳逸皆失节制,当时不觉,实际体质已损,迈入暮年后迅速衰老,故而此阶段的养生重在保持和谐适度,虽精力盛壮但不做竭力之事,不任彻夜之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节欲保精,把体力、精力保持在旺盛的水平,可延长青春、延缓衰老。特别是在而立之年,建立起“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
◎40岁“不惑之年”掌纹与心理
40岁人的健康心理变化
“中年危机”对老百姓而言并不陌生,而今,一项研究更具体地提出,人在44岁时最容易抑郁。
据英国华威大学的安德鲁?奥斯瓦尔德教授与美国达特茅思学院的大卫?布兰奇弗劳尔教授,在对80个国家200万人的抑郁感与幸福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全球大部分国家,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沿着一条U形曲线发展的,即童年和老年时期比较快乐,44岁左右时情绪最为低落、烦恼最多。
奥斯瓦尔德教授还指出,虽然目前研究人员还并不清楚为什么中年人会如此不开心,但研究证实抑郁问题似乎与性别、婚姻状况、经济状况以及是否有子女等因素无关。奥斯瓦尔德教授推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年往往是人们必须接受现实,承认自己年轻时的一些理想可能永远不会实现的时候;另一个可能是人们往往在中年开始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脆弱。
人到中年,处于神经——内分泌的动荡时期,也是“多事之秋”。特别是此时的中年女性,将面临着退休等实际问题,生活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面对心理压力,诸事劳形,万事累心,身心负担极重,难于摄养,以致未老先衰,肩头的社会责任、工作的得意与失意、升迁、贬降,成功与失败,让中年人不胜压力。人到中年,常有家庭不幸,人事纷争,如家庭中的生老病死、婚嫁丧娶令人忧恐苦怒,人际间结怨之积虑郁怒等,往往都会引起中年人的心理波澜。人到中年,经历已多,处境不同,常有挫折、起伏,如始乐后苦、常贵脱势、常贵后贱、常富后贫等,都会妨碍身心健康,重者可致精神内伤,身心败亡。
40岁人的掌纹特征
40岁的人手掌开始出现老化的改变,首先是掌色上的变化,手掌不再均匀的红润,而是根据40岁以前所患过的疾病,在相对的脏腑对应区出现青暗或者苍白的斑点。八卦的各个丘高低不等,有的过度隆起,有的塌陷,其中以震位的变化最大(震位主脾胃的功能,说明首先退化衰老的是脾胃的消化功能)。掌上青筋出现,拇指根部的褶纹变化也很多,往往伴有青筋。1、2、3条主线上多有6线切过。可是,在40岁以后,很多人还是继续沉湎在喝酒、吃肉、快乐无比中,全然不知,生命之车在喝酒吃肉的快乐中,正在加大马力地驶向衰老。
■ 找不到自我的自卑感
■ 依赖性
40岁人的减压方法
■ 增强自信,体会自身的价值感。
■ 转移注意力,从关注别人到关注自己,并吸引家人的欣赏。
■ 使心理达到平衡,不再有弱势感。
中年,是事业人生的顶峰,也是为老年转型做准备的时代,这时建立“顺乎自然”的心态,“淡泊明志”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四十不惑”,其“不惑”就是指不被世事诱惑、迷惑、感惑。自己要知道自己准备怎样过一生,而不是随时处于“心跳”状态了。这时最容易出现的心理疾病往往是因为所求不遂而导致的,所求不遂就别求,可是有人就要求得不到的东西,得不到的情感,得不到的金钱,得不到的地位,于是,他得到了“抑郁症”、“狂躁症”、“妄想症”等等心理疾病。
◎50岁“更年期”掌纹与心理
50岁“更年期”心理变化
更年期主要表现为人的内分泌功能减退或失调,最突出的是性腺功能的变化。这一变化或轻或重会引起体内一系列平衡失调,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与精神活动状况的稳定性减弱,从而导致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对各种精神因素和躯体疾患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