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过西藏-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当我登上日土宗遗址的山巅,朝向西南方遥望,重峰叠椅之间,一径谷壑迤向烟云弥漫的不可见处,听陪同的日土人多吉说,沿这条山谷西行六十五公里,骑马一天半就到了拉达克边境小镇曲曲……的时候,我的心不禁一动。
  真就打算去浮光掠影,去道听途说了,心里就轻松:这意味着无须准备采访提纲,无须做记录——让我们自在地走进日土,赏心说目于无须考证的自然与传说,捎带了解一番日土的名胜吧。
  首先要拜访的是班公湖。
  进藏十几年间,不知多少次听到过它的名字,存心要看它,还有湖中鸟岛。
  从地图上看,没有比班公湖更为狭长的湖泊了。那一线蓝自日土延伸到(印占)克什米尔境内。它全长一百五十多公里,面积却不过三百四十六平方公里。平均宽度二——五公里,最宽处八公里,窄处呢,五十米;最窄口,五米。该湖东段和西段的一部分在中国境内长约百余公里。从卫星照片上观察,班公湖深嵌在高山之间的槽谷内,湖体狭长平直,槽谷往东延伸直达色林措湖盆——这一槽谷湖盆带东西长达千余公里,差不多横贯了藏北高原。
  据中科院所编《西藏地貌》称:西藏是我国湖泊最多的地区,湖泊总面积达二点四二万平方公里以上。其湖泊的区域分布很不均衡。藏北地区湖泊数量最多,五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多达三百零七个,湖泊面积达二点一四万平方公里。其面积、数量约占全西藏的百分之八十八。湖泊成为高原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考察认为,早在第三纪时期曾存在过古湖兴盛阶段,由于高原开始的强烈隆升,古湖消亡;古人类出现的第四纪时期,由于气候转暖,又曾出现过大水湖发育阶段;但高原加快了隆升速度,湖泊一直处于强烈退缩之中,色林措(亦称奇林湖)面积最大时曾达一万平方公里,现今仅有一千八百六十五平方公里。自然地质变迁使得泱泱大湖干涸,亦使河道雍塞成湖:玛旁雍措和拉昂措这一对孪生湖泊都曾是流入象泉河的外流湖泊,而后由于洪积或冰水堆积堵塞成内陆湖泊;班公湖原先是一条外流河,始于色林措,西流千余公里进入克什米尔与印度河上源相接,后注入海洋,终因地壳运动使河谷堵塞而成湖泊。
  “班公”已是名扬四方的该湖的正名了,地图上、报刊书籍上一概沿用此名。但知情的日土人不高兴听到这名字。他们不厌其烦地向外来人提醒和纠正:“班公”是印度语(大约是一方小草甸的意思),藏语称它为“措木昂拉仁波湖”,意思是“长的仙鸭湖”。这大约由于湖中鸟岛多有斑头雁居住,而当地人称斑头雁为“灰鸭”。
  日土人接着说,不是简单称谓,而是政治问题。因为印度一向声称对于该湖拥有领土权,中国人沿用印度湖名,岂非一种默认?现如今虽是和平时期,但六十年代初中印战争期间,日土也是一个战场,在日土县西侧就有双方的布雷区;眼下,中印双方沿班公湖都设有对峙的哨卡,因值非战时,都还友好罢了。上一年,我方的船翻了,有两个人漂到印占区的湖水中,被对方边民发现,进行抢救,治好了又送了回来。一九六二年中印开战时,印军就曾趁着夜色,深入我方防线内偷水——班公湖一个特别蹊跷处,就是同属一湖,水质不同。中国境内的湖水是淡水,到克什米尔境内不仅变成,而且发臭;不仅人畜不能饮用,连鱼也不见生长。
  中国境内的湖段鱼之多真是少见。一九八八年县里和某单位订了打鱼台同,打了一阵子鱼,五天就可以装满一台大东风车。后来由于有藏族群众提了意见,阿里行署得知此事,就下令制止,再不准在班公湖打鱼了。
  在日土就住了两天,有关日土的许多情况都是县办公室多吉主任和县法院嘎院长随意介绍的。其实县里干部是吃鱼的。但他们说,不让打鱼也是对的,不然可能遭报应。例如上一年,两条船在湖中打鱼,有条船上网住了一条遍体通红的鱼。疑是神鱼,讨论了许久,还是决定把红鱼放生了。突然一阵旋风凭空而来,两船陡然相撞,一只船翻啦,死了一个人。
  从藏北开始,我就习惯了逢湖便打听有关湖怪的传说,而且时常能碰上目击者。在日土人看来,班公湖里当然有神马、神牛、神羊,要说没有那才令人不解。一九六九年,曾有三个人居然还看到乌疆河入湖处有一条巨石般的大鱼堵在湖口,一时河水断流呢。另外,我方水上中队时常驱船在湖面巡视,但就是有一处地方不能靠近:本来天气晴好,一旦靠近立时狂风大作。
  嘎院长谈起一件有关湖怪的往事:一九七一年夏天,我和扎西伦布他们开着车去湖边。当时天气晴朗,但有微风,湖面也比较平静。我们忽然远远看见湖水下有一紫红色的足有几十米长的家伙,正顺风快速迎向我们。由于缺乏思想准备,我们都有些紧张。扎西伦布慌忙拔出枪,朝那家伙开了一枪,那家伙突然耸出水面比人还高,随即潜入水中不见了。驾驶员格桑欧珠说他当时看见那家伙中弹冒烟了。但我俩都没看见冒烟。说起那家伙,我们匆忙中就只看见是紫红色、很长,它的样子可就说不清啦。咳,当时要是带相机就好了!
  就这样,走遍了西藏,记下了无数有关湖怪传说及目击者的描述,由于未见哪怕一张照片,所以无法诉之于世。其实说句心里话,我是不怎么相信湖牛湖羊之类说法的。但我同时又认为湖底水族自成世界,千百万年间人们无法去水底去看个究竟,难说有什么奇奇怪怪的事物。有关神怪的说法,则出自藏族历来的自然观:凡人类社会所有的,水世界中也必定存在。不然有灵性的湖依靠什么生存呢?我当然不去说破这一层,以显示就我科学。
  不仅寻访湖怪传说的兴趣逐渐消失,而且由于多年来看多了藏北、藏南、藏东各具风采的湖泊,前不久又朝拜了第一神湖的玛旁雍措,“曾经沧海难为水”了,再看班公湖心境也就平平。弃车沿湖走了很久,由于夕阳曝晒,蚊虫又多,加之上一年此处住过打鱼者,丢弃的鱼内脏散发出不良气味很浓,就更不想久待。去湖中鸟岛,是没有可能了:湖畔停靠着一只船,但船桨不知给藏到哪里,陪同的多吉主任和杨成满山遍野也没找到,只得作罢。
  导演老孙在普兰时就曾向我详述班公湖鸟岛的拍摄情况。他们自备橡皮艇,登临班公湖中的三个鸟岛。他是在六月孵化季节赶了去的,最大的鸟岛主要是棕头鸥的领地。成年的棕头鸥率领小雏们游泳嬉戏,看见瞄准它们的摄像机,则成群地发动攻势,向从未见过的这个怪物袭击。据粗略估算,该岛上的棕头鸥不下万只。
  班公湖鸟岛是升平世界,没发现有动物界的天敌存在。岛上贼头贼脸的老鼠只偷窃鸟卵。只有人是唯一天敌。只要人不去打鸟和取卵,则湖中鸟族可望永保兴旺之势。
  班公湖畔是一片辽阔的还算丰美的草场,当年被格萨尔命名为“玛嘎”。至于“玛嘎”的意思,多吉说是“像酥油一样”,言其水草茂盛;县政协主席平措旺堆则说是“爱妈妈”:当格萨尔行至这片草滩,马走不动了。格萨尔对马说,“玛嘎!”是说草滩是马的母亲。
  与阿里南部农区不同,日土又出现了格萨尔的传说。因为只有牧区才格外眷恋并乐于传扬格萨尔的英雄业绩。
  日土宗遗址也是一著名的旅游点。曾是一庞大的建筑群,依山而建,形制颇似拉萨的布达拉宫。这是西藏建筑特色之一。凡政府机构和寺庙皆高高在上,主要是象征权威,如同汉地所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壮不丽无以显王威。”也易于防守,大概还离有古老宗教中的接近上天之意。但如今这一建筑群断壁残垣,只修复了山顶寺庙的经堂部分。山上是密集的居民,山周遭是名为“雅”的大平坝子,其实“雅”本就是大平坝之意。站在山顶尽可以极目远眺,由于远处岩石山的环绕,大平坝形成有利于农田牧场的小气候,农田间多有小水泊,成为当年的日土小王国的粮仓。这个宗遗址,或许就是当年吉德尼玛衮后裔的王宫也未可知。
  登山的路我们走了很久。因为多吉主任要尽可能多地讲说日土情况。由于时间紧迫,我不可能系统全面地询问,只打听日土有哪些独特之处。作为家乡即是日土的多吉自然乐意回答这一类问题。
  日土,就是“牛角上的房子”。阿里的好地方,除去扎达、普兰,就数日土啦。你们看,这叫“六棱青梨”——就在路边的青稞田里站下,端详起青梨穗,唔,真是六行排列,我们都很惊喜。多吉主任很自豪地说,这六棱青稞呵,是丰收品种,最早是在陀林寺发现一小袋子种子,是从天而降的。只有日土种这种青稞,现在已引人扎达。所以那袋青稞种有几千年了说不清。
  (回拉萨后我专门请教过农科所的种质资源专家,方知六棱青稞与二棱、四棱、多棱青稞一样,是遍及全藏的传统作物品种。)
  多吉主任继续说,全世界只有日土才有金丝野牦牛。顾名思义,这种牦牛正是遍披金色毛发,遍体金光灿灿。由于稀少,一般难以凑成群,最多时不会超过十头的。通常三几只混在野牦牛群中,只有一头混在了则乡家牦牛群中,只要见人便迅速逃逸。金丝野牦牛近年间才被有关部门得知,并已拟就在该地成立自然保护区的动议。那儿地处藏北高原深处无人区,一个似乎叫作可可西里的地方,一大片荒漠草甸地带,并矗立着一座冰山。
  日土的名优特产是山羊绒,年产约十万斤。日土山羊的特点是个儿大,羊绒长,质量高。每只山羊可抓绒零点四斤。以前出口拉达克,加工成“开司米”世界驰名。上一年日本点名就要日土的山羊绒,当年产的八万多斤只抽查了七包,就放心地全给拿走啦。
  从前给藏政府支差淘金,热邦区一带砂金最多,现在那儿坑坑洼洼像地道战一样。去年县上和青海订了合同,青海来人淘金了。加冈一带有当年英国人发现的房子大的水晶石,带也带不走,不知给藏到哪里去了……
  气喘吁吁地登上山顶,迈进日土寺大门,突然从一面牛毛幕帐后面跳下一人,用汉语大喝一声:“你好!”此人小个,面黑如漆,只有眼睛格外的亮。穿一件不见本色生铁一样的长袍。“洛桑三杰!”韩兴刚反应热烈。他们早就相熟。
  洛桑三杰就邀我们一群到他的僧舍喝茶。他二十八岁,一九八八年十月来寺之前是个牧羊人,曾读过书,会说些汉话。我们就问他,放羊和念经,哪个职业好呢?他回答:没本事的话,放羊和当僧人都一样;有本事的话,这地方可以永远住下去。
  洛桑三杰很乐意与我们攀谈。他说前几天(西藏电视台)那群拍电视的来了,问寺里供的什么佛,他居然用汉语回答:外面红彤彤,里面红彤彤,一切全都红彤彤。他还说母亲想让他还俗回家,他也想回家了。
  多吉对日土寺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在县上分管宗教方面的事务。本寺新修的玛尼拉康是他亲自筹办的,去年九月二十一日动工。当月二十九日就竣工了。室内大经简直径一米多,经筒的铜皮是从拉萨运来的,铸满经文,号称“十万经书”。多吉说,日土寺原有僧人一百一十五人,大多出境了。出去的僧人在列城“觉朗木”地方建了一座和日土寺一样风格的寺庙。现在日土寺只有洛桑丹巴、洛桑群增、洛桑三杰三个人,忙得顾不过来,因为这一带百姓的婚丧活动都要请他们去念经。说到这里,多吉主任很不满意地盯住小个子僧人说,洛桑三杰这人非常聪明,是我把他招收来的。但他现在表现不好,不好好念经,爱喝酒,白酒、红酒、青稞酒。百姓们有反映。我准备跟他谈谈话,他要是能转变的话就继续发工资,不然就让他回家,反正他的地和牲畜都没收回。
  洛桑三杰听懂了这番话,仍是嬉皮笑脸,无所谓的样子。
  我们就去玛尼拉康,转了大经筒。这个神殿里摆放着很多石板佛像,韩兴刚得意地说,这些石板雕是他在满山丢弃的石堆里精选出来,摆在这儿供人瞻仰朝拜的。果然有几幅好作品可拍。但韩示意须经多吉主任许可。提出请示,多吉沉吟片刻,指令我只能拍一张。
  才要尾随人们跨进密宗室,多吉主任又及时地制止了南希和我:此处女人免进。只好在院中等候。男士们从另一门鱼贯而出,安慰我们说,其实里面也没有什么。
  各地特色,实际上是相比较而言,卓尔殊异或同中之异。去一陌生地方,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寻求特色。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带了比较的眼光。请日土人讲日土特色,他可以如数家珍地讲来讲去,但往往在主要之点浑然不觉:他缺乏在大背景下的总体概括比较。
  依我这外来人的眼光,虽然仅只两天,已经强烈地感觉到了作为边缘结合部这一日土最大特色。日土正处在地理环境和精神世界的边缘结合部,地处地域、民族、宗教、国界等各种意义上的边缘。以西以北,不仅是异国异民族之邦,同时也是异教领地,是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
  各文化板块之间并非径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光谱过渡。地处西藏西极的阿里已就有了这种特点,日土的过渡色尤其典型。日土人讲起本县的神山故事,就有些漫不经心,全不似那曲地区各县对于神山的谦恭和热忱。日土一般人甚至说不分明,只依稀知道县城东南的雪山是蒙古人的神山,山神朗堆嘎布,也是蒙古的神。当年蒙古兵进军日土时,说是日土宗有蒙古屠夫的营堡,就把这座山当作了神山。
  新疆人沿新藏公路长驱直入,日土就成为必经之路。新疆的“吃”文化首当其冲地渗入这一地区。我们所住的县招待所近旁,就是一家新疆人开的饭馆。我们最喜欢吃的是羊肉抓饭,黄灿灿的,油汪汪的,香气喷鼻,回到拉萨以后还时常念叨起,日土县藏汉族干部们欣然接受了这味食品并在阿里率先实践,做的一样的黄灿灿、油汪汪。正当季节,新疆来的大西瓜、白兰瓜、哈密瓜、紫红碧绿的葡萄成筐论堆。短音节,硬邦邦的新疆话充耳可闻。他们的汉话一般都说不好,而他们与当地人交往唯一可用的就是汉话。当然,日土人谁都会说一些简单的新疆话,这也是其它藏区所没有的。
  康巴人的经商势力也伸进日土,出于好斗的性格,在日土也是大惹麻烦。就在前些天,又和当地百姓发生了冲突以至于惊官动府。起因是一群康巴人去一百姓家偷柴烧,被主人发现。康巴人居然拔出刀来作刺杀状,当地百姓出于防卫,捅伤了两个康巴人。是夜,为了报复,烧了这户人家的帐篷。这件事是法院嘎院长讲的,当时他正在处理此事。明知是康巴人纵的火,由于没拿到真凭实据,很难发落。总之,康巴人所到之处,百姓们都格外警惕。我们总是听到,也总是谈到康巴人的种种“劣迹”,最终结果是:我很想做个康巴女人了。
  数十年间来日土工作的汉族干部不在少数,直接间接地带来汉地生活方式的影响。而日土人则格外开通洒脱,为我所用,来者不拒。汉式饭菜都很拿手,这一点又与他处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的例子也很有趣,那是汉族被当地化的例证。
  如前所述,西藏有一种很古老的土著神灵曰“赞”,是地方保护神,与佛教诸神和其它上著神灵素无瓜葛。由当地王侯、英雄或具大悲愤之人死后变化而来。由于夙愿未偿,它的灵魂既不升天也不入地,而是留在原处护佑该部落、村社的生灵,专设一处祭坛,村民敬畏供奉。因该保护神既可致福,亦可为祸患,而且它只对人生前有意义,不能超度灵魂的。以前听说阿里的张师傅死于新藏公路,他的灵魂在翻车处徘徊不肯投生,就成了该地的“赞”。凡有车驰过此地,同行们总要高呼“张师傅——”方得安然通过。这次来阿里,存了心要打听此事。难得得很,在西藏居然有传闻被证实的事情。韩兴刚和杨成两个连连点头称是,确实有个著名的张师傅,确实翻车死了,但却在新藏公路新疆段一个著名的大坂上而非西藏境内。类似张师傅的事迹,狮泉河——日土之间的新藏公路一段,真真正正有一位汉族驾驶员作了保护神。那地段紧挨一座怪石嶙峋的小山,另一面是小块平地,平地正中是玛尼堆,干树权上挂满哈达和经幡,过往车辆皆按顺时针方向转一圈祈祷朝拜。我们来日土时,正巧狮泉河一台敞篷大车满载一车藏族少男少女也在转经,他们是结束暑假返内地上学的中学生们。杨成说,此处是全西藏(也是全国、全世界)唯一的拿汽车转经的地方。某一年,一位汉族驾驶员在这儿翻车死了,后来就发现这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