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秘史-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父亲对自己选择的道路一向不看好,但作为自己事业上最大的支持者,父亲一直对自己都尽可能地给予帮助。自己起兵以来,父亲整天担惊受怕,不敢待在谯县,远避琅邪国,如今又命丧他乡,说起来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由于曹家没有一个人能够活着回来,应劭又不知去向,对于整个事件的经过,曹操不是很清楚。但曹操不用太多思考,就得出结论:这件事只有一个人能做,也只有一个人敢做,那就是陶谦。
  陶谦,我要让你血债血偿!
  曹操迅速调整了计划,命令部队停止休整,全部进入战备状态。他要亲自领兵杀往徐州,找陶谦报仇雪恨!
  【三、展开复仇行动】
  曹操的复仇行动还未及展开,陶谦那边反倒先动起了手。
  陶谦率先向兖州发起进攻,时间大约是初平四年(193年)的夏天。在此之前,陶谦这边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需要交待一下。
  一件事是,陶谦此时已被长安的“三人小组”正式任命为徐州牧,此前他一直担任的职务是徐州刺史。
  大约在曹操派王比出使长安的前后,陶谦也派人到长安进贡,他派的人叫赵昱,是当地的名士。当时陶谦手下有几个名人,除了赵昱以外,还有王朗、张昭等。王朗字景兴,是前太尉杨赐的学生,算起来跟灵帝刘宏和前大将军何进还是师兄弟,他跟赵昱共同劝陶谦通使长安,陶谦接受了建议,派赵昱到长安。
  与曹操的情况不一样,陶谦的特使在长安受到欢迎,这是因为陶谦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刺史,而曹操的兖州牧则查无出处。最后,朝廷拜陶谦为安东将军,由徐州刺史升格为徐州牧。同时任命赵昱为广陵郡太守,任命王朗为会稽郡太守。王朗就是这时候离开陶谦到江南上任的。另一件事是陶谦与黄巾余部阙宣联合,势力大增。
  根据《后汉书·五行志》的记载,这一年夏天中原及华北地区出现了罕见的自然现象:正值炎夏,却刮起了寒风,像冬天一样。
  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鼓励了想造反或者正在造反的人,在他们看来这是天亡刘汉的又一明证。徐州刺史部下邳国一带有个叫阙宣的人领头造反,响应的人很多,当他看到上天也出来惩戒当权者时,于是不再客气,自称天子,与长安的献帝分庭抗礼。当时敢造反不算什么本事,但敢于自称天子那绝对是勇气可嘉。
  刚刚被朝廷任命为徐州牧的陶谦不仅不率兵讨伐,反而跟阙宣联合起来,势力进一步增强。陶谦一方面派人跑到长安向天子宣誓效忠,一方面与自称天子的人称兄道弟,这位仁兄的务实主义作风实在可以。
  但是后世也有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比如司马光,他不相信身为徐州牧的陶谦真的会和造反分子公然搅到一块儿,因为这种行为跟直接造反没有什么两样。持这种看法的还有黎东方先生,他认为不仅曹嵩被杀与陶谦无关,而且和阙宣联合这样的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这代表了一种很流行的看法,在许多人眼里陶谦是个谦谦君子,而非小人。
  但是,如果结合陶谦早年在西北前线时就流露出来的独特个性来看,说他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温和的长者似乎有点不可能,陶谦到徐州后亲信小人,打压正直之士,玩弄手腕,大搞两面派,一桩桩事件都有记录,关键时刻与阙宣这样的实力派结合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得到徐州牧的头衔,联合阙宣,如果把这两件事合在一起看,此时的陶谦既提高了名分,又增强了实力,正是事业的上升期。他未必会把曹操放在眼里,如果陶谦早就有挑战曹操的想法,有意策划曹嵩被杀事件,也有这样的可能。
  有意策划也罢,被误会也罢,眼下与曹操的一战已是难以避免。陶谦与阙宣组成联军,率先向兖州发起了进攻。
  他们进攻的方向不是曹操正面的陈留郡、济阴郡,而是右翼的泰山郡、任城国等地。泰山郡太守应劭已弃官逃往袁绍那里,曹军在这里的防守相对薄弱,任城国以及泰山郡的很多地方被陶谦占领。
  面对敌人先发制人的进攻,曹操决定兵分三路:一路由夏侯统领留守兖州,重点是鄄城、濮阳、定陶、东武阳等战略要地,荀、程昱留下协助他;一路由曹仁率领,由东郡的北部进入东平国、任城国,进而到泰山郡进攻那里的徐州军;一路由曹操亲自率领,由济阴郡南下,进入已为陶谦所控制的豫州刺史部沛国的北部,进而攻击徐州刺史部的彭城国(治所在今江苏徐州一带)、下邳国(治所在今江苏邳县一带)等地,直捣陶谦的大本营郯县(今江苏郯城)。
  总体来说,就是以偏师对抗陶谦的主力,而将主力向敌人之侧冀发起进攻,对于已失去先发优势的曹军来说,这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
  这是一场无法预料结局的战争,曹操离开鄄城前告诉夫人卞氏说,如果自己回不来了,就让卞氏领孩子们前往陈留郡投奔张邈(我若不还,往依孟卓)。
  战事从这年秋天拉开,曹军一路顺风,势如破竹。曹操亲自率领的这路一口气拿下兖州境内十几座被陶谦占领的城池,直逼徐州境内的战略要地彭城,逼着陶谦从右路撤军,亲自率军来战,双方在彭城进行了激战。
  古代九州里就有徐州,徐州也被称为彭城。彭城是座古城,城池四周虽然被大小不等的丘陵、高地所环绕,但交通却十分发达。东汉有一条起自洛阳的东方大道,其基本走向前半段约沿着现在的陇海铁路,后半段约沿着现在的京沪铁路,彭城就是这条大道上的交通枢纽。
  彭城周边还有泗水、水在此交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大兵团交战的理想战场。四百年前,刘邦和项羽曾在此有一场大战,结果刘邦大败,项羽险些把刘邦生擒。曹操与陶谦的彭城之战没有楚汉战争时打得那么惨烈,战事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曹军大胜,陶谦所部有近万人被杀,陶谦撤军,向东退到郯县。
  对于这场大战,《三国志·武帝纪》里只有十六个字:“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同书的《陶谦传》与此大体相同,只是多了十个字:“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后面这一句翻译过来,大意是:被杀死的接近上万人,尸体阻塞河道,使泗水都要断流了。
  早期的正史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就只有这二十多个字。可是后来,不知道哪位仁兄把“万数”有意或者无意地改为了“数万”,事情就有点不一样了。到了司马光的笔下,这件事已经演变成了下面的模样:
  “秋,曹操引兵击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保郯。初,京、洛遭董卓之乱,民流移东出,多依徐土,遇操至,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之不流……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一次活埋了几十万人,简直是骇人听闻!
  如果这件事真是曹操干的,我们一定把汉魏恶人榜第一名的帽子从董卓头上拽下来给曹操戴上,告他一个反人类罪!
  可惜,这不是真相。
  由于史料缺乏,还不太清楚这件事是如何从陈寿版演变到司马光版的。在较早一些的桓帝时期,彭城国全部人口不足五十万,当时全国人口是五千多万。经过黄巾起义、自然灾害、战争屠杀,到再晚一些时候,全国人口已锐减到一千多万,此时彭城国的人口想必也已大幅下降。
  曹操一边打仗,一边还得派人四处出击,把彭城国全国的老百姓都抓到一块儿,然后全部活埋?真的匪夷所思!
  曹操远途奔袭,此时用在彭城的士兵人数充其量也就二三万。攻破彭城后,曹操下令大家先不要打扫战场,也不忙追击敌人,而是干一件更重要的事:每个人分配十多个敌占区抓来的士兵和老百姓,把他们领到泗水河谷里活埋了,干不完活不给吃饭!
  即使被抓来的人已有人提前帮忙捆好、绑牢,即使将要被活埋的这些人愿意配合,完成这项任务所涉及的工程量也是巨大的。
  坑杀男女数十万口,规模堪比南京大屠杀,你能想象得出来吗?但由于司马光的权威,很少有人动脑筋细想,这样的说法在后世逐渐流行。
  不说这桩公案了,且说陶谦退保郯县。曹操继续追击,在郯县以东的武原与陶谦主力部队又进行了一场恶战,再次取得胜利,兵临郯县城下。从鄄城出发到郯县,直线距离已有上千里,曹军远道而来,虽然节节胜利,但自身消耗也很大,士卒减员,战斗力下降。对方已退无可退,拼命死守,曹军攻城不克。
  郯县难攻的原因还有一个:城里来了生力军。
  陶谦开始还信心满怀,原来想至少也能跟曹操拼一拼吧,但没想到自己的部队在曹军面前竟然如此不堪一击。眼看郯县危急,在曹军围上来之前,他赶紧派人向盟军公孙瓒求救。
  袁术被打跑后,陶谦如果再被消灭,公孙瓒对袁绍、曹操南北夹击的战略部署就要落空,所以对陶谦的求救他不能不管。公孙瓒命令距离徐州最近的田楷、刘备驰援郯县。
  田楷和刘备分别是公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和平原国相。刘备带着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率先到达,这时候他兵力还很有限,只有一千多人,再加上一些乌桓骑兵,以及数千难民,那阵势不像是来帮忙打架的,倒像是来吃大户的。
  但这些都是生力军。兖州军和徐州军已经打了几个月,双方都很疲惫了。郯县因为有刘备的加盟,防守力量明显增强,所以尽管曹洪、夏侯渊等人亲自督战,试图一举拿下郯县,但猛攻了几次,都没能攻下。
  长期围城是不现实的,这是敌占区,敌人的后援会越来越多,而自己队伍将面临后勤补给等方面的难题。曹操决定放弃攻城,回师兖州。
  郯县攻防战想必给曹操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从情报人员的嘴里他也许听到了刘备这个名字。在此之前,他对这个名字可能还比较陌生,但今后他的生命将与这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相知、相交也相斗,一直到死。
  在泰山郡方向,曹仁进展得也很顺利,打败了陶谦在那里的部队,收复了开县、华县、费县等地,将“曹统区”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任城国和泰山郡。
  过了年,在长安的献帝刘协下诏改年号为兴平。兴平元年(194年)春天,曹操结束了为期近半年的第一次远征徐州之战回师鄄城,陈留郡太守张邈亲自到州界迎接他们凯旋。想到半年前出征时生死未卜、曹操以家室相托付的情景,两位老战友不禁“垂泣相对”。
  【四、赤兔之奔】
  在董卓被杀、李等人控制朝廷后不久,刘表也派使者前往长安,向献帝表示忠心。像对待陶谦一样,长安的“三人小组”对于曾经被朝廷正式任命过的刘表也表示欢迎,刘表不仅升了一格,由刺史变为州牧,而且被同时加上了镇南将军的头衔,封为成武侯。
  没有跟关东联军搅和到一块,并且与袁术刀兵相见的刘表,被李等人寄予了厚望。
  刘表的使者来回都应该走武关道,这条沿着汉水南下的道路,在当年来说比今天还显得重要和热闹。刘表的使者在这条路上匆忙行走,也许会遇着一支数百人的马队,率领这支队伍的是在当时已天下闻名的飞将吕布。
  吕布从长安城杀出来,虽然狼狈不堪,但所幸把他最亲近的子弟兵一块儿带了出来,综合《英雄记》等书的记载,跟随吕布杀出重围的数百人里,有他手下的得力干将张辽、高顺、成廉、魏续、魏越、侯成、宋宪等人。
  这里对于吕布手下的这几个人也顺便介绍一下。张辽前面已经说过了,是资历堪与吕布相比的并州军将领,董卓死后依附于吕布。高顺是吕布手下的猛将,善长指挥骑兵作战,历来对他评价不错,因为他不仅能打,而且人品也好,不争功,不搞内斗,即使人家斗到他的头上,他也不记仇。吕布看他是难得的人才,也用他,但对他却不是很好,高顺并不在意,至死都忠心耿耿地跟着吕布。
  成廉后面这几个人的详细情况都不太清楚,反正都很能打,恐怕要想让吕布看得上,这是首要条件。但他们似乎不怎么团结,看来武人也相轻。魏续、魏越或许是兄弟,他们跟吕布好像有亲戚关系,吕布对他们是无条件地信任,每当他们与高顺闹别扭,吕布总是袒护他们。
  吕布领着这哥几个还有几百名骑兵顺着武关道到了南阳郡的治所宛县,见到了袁术。其后的情形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袁术隆重地接纳了吕布,但吕布却不好好待着,他自恃亲手杀了董卓,是袁家的恩人,所以一安顿下来就要这要那。要知道袁术此时被刘表逼迫得日子也不好过,对吕布自然不能有求必应。袁术稍有怠慢,吕布就放纵手下人去抢,结果二人的关系闹得很僵,吕布在南阳郡待不下去,就领着哥几个还有几百名骑兵走了。
  另一种说法是,袁术压根没有接纳他。袁术知道吕布这个人,在丁原手下杀了丁原投董卓,在董卓手下又杀了董卓,现在来投自己,莫非自己就是下一个丁原和董卓?袁术这个人一向很迷信,也经常神经兮兮的,有这些想法也难怪。袁术不接纳,吕布无奈,只好领着人另找出路。
  前一种说法来自《后汉书》,后一种说法来自《三国志》。但不管说法怎么不同,结果都差不多:吕布的南阳郡之行很失败,高兴而来,扫兴而走。
  其实,即使他不走,在南阳郡也待不长,因为没有多久,袁术自己也集齐大军前往豫州、兖州方向打曹操去了。
  离开袁术,吕布下一个去依靠的人是张杨。
  吕布和张杨是并州老乡,过去都在丁原手下做事,董卓把持洛阳朝政以后,张杨没有像吕布和张辽那样投靠董卓,而是率领自己招募来的几千人在黄河北岸的河东郡、河内郡一带发展。这一地区也是黑山军、白波军以及南匈奴的游击区。张杨跟他们结成了一个松散同盟,在袁绍和公孙瓒之间倾向于公孙瓒。
  吕布到河东郡见到了老同事张杨,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长安朝廷的“三人小组”对吕布恨之入骨,一直在通缉他。张杨的防区离长安最近,早已接到悬赏捉拿吕布的通告,他手下看到长安开出的赏金很高,就想把吕布杀了换赏钱。
  吕布听到风声,有点害怕,主动跟张杨说:“看在咱们是同乡的情谊上,我给你出个主意,杀了我未必划算,不如把我活着押到长安,可以得到更高的奖赏。”
  吕布这话像是老朋友之间在开玩笑,那时他哪有心思开玩笑的,不过是想试探张杨的态度。但张杨却把吕布的话真当成玩笑了,所以也回了句玩笑话:“我认为你说得很对。”刘震云在《故乡、面和花朵》里开篇第一句话是:“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玩笑开得太过分。”现在吕布的眼里就该有泪水了,那是因为张杨的玩笑开得太过分。
  吕布决定再跑,河东郡之行宣告失败。当然,还有一个说法,说张杨其实一直在保护吕布,在张杨的调停下,李等人也不再视吕布为仇人,他们封吕布为颖川郡太守。这个说法仅见于《英雄记》,不太靠谱,各家史书均未采纳,吕布也没有到颖川郡去上任。
  偌大个中原,难道就没有我的立足之地吗?吕布思来想去,只有投袁绍了。
  袁绍正与公孙瓒在冀州北部、幽州南部直至青州一线全面开战,公孙瓒虽然有界桥之战的惨败,但实力犹存,经常也压得袁绍喘不过气来。在这个时候,袁绍的左翼、也就是太行山一线又出了问题,黑山军首领张燕支持公孙瓒,袁绍派兵攻打张燕,却不见成效,袁军的一部分主力被牵制到这一线。
  袁绍也不大喜欢吕布,可见做人还要讲点口碑,牌子倒了什么都没了。吕布吸取在袁术那里的教训,不敢再耍大牌,只求袁绍接纳自己,给安排个出路,干什么活都行。
  袁绍看此人可利用,就派吕布带着他的人去打张燕。袁绍打张燕费劲,但吕布一出马情况就不一样,虽然人数处于劣势,但吕布连战连胜,把张燕打得很是吃不消。
  并非吕布比袁绍高明多少,而是情况有了变化。张燕的主力是一支数千人的骑兵,战斗力强,机动性也强。以步兵为主的袁绍曾创造过战胜精锐骑兵的战例,但那是在双方主力的对决中,给袁绍施展谋略留下了空间,现在张燕的策略是你来我走,你走我来,比谁跑得快,这样一来袁绍就没辙了。
  现在换选手了,你快,上来的人比你还快;你对地理熟悉,人家也都是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动起手来熟门熟路,一点儿都不吃亏。
  吕布跟手下的成廉、魏越等人,再挑了几十个身手好的,骑上快马,组成一个突击队,专门冲击敌人的核心区,一会儿闪电战,一会儿斩首行动,来如疾风,去如迅雷,无人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