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彭德怀传-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满18岁的彭得华,在生死线上已挣扎了10年,饱尝生活的辛酸,痛恨人世的不平,铸就了一副不安命的倔强性格。他将生命之根深植于旧中国苦难人民之中,并为解脱那无尽的苦难付出毕生的奋斗。
  第02章 湘军十二载
  彭得华离开西林围,去长沙投军,路遇骤雨。他躲进一个山洞,隐约听到洞里有滴水的声音。转身往里一看,水从岩缝一滴一滴地落下来,把一块坚硬的石板滴出一个小坑。他凝视着,若有所悟:外面的雨来得猛,收得也快;洞里的水,一点一滴,天长日久,果能穿石。穷人要找活路,也是这样的吧!
  1916年3月中旬,彭得华在湘军第二师三旅六团当了二等兵。他为自己取号石穿,想以滴水穿石的意志寻找穷苦人的活路。但是,路在哪里呢?实在模糊得很。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激烈动荡的年代。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夹攻下,被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政权。1916年元旦,袁世凯公然复辟帝制,做了83天的皇帝。
  袁世凯委任北洋军阀汤芗铭为湖南省都督兼省长。汤芗铭专横暴虐,对革命志士进行血腥屠杀。《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上记载:当时“陆军模范监狱已有人满之患,长沙通衢大道,执刑的号声,呜呜不绝”。湘人切齿痛恨北洋军。彭得华入伍时,正值湖南开展驱逐汤芗铭的活动。1916年6月,袁世凯暴死,汤芗铭遂被逐出湘。
  袁世凯死后,他培植的北洋军阀各派势力,割地称雄。各地区、各派系的大小军阀连年混战。地当南北要冲的湖南,成了南北军阀争夺的焦点和长期拉锯的战场。自1916年到1920年的5年间,湖南省督军(总司令)7易其人:由汤芗铭到刘仁熙、谭延辏В蕉瘸鋈危⒏盗甲簟⒄啪匆ⅰ⒄院闾琛>陆侵穑煺搅辏�75县几乎无一不受其害。
  继汤芗铭之后,北洋军阀祸湘,以张敬尧为最甚。他军纪废弛,纵兵劫掠、奸淫烧杀。对张敬尧的暴行,上海《民国日报》1920年1月19日曾有报道:“醴陵全城万家,烧毁殆尽,延及四乡,经旬始熄;株洲一镇,商户数百家,同遭浩劫;攸县黄土岭一役,被奸而死者,至女尸满山,杀人之多,动以数万。”、“人民流离转徙,死不能葬,生不能归。”彭得华看到:军阀纷争“一夕数惊,不可终日;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社会迅速破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和生活依据,投军阀部队当炮灰”,感到自己“也是其中之一”。①这一切使他失望,他对旧军队所抱的幻想渐渐破灭。
  彭得华在湘军反对北洋军阀傅良佐、张敬尧的作战中,勇敢矫捷,在行伍中任重耐劳,练文习武又都成绩优异,渐得营长袁植、连长周磐的赏识,送他到团训练队去学习军事、文化。两年中,他由二等兵升为一等兵、副班长、班长。1920年5、6月间,在驱逐张敬尧的战斗中,彭得华随队参加了宝庆、永丰、湘乡、临湘4次战斗。攻宝庆时,原排长负伤,彭得华代理排长,不久,正式任排长。
  其时,湘军中来了一批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在营、连充当见习军官。开始,他们朝气蓬勃,常向士兵讲述鸦片战争以来的国耻,宣传爱国思想,提倡富国强兵、实业救国等等。他们讲得慷慨激昂,有时痛哭流涕,这对来自乡村又生活在军队严密封锁中的彭得华影响很大。日久,彭得华发现他们随着地位的升高,什么爱国爱民、廉洁奉公,完全置于脑后,如何升官发财却成了闲谈的话题,这又使彭得华大失所望。
  在此期间,彭得华结识了营部文书兼团训练队语文教员黄公略。黄是湖南湘乡县人,原名汉魂,字家祀。少年好学,喜读兵书,对张良受书于圮上老人黄石公得以精通韬略,后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故事甚为喜爱,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黄公略,又自号石。彭得华把同班士兵李文彬介绍给黄公略。李是湖南宜章县人,高小毕业,品学兼优,因家境穷困弃学从军。3人志趣相投,同抱爱国热忱,遂成好友。李文彬写信告诉家里人说:“我要追求光明,扫除邪恶,已将文彬之名改为灿。”彭得华还结交了20多个学生和贫苦出身的士兵做朋友,同黄公略、李灿一起,相约“以救国救民为宗旨,不做坏事;不贪污腐化(包括不刮地皮,不讨小老婆),不扰民”。②1920年夏,彭得华与李灿、王绍南、张荣生、席洪全、祝昌松、魏本荣共7人秘密组织了“救贫会”。
  1921年7月间,湘军总司令赵恒惕为扩大地盘,联络四川军阀组织援鄂军,以援助“鄂省自治”为名,联合出兵湖北。8月间,败退长沙、湘阴一带。彭得华所在六团开往南县、华容县一带。彭得华被任为代理连长,率加强排驻华容县注滋口。③
  注滋口是一个小镇,河流成网,帆船四通,市面相当热闹。彭得华在此驻防约4个月,发生了两件使他终生难忘、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影响的事。
  军阀统治时期的湖南,军队每驻防一地,军队长官就是该地的太上皇。地方上的官、绅、商会、公教团体为了寻求保护,巩固地位,对驻地部队长官轮流宴请,每次都以歌妓陪酒。彭得华初任连长,有人来请,他也照例参加。在镇上的酒楼双喜堂,彭得华每次都看到一个叫月月红的姑娘,才十三四岁。出唱时,虽强作欢笑,却掩不住心中悲戚。一次,她忽对彭得华说:“你到这里一个多月了,还没有相好的女人,以前那些连长、排长谁没有十个八个的。你怎么不搞钱,又不找女人呢?”谈了几句,彭得华问她这么小年纪怎么到这地方来了?月月红告诉彭得华,她原叫张素娥,月月红是堂名。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她住到叔父家。叔父很穷,前年遭水灾,把她押到酒楼来,押了200银元,卖唱不卖身,4年期满才能回家。一次,商会会长请前驻防的王连长来这儿吃酒,王出洋200元,要她留宿,她不从,被堂太婆狠狠打了一顿。彭得华问堂内情况,月月红说,每天除吃客人剩饭剩菜,就是开水泡白饭。出一次堂得洋1元,全归堂太婆。在堂有守门的,出堂有跟班的,逃也逃不脱。彭得华听后,深表同情。月月红要求彭得华替她赎身,愿服侍他一辈子。
  彭得华回队后,立即给黄公略和李灿写信要钱。又写信给第三团王连长,说双喜堂的月月红因未留你夜宿,挨打受伤,我想赎这小女孩出火坑,你要解囊相助。数日后,凑了百余元,彭得华自己又拿出两月薪饷,带着一班班长、救贫会会员王绍南到双喜堂赎人。老鸨张口要400大洋。彭得华大喝一声:“拿押契来看!”老鸨见是军官,不敢放刁。彭得华赎出张素娥,给她买了船票,还给了她一些钱,叫她自回叔父家去了。
  命运似乎要把彭得华推上一条歧路,但他猛然掉转了船头。双喜堂没能吸引他,却使他从这里看到了社会黑暗、悲惨的又一个方面。从此以后,当地绅商团体请他吃饭,彭得华一概拒绝,觉得他们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的痛苦身上。
  以后,他休息时,就到农民家去坐坐。贫苦农民见他说话温和,关心的都是他们的痛苦,就向他倾诉苦情。舵杆洲有个叫姜子清的,说到地主区盛钦霸占他多年淤积起来的湖田时,痛哭流涕,要求彭得华帮助他要回淤地。
  彭得华一打听,这区盛钦乃是当地一霸,任税务局兼堤工局局长。其兄是赵恒惕省署的高级参议。区仗势欺人,不仅霸地,而且霸水,封河湖,封苇田,独占其利,又巧立名目,增加税收,横行乡里。
  彭得华手下有了兵,自驻一地,决心学易华,为民除害,实行“救贫”。于是派王绍南和魏本荣等3名救贫会会员,由姜子清带路,于黑夜去注滋口区宅,将区盛钦杀死,贴出匿名布告,宣布区盛钦的罪状。
  事过3个月,当年11月底,彭得华率部驻防离长沙70里之潞口畲一带。落脚不几天,秘密处死区盛钦之事被人告发。一天早操后,团长袁植派特务排徐排长到彭得华处,说袁团长请他去长沙团部。走出数里,一班伏兵扑上去将彭得华捆绑了双手。徐排长上前说是袁团长奉督军命令,不得已来捉的。
  彭得华边走边想逃脱的办法。他想士兵们多是贫苦人,便述说这次犯法,是因为杀了恶霸地主,救济穷人,区盛钦是当地为富不仁的最大恶霸,并列举了区的一堆罪状。士兵都说该杀,有的还出主意叫彭得华到督军署不要承认,他们没有证据,可能是土匪杀的,也可能是区盛钦平日作恶太多,别人报仇杀的。
  行至午后,快到长沙。坐地休息时,牵绳的士兵紧靠着彭得华,偷偷将绳扣松解,示意彭得华逃走。彭得华以满含深情的目光感谢他。
  过捞刀河时,他对徐排长说,反正我活不了,衣兜里还有几十元钱,你们拿去吧!徐喜笑颜开地上来掏钱,彭得华猛将徐撞翻落水,抖掉绳索,纵身上岸。士兵也不追赶,朝天放了几排空枪。
  彭得华一路疾走,夜半来到长沙南易家湾湘江岸边,一个叫罗六十老倌的渔翁将他撑过了江。彭得华身上分文没有,罗老汉并不要钱,彭得华十分感激。9年后,他率红三军团攻下长沙,特地到易家湾来寻老倌,给这位年近70的恩人送去几块钱和一些米。
  彭得华跳下罗六十老倌的船后,连夜赶路。天将破晓,来到湘潭城南八总大仙桥河边的郭得云家。郭得云是彭得华人伍时的班长,曾在清末湘军四十九标(相当现在的团,当时湖南有四十九标和五十标)当过兵,参加过辛亥革命,富有正义感,因愤恨军阀混战,弃职回家做皮匠,生活清贫,不失骨气。彭得华对他十分敬重。此时,彭得华有家不能归,故来投奔他。郭得云见彭得华深夜赶来,必有急事,问明原委,忙把彭得华领到小楼上的里屋藏身。
  彭得华所在连队得知省署下令缉拿彭得华,顿时震动。彭得华被捕后逃脱,大家又十分庆幸。李灿、黄公略等在一起商议,他别无可去之处,便让李灿到郭得云家寻找,果然找到。
  郭得云考虑到易家湾镇上人多眼杂,不甚安全,带着彭得华到熙春门外他的外甥李家住下。彭得华在那里看了郭得云送来的《资治通鉴》,可见他的读书能力已有相当的提高。
  转眼已近年关。一日,李灿、黄公略和张荣生一起来到李家,给彭得华送来些钱,还带来了一个消息,说省署当局正在筹办湖南陆军讲武堂,招收尉、校级现役军官,要彭得华设法改名去投考。
  自从实行了第一次救贫活动,彭得华开始认真地自省:“杀一两人无济于事,不能解决问题”,“打抱不平的做法,行不通”。④感到要想救国救民,并非易事。郭得云比彭年长10余岁,历事较多,认为应当有一个团体、一个主张才好。彭得华提出已有救贫会组织,还需要定个章程。于是,他们共同议论出4条,内容大约有灭财主,平均地权;灭洋人,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发展实业,救济贫民;实行士兵自治,反对笞责、体罚和克扣军饷,实行财政公开。⑤这几条,反映出当时湘军中这几个下级官兵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也反映了他们想团结起来改造湘军的愿望。
  这时,救贫会共有9个人:黄公略、王绍南、张荣生、魏本荣、李灿、席洪全、李力、祝昌松和彭得华。
  彭得华在湘军已度过了整整6年。从此,他放弃了少年时代学易参政打富济贫的梦想,立志于救国救民,尽管还看不清具体的道路。后来,他对自己当兵的前6年作过一个总结:“1916年到1921年,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五·四’ 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5年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而我处于被严格封锁的军营中生活,像海洋上的孤舟,隔离了与国际、国内革命思想的联系,没有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抱着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⑥
  久住李家不是出路,彭得华去了广东,投粤军许崇智的鲁广厚独立营当连长。鲁广厚原是彭得华在湘军中结识的朋友。不久,鲁营被陈炯明部击溃。彭得华见鲁生活阔绰,胸无大志,便决意回家。
  彭得华返回湖南,即去看望郭得云。郭得云因患伤寒去世。其父郭老倌悲伤过度,也一病不起。彭德怀后来忆及此事,深情地写道:“生平良友,未得一谈,至今忆及,犹为痛惜!郭氏父子克己为人,勤俭一生,同许许多多的贫苦人民一样,牛马式的生活结束了一生!”“留下幼儿郭炳生,14岁,替其抚养成人,后参加红军,在粉粹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后,叛变投敌,子不如父,甚为可耻!”⑦
  彭得华回到家里。伯祖父已去世,大弟在湘潭捻棕绳,二弟在家务农。彭得华问乡里的情况,父亲叹了口气,告诉他:“官府预征田粮,东家就加租。羊毛出在羊身上,总是作田人吃亏。东家每亩加租二斗到三斗谷,作田人交东家押租银子,每百两息谷五石;作田人向别人借银子,每百两息谷却要十二石,这两头削,作田人还不穷吗?”⑧
  彭得华在家务农。82岁高龄的祖母,有一桩心事:要彭得华成亲。彭得华应允了,但提出一条:人要我自己选。
  离彭家围子半里远,群山环抱之中,有个楠木冲,住着彭得华的好友刘玉峰。他俩从小在一起拉排子车,后又同在西林围修堤。刘玉峰家境贫困,两个妹妹给人作童养媳,受尽折磨,早早离开了人世,家中还有一个细妹子。给彭得华作媒的人很多,他都不同意,有人提到刘家细妹,彭得华一口答应了,说:“刘玉峰长得挺好,人也好,他的妹子像他,我不看了!”以后,他还是相了一下亲。
  1922年农历三月初七,彭得华与刘细妹成婚。刘细妹才12岁,不识字。婚后头一年,彭得华只把她当小妹妹看待,教她识字,读书,鼓励她放了脚,又为她取学名为刘坤模,希望她成为一个思想开通的女性。
  1922年夏天,湖南陆军讲武堂开始招收学员,从湘军总司令部、各师到湖南各地方镇守使都纷纷遴选初级军官应考。第二师六团团长袁植想起了彭得华,想趁机让彭得华去讲武堂学习。
  袁植,字彝波,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二期生,在湘军中被视为英才。他对年少英武、胸抱大志的彭得华十分器重;彭得华因袁植富有爱国思想,颇具才干,对袁也甚效力。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专案审查组追问彭德怀入讲武堂之事,提出:“袁团长为什么那么关心你?”彭德怀因此谈到在战场上的两次情景:一次是1918年二三月间,在与北洋军阀傅良佐所部的一次战斗中,袁植所部在衡阳渡湘江,彭得华奉命为后卫,部队已退到江右岸,袁植还在左岸。一股敌人迂回到袁植的侧后千米处,被彭得华发现,忙请袁沿江走,自己留后掩护袁植脱了险。另一次,1920年,北洋军阀张敬尧进攻宝庆,袁植所部选择攻击点不当,钻入敌人火力集中点,彭得华立即率一个排向另一个点发起佯攻,转移敌人火力,袁植负轻伤而得救。两次脱险,袁植对彭得华感激之余,无疑对他的机智勇敢也有了更深的印象。
  1918年8月,六团一连驻茶陵浣溪圩休整。部队的尉官和军士每月要写一篇作文。从后来彭德怀谈到的他的两次作文中,可以窥见他当年的抱负。在一篇题为《爱惜光阴》的文中写道:“大禹圣人爱惜寸阴,陶侃贤人尤惜分阴,况吾辈军人乎!欲为国负重任者也,岂不勉哉……。”另一篇题为《论立志》,作文大意是:“志不立,吾人无可成之事。国亡家亡,灭种随之。覆巢之下,岂容完卵?弱肉强吞,莫此为甚。吾人生逢斯时,视若无睹,何异禽兽为伍。……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⑨袁植时兼任语文教员,给彭得华的作文打了百分,并送给团长刘铡去看。
  由此看袁植奉命拘捕彭得华,本非情愿;彭得华能跑得脱,也和袁植无意穷追有关。其后,恶霸区盛钦之兄因贪赃枉法被撤职,第二师调换了防地,通缉彭得华一事,便无人追究。袁植想要彭得华改个名字,以便推荐他去应考,毕业后仍回六团。于是让黄公略向彭得华转达此意,并给彭得华在团部安置一少尉(排长)候差(后改为原一连中尉),确定薪饷彭得三分之二;三分之一分给连上其他两个排长,作为酬劳。
  1922年8月,彭得华改名彭德怀,与黄公略、张荣生一起考入讲武堂。讲武堂11月正式开学。彭德怀自感文化基础太差,提前住进学校,补习数理课。开学后,被编在第一教授班,黄公略编在第四教授班。学四大教程(战术、地形、筑城、兵器)、四小教程(操典、野外条令、射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