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画外音):赵武灵王对于自己放弃强权所带来的后果,以及废长立幼所潜伏着的兄弟相争,认识明显不足,可是赵武陵王手下的重臣李兑,却敏感地察觉到了废太子赵章的篡位野心,他与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政治危机,做了充分的准备,最终赵武灵王在退位四年之后,他的一个错误想法使得赵国内乱爆发,自己也遭到了杀身之祸。
赵惠文王四年,群臣都来拜会,赵武灵王退居二线了,就让赵惠文王主持这个朝会,自己在旁边观察。他看见长子赵章跪拜在赵惠文王面前,就引发了他的恻隐之心,心里觉得不忍。所以他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想法,想把赵章分到代地做代王,让赵何在赵地做赵王,把赵国一分为二。他有这个想法,也和别人讨论过,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这次朝会以后,父子三人一块儿到沙丘宫游玩,到了沙丘以后,三个人住在三个宫殿里面。这个时候,赵章就觉得机会来了,他晚上派人悄悄地跑到赵惠文王那儿,假传命令,说主父请你过去,他真实的目的是要把赵惠文王骗出来杀掉。结果相国肥义就觉得这个事蹊跷。肥义就和手下的一个将军说,我先去,没事儿,再让大王去。然后肥义就去了,肥义一去,立即被刺杀了,这个大将就发现事情不对,立即派重兵保护赵惠文王。这时候赵章就率领党羽和赵惠文王手下的部队打起来了,打得一塌糊涂。而预先做好准备的公子成和李兑在密切关注着这件事。沙丘宫的内讧一开始,公子成和李兑就调动四周的重兵赶来。帮助赵惠文王平定了赵章的叛乱。赵章打败了,就逃到赵武灵王的宫殿里去了。这时候,赵武灵王犯了第二个错误,他竟然开门接纳赵章。你想想,叛乱的首脑进来了,公子成怎么办,把沙丘宫围起来,非要抓住赵章。把赵章,和他的国相就抓起来杀了,这个叛乱平定了。本来这个事儿结束了。但是,杀了赵章以后,公子成和李兑就商量,说咱们固然是平定了叛乱,但是咱们带了重兵包围了沙丘宫,赵武灵王的宫殿,而且去抓人杀人。咱们要是一撤兵,赵武灵王一出来,咱们不但被杀头,家里面都得灭族。一不做二不休,顺便把赵武灵王也灭了吧。你不灭他,他出来就灭咱们。围困沙丘宫的兵一个不撤,向宫里面喊话,就一句话,谁最后一个从宫殿里面出来,灭谁的族。这话厉害,宫殿里的人一听这话,谁都害怕当最后一个,争着往外跑。都跑出来了,就赵武灵王出不来,就把赵武灵王堵在里面,不让出来,吃的喝的都没有。赵武灵王就掏鸟窝,吃那个幼鸟。找所有能充饥的东西,坚持了三个多月,最后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这是个悲剧。你想想一个人,那么英明,最后饿死在沙丘宫。围在沙丘宫的公子成,李兑最后确认赵武灵王的确是死了,然后向天下所有诸侯发出布告,说赵武灵王不幸崩了,实际上,是被饿死了,这就是赵武灵王的结局。赵武灵王之死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赵惠文王,而是秦国。秦国一个最可怕的对手,在没有足够强大起来之前,在它的内耗中中止了它的崛起之路,所以秦国是最大的受益者。赵武灵王用自己的生命和权力培养起来的赵惠文王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还能继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继续提升赵国的综合国力吗?赵惠文王执政期间,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转赵武灵王去世以后给赵国带来的重大损失?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大家。
17:秦赵之争
[画外音]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第二个目标是赵国,但是赵国这个骨头并不好啃。秦昭襄王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使赵国国力迅速提升,这给秦国统一六国造成了巨大障碍。但是赵武灵王在壮盛之年,由于错误地传位给小儿子赵惠文王,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赵武灵王死后,赵国令人遗憾的中止了崛起之路。于是秦王赢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利用这个机会在外交和军事上向赵国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势,其中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那么和氏璧究竟是哪里来的,又是如何成为秦赵之间的争斗焦点呢?除了和氏璧之争,秦赵两国之间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对抗呢?秦昭襄王为秦始皇最终统一六国,究竟奠定了怎样的基础呢?
赵武灵王可以说给了赵惠文王两条生命,一个是自然生命,一个是政治生命。赵武灵王把他从一个十岁的孩子一步提拔到国君的位置上,为此赵武灵王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所以赵惠文王,在赵武灵王之后,是一个怎样的国君,能不能延续赵武灵王时期继续上升的势头,对赵国的存亡来说非常关键。而赵惠文王又对秦,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影响非常之大。下面我们通过几件事情来看一看赵惠文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第一件事,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件事,就是完璧归赵。赵惠文王在位期间,曾经得到一块珍贵的和氏璧。这个和氏璧相传是楚国一个叫卞和的人,在春秋时期在山中发现的一个玉璞。玉璞雕琢完以后就是玉了,结果他就把这块石头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自己不认识,就找了一个收藏专家来鉴定,这个专家看走眼了,说这是石头,不是玉。这下子罪名就大了,就把卞和的左脚剁掉了。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觉得这真是一块宝玉,又献给了武王,武王又找那个收藏专家来鉴定,说还是石头,把卞和的右脚也砍了。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第三次献宝,献宝之前,他抱着这块玉璞大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都流出血了。文王就派人问他为什么哭得这么厉害。他说楚国国内被剁掉双脚的人很多,只有你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了脚,我是为这块宝玉哭,这是一块真正的玉,但没有人认识它,一直把它当石头看待,所以我很痛心。文王听了以后就拿过来,这次不找那个收藏专家了,直接把它雕琢了一下,果然是一块稀世珍宝。所以这一块宝玉,后人就称之为和氏璧。由于它的经历很传奇,再加上这块宝玉的本身又是价值连城,所以这个和氏璧就成了中国自古以来非常有名的一块玉璧。秦昭襄王听说了以后,就提出来,说我愿意拿秦国的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赵惠文王就和大臣商量,第一个重要的大臣就是廉颇,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还和其他一些大臣商量要不要交换。说要是不交换,他可能派兵打你,如果交换,你把和氏璧给了他,他不给你城,岂不是白白让人家骗了一次。君臣之间拿不出一个办法,就想找一个使臣,到秦国去交涉一下。找不出来一个合适的人,这个时候,赵惠文王手下一个管宦官的人,叫缪贤,说我手下有一个门客,叫蔺相如,这个人有勇有谋,可以担任使者。赵惠文王说,你怎么知道蔺相如可以担此大任呢?缪贤就说,我给你说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儿,我曾经犯过法,当时我就想畏罪潜逃。和蔺相如商量跑到哪里,我说跑到燕国去。他说你为什么去燕国,我说有一次赵王和燕王相会,结果燕王在私底下拉着我的手,说愿和我交朋友,所以我知道燕王对我好。这一次我犯事,就想去燕国。蔺相如一听,说你绝对不能去,去了人家肯定不会收你。缪贤就问为什么,蔺相如说这很清楚,燕国的国君之所以要和你交朋友,是因为赵强燕弱,你又是赵王最信任的人,所以燕国的国君要和你交朋友。你现在弃强赵而去弱燕,你又是赵国逃跑的一个罪犯,燕国国君敢收留你吗,肯定把你送回来,那你就完了,没命了。你唯一的办法就是负荆请罪,还能有一条活路。缪贤说我后来负荆请罪,大王把我赦免了,我通过这件事,知道蔺相如这个人,对很多事情看得很透,而且有勇有谋,出使非常合适。赵惠文王一听,就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这个时候身份很低,只是缪贤的一个门客,他就问蔺相如,说秦国要拿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能不能交换?蔺相如说,必须得给,如果秦国拿城和你换,你不给,明显理亏。如果给了他,他不给城,秦国理亏。外交事务当中,宁可让秦国理亏,赵国不能担道义上的责任。大王手下如果没有使者,我愿意去当这个使者。这样一来,蔺相如就奉命出使,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这个时期,秦国的国君是昭襄王。昭襄王在章台,就是一个普通的台观上接见蔺相如,见到和氏璧以后,昭襄王很激动,不但自己看,还把和氏璧传给身边的侍从看,嫔妃看,只顾的看,不说城的事了。蔺相如一看就知道,昭襄王没有以城换璧的意思,就对昭襄王说了一句话,你看这个和氏璧很漂亮,其实上面有一块瑕疵,你们看不出来,我指给你看。昭襄王就把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就向后退了几步,秦国的宫廷上有大柱子,蔺相如就靠着柱子,斜着眼看那个柱子,对秦王讲,他说和氏璧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你昭王一封信,我们就把它送过来了,你说拿十五座城池换,你现在毫无诚意。既然你没有诚意,和氏璧就不能给你,我答应了赵王要完璧归赵。要么就是以城换璧,你今天要是逼我,我的人头和这块璧就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王就害怕了,他担心的不是蔺相如的头,而是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说你不要这样做,城我肯定给你。马上叫来一个主管官员,把地图打开,说这十五座城就是给赵国的。蔺相如知道昭襄王不是真心想给,所以就说了一个缓兵之计,他说赵王在献璧之前,曾经斋戒,先沐浴,再斋戒了五天,然后恭恭敬敬的把和氏璧送过来。你要想拿这块壁,也要斋戒五天,五天以后,用九宾大礼,就是由九个使者引领我的大礼,我才会献璧,这样秦赵两国献璧和接璧的礼仪才能对等。秦昭襄王想了想,蔺相如说的也有道理,再加上现在和氏璧在蔺相如手里,稍不留神,他不撞柱子,摔在地上,璧也就完了。所以答应了五天之后举行一个盛大的交接仪式,蔺相如就带着和氏璧回到宾馆。回到宾馆以后,蔺相如就判断秦昭襄王决不会轻易的拿城换这个和氏璧,他就派了一个随从,悄悄把和氏璧揣在身上,走小路出关回赵国去。到了交接仪式这一天,蔺相如就来了,就告诉秦昭襄王,说我知道大王没有诚意,秦国的国君,从秦穆公开始,二十多代国君,没有一位信守盟约的。而且秦国的实力现在比赵国强,他说我已经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大王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敢不送和氏璧来吗?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么我确实犯了欺骗大王的罪,愿意现在接受死刑。秦昭襄王没想到蔺相如来这一手,昭襄王身边的人就想杀蔺相如,唯独秦昭襄王头脑很冷静,说不能杀。你杀他是为了得璧,不在这个人的生死,关键在我能不能得到和氏璧。既然送回去了,把他杀了,只是和赵国结怨,没什么意思,好好招待一番,打发他回去。这样,蔺相如完璧归赵,后来,秦国也没有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襄王主动邀请赵惠文王到渑池相会。赵惠文王接到邀请后,心里非常胆怯,他怕去渑池相会,有不测之灾,所以他不想去。他就和廉颇,蔺相如商量。这一点是赵惠文王非常高明的一点,赵惠文王善于识别人才。商量的结果是,如果不去,显得赵国太胆怯,示弱。要去,但是要保证赵惠文王的安全。赵惠文王在两个大臣的极力劝说下,勉强敢于成行,而蔺相如是陪他去。廉颇又带领重兵驻扎在赵国和秦国的边境上,这样赵惠文王才敢去。到了以后,秦王和赵王就一起喝酒,喝了一会秦昭襄王就提了一个动议,说我听说赵惠文王多才多艺,会弹瑟,能不能弹一曲让我听听。赵惠文王反应不过来,就拿了一个瑟弹了一下。弹完以后,没想到秦国的史官就立即上来做了个记录,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赵王鼓瑟,为秦王助兴。这个纪录一旦记下来,就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儿。演奏器乐的乐工,我们现在叫音乐家,古代叫乐工,地位是很低的。蔺相如一看,这个亏不能吃,就上前去,说听说秦王非常善于打击乐,敲那个瓦盆,你现在能不能敲一下瓦盆,也来助助兴。昭襄王当然知道这个事不能干,坚决不答应。蔺相如就捧着瓦盘向前走了几步,再请,秦王还是不答应。蔺相如就火了,说五步之内,我能取你的性命,这下子一说出口以后,昭襄王身边的侍从就想围过来,蔺相如圆睁二目,大吼一声吓退侍从。昭襄王无奈,勉强拿着瓦盆敲了几下,蔺相如马上叫来赵国的史官,中国古代有很严格的史官制度,这个史官负责记录国君每一天的活动,就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相会,赵王让秦王击缶,秦王就敲了一下。做了这个纪录以后,等于两国扯平了。然后秦国的大臣不服气,说让赵国拿出十五座城池献给秦王祝寿,蔺相如就说请秦王拿出秦国的国都咸阳给赵王祝寿,两家就这样对上了。到了最后,谁也没占便宜,又一次扯平。
很多人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都有一个认识,就觉得蔺相如大智大勇,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对蔺相如个人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我要补充这么几点,第一,渑池之会,完璧归赵发生的这个时间中间,赵国和秦国几乎是实力相当的国家。赵惠文王是紧跟着赵武灵王之后,赵武灵王时期,赵国的国力非常强盛。赵武灵王自己就想从北面灭秦,战国所有国君中唯一的一个想要灭秦的。赵惠文王时期赵国的实力并没有损失,秦赵两国实力相当,如果说谁要强的话,秦只比赵强一点点,大体相当。再一点,渑池之会的前一年,公元前280年,秦国分兵两路攻打楚国,很顺利,发生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军的主力正在楚国作战。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这次会盟,是秦昭襄王邀请的,秦昭襄王最怕赵国,趁着秦国军队在楚国作战的时候,赵国突然进攻秦国,那么秦国就要陷于两面作战的,非常不利。所以渑池之会实际上是秦昭襄王想安抚赵惠文王的一次相会,在这个意义上,秦昭襄王绝对不会因为口水,因为意气和赵国闹翻。一旦激怒了赵国,赵国出兵攻打秦国,楚国和赵国等于联合起来,从南北两个方向和秦国作战,秦国的局面就危险了。所以应当看到,渑池之会,蔺相如表现的确实好,这叫外交,而外交斗争的胜利,是依靠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我们历来说,弱国无外交,就是因为弱国没有力量。现在赵国很强大,所以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那么理直气壮,秦昭襄王不敢动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赵国此时很强。这是我们一般单独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看不到的一面。如果你统观整个《史记》,就会知道,这个时候,其实是秦昭襄王不敢惹赵惠文王,即使这种情况下,赵惠文王还是有点儿胆怯,不敢去。所以我这里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赵惠文王和他的父亲赵武灵王,差别很大。赵武灵王非常有胆量,上一集讲了两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第一,敢把一个十岁的儿子一步提拔到国君的位置,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敢这样做,很有魄力。第二,赵武灵王曾经化装成赵国的使者,直接到秦国出使,在秦国的宫廷中间面见秦昭襄王。当然这个未必可取,一代国君冒充使者进入秦廷,非常危险。我们讲到这里可以看出来赵武灵王是个很有冒险精神的人。而赵惠文王依仗着父亲留下来的产业,赵国这么强大,去和秦王做一个相会,这次会盟又是秦国害怕赵国进攻他,还吓得不得了。父子二人比较起来,一个如此勇敢,一个如此胆怯,两个人性格差别就这么大。
[画外音]赵惠文王虽然个性有些懦弱,但是能够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重用廉颇,蔺相如。再加上赵武灵王留下的赵国基础实力雄厚,才使赵国在两次秦赵之间的外交争斗中保持了尊严。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几年之后,性格懦弱的赵惠文王竟然向秦国发起了挑战,结果引来了秦赵之间兵戎相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秦赵之间的军事斗争最终结果如何呢?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赵国派了一个公子到秦国作人质,两国之间交换人质很正常,秦国也把赢政的父亲异人派到赵国作人质嘛。人质去了以后,赵惠文王就提出一个要求,说赵国占了一部分秦国的土地,秦国也占了赵国一部分土地,能不能交换一下,主要是就近便于管理。秦昭襄王倒是很痛快,答应了。秦昭襄王先把应当还给赵国的土地给了赵惠文王,没想到赵惠文王把应当给秦国的土地不给了。理由有两条,第一,你还给我的土地太远,我难于管理,那虽然是先祖留下来的土地,但是先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