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先介绍第一件事,荧惑守心。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自然界的天象有两种星象是最受人们关注的,一个是五星连珠,一个是荧惑守心。什么叫五星连珠,就是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连成一条线。五星连珠对古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吉利的现象。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继位当年,曾经出现五星连珠,那就意味着汉高祖的继位是顺应了天命。他不知道两千年后,我们的天文学家很高明,用计算机模拟推演两千年前,结果是高祖二年的事儿,非要记在高祖元年,为了证明刘邦顺应天命。天文学家还发现,历史上还有两次五星连珠,史书没有记载,一次是在吕后称制的时候,还有一次是武则天称帝的时候。史学家干脆不记。如果记录先来,那等于证明了吕后称制和则天称帝时顺应了天命的,史学家不记了。所以我们就知道,历史文献也有真伪之分,五星连珠该出的时候不记,不该出的时候记录了,这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五星连珠是吉,荧惑守心,就是凶。《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六年,荧惑守心,那么荧惑守心是什么意思呢?荧惑在古人来说,就是火星,守心,这个心是一个星宿,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一。二十八宿之中,有一颗星叫心星,现代天文学的称呼就是天蝎座。荧惑守心,就是火星在运行过程中间,靠近了天蝎座,停留在天蝎座旁边,待了一段时间,和心星靠的很近。天蝎座是由三颗星组成的,一颗最亮,两颗稍暗,古人认为,最亮的拿一个代表皇帝,另外两颗代表皇子。所以荧惑守心本来是一个自然现象,但是古代的天文学家把它解释为火星是在侵犯帝星,带来的结果非常危险。要么是皇帝失位,要么是皇帝要死亡,所以秦始皇三十六年出现了一个非常凶的天象,就是荧惑守心,所以对秦始皇心理影响非常大。,这是第一件让秦始皇非常恶心的事儿。三十六年,又出现了第二件事,陨石事件。在秦国的东郡,秦始皇年幼的时候,吕不韦执政期间打下来的一个靠近齐国的郡。东郡这一年出现一个怪事,天上掉下来一块陨石,陨石掉下来以后,有人在上面刻了几个字:“始皇死而地分”,这几个字非同小可,透漏了两个信息,第一,秦始皇将死,第二,秦始皇一死,秦国的土地就被别人分割占领,秦朝要灭亡。所以地方官不敢隐瞒,立即上报。秦始皇得到报告以后,大惊失色,立即派人去查,结果在陨石坠落的地方逐户排查,最后是一无所获。秦始皇下令,第一,把陨石周围所有老百姓全部杀光,他认为中间一定有隐匿的凶手;第二,把这块石头烧了。但是秦始皇心里那块阴影始终没有散去,这是第二件事。第三,沉璧事件,这一年秋天,秦始皇的一个使者从东边来,经过华阴,碰到一个人,这个人拿着一块玉璧,拦住使者。说把这块玉璧帮我献给滈池君,而且让他捎一个话:“今年祖龙死”。使者莫名其妙,拿着这块壁想问这个人,结果这个人突然之间在夜幕中消失了。使者回来以后,就把璧给了秦始皇,把事情告诉了秦始皇,把那句话也告诉了秦始皇。秦始皇听了以后,脸色大变,沉默了很长时间,最后说:山鬼,这些人是山鬼,只知道一年的事儿,不会知道更多。回到宫里,秦始皇就对身边的人解释,说祖龙指的不是我,实际上秦始皇知道,祖龙指的就是他自己。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一连串的三件事,让秦始皇心里非常闹得慌,而后来使者送来的玉璧,经过鉴定,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南巡的时候,为了祭江,沉到江里的一块璧,八年以后,竟然奇特的被人送回来了。一年连发三件怪事,所以秦始皇就去占卜,占卜的结果告诉他,有两种方法可以化解。第一,迁徙,要迁一部分老百姓到另一个地方;第二,出游,用出巡来避难。所以秦始皇首先迁徙了三万户人,然后第二年开始出巡。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他首先来到南方,到了会稽,祭奠了大禹,然后北上到了琅邪,就是山东的临沂。这里,他遇见了走了九年的徐福。两年前,在坑术士的事件中,秦始皇还骂过徐福,结果徐福回来了向他报告,仙药找到了,就是有大鲛鱼作怪。秦始皇很高兴,支持了他,给他童男童女,给他百工,给他百谷的种子,让徐福二次出海,寻找仙药,这都是第五次大巡游的事儿。之后不久,走到平原津这个地方,就是今天平原县的西南,《秦始皇本纪》记载“至平原津而病”,古代的病和今天的病不一样,我们现在说疾病,一个是疾,一个是病。古人把轻的病叫“疾”,比如说“寡人有疾”,就是病很轻,病情很重,才叫病。古代疾和病是两个不同的词,至平原津而病,说明到这时候,病重了,突然之间得了重病。在往下记载“上病益甚”,病越来越厉害,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下了病危通知书,已经无能为力了。秦始皇也感到不妙,“恶言死”,非常讨厌在他面前说死亡的问题,而且“群臣莫敢言死事”,没人敢说秦始皇死的事情,这意味着秦始皇病重之后,没有一个大臣敢和秦始皇商量身后的事情怎么办。《秦始皇本纪》记载,这时候,秦始皇写了一封信,加盖了玉玺,召皇长子扶苏,从蒙恬的北方赶回京城,主持他的丧葬。这个诏书已经写好,也盖了章,说明秦始皇预感到自己生命不远了。《李斯列传》记载稍有不同,说秦始皇病重的时候,把赵高叫过来,让他草拟一个诏书,有这样几个内容:第一,让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第二,让他迅速返回咸阳主持秦始皇的丧葬。信写好以后,来没有交给使者,秦始皇死了,然后这封诏书和秦始皇的玉玺就留在了赵高的手里。而这件事只有丞相李斯,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也就是第十八子胡亥知道,还有他身边的几个小宦官知道。李斯是左丞相,随秦始皇出游。赵高是中车府令,这是一个官名。古代的官名,只要有一个中字,就说明可以出入皇宫。中车府令是专门给皇帝管车队的,是皇帝很信任的人。此外赵高还有一个身份,叫行符玺事,符是兵符,玺是玉玺,赵高一方面管车队,另一方面管着这两样东西,说明赵高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但是车队在秦始皇去世以后并没有停,而是迅速的继续前进,结果走到沙丘,就是河北的广宗县,秦始皇病故,这一年,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这一年四十九周岁,古人计算年龄都是按虚岁,所以一般史书都说秦始皇五十岁病死在沙丘。
  [画外音]人终有一死,但秦始皇死的太蹊跷。首先史书没有记载秦始皇的死因,其次秦始皇死的地方充满神秘色彩。传说沙丘宫本是殷纣王圈养禽兽的地方,四面荒凉,宫室空旷深邃,发生不测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从古至今,围绕秦始皇的死因,人们众说纷纭。
  目前我们知道的秦始皇的死因,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病死说和谋杀说。我们先说病死说,这个又有很多说法:第一,自幼有病,第二,因累致病;第三,遗传致病;第四,高温致病。我们先分析一下秦始皇是不是自幼有病,这个说法和秦始皇的长相有关,《秦始皇本纪》记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手下有一个军事家,叫尉缭,他第一次见秦始皇的时候,对秦始皇的外貌有一个描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蜂准,现在有两种解释,一个是高鼻梁,再一个就是说他的鼻子是马鞍形的,这个就不好看。长目,大眼睛;第三,说秦始皇的胸,是鸷鸟胸。鸷鸟是一种猛禽,鸷鸟胸也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是鸡胸,说明有病。再一个,说秦始皇的胸,是个老鹰的胸。第四,说秦始皇的声音,是豺声,有人就推测秦始皇有支气管炎。所以,根据外形描述,说秦始皇有病,从小就有病,这是历史文献中间关于秦始皇外貌的唯一记载。可信不可信?《秦始皇本纪》记载的,我们讲过,文献的记载是重要依据,但不能够全信?我估计,尉缭对秦始皇的印象并不好,说了这个以后,又说了秦始皇一堆坏话,尉缭就想走,秦始皇把他挽留下来,委任他做国尉,所以,尉缭的话不大可信。应该说,他要真是支气管炎,那荆轲一追他,气管炎就要发了,那还跑得动,所以我们觉得这个说法不太可靠。第二,因累致病,说秦始皇累死的,我大概说说他的累,第一,过劳,说秦始皇非常勤政,每天看很多公文,看完以后要在上面批,批多少字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清朝的皇帝,有时候批的字比原文还多。秦始皇大权独揽,事无巨细一切都管,所以他一生忙忙碌碌,很勤政。但是大家要注意,他的勤政是为了大权独揽,防止皇权旁落,这是目的。所以过劳了,累狠了就死了,这是一个原因。第二,巡游,秦始皇是个巡游皇帝,十二年间五次巡游,最后一次,从头一年的九月出发,到第二年七月,几乎在外面九个月时间。巡游累不累,取决于四个条件,路况,车况,季节,时间。秦始皇时期,有当时最先进的公路,叫驰道,但是我可以断定,绝对赶不上现在的高速公路,肯定颠簸。秦始皇坐的车再好,也赶不上今天的奔驰宝马,车不好,路不好,人在上面坐九个月肯定很辛苦。第三是时间,秦始皇每次巡游时间都很长,第四,季节,这个很重要,春天,秋天出去很美,夏天,冬天就麻烦了。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冬天赶上了,夏天也赶上了,所以巡游的劳累,对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第三,遗传致病,秦始皇家庭遗传不太好,曾祖父昭襄王活到七十六岁,是最高寿的。祖父安国君就不行了,五十多岁死的。父亲异人,我估计死的年龄不到四十岁,这就是说家庭遗传。第四,高温致病。秦始皇从病发到死亡,都是在炎热的夏季,恐怕也是导致他死亡的重要原因,以上四点就是病死说。
  接着说谋杀说,我国一位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写过一个历史小说,叫《秦始皇之死》,这是个历史小说。首先说明,郭沫若是懂医的,他是历史学家,又是文学家。他的小说中,说秦始皇在平津,就是山东平津渡黄河的时候得了癫痫病,因为是夏天,车上放着铜冰鉴,结果他摔倒了,后脑勺碰到冰鉴上手上了,加剧了他的癫痫病,导致了脑膜炎。秦始皇到了沙丘,住了一夜就死了。等到赵高和李斯发现的时候,发现秦始皇的左耳流黑血,仔细一看,有一个一寸多长的铁钉,说有人把秦始皇害死了。郭沫若先生很明确的写,是他第十八子胡亥害得他。秦始皇病了以后,他本来想传位给扶苏,所以胡亥就没戏了,所以害死秦始皇,这是一个说法。另一种说法是赵高,赵高接近秦始皇的机会多,他不愿意让扶苏继位,因为扶苏不会重用他,所以赵高谋害了秦始皇。第三种说法,是李斯,因为扶苏继位,要重用蒙氏兄弟,轮不到李斯了,所以李斯下手。这是关于谋杀说的三个主要人物。我认为,谋杀说没有历史文献,没有文物作证,纯靠逻辑推理,而且是以秦始皇死后,胡亥,赵高,李斯的表现倒推得来,不大能站得住脚,所以我认为不大可靠,比较可靠的还是病死说,最大的可能,还是因病致死。但是不管怎么样,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这个追求长生的皇帝,最终病死在巡游的路上。秦始皇死前犯了很多错误,但在临死之前,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一没有立皇后,二没有立太子,三,有一个让长子扶苏回京主持丧事的诏书没来得及发出来。这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和太子,是一个历史迷案?这是我们必须要正面回答的,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
  33:秘不发丧
  [画外音]秦始皇原本想通过巡游避祸,没想到在巡游的路上命丧黄泉。秦始皇的意外死亡,让手握大权的丞相李斯非常犯难。秦始皇的死亡引起了秦帝国瞬间的权力真空。在没有确立新的接班人之前,丞相李斯决定秘不发丧。问题是秦始皇死的时候,正是炎热的夏季,尸体不可避免的散发出难闻的臭味,随行的大队人马不可能闻不到。而且秦始皇是一个勤政皇帝,巡游途中还要批阅公文,如果长时间不办公,也会引来怀疑。那么李斯怎样才能做到秘不发丧呢?这个决定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难言之隐呢?
  历史最怕意外,但历史往往充满了意外。秦始皇出游本来是为自己化解灾难,结果意外的死在路上。秦始皇死后,陪同他出行的左丞相李斯,就面临一个难题,就是要不要公布秦始皇死亡的消息。李斯这时候是执掌权力最高的人,怎么办?公布了会怎么样?不公布该怎样做?李斯是最发愁的。最后李斯决定秘不发丧。这就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秘不发丧?第二,李斯为什么要秘不发丧?这两个问题必不可少,而且相互关联,我们注意来回答。怎样做到秘不发丧呢?一句话,叫假供膳,臭鲍鱼,双管齐下。要把真相掩盖起来,必须做到两点,第一,让死去的秦始皇正常的生活,正常工作;第二,秦始皇尸体发臭以后,不能让别人知道这是人死了尸体发臭。为了让秦始皇正常的生活,工作,在每一天都照样给秦始皇上膳。当然秦始皇死了,肯定不能吃,肯定有一个人在车里代他吃,但我们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历史没有记载。第二,该处理朝政的时候,大臣向秦始皇坐的车子汇报工作,秦始皇有几十辆豪华的专车,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能看到外面。秦始皇不说话,通过一个宦官传话,历史也没有记载是哪个太监能够准确的回应大臣,让人家看不出破绽。但是肯定有两个人,一个吃,一个传话,这样秦始皇就是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第二条比较麻烦,秦始皇病死在七月,正是高温的季节,尸体很快腐烂,尸臭味怎么掩盖?李斯想了个办法,找来一车臭鲍鱼,装在其他豪华车里面,其中一辆放的是秦始皇的尸体,这样臭尸味和臭鱼味混在一起,臭味相合,鱼味就盖住了尸味,大家闻到臭味,不知道是有人死了,可见掩盖真相,总是有办法的。人死了车队还不敢停,沿着既定的路线,向西再向北,一直走到秦帝国最北面的九原郡,就是今天内蒙古的包头市,完成了预定巡游的所有路线,然后从包头沿着驰道迅速南下,返回都城咸阳,这是李斯做到的第一点,秘不发丧,把真相掩盖住。
  李斯秘不发丧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两句话,一个是遇刺客,逢盗贼,天下不稳。第二句是无皇后,无太子,丞相为难。这两个原因决定了李斯只能秘不发丧。什么叫遇刺客,逢盗贼,天下不稳,我们介绍两件事,第一,社会不稳定,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大巡游,走到阳武县的博浪沙,就是今天河南省原阳县的东关,在这个地方遇刺。这次遇刺是秦始皇作了几十辆豪华车,外形完全一样,秦始皇坐在其中一辆上。行刺的主谋,就是后来帮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第一谋士张良。张良带了个刺客,这个刺客拿个大铁锤,史书记载一百二十斤,合我们今天六十斤,把六十斤的大锤,当作标枪一样,来一个大投掷,这个一般人做不到的。他不知道秦始皇坐的哪辆车,只能猜,结果砸过去,把车砸的稀巴烂,但是秦始皇没坐在这辆车上,大家知道秦始皇为什么搞几十辆一样的车了。要是只有一个,刺客一锤就砸扁了。张良的祖父是韩国的国相,辅佐了三代国君,张良的父亲又辅佐了两代韩国国君,还是做国相,张良的祖父,父亲五世相韩,你可以想象张良对韩国的故国之情是多么深。所以秦灭韩国的时候,张良家里死了三百多口,张良一个都不安葬,把所有家产变卖,用重金收买天下的刺客。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买到了一个大力士,能把六十斤的铁锤当标枪使。张良就带着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结果没有砸中。秦始皇极为震怒,立即在天下举行二十天严打,结果张良隐姓埋名,跟刺客两个人都安然撤退。张良跑到江苏,藏起来了。这个事儿其实是偶然事件,但是偶然就是必然,张良行刺秦始皇,是代表了六国被灭以后,对秦始皇的刻骨仇恨。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实行了大屠杀,大迁徙的政策。比如灭了魏国,杀了魏王假和他的儿子们,只有一个公子逃了,秦始皇还重金悬赏,要斩尽杀绝。灭燕国,杀太子丹;灭齐国,把齐王建骗出来,在松林里饿死了。所以六国被灭以后,六国国君的公族都对秦始皇怀着刻骨仇恨,时时刻刻找机会谋害秦始皇。张良付诸行动,其他人怎么办,秦始皇死在公元前210年,第二年,公元前209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大起义,这些人全部都加入了起义军,立即在各地建立自己的国家,所以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