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佑构亍�
此时,先锋大将者别见金兵守关甚严,关隘险峻难攻,遂灵机一动,采用调虎离山之计。
他先是指挥人马猛攻关门,死伤了不少士卒,接着佯装撤兵,领着军队往回走。
关上的金兵守将石抹明安见了,以为蒙古军队败走了,急忙整顿兵马,开关跟踪追击。
者别见金兵已被调出关来,心中不禁大喜,突然向自己的兵马命令道:“金兵已出关,是我们蒙古骑兵大显身手的时刻到了!大家要振奋精神,回去歼灭他们!”
说完,者别返身回马,领着他的骑兵突然冲入金兵之中,经过一个多时辰的拼杀,石抹明安的人马全部被杀,他只身逃到鸡鸣山嘴,被者别俘获。
于是,大将者别顺利地攻进关去,成吉思汗的大队人马也随之进关,驻跸于昌平西二十余里的龙虎台,距离金朝都城——中都,已是近在咫尺了。面对着高大的城墙、坚垒和深池,特别是中都那屹立着的宫殿和城楼,成吉思汗深深地叹息着,感到一筹莫展。大将者别向成吉思汗报告道:“大汗,我们已兵临中都城下,怎能不攻呢?还是让我领一支人马去攻打吧!”
成吉思汗看看自己的爱将,嘱咐道:“也好,你去攻一下,试试看,不过,千万要小心谨慎,别被城上的大炮击中!”
者别答应一声,带领五千步兵来到中都的北门外,未等他下达攻城的命令,城上的大炮已经连续轰击,使士卒死伤甚多,只得撤退。成吉思汗眼看攻下中都的希望渺茫,便灵机一变,不为坚城耽误战机,以牵制更多的兵力,立即下令:兵分两路,对中都周围的平原地区继续作战,掳掠人畜、马匹和财物。
第一路由成吉思汗及少子拖雷等,带领人马相继攻占了昌州、桓州等地;第二路由其长子术赤、察合台、富词台等率领,在汪古部首领阿刺兀思惕吉忽里的引导下,包抄金军的后路,迅速攻下金国的净、丰、云内、东胜、武、朔等州县。
蒙古军队所到之处,村庄腾起浓烟,屋舍化为灰烬,迅如疾风的骑兵在庄稼地里纵横驰骋,美丽的果园一片狼藉……
至此,成吉思汗第一次攻打金国的战争宣告结束,这一次可谓战果累累,不仅掠取了大批财物,而且从金国各地抢走了战马几百万匹,使金国重建骑兵队伍的可能化为泡影。
金国在这一次战争中损失了近五十万兵力,众多的将领降附了蒙古,变成了成吉思汗的智囊与干将。
成吉思汗首次攻打金国,取得巨大胜利,使金国遭受到重创,朝廷上下,一片惊恐。
担任西京留守的胡沙虎向皇上建议道:“这次蒙古攻我大金前后,契丹人主动投降成吉思汗的很多,有的当了蒙古军队的带兵将领,有的成为成吉思汗的谋士,不能不注意这些契丹人啊!”
永济皇帝说道:“是啊,这是个大问题,国内的契丹人各地都有,有什么对付他们的办法呢?”
胡沙虎立即献计说:“为了防止这些契丹人作乱,可以命令每户契丹人由两户女真人夹居,这可以监视他们平日的行动,一旦有事,朝廷马上就能知道,还可以防其变,逼其就范。”
永济皇帝本是无能之人,对胡沙虎的意见既不详察,也不加分析,更没有与其他大臣们商量,便立即下令去办了。
这契丹人与金人本属于两个民族。金人属于通古斯——满语族,是当今满族的祖先;而契丹人则主要属于蒙古族。
早在金人(女真人)占领北京以前的两个世纪,北京被契丹人占领着,金王的祖先是从契丹人手中夺取到北京的。
虽然契丹人失去了对北京的统治权,可是三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住在中原土地上。
若与成吉思汗的臣民们相比,他们几乎已完全中原化了,但他们仍然怀念昔日的光荣历史,对自己的亡国遗民的地位深为不满,一直想向灭亡他们契丹国的金王朝复仇。
在这次蒙金战争中,金国遭到惨败,所有的契丹人都为蒙古人的胜利而欢呼,对金人的损兵折将表现出幸灾乐祸的心情。金人在战争中的庸懦与无能,深深刺激了契丹人埋藏心底的反抗情绪,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心理。
就在这时,金王下达了“每户契丹人由两户女真人夹居”的命令,立刻激怒了契丹人!
这个带有侮辱性的命令,契丹人再也接受不了,住在辽东的隆安、韩州等地的契丹人,纷纷举起反金的旗帜,拥护一个名叫耶律留哥的契丹人当首领,起兵造金国的反了。
这耶律留哥本是契丹亲王,他是辽国灭亡以后,留在金国的少数几个亲王之一,为人慷慨好义,乐于助人,深得契丹遗民的崇敬。金国皇帝为了笼络耶律留哥,封给他一个千户的地方小官,全家住在咸平(今辽东开原)的近郊,日子倒也过得安闲。
蒙古大军攻城略地节节胜利,使金人遭到惨败,金王宣布了那项防止契丹人作乱的命令,耶律行玉与耶律留哥商议之后,认为起义的最好时机已来了,便在隆安——契丹人聚居的县城,宣布与金国决裂,高举义旗,起兵反抗金国的统治。消息传扬开以后,韩城等地,在很短时间里,不堪忍受金人欺侮压榨的人们,还不止是契丹人,一起参加了起义,并很快发展到十多万人。
耶律留哥派人与成吉思汗联系,表示了归降蒙古的请求,此时,金国朝廷本来对他起兵反金已经十分恼火,又听说他与蒙古联盟,投靠了成吉思汗,更加愤恨,忙于公元一二一三年五月,派大将胡沙虎带领二十万大军前往镇压。为了与金兵对抗,耶律留哥把起义队伍带到咸平,自称“辽王”,又封耶律行玉为军师,积极整顿兵马,等待金军到来。
为了支持耶律留哥的起义队伍,帮助他打击金军派去镇压契丹人的胡沙虎军队,成吉思汗派遣部将李都欢、阿鲁都罕率领五千人马,从侧翼袭击胡沙虎的队伍,以配合耶律留哥抗金。趁此机会,成吉思汗又开始了第二次伐金。
这次仍然是分兵两路,行军路线也大体上与第一次伐金时相同,但是,两路军队的主帅却换了。
成吉思汗亲自统帅西路军,向西京扑去(今山西大同),东路军由者别率领,直指辽东,主要目标是攻取金朝的东京(今辽宁省的辽阳)。
出兵之前,成吉思汗召开将领及其智囊团开会,对出兵路线有两种意见:一派认为集中兵力围困金朝的都城中都,然后进行强攻,决心把中都攻下来。另一派人认为,先留下中都不围,也不打,而攻其两翼,以分散消耗其全国的兵力,为以后进攻中都创造有利条件。
成吉思汗采用了第二种意见,他说道:“现在还不是灭亡金国的时候。”
因为他从第一次攻金战争中,已经得到了一条经验,不必去占领金国的城市和土地,只需大量地掠取财物和人口,把这个中原大国一次次的掏空,直至无力抵抗,只有束手就擒。
成吉思汗亲率西路军,越过阴山山脉,一路打去,再次攻进桓、昌、抚各州县,再次包围西京。
长子术赤两次请求攻城,均遭其父的训斥,当着众将的面教育他说道:“用兵打仗,要靠谋略,不能仗着血气之勇,去硬拼兵力。”说完之后,成吉思汗只留一部分兵力围城,仍然是围而不打,却把主力埋伏于西京东北方向的一座被称为密谷山的山林中。果然,在西京被蒙古军队包围之后,金国元帅左都监奥屯襄带领二万人马前来援助西京,恰好经过密谷山口。
成吉思汗一声令下,他的四万骑兵如天兵天将一般,自山林中冲出来,把奥屯襄的二万人马团团围住,经过不到一个时辰的拼杀,将这支援军全部歼灭,仅奥屯襄带数十人逃出,回到中都去了。在将领们纷纷提出攻城的请求之后,成吉思汗才开始命令军队攻城,可是面对高大而坚固的城墙,军中缺乏攻城的器械,城中守军抵抗顽强,尽管蒙古军队英勇战斗,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成吉思汗正在城下督战,反被流矢射中左臂,不得不下令撤围。蒙古的广大将士逐渐明白,他们的铁骑只是善于在野战中歼灭敌人,攻坚破城需要用大炮,或者是用计谋,否则,只能望城兴叹。大将者别攻打东京时,觉得城墙比西京更加坚固,不得不佯装“败逃”五百里之外。
第八章
成吉思汗虽未读过兵书,但几十年马背上的征战生涯,让他对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等招数了然于胸,花剌子模又岂是对手,八天就被攻陷了都城,国王仓皇逃跑,命归孤岛……睚眦必报的成吉思汗怒吼声:屠城!不许留下一个活人、一间茅舍……杀害商队的主谋也被成吉思汗用熔化的金水灌入口眼耳鼻,落了个窒息而亡……
屠城!不许留下一个活口
公元一二一九年的农历九月,蒙古军队满怀着为商队和使臣报仇雪恨的决心,铺天盖地地涌向花剌子模国。
据史书记载,蒙古骑兵“他们都是神射手,发矢能击落太空之鹰,黑夜掷茅能抛出海底之鱼;他们视战斗之日为新婚之夜,把枪刺看成是美女的亲吻”。
事实确也如此,蒙古的铁骑犹如疾风闪电,杀气腾腾地扑向花剌子模国,从奔袭路途之遥远,所经地区环境之艰险,气候之恶劣,进军速度之快捷,都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显示出蒙古军人的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
面对成吉思汗二十万大军的进攻,花剌子模国谟罕默德国王尽管内心充满了后悔与畏惧,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子作出了战斗部署。
谟罕默德决定把四十万骑兵中的大部分,留在突厥斯坦和河中(撒马耳干地区),两万人防守讹答剌城,几万人分别把守边界各城堡,十一万人留守新都撒马耳干,另有几万人留守国内各地重要城市。
这样的部署,正是采取了一个分兵把关、城自为战的被动防御战略。成吉思汗通过侦探得到消息之后,立即命令察合台与窝阔台兵团,迅速攻打讹答剌城,争取以最快速度攻下这座城,达到首战开门红。
讹答剌城在库车西北五百里,位于锡尔河右岸,阿里斯河流入锡尔河附近。
这是历史上的一座名城,为花剌子模国的边疆重镇。谟罕默德国王意识到这座城将是蒙古军队进攻的首要目标,于是对讹答剌城特别加强了防御,派自己的亲信哈只卜哈剌察带着一万骑兵前去协助,他们对城堡和城墙尽量设防和加固,还把全部军事装备集中在那里。
当城内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之后,亦纳勒术登上城头,从那里举目眺望,一副料想不到的景象使他吃惊得咬烂了手背。
原来他看见了郊外已变成了一片无数雄狮劲旅的汹涌海洋,而战马的吼叫,身披铠甲的战士的怒吼,惊天动地,远传百里之外。转瞬之间,蒙古大军把讹答剌城层层包围,军营的数目无法计算,刀枪如林,望不到尽头。
此时,曾经下令部下杀死蒙古商人四百五十人的亦纳勒术,不禁心胆俱裂,开始害怕了,后悔当时过于莽撞,不然,怎么会招来蒙古二十万骑兵的围攻呢?
亦纳勒术急忙回到府里,与他的副将哈只卜哈剌察召集城内将领开会,他首先说道:“别看蒙古军队声势浩大,人马众多,只要我们固守一段时间,把他们的锐气挫伤之后,将不打自退,那时我们领兵出城,就可以一举歼灭他们了。”
哈只卜哈剌察也向将士们说道:“现在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不要被蒙古人的来势汹汹所吓倒,二是要坚持固守,坚决打退蒙古人的进攻。”
正讲着时,有个士卒跑来报告道:“蒙古人开始攻城了!他们从四面八方,用火炮,架云梯,一齐向城头攻打。”
亦纳勒术忙对众将领命令道:“现在各自回到自己的指挥岗位上去,坚持敢打、敢拼者有赏,胆怯后退的人,按军纪处治!走吧,我们一起到城上去。”
他们一走出府门,便听到城外传来人喊马叫的声音,火炮声此伏彼起,那一阵阵轰隆隆的爆炸,震得大地在颤栗,令人惊悸。
原来,察合台、窝阔台兄弟二人接到他们的父汗“及时攻城,尽快拿下”的指令之后,立即与将领们研究,开始攻城要全面开花,先从气势上压倒敌人,给他们一个下马威。
窝阔台特别强调指出:“攻打这座讹答剌城,我们是为了被亦纳勒术杀死的蒙古使臣与商队报仇,而杀死他们的刽子手——亦纳勒术就在城里,号召全军将士誓死攻城,活捉仇人亦纳勒术!”
于是,攻城命令一下,蒙古士兵像群被激怒了的狮子,一起发出惊天动地的怒吼声:
“攻下讹答刺,活捉刽子手,为死难者报仇!”
“亦纳勒术不投降,就叫他灭亡!”
……
蒙古人先用炮火猛攻城头,打得城上的守军纷纷躲避,接着就抬着云梯,开始爬城,两军便展开了面对面的拼杀。
由于城墙坚固,炮火炸不塌,轰不倒;城高池深,云梯很难能靠上城头,加上守军顽强抗击,攻城的队伍一次次地退了回来。
当晚,察合台有些为难地说道:“像这样攻打,何时才能攻进城去?父汗让我们‘尽快拿下’的命令,怎能完成?”
窝阔台笑道:“别急嘛!我们已包围了讹答剌城,使它与周围断绝了来往,以下我们再用疲兵之计,慢慢对付城内敌人。”
察合台忙问:“什么叫‘疲兵之计’?请说予我听听。”
窝阔台走到近前,俯在他二哥耳边,低声说了一会儿,使察合台笑得前仰后合,说道:“你人小鬼大,点子倒不少哩!”
第二天,蒙古军队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窝阔台要求各军将领从自己的队伍里选出神射手数百名,对城上的守军进行点射,他说道:“对城上的守军,要求你们见到一个,射死一个,直到敌人不敢在城上走动为止。”
因为全城被围,城外的蒙古军分片包干,守军被蒙古射手连续射死,吓得他们再不敢到城上走动了。
窝阔台又让人扎了许多风筝,把分量不重的木炮拴在风筝的尾巴上,然后顺着风势把风筝放上天,一齐在讹答剌城的上空摇摇晃晃,飘飘悠悠,像鸟儿在飞翔。
每只风筝下面挂着一幅很大的标语,上写:
“蒙古人只向亦纳勒术讨还血债,对其他人一律宽大!”
“投降者立功受赏,反抗者必定死亡!”
“为亦纳勒术卖命,绝无好下场!”
……
城内的士兵,有把风筝线射断了的,那木炮即落下来,爆炸了,人们不死即伤,吓得谁也不敢再射那风筝了。
亦纳勒术知道这事之后,出来一看,气得顿时就要取弓射击,吓得他的侍卫慌忙拦住,说道:“千万别射!那些风筝下面挂着炮火呢,一旦风筝落下来,那炮弹落地便炸,厉害得很!”
亦纳勒术气得咬牙切齿,恨恨地说道:“好个蒙古人,有本事你打来呀?弄一些雕虫小技,真是可恶又可恨!”
话音刚落,头上的风筝不知被谁射断了线绳,还是被风刮断了,竟翻了几个跟头,一头栽了下来,正落在他的附近,立刻“轰”的一声,爆炸了,吓得他抱着脑袋,逃进屋子里,好久不敢出来。
从此,亦纳勒术出门先要看一下天上,担心再有风筝炸弹会突然自天而降,有的士兵在背后说他的坏话道:“他杀了那么多的蒙古人,老天要惩罚他,这是对他的报应!”
那个副将哈只卜哈剌察却不信邪,说道:“都不敢到城上去,还怎么守城?”
他带着一队士兵公然出现在城头,眨眼之间,城下射来的飞箭,如飞蝗一般,把他的士兵射倒下一多半,他正在迟疑,忽听“嗖”的一声,一箭飞来,将他的帽子射掉了,他伸手一摸,吓得舌头也缩不回去了,那箭矢竟擦着他的头皮过去了。
于是哈只卜哈剌察只好把腰弯下来,沿着城墙上的垛堞小心翼翼地走,不时地两眼觑着城外,随时担心被飞来的箭矢射中。
因为窝阔台的疲劳战术十分成功,城里的兵民日日处在惊恐之中,不敢在城头走动,在城里大街上也害怕风筝炸弹落下来,炸死了自己,弄得人人自危,一片慌乱。
到了夜里,窝阔台又命令各军用火箭向城内发射,还有投石器、投掷器,以及火焰发射器等,连续向城内发射。
这些带火的炸弹类似炮弹一样,击中易燃的物体,立刻燃烧起来,于是城内的草屋常常着火,一烧一大溜,居民们大哭小喊,嚷成一片。
人们又不敢在屋外行走,那些带火的炸弹一旦炸在身上,不是被炸死,也要被烧死。
每天夜里,城里的房屋不是这里燃着,就是那里燃着,火光熊熊,映得半个天空都红了。
这些日子里,察合台自己领着一支人马,到周围林寨掳掠粮食、财物,把人畜、牛马羊群一起赶回来。攻城时,他们沿袭蒙古军队在中原时常用的老办法,让那些被掳掠来的花剌子模人,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