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湖脉学》全用韵语写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述脉学科学内容,令人
读来朗朗顺口,易诵易记,经久难忘。其诗文修养根柢之深,于此可见。
二、长于散文 为药立传
李时珍是诗人,亦精文学,所写散文,颇有文采,说理透彻,逻辑性强。
他父亲李言闻,曾为药立传,写过《艾叶传》,描写家乡特产蕲艾;还
有《人参传》,全面介绍人参的产地、形态、功效。李时珍继承父志,写了
《蕲蛇传》。他亲自观察蕲蛇的生活习性,访问善捕蕲蛇的老农,汲取其经
验,然后为之立传。《蕲蛇传》失传,《本草纲目》保有其要点。它是一篇
十分精练的散文。
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
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
州诸山中来。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
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
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多在石南藤上食
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
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劙刀破腹去肠物,则反尾洗
涤其腹,盖护创耳。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
炕干。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白花蛇·集解》校点本第四册,第2401 页
文章不足200 字,记叙的内容很丰富,名药花蛇兴衰的历史,昔日蕲蛇擅名,
今只兴国产者盛行;体形特征,龙头虎口,白花,有方胜文,念珠斑,尾有
甲片;生活习性,以石南藤花叶为食;捕捉方法,先撒沙,再用叉取;还讲
了解剖、炮制技术,验辨真伪的要点。通篇叙述何等生动具体,简练明日。
李时珍为描述菊花的特点及药用功效,写了一篇菊花赞,可称千古妙文:
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
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
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
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
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
头目,其旨深微。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
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皆可入药,神而明之,存乎
其人。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
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前
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斝,骚人
餐其落英。钟会菊有五美赞云:圆花高悬,准
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
也。冒露吐颖,像贞质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
——《菊·发明》
文章描写菊的生长特点,揭示菊的气味特性,分析菊的药用价值,旁及
菊的多种用途,引用前人赞菊妙语,字字珠玑,韵味无穷。非大手笔,何能
出此妙文。
《本草纲目》的《枸杞·发明》中关于枸杞根、苗、子药用价值的记述,
写得也很别致。
按刘禹锡《枸杞井》诗云:“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翠盖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
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又《续仙传》云:
朱子见溪测二花犬,逐入于拘杞丛下,掘之得根,形如二犬。据前数说,则枸杞之滋益不独子,
而根亦不止于退热而已。但根、苗、子气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无别。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
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
泻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津益气。此乃平补之药,
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
首先引出文学家刘禹锡的咏药诗,令人觉得枸杞神奇;次引野史记述,
益加深枸杞的神秘性;然后对子、根、苗分别予以论述,突出其药用功效,
展示科学内容。论述中采用排比句法,便于参照,易于记忆。李时珍的文章,
多用排比句法,翻开《本草纲目》,比比皆是。此种句法,亦反映他的科学
研究特点,即常从比较观察中,认识药物的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例如兰
草和泽兰本有区别,古代有些药物学家,往往认泽兰为兰草,将二者混为一
谈,李时珍区分道:
兰草、泽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脾喜芳香,肝宜辛散。
脾气舒,则三焦通利而正气和;肝郁散,则营卫流行而病邪解。兰草走气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
杀虫辟恶,而为消导良药;泽兰走血分,故能治水肿,涂痈疽,破瘀血,消癓瘕,而为妇人要药。虽
是一类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伏苓、芍药,补泻皆不同也。
——《泽兰·发明》校点本第二卷,第907 页
兰草与泽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是异中之同,兰草走气道,为消导良药,
泽兰走血分,为妇女要药,是同中之异。排比分析,委委动人。
关于艾叶,或生用,或熟用,或服或灸,功效有别。《艾·发明》用排比句
法,三言两语,分辨异常清楚:
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辛热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去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
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苏恭言其生寒,苏颂言其有毒。一则见其能止诸血,一则见其热气上冲,
遂谓其性寒、有毒,误矣。
论列独到的心得,匡正前贤之误解,要言不烦,恰中肯,李时珍的文章,
句句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既有文采,又富科学性,读之引人入胜。
不难看出,李时珍富有古代科学家的非凡气质。既有精湛的专业技能,
又具有多方面文化素养,可同汉代张衡、晋代葛洪、宋代沈括媲美。张衡精
通天文和机械制造,同时又是才华横溢的词赋家;葛洪长于医药、方剂研究,
在医药学上贡献突出,同时善于骈文,《抱朴子》一书的文采,在古代科学
著作中,罕有其匹;沈括可谓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对古代科学技术无不娴熟,
而其诗词文章,亦属佼佼者。先辈科学家们多方面的文化知识结构、文学涵
养、艺术爱好,都对李时珍有着良好影响。他继承这一优良文化传统,加以
发扬光大,在科学技术方面固然作出了卓越贡献,其文化素养、文学爱好亦
堪称后世楷模。其思维方法之先进,哲学见解之敏锐,远远超出当时某些思
想家。李时珍这样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诞生于16 世纪的中国,的确是中华
民族的骄傲。
第八章 李时珍的科学研究方法
李时珍在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就,首先由于他采用了一系列正确的科学研
究方法。在科学史上,著名科学家们的重大科学发现、科学创造,无不是依
靠正确的科学方法取得的。科学提高一步,科学方法将随之进步;科学方法
前进一步,科学技术必然获得飞跃的进展,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永无
止境。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家们攀登科学高峰的重要阶梯。科学研
究的方法不对头,宛如在黑暗中摸索,找不着方向,事倍功半,甚至会前功
尽弃。
李时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灵活运用古代科
学方法,加以充实提高,取得新的成就,积累了许多运用科学方法取得科学
成就的宝贵经验。
科学研究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旷日持久的战斗,人们总是沿着前人开拓的
道路前进,又为他们的后继者留下可贵的足迹。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固然
是引为骄傲的科学发展的里程碑;成功的科学方法,对后来者更加具有指导
意义。李时珍留给祖国人民的,有《本草纲目》、《濒湖脉学》等我国医药
学发展的丰碑;尤其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科学方法,武装后代研究者从事新
的探索。李时珍毕生的科学实践,成功地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和
分类的方法、分析和综合方法、批判、继承方法和历史考证方法等,这些方
法他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他的科学成就雄辩地证明了他运用各种科学方
法十分准确、熟练。
李时珍的科学方法是在他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成为他的哲学
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所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明显地带有古代辩证逻辑
的色彩,同他的哲学认识沦相互辉映,是他的认识论的具体运用。
一、观察与试验
在药物学研究中,李时珍使用得最多的是观察和尝试方法。传说中神农
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使用的就是采集、尝试方法。李时珍继承并发展
这一本草研究的基本方法,时有新的发现、发明,大大发展和丰富了祖国本
草学,也推进了本草研究的这一基本方法。
(一)——采视,以得其真
历代本草著作中,同一种药物单就其外形特征来说,言人人殊,莫衷一
是。核定名实,不能单凭原有书本的记载,必须一一采集,仔细观察。采集
标本,认真观察,这是研究本草的第一步功夫。李时珍对此深有体会。
蘋和莕这两种植物性药物外形如何区别,有几种不同说法。曜仙说:开
白花者为蘋,开黄花者为莕。苏恭说:叶大者是蘋,叶小者是莕。杨慎《卮
言》说:四叶菜是莕。李时珍加以实际考察,认为以上种种说法,“皆无一
定之言。盖未深加体察,惟据纸上猜度而已。时珍一一采视,颇得其真云。”
(《蘋·集解》校点本第二册,第1370 页)他“一一采视”研究之后,指出:
叶茎一二寸,有一缺而形圆如马蹄者,莼也。似莼而稍尖长者,莕也,其花
并有黄白二色,白色为蘋,黄色为莕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叶茎四五寸如小荷
时而开黄花,结实如小角黍者,是萍逢草。四叶合成一叶,如田字形者才是
蘋。李时珍用采视方法,把莕、蘋、莼的形态分别清楚。“一一采视”,是
他克服据书“猜度”的错误研究方法的对症良药,也是他揭示大同小异的药
物形态区别常用的方法。
有的药物,属本本植物或草本植物,还是别的东西,单凭以往本草记载,
很难弄明白。例如五倍子,宋代《开宝本草》将其收入草部,《嘉祐本草》
则将其收入木部。李时珍经过认真观察,指出它“生于肤木之上”,“乃虫
所造也”,《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他所观察的结果。“肤木,即盐肤子木也。
此木生丛林处者,五六月有小虫如蚁,食其汁,老则遗种,结小球于叶间。”
“起初甚小。渐渐长空,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状圆长不等。初时青绿,久
则细黄,缀于枝叶,宛若结成。其壳坚脆,其中空虚,有细虫如蠛蠓。山人
霜降前采取、蒸杀货之。”(《五倍子·集解》校点本第四册,第2236 页)
李时珍对五倍子的生长过程、形态、结构、采取时间、炮制方法,通过访问、
观察,弄得清清楚楚;并订正其分类错误,移入虫部。
有些药物,容易以假乱真。李时珍主张要在采取它的时候,亲自观察,
以定真伪。麋茸与鹿茸,离开麋鹿之体,则难于分别。李时珍在《麋角·修
治》中写道:”麋、鹿茸角,今人罕能分别。陈自明以小者为鹿茸,大者为
麋茸,亦臆见也。不若亲见其采取时为有准也。”(校点本第四册,第2861
页)又如蛇黄,生于蛇腹中,如牛黄一样,是一种结石,因其难得,人们妄
用蛇含石代替。说蛇人蛰时,含土一块,起蛰时,化作黄石。李时珍称这是
“不稽之言”。为什么呢?他说:“有人掘蛇窟寻之”,并无此石。(《蛇
黄·集解》校点本第一册,第623 页)
关于蠮螉(又名果蠃、细腰蜂)繁殖的说法,李时珍也经过实地观察而
正误。《诗经》记载:“螟蛉有子,果蠃负之。”说螟蛉是一种青虫,非蜂
类,其子被果蠃抱走养大,就变成细腰蜂了。《庄子》说“细腰者化”,认
为它由青虫变化而来。《列子》证明细腰蜂纯雄无雌,不能自行繁殖,故名
稚蜂。扬雄《法言》中说:果蠃抱来螟蛉子后“祝之曰:类我!类我!久之
变为蜂”。陶弘景对此作过观察,有正确记载。指出细腰蜂并不是有雄无雌
不能自行繁殖,它生子如粟米大,捕青虫置蜂房中,目的是待子大时为粮。
李时珍经过考察,在《蠮螉·正误》中写道:“今通考诸说,并检视其卵,
及蜂之双双往来,必是雌雄。”(校点本第四册,第2233 页)从而肯定陶弘
景的正确说法。可见他光凭”通考诸说”,不能肯定谁是谁非。经过“检视
其卵”并观察了细腰蜂的“双双往来”,才肯定细腰蜂是自行繁殖的。
(二)解剖、尝试,以核其实
药物的外部形态,可以通过视觉器官仔细观察,加以辨别;有些动物的
内部构造和植物气味如何,就得进行解剖,或通过味觉器官的尝试,才能弄
得明白。李时珍对许多药物都亲自进行尝试而品其甘、苦、辛、酸,进行实
际解剖而知其内部结构。关于栝楼的气味,张仲景说它甘寒,成无己说它苦
寒。李时珍亲自尝其味,肯定张仲景的论断正确。在《栝楼·发明》中写道:
“张仲景治胸脾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结胸满痛,皆用栝楼实。乃取其甘寒
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成无己不知此意,乃云苦寒以泻
热。盖不尝其味原不苦,而随文傅会尔。”(校点本第二册,第1268 页)李
时珍批评成无己“不尝其味”而随文传会,把甘寒之药定的苦寒,他自己则
力戒此等弊病,每每亲尝其味,再作结论。
花乳石(又作花蕊石),李时珍说它的功用专于止血,能使血化为水,
又能下死胎,“非寻常草木之比”。对这味药物的气味,旧无记载。李时珍
亲自尝试,然后记道:”今尝试之,其气平,其味涩而酸。盖厥阳经血分药
也。”(《花乳石·发明》校点本第一册,第613 页)
曼陀罗花是一种具有麻醉作用的重要药物。由于方言不同,名称不一,
以致无人认识。李时珍按照古书对曼陀罗的描写,到武当山访问药农,重新
确定了这味药物。此物当地人称风茄儿。为了证实风茄儿就是曼陀罗,李时
珍进行了种种尝试。首先是经过尝试证实了关于它的传说:“相传此花笑采
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李时珍试验之后更正说:”予尝
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曼陀罗花·发明》
校点本第二册,第1211 页)说明笑或舞不是来自采花者,而是麻醉后的表现。
其次,证实曼陀罗花,须与火麻子花同用,才具有麻醉作用。他说:“八月
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许昏昏如醉。
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同上,第1212 页)不难想象,曼
陀罗花同火麻子花,合药的方法,服药的剂量,李时珍经过多次尝试才弄得
如此准确。为了给割疮、灸火的病人减轻痛苦,他亲自实验,不知经受了多
少痛苦。这种献身科学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亲自尝试,以求真是,包含
着极可宝贵的唯物主义格物精神。
为了研究动物穿山甲(即鲮鲤)的体内构造,李时珍曾对它进行解剖。
这种动物外形有不少特点,它生活于湖广深山之中,其状如龟,背如鲤而阔,
首如鼠而无牙,腹无鳞而有毛,长舌尖啄,尾与身同长。陶弘景说穿山甲,
“张甲诱蚁”。李时珍亲自解剖,发现它“腹内脏腑俱全,而胃独大。常吐
舌诱蚁食之,曾剖其胃,约蚁升许也”。((鲮鲤·集解》校点本第四册,
第2384 页)穿山甲食蚁,经过剖其胃而得到证实。通过观察,发现它吐舌诱
蚁的实际情况,校正了“张甲诱蚁”的陈说。这都反映了李时珍亲自实验以
核其实的精神。他取得真知的见,主要靠这种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知识的问题是个科学的问题,来不
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
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4 页)李时珍在科学
研究中,继承了我们中华民族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对一切科学知识采取诚
实和谦虚的态度,走访四方,向许多农夫、渔夫、药农、樵夫虚心求教,甘
当小学生,从而取得第一手科学资料,他亲口尝试,亲手解剖,弄清真象,
才作出科学判断。他把亲眼察看、亲口品尝、亲手解剖的方法,作为他研究
本草、解除疑难、订正错误所运用的第一位的科学方法。不少药物,为了便
于观察、尝试,他还进行了栽植培养。他的家里有一个小小的药用植物园,
他的父亲着手栽培,他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