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时珍评传-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揭开“观音授方止惊狂”的秘密
《夷坚志》记有另一个神奇故事。”秀川进土陆迎,忽得吐血不止,气
蹶惊颤,狂躁直视,至深夜,投户而出。如是两夕,遍用方药不疗。夜梦观
音授一方,但服一料,永除病根。梦觉记之,如方治药,其病果愈。”《本
草纲目》转载了这一仙方:“用益智子仁一两,生硃砂二钱,青桔皮五钱。
麝香一钱,碾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灯芯汤下。”(校点本第二册,第
872 页)李时珍更进一步研究了益智子的种种功效,发现了一些独到的用法。
(五)对“返生神药”持保留态度
《博物志》说,汉武帝时,月氏国人贡三枚“返魂香”。此药“大如燕
卵,黑如桑堪”。时长安大疫,烧一枚辟之,“宫中病者,闻之即起。香闻
百里,数日不歇。疫未死三日者,熏之皆活”。时人称此香为“返生神药”。
李时珍对此药奇效持保留态度。他说:”此说虽涉诡怪,然理外之事,容或
有之,未可便指为谬也。”(校点本第三册,第1974 页)表明这位科学家对
任何事物,一方面持科学怀疑态度,不加轻信;另一方面又十分慎重,对自
己尚不了解的东西,不轻易指为荒谬。
(六)关于“胡王使者”治风病
李时珍认为占书上记载的一些验方、传说虽近神怪,内容则不可忽视。
他在《独话·发明》中引用了一个故事。唐朝刘师贞兄病风,梦一神人曰:
取胡王使者浸酒服便愈。师贞兄遍访,皆不知此药。后来又得一梦,其母告
之曰:胡王使者即羌活也,求而用之,病果然痊愈。李时珍根据这一记载。
证之以实践经验,对羌活的功效作出新的论断说:”羌活、独活皆能逐风、
胜湿,透关利节,但气有刚柔不同尔。《素问》云:从上下者,引而去之。
二味苦辛而温,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故能引气上升,通达周身,而散风胜
湿。”(校点本第二册,第794 页)
(七)详记“辟谷仙方”的苦心
道士们根据《抱朴子·杂应篇》,传播所谓”辟谷术”。其法是先作美
食。极饱,然后服药,延缓食物消化,可做到长期不进食而能维持生命,终
至成仙,李时珍反对这种愚蠢野蛮的“辟谷术”。但他对王桢《农书》所载
的“辟谷仙方”比较重视。《本草纲目》详加转载。其方是:”用大豆五斛
淘净,蒸三遍去皮。用大麻了三斗,浸一宿,亦蒸三遍,今口开取仁。各捣
为末。和捣,作团如拳大,人甑内蒸,然后晒干为末,干服之,以饱为度。
则食一顿而七日不饥。”李时珍之所以重视它,是因他同意王桢的看法:“水
旱虫荒,国有、代有,甚至怀金立鹄,易子炊骸。为民父母者,不可不知此
法也。”(校点本第三册,第1502 页)李时珍将此方记下供非常时期参考。
别具苦心,同道教宣扬“辟谷”求长生,大有区别。
李时珍对神仙方士宣扬的长生不死药、羽化登仙术、辟邪辟谷方及其他
奇谈怪论,莫不根据医学、药物学原理,予以深入地批判,指出其荒谬性;
同时,细心剥除其神秘主义外壳,而摘取其中合理的颗粒,力图在反对宗教
神学、迷信方术斗争中,发展医药科学。这种同宗教神学、神仙方木作斗争
的科学态度,对于我们今天反对封建迷信的斗争,仍有借鉴的作用。李时珍
所以能如此,在于他本身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善于运用手中掌握的科学武
器,以他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索的辩证法哲学思想作指导。可贵的是,他在
反对道教神学思想及神仙方木的斗争中,发展了祖国的医药科学,也对古代
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时珍是一位伟
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也不愧是一位唯物主义无神论者,值得我们永远纪
念。
第十三章 李时珍在国内外的影响
李时珍这位卓越的科学家,学识渊博,著述宏富,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
上有着多方面影响,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崇敬。
新中国建立后,广大人民怀念李时珍。李时珍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一再修葺。陵园内有李时珍塑像,有“医中之圣”(郭沫若题)的
巨大牌坊。李时珍文物陈列馆陈列着反映李时珍生平事迹的大量文物图表、
《本草纲目》珍本与药物标本。中国邮政部门发行了李时珍纪念邮票。1983
年,在李时珍的家乡湖北省蕲春县召开了纪念李时珍逝世390 周年的全国性
学术讨论会。蕲春县城里耸立着纪念李时珍的现代建筑“濒湖会堂”和“东
劈楼”宾馆。
李时珍以其杰出科学成就,长期饮誉世界,为东西方学者所尊崇。1951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维也纳会议上,一致通过决议,尊崇李时珍为世界文化
名人之一,世界和平人民将永恒纪念。
一、对祖国医药学的深远影响
李时珍的本草学思想,在国内流芳百代。《本草纲目》自1596 年问世以
来, 390 多年间,世代相传,一再刻印,共有60 多种版本。明代版本7 种,
清代版本40 多种,辛亥革命至今印本10 种。其中多数为木刻本,少数是石
印本和铅字排印本,还有《四库全书》缮写本,大致10 年左右就有一种新印
本问世,印数无法确记。
根据医学史家分析,在60 多个印本中,基本上存在四种底本,有珍本、
善本,也有质量欠佳者。简介如下。
金陵本——《本草纲目》初刻本, 1596 年根据李时珍手稿刻印于金陵。
印成于李时珍逝世后三年,书中只增加了当时知名学者王世贞写的序言1
篇,附药图2 卷, 1109 幅。此外别无附录。此书印成后,时珍次子李建元
写了《进〈本草纲目〉疏》,连同此本进呈明神宗朱翊钧。神宗将书“留览”,
他是封建帝王中第一个见到此书的人。
此本刻印精良,错、脱字较少,被后世各版奉为祖本,是为现藏珍本。
目前发现,世界共存7 部:中国2 部,在北京中医研究院、上海科技出版社;
日本3 部,分别为伊藤笃太朗博士、京都植物园大森文库、年阁文库所珍藏;
美国1 部,藏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1 部,藏皇家图书馆。
江西本——第一次重刊本, 1603 年刊于江西。据金陵本翻刻,略有误、
脱,与原版出入不大。可贵的是前有御史夏良心序、按察使张鼎思序,李建
元《进本草纲目疏》;书后附刻有李时珍《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药图亦同金陵本。是为善本,明末清初多据以翻刻。
杭州本——又名武林钱衙本。1640 年据江西本翻刻,沿袭其误脱之处,
又增少量误订误刻,体例亦有改动,变动药图800 幅,共有图1110 幅,部分
药图失真。清代中叶多据此翻刻,流传较广,是较好刊本。附刊的医书增加
蔡烈先《本草万方针线》。
味古斋本——1885 年合肥张绍棠刊印。据以江西本为蓝本的张朝璘本翻
刻。刻工精细,但脱误甚多,很多校文误人正文,少数条目补人了后代医书
的内容。有学者统计篡改原菩1600 余处。将原本370 幅药图改换成清代学者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图,又另加新图。药图已达1122 幅。附刻医书
又增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此本大失原书风貌,学者多有非议。由于刻
工精细,为清末以来各版的底本。①建国以来,我国共出版《本草纲目》三
种,商务印书馆铅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都属于味古斋本。1975—
1980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刘衡如校点本是以江西本为底本,参照金陵珍本和其
他多种古籍校点排印的。
《本草纲目》在我国药学史上影响深远。明中叶以后,医药界研究本草
学的风气大为盛行,写成许多本草学专著,是受其影响的结果,其重要著作
有下列诸种:
缪希雍《炮制大全》(1622)。林起龙《本草纲目必读》(1667),王翃
《东皋握灵本草》 (1683)。王游《药性纂要》(1694),汪昂《本草备要》
(1694),严洁等撰《得配本草》(1761),特别是赵学敏(1719—1805)
的《本草纲目拾遗》(1658)对《本草纲目)有重要补充和发展,吴其濬(1789
—1847)的《植物名实图考》(1848),以《本草纲目》所列植物药为基础,
参考文献800 余种,收载植物1714 种,均附图,分12 类。对植物的品种、
名称、形态、性味、药用价值和主要产地都有详细记述,所载植物比《本草
纲目》多500 余种,成为我国当时最完善的植物学专著,为本草学研究打下
了更好的科学基础。此书流传日本等国,具有世界文化影响。法国科学家依·布
来斯耐德在所著《中国植物学文献评论》(1870)中对此书评价很高,认为
其绘图之精审,“往往可赖以鉴定科和目”。
《本草纲目》的出现,把中国本草学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既重视气味
厚薄、升降沉浮、药性归经等基本药理的研究;又重视对药物的名实考订、
栽培、采制、临证运用等实践经验的总结。本草学日臻科学化而成为更加成
熟的独立科学。此书对中国古代植物学、动物学和农学的研究与发展,也产
生了一定影响。
李时珍的医学贡献,无论脉学、医理、方剂学在历史上影响都很深远。
他在医学上最突出的成就在脉学方面。《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脉诀考证》等著作,对脉学的发展有划时代贡献。《濒湖脉学》以歌诀形
式阐述科学内容,易懂易记,便于初学,取代了流行的《脉诀》而成为脉学
基本教材,正如《四库全书提要》指出的,《濒湖脉学》问世,“《脉诀》
遂废”。《奇经八脉考》发明奇经之要义,阐述奇经八脉同十二经脉的关系,
发前人所未发,有承先启后之功。
关于医理。《本草纲目》中大量医案、医话,阐述了李时珍的独到医学
见解。关于三焦、命门学说的论述,尤有显微阐幽之功,对清代医学家赵献
可、张景岳等影响至深。赵献可《医贯》一书,以肾间命门学说为纲,凡病
机、诊治、方药,无不依命门学说立论。张景岳《类经附翼》中《三焦包络
命门辩》、《大宝论》等篇,极力强调三焦、命门学说的重要性。称命门“为
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称三焦为“五脏六腑
之总司”。这都看出他们是李时珍的三焦、命门学说的直接继承发扬者。
李时珍对方剂学的发展,尤有巨大历史功绩。《本草纲目》保存的1 万
多附方,启发后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研究方药,促成清代掀起研究方剂学的新
高潮。汪昂的《医方集解》 (1682)和《汤头歇诀》(1694 年)、吴仪洛
的《成方切用》(1761)、徐大椿的《兰台轨范》(1764 年)、赵学敏的《串
雅》内外篇(1759 年)等,还有检索性方剂著作《本草万方针线》(1712)、
《本草类方》(1735)、《本草纲目万方类聚》(1800)等,都是在《本草
纲目》影响下编撰的。
李时珍对祖国医学、药学发展的划时代贡献,为世代人民所景仰。中国
人民尊称他为“医中之圣”,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二、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光荣地位
李时珍不只是中国的著名科学家,他的著作和思想影响世界,成为世界
公认的杰出科学家、思想家。其科学巨著《本草纲目》,无论在东方和西方
各国都有广泛传播。
据潘吉星考察,《本草纲目》在国外已有四种外文译本,日文全译本,
英、法、德语三种节译本。此书在东西方医药界、生物学界、文化界都有良
好影响。
(一)在东方,《本草纲目》被视为药物学宝典
《本草纲目》最早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国家,由于这些国
家受中国医学药学影响较大,《本草纲目》是被作为医药书籍流传、翻印、
翻译、学习的。学习研究者所注重的尾本书关于医药理论、药物识别、种植、
采制、临证运用等方面的价值。对日本、朝鲜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在日本,《本草纲目》出版不到20 年,就己受到朝野一致重视。日本庆
氏十二年(1607),学者林罗山(林道春)从长崎得《本草纲目》(可能是
江西本)。将其献与幕府首脑德川家康。幕府首脑得此书后,异常宝贵,常置
幕府座右备查,日人称之为”神君御前本”。后来,日本医药家曲直濑玄朔
(号东井)义得《本草纲目》金陵版珍本, 1875 年由井口直树呈交日本明
治政府,至今藏日本内阁文库。
《本草纲目》原本传入日本后,日本学者可以直接阅读,勿须翻译,故
早在宽水十四年(1637)就开始翻刻。明末请初七、八十年间,翻刻此书的
次数,甚至超过了中国,同时还多次从中同进口新刻本。日本译本的出现,
是在1699 年,由冈本为竹节译的《图画和语〈本草纲目〉》(称和刻本)。
全译本《头注国译本草纲目》,是用现代日语译成的,出版于1934 年。
《本草纲目》在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受到广泛的学习和研究。
200 多年间,掀起过研究热潮,形成过不同的本草学派,出现了不少著名本
草学专家,写成颇有科学价值的本草学专著。
京都本草学派、刨始人稻生若水(稻宣义)毕生研究《本草纲目》,以
它为教材教育学生。他著的《本草图卷》,乃参照《本草纲目》写成。还著
有《炮炙全书》。其博物学巨著《庶物类纂》,也以《本草纲目》为重要参
考书。其门人松冈玄达亦负盛名。此派学者中影响最大的是小野兰山,他是
以讲授《本草纲目》闻名,而其代表作《本草纲目启蒙》,在日本曾多次修
订重印。
江户本草学派、著名学者贝原笃信,曾校订和刻本《本草纲目》,他一
面潜心研究《本草纲目》,一面进行实地考察,写成最有影响的本草巨著《大
和本草》(即《大倭本草》)。此书被达尔文誉为”古代的日本百科全书”。
此派还有著名本草学家向井元升,也受《本草纲目》科学体系的重要影响。
不难看出,江户时代,日本医药学的发展,《本草纲目》起了主导作用。
当代日本科技史家矢岛拓利对此有过高度评价,他说:“《本草纲目》刊行
后不到20 年,就已在庆长十二年(1607)传入我国。它支配了我国江户时代
的本草、博物学界,其影响更远及至19 世纪末叶。”①
在朝鲜,《本草纲目》流传的时间,估计不会比日本晚多久。正式见于
历史记载是李朝三十八年(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 年)。自18 世纪20
年代以后,《本草纲目》成为朝鲜医药学家的重要参考书。引用和依据《本
草纲目》的内容而编撰的朝鲜医药学著作,就有《本草精华》、《广济秘方》
(李景华)、《济众新编》(康命吉)、《附方便览》(黄度渊)等,都是
把《本草纲目》作为药学宝典加以研究的。19 世纪朝鲜学者徐有渠大量引用
《本草纲目》中有关资料,编撰了《林园经济十六志》,这是一部关于自然
经济和博物学的巨著。这说明《本草纲目》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不
仅受到医药学家重视,也受博物学家、经济学家重视。它已是东方文化界的
共同财富。
(二)在西方,《本草纲目》被看作博物学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通过西方来华传教士和驻华使馆人员传人西方,比在东方
传播的时间要晚一些。它在西方学者心目中的价值,与日本、朝鲜相比有所
不同。因为西方医学理论体系同中医完全不同,西方人那时对中医中药还缺
乏正确认识,《本草纲目》远未作为医药学著作而受到重视。他们所感兴趣
的,首先是它的矿物学和植物学方面的广博知识与资料,而在生物学方面的
影响最为突出。
《本草纲目》最初引起西方重视的是它的金石部。1732 年,在华法国传
教士范德蒙德从金石部摘译了有关资料,连同部分矿物标本带回法国,经过
巴黎科学院院士儒瑟转交到巴黎自然史博物馆。不言而喻,这同西方殖民主
义者千方百计侦察中国的自然资源这一意图有密切联系,不是从这本书的科
学价值出发的。这份译稿在19 世纪末,由法国学者整理题为《中国之石》而
发表于《古今之石》一书中。
欧洲人真正重视《本单纲目》的科学价值,是法国学者、传教士巴多明、
汤执中等向法国科学界介绍此书的全部内容之后开始的。其重要标志是1735
年《中华帝国全志》的出版。这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情况的巨著,它的第三
卷题名《节录〈本草纲目〉》。这虽是一个法文节译本,实际上是欧洲人最
初所了解的《本草纲目》的概貌。其中许多知识都使欧洲人大为惊奇,开拓
了他们的眼界。《全志》后来译成英文,改名《中国通史》在伦敦出版;译
成德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