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裙系穆煲希圆话病=槭谖浜赫倏×嵋楹螅车悠郊奔备匣亟髂喜ψ诺鞅步嘟窕共坏郊柑臁D暇┚拖翊呙频囊蝗杖卫吹缪剩桓胰缡祷惚ㄕ娇觥4耸保车悠秸⒃诰霉彝记巴诺赝挤⑺肌�
“报告!”
“进来。”鲁涤平头也未回。
参谋长进来告诉他:“南京急电。”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鲁涤平接过电文,飞快地浏览一遍,看着看着不由脸色大变,气恼地将电报甩到桌上:“哼,吉安失守,责成查办作战不力的将领。他(蒋介石)连我一起查办好了。”
“总指挥,邓英既然逃了出来,我看把他放到抚州,调十八师一部加强防卫。据飞机侦察,共匪大部已撤离到吉安城外,进行筹粮和兵源补充。大有进犯南昌之动向。”参谋长说着走到地图前,用手指着地图说:“共匪还有一部已分别由吉安、吉水、安福向北转移。如此看来,南昌外围不得不防。”
俩人正说着,又一军官进来报告。
“南京急电。”
鲁涤平心中一惊,连着两封电报,实属意外。他用微微颤抖的手接过电报。这封电报是参谋总长朱培德转告蒋介石的命令:无论湘鄂部队进行迟速,而江西部队应迅速限期收复吉安,不可延缓,坐失时机。限鲁主席哿日前收复吉安,肃清赣上下游,勿误。
时隔不久,蒋介石又电告南昌的鲁涤平,同时也电告了汉口的何成浚、长沙的何键:中正鱼日由京出巡,希严督各部,如计进剿匪共,务限于此一个半月内,将所失各县一律收复。不得延误!
鲁涤平看后心中稍安。他把目光转向地图,凝视片刻后断然道:“命令十八师、五十师、七十七师、新五师、十三师分别从四个方向,向峡江、新余压进,将共匪一举歼灭在袁水以南地域。”各师接到南昌总指挥的电令,不敢停滞,马上率军行动。由北向南推进。同时命令吉安以南的部队,向北压进。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
在敌人调兵遣将之时,毛泽东已召开了赣西南特委会议,布置了对敌斗争的任务和策略。地方武装和政府人员立即传达贯彻会议精神。此时,毛泽东正和他的警卫员徒步向北,一方面了解情况,一方面找地方工作人员做工作,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召开座谈会。然而,红一方面军的司令部,早已转移到了清江县南太平圩。朱德已接到参谋处的敌情报告,了解到敌人已从南北东西四个方向,向袁水流域推进。毛泽东总政委又不在,他立即召集总部人员开会。军用地图上,已标出敌军从四面包围红军的态势,形成对红军十分不利的局面。朱德、周以栗、朱云卿、杨岳彬商量对策,形成一致意见。这时参谋处又来报告,说是南线敌人行动较为缓慢。原因是地方武装不断干扰,夜间不敢行军。为了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朱德果断地下达命令:“总部后撤三十里,移到罗坊。
请参谋长派人,尽快寻找到总政委,告诉他总部已移到罗坊。“
正在朱德派人寻找毛泽东的时候,毛泽东已经到了峡江北,和他的警卫员帮老百姓收割稻子。这块地的主人是一个50多岁的老农,黑红色的脸上布满了刀刻般的纹理。他用布满老膙的双手捧着一个瓦罐走到毛泽东身边,热情地说:“同志,喝口水。”
毛泽东直起腰,客气地说:“老表,不渴。”
“累了,歇歇吧。”
“不累,我也是农民出身。这几年干得少啰。”
“同志,喝口水吧。”
盛情难却,毛泽东接过饮了一口,热情地招呼他:“好甜的水哟!老表,来坐下,我们聊聊。”毛泽东说着拉住他一同坐在田埂上,问道:“你家分了几亩地?”老农告诉他,他家分了“十多亩”。
“你赞成打土豪吧?”
一说打土豪,这位农民就有一股兴奋的激情。连连说:“赞成、赞成!打了土豪,斗了地主,穷人才有了田地,共产党好、红军好!”
由于谈的开心,不知不觉,太阳快要下山了。毛泽东和他告别。
夕阳西下。毛泽东在前,警卫员牵马挑担在后,沿着田间小道走进一处村庄,夜宿农舍。他不顾多日的疲劳,连夜又召开了座谈会,找干部谈话,调查研究,做思想工作。
子夜已过,毛泽东还在灯下整理调查笔记。警卫员吴吉清进来,告诉他有人找。天这么晚了,一定有紧急军情。他停笔随警卫员吴吉清走出。早已等候的刘参谋迎着出现在房门口的毛泽东向前跨了一大步,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报告总政委:总司令的信。”刘参谋说着双手将信递上。
毛泽东接过信没有马上看,问道:“你从哪里来?”
“我从太平圩来。朱总司令让我转告您,总部已移至罗坊,信上都讲了。”
“噢。小吴,你带刘参谋去休息。”
刘参谋忙说:“报告总政委,我必须连夜回去,总司令还等我的消息呢。”
毛泽东提醒他:“路上要多加小心。”
“是。”刘参谋正欲转身离去。
毛泽东又关切地问:“三军团到了什么位置,你晓得吗?”
刘参谋回答:“具体地点我还不知道。不过,总司令已派人通知他们去了。”
就在这天的拂晓,彭德怀带兵包围了安福县城,抓住了打死伍中豪军长的地主武装头子刘日新。第二天的上午,在县城十字路口,搭起了一个临时台子,召开公审刘日新大会。
押上台子的刘日新一扫往日威风,被捆绑个结实,背上插着“亡命旗”。他见台下人山人海,两腿不住地颤抖。公审完拉赴刑场时,围观的群众群情激愤,虽有红军战士维持秩序,可他们还是争相撕打刘日新。有的吐口水。有位老太太脱下鞋,投掷刘日新。
随着一声枪响,结束了刘日新的罪恶一生。
此时的彭德怀,正在苦闷中。红三军团司令部,设在江西赣江西岸某地的一个山村的祠堂里。彭德怀忧心忡忡地正在和三军团的领导以及五、八两军领导在商讨对策。原因是部队的情绪很不稳定,尤其是一部分干部,思想反映较大,不愿在江西作战,想把队伍拉回湖南,甚至提出了一、三军团分家的事。红一方面军刚组建不久,就出现这样大的事情,尤其是目前,敌人分兵多路,妄图把红军消灭在袁水流域。他彭德怀能不上火着急。
其他领导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而彭德怀阴沉着脸,坐在那里闷着头一言不发,像是一尊雕塑。说不清他是在思索,还是在生怨气。
滕代远见大家争论来争论去没有个结果,就用归纳的口气说:“袁州会议后不管是思想通了的,还是没有通的,打下吉安后,一军团按计划北进,同我们三军团靠拢后,前委决定停止执行攻南昌、九江的计划。可我们三军团一再要求执行中央(李立三左倾路线)的指示,力主打南昌、夺九江、东取南京、西夺武汉。据侦察,敌人已从几个方向向我逼进,又有人提出了主动出击。分家回湖南也好,主动出击也好,这两种情绪还是一个共同的思想。”
沉默的彭德怀虽是毫无表情,可他心里却如汹涌的大海波涛,翻滚不停。沉默有时也是一种理智。
滕代远看看他,以试探地口气问:“彭总,你的意见是……”
彭德怀霍然起身,右手扬起向下一劈,欲言又止。大家望着他突然变化的情绪,有些茫然。望着他在屋里踱了几个来回,最后停在滕代远面前,扫了大家一眼,有意控制住自己的感情,缓缓地说:“将这些情况,向前委汇报。有些问题可以同前委交换意见……前委为了照顾我们三军团情绪,特地安排少走路,在比较富裕的地方集中,我们还能不满足?”
“报告!”
彭德怀回身望着门口:“进来!”
军团田参谋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报告:“部队吵着再不打南昌,就把队伍拉回湖南去。有的已经开始行动了。”
彭德怀听后十分惊诧,来不及多说,拉住滕代远就往外走。
他俩人到了离军团司令部不远的闹事地点,看见几百名战士、干部都已背好行装,吵嚷着正准备出发。匆匆赶来的彭德怀、滕代远一言不发地往他们面前一站,战士们呼拉一下子将彭德怀他们围住,叫嚷着要打回湖南去。
就在这时,总部通知他们到罗坊参加紧急会议。彭德怀考虑到部队突然出现的情况,决定自己留下,来做部队的思想稳定工作,由滕代远带人前去开会。
罗坊,是新余县的一个小镇,红一方面军团司令部就设在这个小镇里。各级人员进出频繁,紧张地临战气氛也不同往常,屋外院外都增加了岗哨。10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行动委员会在此召开联席会议。会议设在一座木板结构的瓦房里。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周以栗、朱云卿、杨岳彬、古柏、林彪、罗荣桓、黄公略、蔡会文、罗炳辉、谭震林、滕代远、袁国平、何长工和地方上的领导曾三、李文林。会议就主动出击、北上迎敌,还是诱敌深入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到会的领导差不多都讲了话,各自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会议也曾多次出现激烈的争论。夜幕降临,会议室里点起了马灯继续开会。毛泽东作了长篇报告,大意是,这次会议就我军的行动问题发生了矛盾、争论。这是客观形式发生了变化的结果,已经不是打不打南昌和九江的问题,而是在哪里打的问题。是前进打,是就地打,还是后退打,也就是说在白区打,还是到红区打的问题。有人提出前进到白区打,反对战略退却。理由是:(一)退却丧失了土地;(二)危害人民,怕打烂坛坛罐罐;(三)对外产生不良影响。《孙子兵法》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我们的方针是“诱敌深入”,有些人不了解战略退却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军力,准备反攻。退却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处在强敌的进攻面前,若不退让一步,则必危及军力的保存。谁人不知,两个拳师对打,聪明的拳师往往是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部本领,结果却都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中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准备反攻,必须选择合适于我、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若干条件,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然后进入反攻阶段。
10月26日。会议仍在木板结构的瓦房继续进行。经过充分讨论和酝酿,毛泽东、朱德耐心说服了持攻击大城市意见的同志,提出了红军东渡赣江,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会议还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一方面军及江西党的任务》的决议。这次会议在实践的基础上,起到了纠正李立三“左倾”错误的重要作用,也为即将开始的反围剿作好了准备。
会议开了两天。散会后,与会人员相继走出了木板结构的瓦房。滕代远同袁国平一起走出来,在院中便被人叫住。俩人又返回会议室。毛泽东、朱德、周以栗三人在等他俩人。
毛泽东对他们说:“彭德怀同志因事没有到会,考虑到三军团的情况,总前委决定,由周以栗同志以中央代表身份,前去三军团,向彭德怀同志传达会议精神,并对三军团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说服教育工作。因时间关系,会后你们马上出发。”
当天晚上,在总司令部外、毛泽东、朱德为周以栗、滕代远和袁国平送行。毛泽东、朱德一直目送他三人在视野中消失。
第二部 力挽狂澜(三)
8。诱敌深入
在南昌的第九路军指挥部里,江西省府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从电台室疾步匆匆来到大厅,按着电报所讲,在军用挂图上寻找红军的去向。他确认后,回身对一边侍立的参谋吩咐道:“据侦察,共匪已在新余、峡江等地集中,并有向东逃窜之迹象。电令各师,火速到达指定地点集中,围堵共匪于袁水南岸。若临阵脱逃,贻误战机者,严惩不怠。同时,电告十八师师长张辉瓒,先率一部火速赶到赣江堵住共匪逃窜之路。”
此时,十八师师长张辉瓒正在临川检查防务。他接到鲁涤平的加急电报,立即带兵前去堵截红军东渡赣江。
张辉瓒,字石侯,1884年生,湖南长沙人。他长得人高马大,看上去身体很结实。虽然,已近不惑之年,可仍显得精神十足。他那张四方脸,佩戴着一副镜子,又给人以深沉和掩饰不住的傲气。他初懂文墨,早年考入湖南兵目学堂,随后又东渡大洋赴日本士官学校深造。在他28岁那年,也就是1911年,踌躇满志地回到了他的故乡。在湖南陆军中先担任了一个参谋,时间不长,他又随军事代表团到德国考察。可以说他是青年得志,深受上司的喜爱。1920年就任湖南陆军第四混成旅旅长。1924年升任湖南第一军第九师师长。他带兵较严且又有一套带兵办法,1926年参加北伐。不久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四师师长。到了1929年,又改任国民政府第十八师师长。如今他带领的这支部队,是一支精锐之师,是鲁涤平手中的一张王牌。论年龄,张辉瓒还比他的上司鲁涤平大上7岁呢。
张辉瓒骑着高头大马,一路催军疾进。在途中又收到鲁涤平叫他加快行军速度的电报。他签发后,令部队火速前进。
红军总部首长已得到准确情报,分散的大批部队已开始收拢。
红三军团的思想工作,也经过周以栗的说服教育,大有好转。大敌当前,只有集中兵力,才能有效地消灭敌人。
在罗坊的红军总部里,毛泽东、朱德等首长,正在听取朱云卿参谋长和参谋处长郭化若的汇报。
郭化若年轻,思想敏锐,善于思考问题,既能简明扼要地向首长汇报情况,又能善领首长意图,是个很有见识的参谋人员。他简明地报告敌情:“敌罗霖、公秉藩两师已到上高,张辉瓒师的两团兵力到达樟树,邓英到达丰城,万寿宫有敌一个师,番号不详。谭道源师一个旅在南浔路。蔡廷锴、蒋光鼐两师到了鄂东南,湘敌一个师到了袁州……”
毛泽东在这一段时间里,由于忙于调查,又经常说服教育受李立三左倾思想影响的人的工作,夜以继日很少休息,使他面色清瘦。他有着惊人的毅力和处事不惊的雄才大略,面对强大的敌军,他沉静地思索后说:“这就是说,已有九个师从四面将我们包围啰,妄图在袁水流域将我们一口吃掉。”
朱德插上话:“我看,敌人至少这么想的。这叫一相情愿呐。”
郭化若又补充一句:“从目前的局势看,其发展对我军十分不利。”
毛泽东历来是敌变我变,随机而动,善于捕捉敌人的弱点,利用这一点,出其不意,打敌措手不及,力求全歼。他最大的特点,历来是不打无把握之仗。他转向朱云卿参谋长,问道:“原定再延长三天,通知发出了没有?”
朱云卿马上回答:“通知已写好,还没有发出。”
毛泽东从容而果断地说:“通知就不要发了,以一方面军的名义下达作战命令。部队作好战前动员,快速东渡赣江到达樟树抚州、乐安、永丰、宜黄、崇仁地区、筹措给养,训练部队。由彭德怀、滕代远带领三军团为中路军,相机夺取樟树。第四军、第十二军为右路军,归林彪、杨岳彬指挥,相机夺取抚州。第三军为左路军,由黄公略、蔡会文指挥,在赣江以西进行扰敌工作,与二十军、中路军取得联系。二十军应在吉水、永丰、新丰一带工作,经常与总部取得联系。作战命令拟好后,由总司令签发。”
朱云卿、郭化若俩人领命而出。总部人员开始忙于清理、装点文件。
11月1日,午后1时。朱云卿、郭化若拿着“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命令来到总部,把拟好的作战命令交给朱德。朱德看后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后交给毛泽东,毛泽东认真地看了一遍,交给郭化若。
朱德黑中透红的方脸上,印着深深地纹理。多年的军事生涯和对敌斗争,尤其是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使他养成了在军事繁忙而紧张的时刻,无论情况如何复杂多变,他往往显得更加沉稳、老练。他严肃而果断地强调说:“命令要立即下达,各路军务必按命令行事。”
三天以后,敌军有一个团的兵力到达罗坊镇。敌军一进镇,就到处抓人,抢东西,弄得鸡飞狗跳。毛泽东利用敌人各路将领面和心不和以及有意保存实力的这个矛盾,抓住有利时机,使红军大批部队分几个地方赶到赣江渡江。总部机关在峡江赣江渡口抢渡赣江。有一部留在赣江以西牵制和监视敌人。刚组建不久的红二十二军则在吉安掩护地方政府转移。
红一方面军总部和一部分部队,在11月6日前后到达赣江峡江渡口。
宽阔的江面,清澈的江水。赣江中有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