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1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扑通!

    唐奕这里刚说完,就听身后一声闷响,回头一看,却是吴育老相公直接栽到了地上。

    此时,吴育脑袋是炸的。

    这混小子要入辽?带着一厢禁军入辽??

    。。。。。。(未完待续。)

第430章 没有底线的疯子

    感谢“唐三玄奘”的万赏!

    ————————————

    以吴育出来之前的分析,赵祯让他这个给事中归班给唐子浩当幌子,有两个可能。

    一个保守,一个大胆。

    保守一点的,唐子浩此趟很有可能是来西北整顿盐务的。毕竟文彦博积极推行新盐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只不过,一直只是嘴上说说,却迟迟没有落到实处,就是在等待一个契机。

    而唐奕此来西北,很可能就是为文宽夫创造契机的。

    大胆一点的,吴育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可能是官家要去西军内部开刀,要不然,唐奕没必要带着一整厢的铁甲精兵千里迢迢地跑到太原。杨怀玉这一厢禁军就是来给唐奕压阵的。

    可是,吴老相公万万没想到,唐奕要带兵入辽!

    这已经不是捅破天了,这叫作翻天。

    太平日子过拧歪了?

    疯了!?

    除了通使仪仗,上一次大宋军将不请自入,还是七十年前的事情。

    一旦唐奕带兵进入辽境,那就意味着——战争。

    战争!

    。。。。。。

    不是夸张,吴育一听唐奕说“准备入辽”几个字,两腿一软,真就栽到了地上。

    唐奕回头一看,恨不得抽自己个大嘴巴,怎么忘了这位还在呢。

    与杨怀玉一同赶紧上前扶吴育,“相公,小心着些。”

    “我小心个屁!”

    吴育歪在地上,指着唐奕,“你你你你,你要入辽?”

    唐奕脸色一变,瞬间又消于无形。

    “相公,开什么玩笑?入辽?怎么可能。”

    “你刚刚不是说要入辽,还要带着禁军入辽。”

    唐奕与杨怀玉对视一眼,“相公是听错了吧?”

    “我听错了?”

    “一定是听错了。”杨怀玉附和。

    这事儿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还不能让吴育知道。

    带兵入辽境,像吴育这种中正古板之臣,怎么可能由着他们性子来?

    “老夫没听错!”

    吴育是有点上岁数,可还没到老糊涂的地步,刚刚唐奕明明说要入辽。

    “真没有!”唐奕只能睁着眼说瞎话。

    “您也不想想,别说咱们一厢禁军,就算是十厢,进到辽地能干什么?再说了,小子就算再疯,也没到拿国家安危发疯的地步吧?”

    吴育一怔,渐渐冷净下来。也是啊,唐奕就算再野,也没理由到辽人的地头上去野吧?

    听错了?可能吧,因为这事儿说不通。

    “真没有?”

    “真没有!”

    唐奕与杨怀玉异口同声地道。

    “大郎啊!”

    吴育还是有点儿不放心,一边由着唐奕把他扶起来,一起语重心长地道:“咱可不能拿宋辽之间几十年的太平当儿戏啊!”

    “呃。。。。。。”

    唐奕窘道:“相公放心,小子真没要入辽。”

    。。。。。。

    把吴育送进驿馆,杨怀玉暗暗发笑,“还不如跟他明说,也不是他拦得住的。”

    唐奕白了他一眼,“你去说试试?他能死给你看!”

    大宋这帮文臣可不跟你玩虚的,要是让吴育知道,唐奕真要带兵入辽,他真敢以命相拦。

    你不给他一个合理的理由,就算是皇帝首肯,那也是白废。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一套信念,一但认定一件事儿是错的,那就谁也说服不了了。

    别说吴育想拦唐奕,当年,范师父要拦着赵祯,都是说绝食就绝食。

    可关键是,很多事情,还不能和吴育明说,牵扯太大了。

    要入辽这事儿,除了赵祯和老师,就没有几个人知道,宋庠都是从儿子那里得到的一点儿信儿。

    。。。。。。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唐奕起床,坐在床沿儿上发了半天呆,总觉得好像少点什么。

    看看窗外,又琢磨了半天,才想起哪儿不对。

    都已经日上天杆了,怎么不见君欣卓来伺候他洗漱?

    好吧,唐奕已经被君欣卓惯坏了,偶有一天不来,他都不会洗脸了。

    心里纳闷儿,推门而出,想看看君姐姐在干嘛。

    可一出门儿,唐奕就愣住了。

    只见门外,吴育搬了一把墩凳往那儿一坐,正堵在门口儿,唐奕出不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

    抬头看了一眼被堵在外面的君欣卓,又看看吴育。

    “相公这是?”

    “起来啦?”吴育不答反问。

    “呃。。。。。。起来了。”

    “哼!”

    吴育冷笑一声,揶揄道:“年纪轻轻,比我这老头子还懒。”

    “。。。。。。”

    “昨夜老夫又细细回忆了一番,一夜没睡。”

    “。。。。。。”

    唐奕不禁吐槽,您这是没睡,不是比我起的早好吧?

    “老夫还是觉得没听错,所以。。。。。。”

    “所以怎样?”唐奕哭丧着脸,心里生出一股不祥的预感。

    “左右你小子也不会承认。所以,为防万一,从今天开始,老夫要盯着你!”

    “那也不用这么个盯法吧?”

    。。。。。。

    “事情确实有些荒诞。”吴育眼皮都不抬地缓缓说道。“但是,老夫觉得,还是保险一点的好。因为。。。。。。”

    “又因为什么?”

    “因为!”吴育指着唐奕的鼻子。“你是个没有底线的疯子!”

    “。。。。。。”

    吴育跟他耗上了。

    其实内心里,吴育也不相信唐奕敢入辽境。但是,真的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吴育很清楚,一但唐应带着一厢禁军踏过宋辽边界,那会是一个什么后果。

    所以,吴育觉得,还是看着点儿吧!万一真出了事儿,他也脱不了干系,必成千古罪人。

    。。。。。。

    “怎么办?”

    趁着吃饭的光景,宋楷、杨怀玉靠到唐奕身前。

    唐奕撇了一眼不远处由萧巧哥陪着的吴老头儿,心里这个烦躁。

    “还能怎么办!?走一步看一步吧!”

    “不行。。。。。。”

    “不行在太原把他扔下就是了。”

    。。。。。。

    在南关休整一天,第二天大队继续上路。两天之后,就到了太原城南二十里的地方。

    眼见就到太原城了,吴城也是松了口气。他知道,杨文广会到太原与之一会。到时候,老成持重的杨将军当不会由着这些小的胡闹吧?

    正想着,就见官道上,有三五带甲骑士拦于大道。打头的,还是个二十左右岁的少年小将。

    吴育还在奇怪,就见杨怀玉叫大队停了下来,然后猛一夹马腹,迎了上去。

    “三弟!”

    “二哥!”

    杨怀玉与打头的那员小将几乎同时出声。

    这小将正是杨怀玉的亲弟弟杨怀安。

    。。。。。。(未完待续。)

第431章 西北重镇

    杨文广共育有四子:

    老大杨怀良已经三十多岁,在军事上的才能一般。于是,杨文广干脆让他卸了军职,现在主要打理杨家在观澜的生意,这也看出杨家对观澜的重视程度。

    老二杨怀玉自不多说,大宋军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勇武更胜其父,颇有几分杨老令公当年的风采。

    老三杨怀安,就是眼前这位。现今只有十九岁,因年纪尚轻,杨文广就把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至于老幺杨怀康,现在只有十二岁,和曹佾的儿子曹评差不多大,还在京中调皮捣蛋。

    杨怀玉和杨怀安别看是亲兄弟,但是,去年杨文广从广南回京,就马不停蹄地到西北主持军务,兄弟两个也是快一年没见过面了。

    “二哥,别来无恙!”杨怀安率先给二哥问安。

    “嗯。”杨怀玉欣然受之。“臭小子,长高了,也黑了!”

    杨怀安嘿嘿笑着。

    杨怀玉没见杨文广,遂出声问道:“父亲大人呢?”

    杨怀安道:“父亲还没到太原。怕你们来的早,就命我先行一步,来迎二哥!”

    杨怀玉点头,心知兄弟情义晚点儿再续不迟。

    “都安排好了?”

    “嗯,安排好了。已经和太原的禁军大营打过招呼,城南方圆五十里不会有西军巡查。”

    “那我等于何处扎营?”

    杨怀安向西一指,“西边五里有一山坳,正适合藏兵。”

    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阎王营从过了太行山开始,就尽量避开当地守军。毕竟这一营最后是要过境入辽的,越少人知道越好。

    。。。。。。

    吴育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儿,就发现大军下了官道,朝西而去。

    老头觉得有点不对,扒开车帘喊唐奕,“怎么不进城??”

    唐奕靠过来,“相公安心!杨将军还没到,咱们先在城外呆两天,等杨将军一到,再进城不迟。”

    吴育狐疑地看了唐奕半天,他现在防唐奕,就跟防贼似的。

    。。。。。。

    在山坳扎了营,唐奕把宋楷他们几个聚到一块儿。

    宋楷问道:“怎地?要进城?”

    唐奕点头,“趁杨伯父还没到,咱们先去摸个底。”

    。。。。。。

    可是,几人还没走出营地,就被吴育拦住了。

    “干嘛去?”

    唐奕心里这个气啊,发誓以后绝不和这些酸腐儒臣较劲。

    “呃。。。。。。进城。”

    吴老头一挑眉头,“不是要等杨将军吗?”

    唐奕陪笑道:“我们去城里转转。”

    “那老夫也去!”

    唐奕哀嚎道:“您去干嘛呀?”

    “我怕你跑了!”吴育瞪着眼睛,声调都提了几分。

    这两天在路上,唐奕和宋家、庞家的那几个浑小子嘀嘀咕咕,还当他没看见,肯定没憋什么好事儿。

    唐奕一副被你打败了的样子,上前扶住吴育,“相公又想多了不是?”

    一边说,一边有意无意地往吴育的营帐走。

    “您看,就我们几个年青的想进城开开眼界。我能跑,杨二哥,还有这一厢禁军还能跑了?”

    吴育一想也是,可能是自己想多了。可是,嘴上又不肯服软,眼睛一立,“那可说不准!”

    唐奕道:“您老啊,就是疑心病太重!”

    吴育横了他一眼,叹道:“大郎啊,陛下让老夫此行听你的,老夫深知陛下必有其道理,也无异议。但凡事得有个界线,大郎明白吗?”

    “明白明白。”唐奕连连附和。

    老头儿的意思是,别过界,过界爱谁谁,谁也不好使。

    “您老就在营里安心呆着,我们真的只进太原。陛下让咱来给盐法铺路,那您总得让小子去看看,私盐在西北到底是个什么程度吧?”

    吴育一顿,“陛下果然是让大郎来办盐的?”

    “那当然!?”唐奕可没撒谎。

    只不过,办盐事不假,却不是在太原。

    “那。。。。。。”吴育犹豫了。

    唐奕哪还等他松口?见他稍有迟疑,立马道:“那小子去了啊?回来给您老带好酒!”

    说完,一溜烟儿的就跑没影儿了。

    。。。。。。

    骑马出了山坳,唐奕他们六个再加上君欣卓,朝着太原的方向行去。

    贱纯礼不禁吐槽:“你也真够有耐性的,哄吴老头儿就跟哄小孩儿似的。”

    唐奕撇嘴道:“你懂个屁!老小孩儿,老小孩儿,别管多大的本事,上了岁数就架不住小辈们磨。”

    “要不,怎么你爹对我,比对你还亲呢?”

    “扯淡!”贱纯礼不干了。“那是我爹,当然是和我亲!”

    。。。。。。

    一路说笑,半个多时辰就到了太原城。

    太原位于莽莽太行山与吕梁山脉之间,所处是一条贯穿山西南北的断陷盆地带。南通关陇,北拒辽地,西北可直抵宋夏之交,东去则是肥沃丰饶的华北平原。

    作为西北重镇,太原历来是兵商汇聚之地,大宋西北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

    自打翻过太行山,唐奕等人一路行来,入眼皆是西北苍茫之景,不同于中原的锦绣江山,多了几分广袤大气之感。而沿路州县,不论是人口,还是繁盛程度,与中原各州还是没法比的。

    但是,太原城却不同。

    三丈高的巍峨城墙围起一座巨城,甚是庄严。进到城中,更是人声鼎沸,穿流如织。

    宋楷看的新奇,“是不太一样儿哈?”

    开封虽比太原热闹得多,但是,却不像这里这般奔放。

    没错,就是奔放!

    一入城,那种西北独有的风情就已经印到众人的脑袋里了。

    开封九成九都是汉人,偶尔看到几个契丹装扮的蛮子,也都是大辽使馆的辽兵上街闲逛。

    这里,汉人不少,髡头皮袍的契丹装扮也不少。而更多的,则是党项人。

    唐奕甚至看到几个卷发碧眼的高昌人。

    整个太原城就像一个多民族大杂烩,连街道两边的店铺都是各有特色,一看就不是汉制建筑。

    范纯礼小的时候曾随范仲淹来过西北,给大伙儿解释道:“这里别看是军镇,但是大辽与咱们几十年没了战事,西夏的主攻方向也是永兴军路那边。所以,现在的太原,三国早就形成了默契,成了三境的商业集散地了,高昌黑汗的夷民也都来此互通有无。”

    丁源道:“那也不至于这么多蛮子吧?”

    唐奕笑道:“别瞎说,什么蛮子不蛮子?商人是少数,更多的还是百姓。虽不与我辈同族,却也是宋民无疑。”

    。。。。。。(未完待续。)

第432章 五味正店(四千大章)

    二合一章,晚了,见谅。

    感谢“啦v5头像”的万赏!

    ——————————

    自澶渊之后,宋辽又订下盟约,互不收留逃民,且两国贸易也以権场互市为主,理论上断绝了宋辽之间的民间往来。西夏的情况也差不太多。

    但是,也不想想,当世最强盛的两大帝国之间,只靠雄州互市怎么可能满足民间百姓的商货需求?

    所以,官方虽然限制民间往来,但是,走私偷贩依然是无法彻底断绝的。

    现在的情况可以说,就是都装看不见。

    宋、辽、夏三国似乎形成了默契一般,宋辽于河北两路雄兵对峙,却对西边的大辽京西道和大宋河东路疏于防范。

    而宋夏之间,于永兴军路军战不断的同时,对于东北向的大宋河东路也是少有进犯。

    如此一来,也就为民间往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成全了太原这个特殊的存在。

    大宋西北番民本就有党项一族,再加上辽地的羌人、西夏羌人以走私为业,把大宋的茶、丝、陶、铁贩入两国,几十年间从未间断。

    而西夏的青盐、牛羊,大辽的牛羊、山货也是大宋所需,致使太原各民族高度融合。

    除了党项人、辽地汉儿,契丹商人在此走私了几十年,有的也逐渐在大宋定居。形成了太原现在的格局。

    唐奕等人下马慢行,发现在街道两边的商铺中,甚至能看到很多在开封都找不到的奇货。

    比如,大辽的松子、山核桃、山果等野货。这些东西在雄州互市上都是极为抢手,辽人更是拿来当做国礼赠于大宋,可见其珍贵。

    但在此处,竟是随意摆在路边售卖,与平常货物一般无二。

    唐奕特意跑到集市上转了一圈,这里不但有大辽、西夏的特产,就连西州回鹘的葡萄美酒、各色干果也是一样儿不缺。

    宋楷看的新奇,转脸挤兑起唐奕。

    “看来,观澜运力还是有待提高啊!西北这么多好东西,你却一点也没沾上光。”

    观澜运输体系走的是水路,多以江南、两湖,还有沿海的产出为主,西北水路不通,自己和观澜搭不上边儿。

    可是,唐奕却是不接话,紧锁眉头,喃喃自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盐。”

    众人一怔,这才发现,全城奇货遍地,但确实如唐奕所说,唯独少了西北最著名的东西——青盐!

    宋楷挠头道:“对哈,怎么没有盐?”

    丁源撇嘴道:“买盐当然去杂铺,谁还摆到街面儿上来。”

    大伙儿一想也对,特意四下扫看,看有没有卖盐的铺子。好巧,前面不足十丈远就有一间。

    唐奕拧着眉头走了进去。

    “老板,卖盐吗?”

    杂铺掌柜是个粗壮的汉子,抬眼一瞅,没说有没有,倒是不咸不淡地反问道:“南边儿来的?”

    唐奕泯然一笑,“怎地,挂相?”

    汉子又是不答,一指柜上的一排白布口袋中的一个,“150文一斤,要多少?”

    唐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