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第一公子-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匡胤是武将的身份夺得的江山,加上他也是经历过五代战乱的人,深知皇帝换得快的道理,所以他很害怕武将掌权,所以他十分对文人推崇,压制武将。

    这样就造成了文人一家独大,武将没有地位,这也导致以后大宋没有任何骨气,面对外敌的入侵只有被动求和的份。

    究其原因武将无论立了多大的功劳都不如文官动动嘴皮子,同样级别的武将在文官的面前就立刻矮了一大截,所以后世有人说大宋不像个爷们。

    “臣不是那个意思,尊重读书人,尊重文臣,那是圣人之言,我知道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我大宋再次出现武将专权的局面,更加是为了使大宋的江山千秋万代,武将的权力是要限制的,以免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赵承嗣说的这些话都说道赵承嗣的心坎中去了,赵匡胤也十分高兴。

    “既然你知道这些,那为什么什么还说朕这条不杀士大夫规定不对,哪里不对了。”

    赵匡胤认为这是他的得意之作没有想到自己的臣子都不赞同,这还真让他有点恼火。

    本来这些都是机密,要不是刚才说漏了嘴,绝对不会说出来这件事。

    而且这小子似乎对这项国策还十分的不满。

    这可是朕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来的决定,现在放在太庙之中,自己也一直这样做的。

    这也是自己的得意之作,现在有人反对,而这个人还是自己的看重的人,既然说开了,那么赵匡胤也就索性听听他到底怎么说?

    赵承嗣心里也有一点想法,那就是自己这算不算是参与制定国策了,总算参与了一件事大事,如此那自己就好好说道说道,也算为大宋和汉族做点实事了。


………………………………

第一七六章 文武相平衡

    赵承嗣也看到赵匡胤的脸色不对,也知道这可能是皇帝有点不满了。

    “官家听我慢慢说,限制武将是必须的,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将文官士大夫的位置摆这么高,更不能留下不杀士大夫的誓言,这虽然只有皇帝本人知道,但是知道之后皇帝会牢记这条誓言,心里不知不觉就会倾向于士大夫。”

    “这样士大夫就会认为皇帝根本不可能那他们怎么样,越是他们的气焰就会越发的嚣张,最后可能会使他们一家独大,限制皇权,您不是说只有武将篡国,哪有文官夺权的,那东魏的丞相高欢的儿子高洋为什么会建立北齐,他不是文官吗?所以对于文官也是不能太过宽容,更不能不杀士大夫。”

    高欢是东魏的权臣,掌握了东魏的军国大权他的儿子高洋后来取代东魏成为北齐的开国皇帝。

    赵承嗣看着赵匡胤若有所思,又进一步说道:

    “官家你像利用文臣限制武将,可是你想过这样一来的后果吗?”

    “后果,什么后果,那样只会让我大宋千秋万代,没有武将的威胁,文官何足道哉,你没有听说过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吗?”

    赵匡胤的认知了武将的威胁更加的可怕文官他还真的没有放在眼里。赵承嗣苦笑道感情刚才那一番口舌白费了,得还是不能有这样的思想,否则还真的危险,再说一遍吧。

    “官家此举造成文官势力必定强大,接下来的是武将或者说是整个国家的武风受到影响,因为他们能从朝廷的政策中看出国家不重视武而是重文,那他们就会弃文从武这样就极有可能在民间厌武成风。”

    赵匡胤立刻接过话茬:

    “这样有什么不好,民间习文成风,这是一个国家文化兴盛的标志,你看南方的唐国,百姓喜文而厌武,这么多年来,百姓安居乐业,人人富足,违法乱纪之徒,更是少之又少,这有什么不好呢?”

    赵承嗣看得出来皇帝真的是陷入怪圈了,处处只想到百姓好文风的好处,这不老赵同志又开始说了起来,并且越说越兴奋:

    “这样百姓都是好文风数十年之后,民间风气为之一清,政治清明,那时候定能重现大唐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赵匡胤说道此处,双眼放光,大唐盛世是他所向往的,他也想成为一个开明青史留名的好皇帝,想唐太宗李世民那样。

    可是赵匡胤忘记了大唐的盛世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是数次对外战争取得,是大唐的虎狼之师南征北讨才得来的

    赵承嗣摇头道:

    “唉官家可曾想想到百姓都是习文成风,不修武术,那么势必会造成百姓的身体羸弱,那么一但有敌的入侵怎办,谁来抵挡?”

    “哈哈纯臣何故如此的糊涂,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大宋的军队自会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这是军人的本分,当初你我父子不就这是这样为大周出生入死的吗?”

    赵匡胤不知道自己的儿子今天怎么老是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敌人来了我们有刀枪,还用问吗?

    “官家我大宋的军队来自哪里?”

    “我大宋的军队当然是来自民间招募的百姓,这是毋庸置疑的呀。”

    赵匡胤很是肯定的回答道。

    “那么官家百姓们都是弃武从文,他们的身体能够有多强壮,能够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吗。”

    看到赵匡胤想开口说话赵承嗣紧接着又追问道:

    “官家也许会说,我们实行的是募兵制,军人专门有自己的身份,当他们入伍之后可以进行严格的训练,这样一定能提高他们的也体能,他们也很快能够达到标准的,是不是?”

    赵匡胤只得点了点头,自己确实是这样想的,当兵的只负责保家卫国,平时负责训练,有战事的时候要上战场。

    “官家说的也是十分有利,那么我有个问题想问官家,一匹劣马将它训练成千里马的几率是多少呢?”

    老赵想说什么张张嘴却没有说出来,劣马在再怎么训练也不可能成为千里马的,他好像是有点明白儿子想说什么了。

    “就像一匹劣马怎么训练都不能成为千里马一样,一个身体孱弱的士兵,再怎么训练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士兵,只不过能让他的身体强壮而已,他日如果我们一统天下之后,征契丹能是对手吗?”

    契丹人生活在北方的草原,骑兵是是他们的天然优势,他们的士兵虎背熊腰,异于常人,赵匡胤也是和他们交过手,自然知道他们怎么样。

    “我国中的百姓长期身体孱弱,造成我士兵的质量下降,别说我们要统一天下,恐怕守卫国土都有问题,这一些虽然不全是您提高文人的地位造成的,但是却有一大部分原因。”

    “限制武将是必须的,这是为了中央集权的需要,但是不杀士大夫这一条可以去掉,文官武将的地位是平等的,只要我们能好好的用人,他们都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怕武将造反可以改革军制,更加可以设立机构教育士兵的思想,让他们效忠的是国家而不是某个人,同时可以专门设一个官职到军中管理军中士兵的思想教育。”

    一不留神将后世的政委制度给整了过来,当年***一个党支部建在连上,使党很好的指挥了枪杆子,在这个时代也是可以的。

    赵匡胤哪里听过这么绕口的话,被赵承嗣绕糊涂了,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说,心里觉得是不是真如他说的这样不该立下不得杀士大夫的誓言。

    他不知道赵承嗣用了一个偷换概念,明明是一个不杀士大夫,这个赵承嗣却扯到了,什么不杀士大夫会造成百姓身体孱弱,又扯到国防上面去了。

    如果是现代人很快就会发现猫腻,可是赵匡胤哪里会知道这里只是听着迷迷糊糊的,又觉得挺对。

    其实赵承嗣心里想说的禁武所造成的影响,他以前看过一部武侠剧说的是武林人士,以武犯禁,禁武是最好的选择,结果强制的禁武使那个国家的民众身体越来越弱,慢慢的就被其他国家所灭掉了。

    还别说赵承嗣这一偷换概念,赵匡胤还真的动摇了!

    “你看着这赵承嗣说的可靠吗,朕听着还像是那么一回事,不过朕还不能轻易的改变这个策略。”

    在赵承嗣离开之后,赵承嗣对着自己空无一人的身后说道。

    就在他的话刚落音,身后出现了一人,这个人多次出现在赵匡胤的身边。

    那一次皇宫行刺他出现过,赵匡胤遇险的时候,总会有这个人的身影。

    “主人,国家大事我不懂,我的职责只是好好的保护主人。”

    此人冷冰冰的说道,赵匡胤只能无奈的摇头,不过刚才赵承嗣说的赵匡胤还真的听进去了。


………………………………

第一七七章 自有计较

    “纯臣,你的胆子很大呀,跟官家提出来要建立军校,而要废除不杀士大夫这条,你可知道这是官家的一项国策,老夫不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但是你胆子也太大了点。”

    赵承嗣出了皇宫没有多久就被王著给请了过去,王著也得到了消息。

    不要看王著现在也已经退休了,可是消息也相当的灵通,这不皇宫中刚刚发生的事情,这边王著就知道了。

    “先生你的消息可真够灵通的,看起来先生隐而不退,时刻关注着朝廷的动向,这才多少功夫,您就知道了,先生真乃神人也!”

    赵承嗣这看似拍马屁,但说的也确实是事实。

    他和赵匡胤两人说了那么久,当时在场连一个太监都没有。

    自己刚出来不到一个时辰,王著就已经知道了。

    不可能是赵匡胤告诉王著的,再说了当时只是赵匡胤一时失言才说了出来,怎么还会跟别人说。

    王著居然也知道,那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王著本来就知道誓言这件事,

    还有一种就是在皇宫之内有他的线人,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过赵承嗣认为第一种可能性不大,毕竟史书上记载着,金兵攻破汴京才发现的那块誓碑,其他官员怎么知道呢?

    那只有第二种可能了,赵承嗣很相信自己的判断。

    “纯臣是不是有疑惑,老夫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实话对你说,一般情况下朝中的大臣在宫中都有眼线,老夫也不例外,而且老夫当初也参与了誓碑的制作,不过内容我们就烂在肚子里,当初我们都发了毒誓,加上老夫也没有说什么,也不算违背誓言。”

    赵承嗣终于明白,原来其中还有这么曲折的事情。

    当初赵匡胤和赵普等人商议怎么让大宋江山稳固如初,其中就有一条重用文臣。

    当时赵匡胤初步拟定了三条誓言,虽然和现在太庙里的誓言碑有点诧异,但也差不多了。

    这可是一件大事,赵匡胤也不想外传,死人是保守秘密最好的途径。

    但是这些人都是自己的臣子,赵匡胤是不会杀了他们,唯一的办法让他们发誓。

    古人对誓言比较看重,发誓不仅仅是一句话,更多的是敬畏。

    对鬼神的敬畏,不仅如此,还有他们都是有德行的臣子,基本上都是文人,圣人教诲,他们也不会违背。

    不过那雕刻誓碑的匠人,却没有那么幸运了,为了保守秘密,他们只能去他们该去的地方,这样再过几年,等王著和赵普等人死去之后,除了皇帝就没有人知道誓碑的内容了。

    就连赵光义都不知道大宋有这么一个誓碑,更不用说别人了。

    以后除了大宋的皇帝,谁也不知道。

    今天王著也没说誓碑的内容,并不算违背誓言,而且赵承嗣也知道其中一条誓言,两人说话也十分轻松。

    “我也想到了,不过想不到先生消息这么灵通,咱们不说讨论的那件事,就说说官家想要办军校的那件事,先生以为如何?”

    军校是赵晨是提议的,当时只是说要培养专门效忠于官家的将领,这些人也只效忠于官家。

    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武将有异心,也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赵承嗣只是折磨一说,谁知道赵匡胤却上心了,立刻让赵承嗣下去呈上一个折子来,并且具体操办这个所谓的军校,可是先试用一段时间。

    “纯臣呀老夫真的不知道你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这个军校什么的,你到底怎么想出来的,你觉得可以实行吗?”

    王著远远跟不上赵承嗣的步伐,毕竟赵承嗣的思想比他先进的多。

    这个时代的人思想还比较狭隘,什么东西都不轻易外传。

    就比如说你想要学艺吧,那都是拜师当学徒,慢慢的才能传给你。

    还有的是传男不传女这样的规定,所以举办军校,教授军人,这样的事情虽然不是惊世骇俗,可也没有见过。

    军中的那些将领很多都是自学成才,或者家学渊源,举办军校真的能够培养出真的将领吗?

    或者说哦即使能培养出来将领,谁又能够保证,他们真的忠心于官家,这也是皇帝最忌讳的。

    唐朝安史之乱到现在有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武将掌权,很容易叛乱,自己当皇帝。

    毕竟武将手中有人有钱,那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就是一个国家的。

    唐朝的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大权在握,一个人搅动了大唐风云,将盛唐拖垮,从此盛唐由盛转衰。

    唐朝末年那些武将更不用说了,割据一方,不听朝廷的调度,成为实际的霸主。

    最严重的是五代,皇帝轮流换,今天的将军就有可能成为明天的皇帝。

    赵匡胤也是从武将过度为皇帝的,对于武将赵匡胤本能的存有戒心。

    所以大宋才杯酒释兵权,这也导致了战斗力减弱,现在赵承嗣提出来要大量的培养将领,赵承嗣很心动。

    毕竟赵匡胤是开国皇帝,深知道武力的重要性,打江山还是要靠军队,带兵打仗还是要靠将领。

    培养大宋的将领那是可行的,可是怎么保证那些将领对皇帝,对大宋忠心,即使现在忠心,几代之后谁有能保证他们不会背叛大宋背叛皇帝。

    前车之鉴,赵匡胤当时对柴荣难道不是忠心耿耿,可是柴荣死后,赵匡胤不是扯旗造反成为了皇帝吗?

    王著这样问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这也正是赵匡胤担心的,让赵承嗣上了奏章,其实就是先看看这个计划的可行之处。

    “先生放心,我既然敢提出来,那绝对有解决的办法,等我做个计划,到时候再给先生过目,到时还请先生指点一二。”

    赵承嗣心中早有计较,不就是忠诚度吗,好办,有哦现成的范本,什么范本?

    黄埔军校呀。

    这座赫赫有名的军校,在二十世纪培养了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将领,他们叱咤风云,整个二十世纪前半期都是他们天下。

    黄埔的校长是那个蒋先生,里面出来的将领百分之九十九都对他是死心塌地,忠心耿耿,也成为他争霸的资本,这其中不无道理。

    而且赵承嗣还打算用当时老共的手段,思想教育呀,那个时候都有效果,在这个时代更是不在话下。


………………………………

第一七八章 古人诚不欺我

    古代的人都讲究给忠君报国,这种思想深入人心,当然不否认有些人心怀异志。

    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毕竟皇位的诱惑实在太大了,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虽然都说皇帝是天子,不是人人都能当上皇帝的,依然会有人去尝试。

    经历了唐末和五代十国,根深在人们心中的忠君思想有所动摇,到了现在大家一致信奉的还是实力至上。

    只要我有实力我就可以尝试一下做皇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武将,文臣很少。

    这也是赵匡胤为什么在建国不久之后就实行了杯酒释兵权,他也担心呀,毕竟自己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他最清楚。

    现在赵承嗣跟老赵说了那么多,让赵匡胤心中也有所动摇,毕竟赵承嗣所说都是从大宋江山的角度来讲,其中利弊赵匡胤自然能听的出来。

    建立军校不是不可以,重要的还是保持对皇帝的忠诚,而不是对其他人效忠。

    王著是赵匡胤的参谋,他的担忧,也代表着赵匡胤会有这样的担忧。

    可是赵承嗣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准备,毕竟自己自己可是来自于后世,有着这个时代没有的东西。

    “也好,等你列出来一份计划,老夫先看看,看看你到底有什么高招。”

    王著看着这个弟子,赵承嗣是自己的弟子不假,可是自己从来没有教过他什么东西,也只是挂个名而已。

    “那好,到时候我自会向先生请教的,对了先生我想向您打听一个组织,不知道您听说过没有?”

    “说吧,老夫定当知无不言。”王著不知道赵承嗣为什么会这么严肃,不过还是点点头。

    当下赵承嗣也没有任何犹豫,单刀直入:“先生可听说过玄风卫?”

    玄风卫,一直困扰着赵承嗣,最近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都和玄风卫有关系。

    可是它却像是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