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迅曾写了两封信,他说:〃对于戏剧,我是毫无研究的,我的最可靠的答复,是一声也不响。〃他个人的意见是这样:〃阿0在每一期里,登得不多……断断续续的看过,也陆陆续续的忘记了。现在回忆起来,只记得那编排,将《呐喊》中的另外的人物也插进去,以显示未庄或鲁镇的全貌的方法,是很好的。但阿0所说的绍兴话,我却有很多地方看不懂。现在我自己想说几句的,有两点:一、未庄在那里?'阿0'的编者已经决定: 在绍兴。我是绍兴人,所写的背景又是绍兴的居多,对于这决定,大概是谁都同意的。但是,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着某处的却少得很。中国人几乎都是
爱护故乡,奚落别处的大英雄,阿0也很有这脾气。那时我想,假如写一篇暴露小说,指定事情是出在某处的罢,那么,某处人恨得不共戴天,非某处人却无异隔岸观火;彼此都不反省,一班人咬牙切齿,一班人却飘飘然,不但作品的意义和作用完全失掉了 ,还要由此生出无聊的枝节来,大家争一通闲气一'闲话扬州'是最近的例子。为了医病,方子上幵人参,吃法不好,倒落得满身浮肿,用萝卜子来解,这才恢复了先前一样的瘦,人参白买了,还空空的折贴了萝卜子。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太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至于阿0的姓呢,谁也不十分了然。但是,那时还有发生了谣言。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有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 我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上面所说的那样的苦心,并非我怕得罪人,目的是在消灭无聊的副作用,使作品的力量较能集中,发挥得更强烈。果戈理作《巡按使》,使演员直接对看客道:4你们笑自己!'(奇怪的是中国的译本,却将这极要紧的一句删去了)我的方法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涹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作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但我看历来的批评家,是没有一个注意到这一点的。这回编者的对于主角阿0所说的绍兴话,取了这样随手胡调的态度,我看他的眼睛也是为俗尘所蔽的。〃①鲁迅觉得许幸之这一剧本(田汉也是如此),在讽刺意味上是失败了的。
但是,指定了绍兴也好。于是跟着起来的是第二个问题一二、阿0 该说什么话?这似乎无须问,阿0—生的事情既然出在绍兴,他当然该说绍兴话。但是,第三个疑问跟着又来了一一三、阿0是演给那里的人们看的。倘是演给绍兴人看的,他得说绍兴话无疑。绍兴戏文中,一向是官员秀才用官话,堂倌狱卒用土话的,也就是生,旦,净大抵用官话,丑用土话。我想,这
也并非全为了用这来区别人的上下,雅俗,好坏,还有一个大原因,是警句或
炼话,讽刺和滑稽,十之九是出于下等人之口的,所以他必用土话;使本地的看客们能够彻底的了解。那么,这关系之重大,就可想而知了。其实,倘使演
给绍兴的人们看,别的脚色也大可用绍兴话,因为同是绍兴话,所谓上等人和下等人说的也并不同,大抵前者句子简,助词和感叹词少,后者句子长,语助词和感叹词多,同一意思的一句话,可以冗长到一倍。但如演给别处的人们看,这剧本的本用却减弱,或者简直完全消失了。……我想:普遍、永久、完全,这三件宝贝,自然是了不得的,不过也是作家的棺材钉,会将他钉死。……我的意见……总括一句,这剧本最好是不要专化,却使大家可以活用。〃①在这一方面,那一剧本也是完全失败了的。
阿0的样儿,究竟该是怎么的?鲁迅也曾在答复《戏》周刊的信中说过一点。他说:〃在这周刊上,看了几个阿0像,我觉得都太特别,有点古里古怪。我的意见,以为阿0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 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只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0,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这是一种黑色的,半圆形的东西,将那帽边翻起一寸多,戴在头上的;上海的乡下,恐怕也还有人戴。,,
周作人追述鲁迅的故家,说到了阿0的蓝本,便是阿桂,阿有的弟弟。〃阿有,他姓谢,以给人家舂米为业;他给人家做短工,因为舂米费力,可以多得一点工钱,反正也多不到那里去,但比起他兄弟来总好得不少了。阿桂本
来也是做短工的,可是他不能吃苦,时常改卖旧货,有的受了败落人家的委托,有的就不大靠得住,这样就渐渐的降人下流,变成半工半偷的生活了。有时跑到哥哥那里来借钱,说近来生意不顺手,这便是说偷不到,阿有怒喝道: '你这什么话?我要高声说给人家听了。,阿桂于是张皇的从大书房逃了出去,其实这问答的话,大书房的人巳经听见,巳不是什么秘密了。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叙述奉母亲之命,买两朵剪絨花去送给旧日东邻船户长富的女儿顺姑,等到找着了的时候,才知道她已病故了。这长富就是
阿有,顺姑的伯父偷鸡贼长庚自然是阿桂了,不过阿有的女儿的病不是肺病, 乃是伤寒初愈,不小心吃了石花,以致肠出血而死。小说里说长庚去硬借钱,
顺姑不给,长庚就冷笑说:'你不要骄气,你的男人比我还不如呢!'这也是事实,虽然并没有发生什么影响,因为她的未婚夫是个小店伙,本来彼此都知道的,无论如何总不会比不上阿桂的。,,
鲁迅的文字之中,经过了这一回的整理,大体都可以了解,只有关于艺术这一部门,我实在是门外汉,只能赞叹,无法判断。他曾送我几部艺术性的书,一部是《死魂灵一百图》,一部是《引玉集》,又一部是《木刻纪程》。当时, 他只怕朋友们受了签名之累,所以那几本画册上都没有他的签名。前年,上海文物馆要征集这几种画集,因为没有他的签名,所以卖不起钱,我却说,这样也好,总算把这几种书留下来了。
《死魂灵一百图》是一部很好的插图(我的女儿,为了这部插图的出卖, 也颇怅怅然。幸而没有卖成,留在上海了 、据鲁迅说:关于《死魂灵》的有名的图画,据里斯珂夫说,一共有三种,而最正确和完备的,是阿庚的百图。这图画先有了七十二幅,未详何年出版,但总在一八四七年之前,去现在也快要九十年;后来即成为难得之品,新近苏联出版的文学辞典里,曾采它
为插画,可见已经有了定评的文献了。虽在它的本国,恐怕也只能在图书馆中相遇,更何况在我们中国。有年秋末(一九三五年〕,孟十还君忽然在上海的旧书店里看到这画集,便像孩子望见了糖果似的,立刻奔走呼号,总箅弄到手里了。是一八九三年印的第四版,不但百图完备,还增加了收藏家蔼甫列摩太所藏的三幅,并那时的广告画和第一版封纸上的小图各一幅,共计百零五图,这大约是十月革命之际,俄国人带了逃出国外来的;他
该是一个爱好文艺的人,抱守了十六年,终于只好拿它来换衣食之资;在中国,也许未必有第二本。看了这一段,我也颇有点怅然,因为为了衣食之资,我也几乎把鲁迅送给我的这本插图,卖掉了呢,这插图在我身边也留了十五年之久呢!
当我们提倡讽刺的杂文的时期,同时也提倡了漫画。生活书店也曾由《文学》社、《太白》社刊行了《小品文与漫画》的专刊。当时,鲁迅曾经提示了如次的话:〃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
姿态,也就是精神。漫画是^^〃化!〃的译名,那'漫,,并不是中国旧日的文人学士之所谓4漫题'、'漫书'的'漫7。当然也可以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的,但因为发芽于诚实的心,所以那结果也不会仅是嬉皮笑脸。这一种画,
在中国的过去的绘画里很少见,《百丑图》或《三十六声粉铎图》,庶几近之,
可惜的是不过戏文里的丑脚的摹写;罗两峰的《鬼趣图》,当不得已时,或
者也就算进去罢,但它又太离开了人间。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
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无缘无故的将所攻击或暴露的对象画作一头驴,恰如拍马家将所拍的对象做成一个神一样,是毫没有效果的,
假如那对象其实并无驴气息或神气息。然而如果真有些驴气息,那就糟了,从此以后,越看越像,比读一本做得很厚的传记还明白。关于事件的漫画,也一样的。所以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7 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夸张7这两个字也许有些语病,那么,就是'廓大,也可以的。廓大一个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固然使漫画容易显出效果来,但廓大了并非特点之处却更容易显出效果。矮而胖的,瘦而长的,他本身就有漫画相了,再给他秃头,近视眼,画得再矮而胖些,瘦而长些,总可以使读者发笑。但一位白净苗条的美人,就很不容易设法,有些漫画家画作一个髑髅或狐狸之类,却不过是在报告自
己的低能。有些漫画家却不用这呆法子,他用廓大镜照了她露出的搽粉的臂膊,看出她皮肤的褶皱,看见了这些褶皱中间的粉和泥的黑白画。这么一来,漫画稿子就成功了,然而这是真实,倘不信,大家或自己也用廓大镜
去照照去……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①这一番话,对于我们写杂文的,也同样有意义。
附录一
迅年
编者小言
曹聚仁
鲁迅先生生前,他是知道我要替他写传记的。有一天晚上(一九三三年九月、他在我零中吃晚饭,看见我的书架上有一帙资料索引是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和著作。我说,〃我是不配写你的传记的,不过我也有我的看法。〃 第二年,他就逝世了;我和珂云,开始收集有关鲁迅的史料,加以整理。我
正准备动笔,但因八,一三^沪战事发生,我带笔随军,把写传记工作搁了下来。珂云整理了那一批史料,由群众书局刊行了《鲁迅手册》,可以说是一种纪念工作。一九五六年,我的《鲁迅评传》,由香港世界出版社刊行,可以说是纪念鲁迅的第二种工作,那年恰好是鲁迅逝世二十周年。今年,鲁迅逝世三十年,我编次《鲁迅年谱》,由三育图书公司刊行,也可以说是纪念鲁迅的第三种工作。
在四十年代的那些年份,政治气压很低,要替鲁迅做纪念工作非常困难
为了《鲁迅手册》刊行,书局还受了牵累。而今日月,鲁迅巳经光耀百代;我们
的纪念工作,只能算是爝火了。不过,若干有关鲁迅的传记,都出于不认识、不了解鲁迅为人的人手中,许多地方,都是隔靴抓痒。而了解鲁迅的人,如周
作人、周建人、孙伏园、许寿裳诸氏都不曾动笔,许广平所写的也只是印象记。
我的〃爝火〃,也好似照明的竹片,帮着可以看到鲁迅的一面。百年之后,我相
信必有史家承认我所写的,是把鲁迅当作有血有肉的活人来描画,绝少歪曲
事实之处。这就可以在地下对鲁迅交代得了了。
迅我这回编写的《鲁迅年谱》,分两部分:上卷系年谱部分,曾在《文艺世
评 纪》连载;这回,经过了修正和补充,可以算作定本了。下卷,系作品评论及印侍 象记,也可说是《鲁迅手册》的删订本。新中国建国以后,鲁迅纪念馆先后在
绍兴、杭州、北京建立①,收集鲁迅生前遗物,一一陈列出来,使观众获得深刻
①作者此说有误: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先后在北京、上海、绍兴,建立了三处鲁迅纪念馆。北京办〃鲁迅博物馆〃。
的印象。这几处,我都到过,各有所长,北京的更为完备(有鲁迅纪念馆小册
子行世〉。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文艺创作,吉光片羽,都巳汇刊在《鲁迅全集》
及《译文全集》中(除了《萧伯纳在中国》那小册子)。他的诗文手迹,也影印了
好几种。独有时人批评鲁迅的文字,却不曾收葺起来,这是我编次下卷的本
意。时人的反应,有如一个人的影子,正可以衬托其人的轮廓来。当年,鲁迅
同意编次《关于鲁迅及其他》,由北新书局刊行。我这回重编手册,便在那小
册子的底子上加工,收集了更多的代表作。不过,限于篇幅,凡见于《鲁迅纪念集》(治丧委员会编刊),及《回忆伟大的鲁迅》〈逝世二十年纪念集)中的,都
不采用了。因此,我得特别提一提:陈源写给徐志摩的信,乃是鲁迅自己要收集在关于鲁迅那小册子中的,我依旧保留在下卷中,显得鲁迅的胸襟是宽宏的。
替鲁迅写印象记的,除了许广平那三种,知堂老人几种笺释体专集〔《鲁
迅小说里的人物》和《鲁迅的故家》、还有许寿裳的《我所认识的鲁迅》和《亡
友鲁迅印象记》,不愧知己者的速写。孙伏园的《鲁迅二三事》,篇幅不多,却字字着肉。乔峰即周建人,鲁迅的三弟,他曾《略谈关于鲁迅的事情》,纠正了一些人的幻设之事,他人所不能着笔的。许饮文也是鲁迅的人室弟子,他曾写了《鲁迅的幼年时代》,可与伏园、乔峰的小册子相印证。冯雪峰是我的同
学,他有一段时期,和鲁迅相接近。他的《回忆鲁迅》,我在附录中加了评介。我们应该郑重推荐林辰的《鲁迅事迹考》,伏园许为研究鲁迅最有成就的人, 可惜他不曾写鲁迅传。
一九五七年夏天,我们到了绍兴,访了鲁迅的故居;就在鲁迅纪念馆的纪
念册上,题了如次的诗句:
台门败落无新旧,百草园前剩废垣;佳话争传孔乙己,投枪触处有啼痕。
鲁迅的小说中,创造了两个典型人物:一个是阿0,象征中华民族的阴影;一个是孔乙己,象征知识分子的没落,从这面镜子中照见了自己的灵魂。鲁迅的不朽,即在于此。
小 引
文人之有年谘,前此所无。宋人为之,颇觉有补于知人论世之学,不仅区区考一人文集已也。盖文章乃立言之事,言当各以其时。同一言也
而先后有异,则是非得失,霄壤相悬。前人未知以文为史之义,故法度不
具;必待好学深思之士,探索讨论,竭尽心力,而后乃能仿佛其始末焉。
章实斋《文史通义》
我要编次《鲁迅年谱》,那是三十年前的事,那时,鲁迅刚去世,我们就开始搜集史料,着手这一工作。中以中日战争发生,只把一部分史料,编成了
《鲁迅手册》,那是珂云所做的。那年为了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我曾写了《鲁迅评传》(世界出版社本)。《年谱》一稿,直到这回才箅完全写成。替鲁迅编年表的,许寿裳曾有成书(见《鲁迅全集》:),只是太简略一点。日本岩波书店刊行《鲁迅选集》,竹内好等以许表为底本,又重编了 一回,增加了许多材料。我所编的,并非以许表为底子,也不是竹谱的中译,我比他们都详尽得多,而取舍也有不同。我的《评传》和《年谱》,正如周启明先生所说的。比较全面的看法,也可以说是近于史人的史法,力求其客观、平允、不作偏倚之论的。
二、幼 年
鲁
迅
鲁迅先生,姓周,本名樟寿,字豫山,这是他的祖父介孚公所取的,后来因传 为同窗开玩笑,叫他作〃雨伞〃,才禀命于祖父,改了一字曰豫才。及往南京,
易名树人,这和豫才的意义,也拉得上的。
这一周姓人家,原籍湖南道州,徙居浙江绍兴,迄鲁迅已有十四世。他们
,1 的先世,原是务农的,到了后来,慢慢地富有了,属于台门阶层的士大夫。到
了鲁迅这一代,又眼见新旧台门,都在败落了 。
他的祖父介孚公(本名致福,改名福清),同治辛未,由翰林院庶吉士
散馆授编修,后来改放外官。最初是四川荣昌县,嫌路远不去,改选江西金溪县。在任时,和抚台闹了别扭,终于被参劾。他便往北京考取内阁
中书,一直做京官。到了癸巳年丁忧,才告假回家。那时为了替乡人向主考通关节,被揭发,自首人狱,家道暴落。鲁迅幼年命运,和这位介孚公关系很大,所以周作人记他们自己的故家,有很多篇幅是说到这位祖父的。
他的父亲伯宜公(本名凤仪,改名文郁),进会稽县生员,应过几次乡试, 未中试。他看去似乎很是严正,实际却不腐旧。因为他寡言笑,小孩子少去亲近的。他死得很早,病得又很久,这对于鲁迅的幼年心理,影响也很大的。
一八八一年(;清光绪七年,辛巳)
是年九月二十五日(旧历八月初三),鲁迅生于绍兴城内东昌坊。
这一年,上距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