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家心法-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参益母当归香附红花生姜按邯郸云。凡治疟必先问其寒热多寡。而参之脉症。有寒多热少者。有热多寒少者。大抵寒热往来。皆属少阳经。治法当以小柴胡为主。若寒多者。小柴胡加桂枝。有但热不寒者。名曰瘅疟。
有但寒不热者。名曰牝疟。然亦有不可执者。当察脉之虚实何如。若但寒者。其脉或洪实或滑。
当作实热治。若但热者。其脉或空虚或微弱。当作虚寒治。凡疟将发之时与正发之际。慎勿施治。治亦无效。必待阴阳升极而退。过此邪留所客之地。然后治之。且当病未发二三时前。迎而夺之可也。经曰。阳虚则恶寒。阴虚则恶热。阴气上入于阳中则恶寒。阳气下陷于阴中则恶热。凡伤寒后大病后产后劳瘵等症。俱有往来寒热。似疟非疟。或一日二三度发。并作虚治。但有阳虚阴虚之别耳。余见发疟有面赤口渴者。俱作肾中真阴虚治。无不立应。凡见患者寒来如冰。热来如烙。惟面赤如脂。渴欲饮水者。以六味加柴胡芍药肉桂五味大剂。一服便愈。又有一等郁症似疟者。
其寒热与正疟无异。但其人口苦呕吐清水。或苦水。面青胁痛。耳鸣脉涩。须以逍遥散加茱连贝母倍柴胡。作一服。继以六味加柴胡芍药调理。
'卷三' 痢疾
痢疾之病形何如。曰。痢疾一症。古人咸以赤白分寒热。殊不知伤气分为白。伤血分为赤。
丹溪以先水泻。
后脓血。为脾传肾。先脓血。后水泻。为肾传脾。此已发前人所未发。至损庵以为种种痢疾。总由湿热入胃。此一句。便可悟病形矣。(湿热入胃一语。道尽致痢之根。盖胃为多血多气之海。
故气分血分。宜专指胃而言。所谓伤者。湿热入而伤之也。夫湿阴气也。入胃则伤胃之阳。热暑毒也。入胃则伤胃之阴。古人以赤白分寒热。盖误以湿为寒耳。兹以赤白分气血。则的确分明。
千古论定矣。)痢疾腹痛。必是绕脐以下。当小肠之分野。饮食入胃。挟暑毒而归于中脘。初食未成糟粕。后食以继之。则初食挟毒而归于下脘矣。夫中无毒邪。则气血升降。得以循其正。所入之食变糟粕而从下脘归小肠矣。若毒与食在下脘。则升降不得循其正。糟粕欲行而不行。然毕竟要行。(句)而不得行。则将脏腑脂膏逼迫而下。(此脏腑亦专指胃而言)迨交入小肠之后。脓血由小肠而刮下。(白似脓。赤似血。即脏腑脂膏。为糟粕所逼迫而下者也。)小肠缘无毒而是糟粕。
则得循其正。故小肠虽曲。而顺下无碍。惟脓血则不得循其正而不肯下。故痛绕脐而下。属胃之下口。(此小肠交界处。正将脂膏逼迫而下之地也。)及小肠也。(此是不得循其正而不肯下之脓血。由此而刮下之地也。)小便不利者。小肠为毒邪所迫。不能分利。故短缩也。(又有膀胱为毒火所逼而不利者)噤口者。乃毒瓦斯原盛。或破药太过。挟伤上中二脘宗气。邪毒乘虚而上逆也。(姜制黄连与人参同煎。一匙一匙。细细呷之。)有不从暑毒而得者。或食瓜果(甲午九月。仲弟丹山年甫十七。怒后纵啖生菱。逾日腹痛不食。大便脓血。迎村医治之。不知其为生冷所伤也。
杂用痢门套药十有余剂。病势垂剧。时予馆安邑。家君走人召予急归。时则循衣摸床。撮空见鬼。
虚症具见。视所用药。犹然槟朴芩连之辈也。更医回挽。卒不能起。衰毁愤抑。痛恨弟病之误杀于庸手。始读窍素类经并张李朱薛等书。日夜寻绎。如有夙HT。噫。医之杀吾弟而使之不寿于世也。其中岂有天焉。欲就吾以医。而并使吾弟之得寿于是编耶。识此以见痢之不因暑毒得。而误以暑毒治。未有不偕吾弟而同抱泣于九原者。凡吾同道。中人。其可不细。心而辨晰耶。)或卧高室大厦。皆由虚得。但随感随发。病止在下脘。寒气所乘。脾亦不运。故为痢。如逾二三日。寒化为热。其病形与暑毒同也。(正惟此处要误人耳。不可不知。)诸痢疾脉。流连细小者生。浮数洪大者死。
凡痢疾初起三日内。可皆用白芍药汤立除。(东庄亦云。此方用之初起三日内。无不立效。无疑于肉桂之大热。而畏不敢用也。)若初起但觉腹痛。水泻无度。浓朴汤主之。一见红白。毒势凝结矣。但当解毒和血养气。切莫破血行气。是为大法。调金汤主之。如服调金汤后。红白减而渐见粪色。盒饭减芩连分数。芩用一钱犹可。连须渐减。加人参矣。此宜相机消息之。红白尽除。六君子汤加归芍调理。如初起发热。此热病也。竟以调金汤加柴胡与之。初热只用芩。热甚方用连。
此则必视其热之浅深。色之红白。而分别用也。久痢能食。六君子汤加归芍。久痢发热不能食。
肌肉减者不治。
白芍药汤
治热痢便血后重。经曰。溲而便脓血。此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白芍当归大黄黄芩黄连肉桂槟榔木香甘草如不减。加大黄。
按长洲云。此症多有因中气虚弱。脾气郁结者。治当审察。
浓朴汤
浓朴槟榔枳实泽泻青皮黄芩甘草
调金汤
黄芩黄连泽泻当归白芍丹皮神曲陈皮浓朴姜引按四明自造泽泻汤并加减四方。治痢甚验。今录于下。以备临是症者之采用。
泽泻汤
泽泻丹皮楂肉滑石当归白芍黄芩青皮浓朴木香甘草红积加川连八分至一钱五分。见血加生地二三钱。初起毒盛。人如壮实者。加酒制大黄二三钱。如身热。加柴胡一钱。
初起方
泽泻丹皮楂肉滑石当归白芍黄芩青皮浓朴柴胡黄连甘草
起数日腹痛后重方
泽泻槟榔浓朴当归白芍川芎柴胡黄芩黄连桃仁滑石甘草
半月余方
泽泻橘红浓朴升麻当归白芍生地黄芩灯心莲肉黄连甘草
久痢方
泽泻茯神人参丹皮生地熟地黄芩黄连当归白芍
'卷三' 鼓症
鼓。即肿满也。不论五脏六腑。新久虚实。一味补中益气汤尽之。但有郁而成者。和中丸妙。
(妙在陈皮木瓜两味。)即种种初起俱可。舍是而别有方法。吾不信也。又有一种寒水侮土者。其肿必先头面四肢起。然后及于腹中。惟此症可以补中益气汤。吞金匮加减肾气丸。(此症单服补中固不效。单服金匮亦不效。
)然当治之于早。不然水势冲中。士崩岸败。无济于事矣。又有中虚而挟燥膨满者。竟用补中益气汤送玄明粉三钱。其应如响。)又有一种食鼓者。乃是饮食所伤。初起必先雀目。(俗传鸡盲入肚者。即此症也。)医家不信。只治眼目。不知乃是鼓之根也。此时当急用清剂以治之。经曰。
开鬼门。洁净府。去郁除。陈是也。然古法太峻。今定一保中丸。久服自愈。(保中亦未始不峻。
久服必伤中气。用宜斟酌。张盱江云。胀满悉属脾虚运化不及。浊气填塞所致。初起微佐以消化舒郁为先。势甚而二便涩滞者微利之。弱人或稍久。一切痢后疮疽后产后。必参术芍。大补脾气为主。而佐以消化。浓朴木香黄连之类。然王道无近功。必数十服以渐取效。常见用商陆牵牛等行水法。一泻即消。然三日后复起而死者。比比皆是。良由病家求。速效。医家不明理。天人天年。悲哉。历考古今明医。无逾于东垣丹溪薛新甫王损庵矣。岂肯旷日持久。而不知克伐之功速耶。其如中气何。可与高明言。难与俗人道耳。东庄云。治肿胀任其效否。当以前法为枢机。疏凿浚川神等方。非万分禀浓。形盛气实。不可妄用。丹溪补脾保肺清火。实不易之则也。
和中丸
陈皮(一两)木瓜(一两去穣)人参(三两)白术(三两)干姜(一两)甘草(一两)上为末。蒸饼丸。食前白汤下三五十丸。
金匮加减肾气丸
治脾肾虚寒。腰重脚肿。湿饮留积。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气喘痰甚。或已成水症。其效如神。
茯苓(三两)泽泻(一两)山药(一两)萸肉(一两)丹皮(一两)附子(五钱)肉桂(一两)牛膝(一两)车前(一两)熟地(四两掐碎酒拌杵膏)上为末。和地黄膏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下。
保中丸
枳实(炒)浓朴(姜汁炒)黄芩(酒洗)半夏(姜汁炒)苍术(米泔浸炒)陈皮莱菔子(炒)三棱蓬术(等分)上神曲为丸。
'卷三' 膈症
膈症之病形何如。曰。膈之为病。一阳明尽之矣。丹溪以噎膈反胃之病。谓得之六淫七情。
遂有火热炎上之化。多升少降。津液不布。血液衰耗。胃脘干枯。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相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入即吐出。
名之曰膈。(饮食之际。气忽阻塞。曰噎。心下隔拒。或食到膈间不得下。曰膈。良久复出者翻胃。丹溪合而为一。固为未尽。医贯竟以噎膈为上脘干槁不纳食。而以呕吐归之翻胃。则亦不尽其理。东庄云。噎膈亦有食入而吐者。但不同于翻胃之每食必出。翻胃止吐原物。有食必尽。噎膈则或食或痰或白沫酸水。或多或少。或初病不吐。而久之屡作。或吐糟粕。非痰非食非血。若酱汁然者。此上脘下脘枯槁。皆噎膈也。)总缘下脘与厥阴少阳相逼。七情用事。肝胆先病。病则郁而生热。热则其气熏蒸于胃。久之胃中阴血亦干。而渐至糟粕不能受。气化之推移。积叠于胃底。于是胃中之气。上逆而为火。中脘为火所盘踞。竟不思谷矣。其津液不能下行。则小肠下之阑门。亦致枯槁。小肠手太阳也。闭则生火。愈干则愈热。愈热则愈干。亦不能司其泌别矣。然后膀胱无所禀受。而小便赤浊。大肠无所禀受。
而便若羊矢。(大肠无血故也)成不治之症矣。(从胃脘上下。溯源穷流。阐发靡遗。膈症主此。
思过半矣。)总之胃为气血之海。人见其不思饮食。便为胃气之虚。用参白术补之。见其食即呕吐。便为胃中之寒。以姜桂茱萸暖之。(补之则增其膈。暖之则速其亡。总因不达三阳结三字之精义耳。)殊不知肠胃之为物。最喜润泽。试以羊豕之肚观之。必是滑腻稠粘。如液如脂。如膏如泽。在人胃亦如是。所谓阴也。膈症之人。其肠胃必枯槁干燥。绝无滑腻稠粘等象。是胃阴亡也。阴亡。地气绝也。地气绝。则天气从何处生乎。故多死。(急救胃阴。亦或有得生者。)膈症与翻胃何以辨之。膈症饥欲得食(可知非不思食也。实不能食耳。前后思食思谷等数思字。俱改能字为妥。)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若一入胃。
无不消化。不复出矣。惟男子年高者有之。故曰少无噎膈翻胃者。饮食倍常。尽入于胃矣。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积至一日夜而吐。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出。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翻胃。男女老少皆有之。(此辨甚明。)治膈症者。或以为胃虚而用温补。或以为开郁而用香燥等剂。必至死而后已。(温补香燥。俱以助火。药与症反。不死何待。)不知此乃关门枯槁。肾水不能上达。
经曰。肾乃胃之关。关门不利。升降息矣。关门。即气交之中。天之枢也。故肾旺。则胃阴充足。
胃阴充足则思食。当用六味饮加归芍养之。(予治荆溪潘尔修之膈。用左归饮去茯苓加生地当归。两大剂而便润食进。又十剂而两便如常。饮食复旧。盖以左归饮中有甘草。则直走阳明。以和其中。且当归生地合用。则能清胃火以生其阴。胃阴上济。则贲门宽展。故饮食能进。胃阴下达。则幽门阑门皆滋润。故二便如常。去茯苓者。恐其分流入坎。不若端顾阳明之速效耳。)或血燥大肠枯干。有黑屎积叠胃底。则当以熟地五钱。当归白芍桃仁麻仁各三钱。微微润之。如其形体如常。气血充足。即以前方内加大黄一二钱。以助血药。(东庄云。损庵尝言大黄治膈之妙。实出至理。但不可施于久病与羸败者耳。如用。竟合四物汤或麻仁润肠丸佳。)大肠一润利。
而胃自开矣。(惯用大黄者。第见其用以败胃耳。而不惯用大黄者。偏能用以开胃。岂非奇绝。)一开之后。大剂六味左归等类。不数饮之。方有济也。脉必至数均调。其形体则微大而弦。有一种大便甚利且溏。(与膈症分别处。只在此。)每食必吐。是名翻胃。王太仆云。食入反出。
是无火也。八味丸主之。此验症全在大便。如一干结。便非无火。一味滋润如前法。(东庄云。此症则王太仆之论为的。壮水之主益火之原二法。随症并用。赵氏分噎膈为无水。反胃为无火。非也。噎膈但不能食耳。反胃必吐。即出久出。以迟速分也。)
'卷三' 吞酸
吞酸之病形何如。曰。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毕竟东垣是言其因。河间言其化也。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为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木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或吞或吐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填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拂郁之极。湿热蒸变。
如酒缸太甚则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若非木气。即寒即热即饱即拂郁亦不酸。以酸为木气也。
曰。胃与肝胆。其分野若何。而能令种种作酸也。曰。少阳与阳明经。相并而行。肝并于胃。故胃热。则少阳相火。与厥阴之火。皆外相引而熏蒸。至于七情之郁。轻者木气太盛。干犯土位。
重者肾水枯涸。肾水奔逆。载水上浮。荆棘横施。湿土混浊。不由于寒。不由于热。而吞吐皆酸。
此又河间东垣因热因寒之说所不及也。又有一种饮食入胃。即成酸味。此必伤寒久疟。胃阴未复。
水谷入胃。增其湿热而酸者。当以淡味滋养真阳。而后可治也。(东庄云。吞酸一症。东垣作寒论。河间丹溪作热论。世人因有标本之说分属之。但治酸常得芩连症。姜桂者甚少。岂东垣之法可废与。缘治初见必用温散。久之寒化为热。未有不从热治也。予特未遇初病者耳。)
'卷三' 眩晕
眩晕之病形何如。曰。眩晕之病。悉属肝胆两经风火。风火属阳阳主动。故目眩转而头晕也。
譬如火焰得风。则旋转不已。缘手少阳之支者。从耳后出至目锐。而交于足少阳。足少阳之支者。从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于足厥阴。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目系。上属于脑。后出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目系以入于脑。人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而转矣。所谓邪者。总风寒湿热内外之诸邪也。然则何为而属于肝胆。盖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是必循筋脉而才能上注。肝主筋。肝有风火。则筋病。而上注者。壅而不行。所谓目系者。因风火而燥。燥则收引而急。急则目眩。此一说也。又胆经之脉。从童子穴。终足厥阴。故胆经风火。亦致掉眩也。故经曰。诸风掉眩。悉属于木也。又有太阳之气。标在于巅。又络于脑。又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阴于足外。故寒水之气太过。凌逼真火。
亦眩仆也。又有心下有支饮。其人冒眩。是格心火不行。而上冲头目也。又有风寒相搏。食谷即眩。是内受湿饮之郁。而不足之微阳。与所郁之热。并而上冲于头目为眩也。睛明穴。属阳明。(谦按。睛明穴属太阳。此言属阳明。故注以俟考。)又阳明支者。入目内。故眩也。又有肾阴不足。三阳之焰。震耀于当前。(阴虚之人。常若眩晕。目中忽见火如星炮。胸膈必有痰。发晕时眼不可开。开则所见之物。非倒即斜。)中土虚衰下。逆之光。上薄于颠顶。(土虚之发。其眩仆也不能起。必恶心呕吐。而五心烦热。)此则似乎不关于肝胆两经。不知其始也。各有所因。其终也。不能不由其所从历之途。而见端于极也。则仍谓之悉属于木可也。(此与吞酸两症。四明分晰详尽。而俱不立方治。须参丹溪损庵立斋景岳诸法治之。)
'卷三' 咳嗽
咳嗽之病形何如。曰。咳嗽之病。尽属肺经。然有本经之咳嗽。有各脏腑迁移之咳嗽。本经之嗽。皮毛受之。
玄府闭矣。此外感也。玄府既闭。则肺气不舒。其在中之二十四窍。所以列行分布诸脏之气者。
亦不能行于是肺满而逆。戛戛然咳嗽矣。此肺实也。肺虚者。由脾土不能生化。津液不得上布。
则肺失所养而阴虚。阴虚则肺热。肺热则上焰。火煽其窍。时为张。亦多嗽矣。此肺虚也。独有心火刑金。与水中之火。直奔西极。而消铄煎熬。则肺便危矣。缘肺为华盖。以覆诸脏。其二十四空窍。虚如蜂窠。下垂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最喜清凉。不耐烦热。今心肝脾肾四脏之火热上炎。则随所吸之气而入于窍中。肺不受热。则戛戛然而嗽。甚至肺叶干枯。形如经霜荷叶。委顿零落。而不能振举。水精亦不能四布。五经亦不能并行。而成肺败之症。总缘肺之空窍中。只受得脏腑中固有元气以运乎一身。受不得一分邪气耳。(咳嗽一症。虽有各脏迁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