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他堂堂宣府巡抚,好歹是边镇重臣连一个赴任的勇气都没有,天启皇帝直接就下令“革职为民,永不叙用”,也让京中的升斗小民越发小瞧现下的朝臣。
只是说书人却是冷笑了一声:“你们恐怕不知道,解经邦革职为民永不叙用的时候已经准备接任辽东经略了?为什么,是因为克复金州的捷报传过来了,他觉得自己可以去做辽东经略,可惜晚了,这种人革职为民永不叙用真是便宜他了!”
而袁可立是越发抬不起头来,先朝晚年怎么用的是这种人物,如果说布政使或是粮道也就罢了,宣府好歹是边关重镇,能干宣府巡抚的人选即使不是将相之才,也绝对要通晓兵事,结果解经邦甚至连赴任的勇气都没,难怪会被笑话。
而茶馆里的升斗小民在笑过之后,越发担心起国事来了:“听说王在晋也准备力辞辽东经略之啊?现在这辽东经略难道是如此烫手,没人敢接吗!平时满口道德文章,现在连个死字都不敢说!”
只是袁可立的看法却有点不一样,这辽东经略确实是烫手无比,从杨镐开始,几任经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只是不管如何,他觉得自己都抬不起头来,他刚想到这时,却听得有人大嚷道:“相公,相公,有人过府求见!”
来了的是袁府的郭管家,看到跟了自己二十多年的老管家如此着急,袁可立就知道过府求见的绝对不是普通人,他当即往回赶,一边走一边问道:“来的是哪位相公?”
“来的是辽东王相公。”
袁可立没想到居然是辽东王相公找上门来,他当即问道:“是蓟辽总督王象乾相公吗?”
“不,是王在晋相公!”
袁可立立即明白过来,来的不是蓟辽总督王象乾,而是新任的辽东经略王在晋,两个人虽然都姓王,但是一个是山东新城人,一个却是苏州太仓人,风马牛不相及。
只不过袁可立有点不明白的,是做为新任辽东经略,王在晋为什么要找自己这个通政司左通政干什么,虽然他不仅仅是通政司左通政,而且“署司事”,是事实上的通政司第一把手,但是他万历二十四年就被罢职回乡,二十余年不见起用,与这位新任的辽东王经略没有什么交情。
“见过袁老先生,晚辈对老先生景仰已久!”
王在晋对于袁可立倒是特别客气,一见面就是称呼一声“老先生”,而袁可立却是十分方正地说道:“在晋兄不必客气,你我即使不是同年,但是也只差了三年而已!”
袁可立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而王在晋则是比袁可立晚了三年,在万历二十年中了进士,只是袁可立得罪当道,在万历二十四年就罢官回家,直到光宗即位才得以起复。
而王在晋却是一步一步台阶走得很稳,直到现在走到辽东经略这个位置,他以晚辈自居,袁可立实在担待不起。
“可立兄,小弟准备出城赴任榆关,临时之前有事牵挂,所以赶过来跟可立兄见上一面!”
袁可立越发好奇起来:“在晋兄何必这般客气,不知有何要事牵挂?”
他现在的通政司署司事,实际谈不上是闲职,但是不管是权力还是地位跟辽东经略没法比,而且跟王在晋没什么交情,既不是同乡又不是同年更不是同僚,也不知道王在晋为什么跑过去要跟自己见上一面。
只是王在晋却是压低了声音说道:“恐怕袁兄还不知道,这几次经筵之上,陛下对可立兄一见倾心视若神人,想要委以重任。”
袁可立吃了一惊:“此话当真?我这个通政司左通政的位置都还没有坐热啊!”
他是万历二十四年罢职回归,在野二十四年,直到泰昌元年八月才得以回复,但是起复以来,他升官的速度是一年之间连升三级。
泰昌元年八月,他只是尚宝司司丞,而到了天启元年二月,他已经是尚宝司少卿,接着又在天启元年七月调任太仆寺少卿。天启二年三月,他升任通政司左通政署司职,接着又获得一个莫大的荣誉,充廷试读卷官并以侍经筵,得以在经筵上给天启皇帝讲经史。
虽然他与天启皇帝只见了几面而已,但是他确实给天启皇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王在晋压低了声音说道:“现在可立兄可以称得上帝师了,陛下说经筵之上两位先生最为可敬,一位就是可立兄!”
袁可立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不知道另一位先生是?”
王在晋透露了一点内情:“还有一位孙承宗!陛下准备对两位都委以重任。”
只是袁可立听得其中的关键来,他当即问道:“在晋兄来找见上一面,是不是因为皇上交给我的重任与辽事有关?”
“对!”王在晋当即答道:“以后你我之间就是同僚,一定要精诚合作,这差使难办得很,但是可立一定要接啊。”
袁可立当即答道:“当然要接,辽事虽然难办,但是会比苏州府推官还要难办吗?”
袁可立中进士之后的第一个官职就是苏州府推官,众所周知推官是一个很难办的差使,苏州府推官更是千头万绪,几乎无从下手,袁可立在苏州府推官却干得非常漂亮,是他生平最得意的功绩之一。
既然能干苏州府推官,辽事再艰难也不过是一死而已,只是袁可立立即想起了自己的同姓袁应泰,去辽东可不仅仅需要一死而已,而且一定要把辽东的大事办好。
第711章 存亡绝续
<;h3class=";read_tit";>;<;/h3>;
而王在晋很满意袁可立现在这个态度:“可立兄,你也知道陛下让我出任辽东经略的时候,我觉得不堪大任辞任过一次,但是陛下一定要让我去,我就决定去山海关挽回残局了,你千万不要有误会,以后只要咱们精诚合作,辽事绝对有挽回的余地。”
只是袁可立却敏锐地问道:“我接下去是外放何官?这件事不能光由陛下说了算吧。”
王在晋当即说道:“可立兄这个位置本来是要廷推的,但是既然陛下说好,司礼魏太监与内阁六部也都赞同,肯定没有什么大问题。”
只是袁可立却是锁紧了眉头:“到处外放何处何职?”
王在晋答复他:“陶朗先在登莱与柳鹏柳树别驾已经是势成水火,堪比当初的熊王之争,偏偏金州新复,再这么闹下去恐怕不堪设想,所以朝廷上下都觉得可立兄是最佳人选。”
袁可立已经明白过来了:“是登莱巡抚?”
登莱巡抚虽然不是省域巡抚,而是一个区域巡抚,但是责任一点也不轻,甚至比一般的省域巡抚还要重要,现在从登莱送来的奏报,内阁都是第一时间送到大内去的。
只是登莱巡抚虽然是海疆重臣,但是陶朗先这个登莱巡抚却已经是干不下去了。
他与柳鹏之间的矛盾之间虽然很大,但柳鹏还是给足了陶朗先面子,并不象王在晋说的那样直接撕破了脸,甚至到了熊王之争那种你死我亡的地步,但问题在于他是靠熊廷弼的推荐才得以出任登莱巡抚,现在熊廷弼跟着王化贞一起倒台,他自然没法坚持下去。
毕竟熊廷弼是以三方布置的名义才把陶朗先推到登莱巡抚的位置,现在熊廷弼已经下狱,而三方布置自然是一纸空文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他与柳鹏的矛盾又闹得很大,大家觉得他必须去职才行。
只是在新任登莱巡抚的人选之下,内阁与司礼监本来各有人选,只是在袁可立经史讲得很有趣,给天启皇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天启皇帝当即拍板,决定让袁可立出镇登莱,而天启皇帝自然下了决心,司礼监与内阁自然都觉得这个人选可以接受。
袁可立还在为自己即将担负的重任震惊不已,而王在晋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对,就是登莱巡抚,我曾经做过一任山东巡抚,在登莱故旧颇多,当时陶朗先就是我的下属,这些人脉可立兄或许可以用得着!”
袁可立点了点头,他跟山东是一点历史关系都没有,现在突然让他到山东赴任几乎是两眼抓瞎,王在晋主动帮忙把自己在山东的那些人脉关系介绍过来,那是最好不过了,只是他很快就问道:“在晋兄是不是为了登莱而来,或者说,是为了那位柳别驾来的?”
“嗯!”王在晋并没有否认,他倒是告诉袁可立:“登莱巡抚这个位置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是说来说去,能不能坐稳这个位置只不过是柳鹏柳通判一人而已。”
现任的陶朗先之所以倒台,就是他与柳鹏之间的关系严重恶化,柳鹏的龙口军在金州打了那样的空前大捷,陶朗先不但没有沾光,反而成了他倒台的致命因素。
南山胜捷的捷报是交给广宁王化贞飞报兵部,而克复金州的捷报干脆直接越过诸位巡抚、总督,直接飞报兵部,虽然在具体的行政程序有着致命的问题,兵部却是不但没有驳回,欢天喜地地接收了下去,飞报内阁与司礼,也让因为广宁失守的京城人心一下子就安定下来了。
袁可立甚至听说过,广宁失守以后,宣府巡抚解经邦畏奴如虎三次辞任辽东经略,但是确认龙口军确实收复了金州斩级无算,而不是虚报战绩之后,他又跳出来准备接任辽东经略的位置。
只是解经邦的如意算盘打得再好,终究是天算不如人算,他还没有把谢恩的题本递出去,天启皇帝已经恨极了他,直接下旨“著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不管是辽东经略还是登莱巡抚,很多时候不能光靠天吃饭,而是必须跟这位柳鹏柳通判好好合作才行,王化贞之所以暂时保全性命,陶朗先之所以不得狼狈离任,就是跟这位柳通判的关系问题。
但是这位柳鹏柳通判虽然战功显赫,但不象寻常边将那样对朝中文臣恭喜听命,而是自行其是。
因为朝堂之上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位柳通判,甚至连上一次南山胜捷的封赏都没有确定下来,不然的话这位通判即便不能有公侯之赏,但至少也能换一个道臣的位置,结果他立下如此惊人的战功,至今天仍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别驾而已。
“登莱巡抚这个位置,确实是只需要跟柳鹏柳通判一人打好交道就行了。”
他对王在晋说道:“金州虽然克复大获全胜,而且斩建奴真鞑逾千人,但是那位柳通判报上来的斩获却只有一半,只有斩级,根本不提俘获,现在我都不知道如何处置。”
“嗯!”
王在晋对于袁可立的说法深有同感:“柳家军屡挫建奴,但是朝堂之上对柳家军却是束手无策,即使不算是鸟尽弓藏,也绝对是功高不赏,假以时日必然后患无穷,所以我这个辽东经略能不能坐得安稳,关键就看我与可立兄能不能配合得怎么样。”
在这一点王在晋是未虑胜先虑败,建奴势大,他的方略又过于老成持重,搞不好就要被人借项上人头立威,但是如果用好柳鹏这枚棋子,他王在晋自然可以跟王化贞一样立于不败之地。
而袁可立已经明白过来:“在晋兄是一心准备退守山海,尽弃辽东吗?”
“对!”王在晋当即答道:“退守山海是上上之策。”
说到这王在晋如数家珍地说道:“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既然退到山海关已经无一步可退,那么王在晋就准备在辽西走廊搞坚壁清野,尽撤辽东军民入关,也让建奴找不到任何可能抄袭明军或是劫掠人口、财富的机会,只能看着千里无人地带而望洋兴叹。
如果在皇太极时代,王在晋的部署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后金军随时可能从喜峰口等地破关而入,但是在天启二年、天命七年,尽撤关外退守关门不但有着惊人的勇气与敏锐的目光,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金国的周边到处都是虎视耽耽的敌人,不管是朝鲜、毛文龙、林丹汗还是柳鹏,只要女真敢于倾巢而出,他们就会在第一时间抄了女真的老巢,而明军完全可以依托山海关构筑一条坚实的防线,让女真兵无缝可击。
只是袁可立还是问了一句王在晋:“在晋兄这么安排的话,不但是我这个登莱巡抚,恐怕您这个辽东经略都只需要跟柳鹏打好交道吧?”
他知道王在晋的方略很有可行性,但问题是这样的方略太保守太万无一失,根本没有任何进取之心,把整个辽东都直接送给了建奴,然后依靠朝鲜的毛文龙与金州的柳鹏来牵制建奴可能发动的大规模攻势。
就是王在晋自己也吃不准这个方略能不能执行下去,但是他仍然说道:“退守山海,辽饷至少能省下来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供应金州与毛文龙也不成问题!”
他是从财政角度考虑问题,但是袁可立却是摇了摇头说道:“虽然我现在还不是登莱巡抚,而且登莱巡抚未必是一定是我,但是我还是必须说一声,如果我真是登莱巡抚的话,坚决反对在晋兄的方略,退守山海尽弃辽东的话,等于我登莱一镇要面临金国举国来攻!”
不管他对柳鹏有多少不满与意见,但是摆在面前的问题很现实,毛文龙至少在一两年之内不堪大用,登莱方面只能指望金州与旅顺堡。
但是现在龙口军在金州尚且立足未稳,王在晋决意尽弃辽东退守山海,而不在关外重建防线的话,那么龙口军将面临整个大金国倾巢而出的攻击。
袁可立站在登莱巡抚的立场上,是坚决不同意这种完全无视登莱利益的方略,他当即说道:“辽东、登莱唇齿相依,存亡与共,在晋兄出任辽东经略,我是一百个赞成,竭尽全力同进共退,但是我必须说一句……”
“我作为登莱巡抚决不同赞同尽弃辽东退守山海!”
只是王在晋却意味深长地问了一句:“可立兄,如果您不是登莱巡抚的话,您赞同不赞同尽弃辽东退守山海的方略?”
袁可立却是微笑地说道:“我如果不是登莱巡抚,虽然不会赞同,也不会反对,但是朝堂之上,没有几个人会支持尽弃辽东退守山海!”
说到这,袁可立十分从容地说道:“但不管在晋兄要不要尽弃关外退守山海,我登莱都要为天下存亡绝续……”
第712章 各行其是
<;h3class=";read_tit";>;<;/h3>;
说到这,这位通政司左通政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决心:“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袁可立?”
柳鹏听到了这个名字倒是笑了起来:“咱们龙口能换了一个上官也是件好事,省得朝堂之上到处都觉得我难打交道,实际我这个人很好打交道。”
现在袁可立刚刚从王在晋口中知道自己的新去向没多久,京里已经有好几路人马跟柳鹏通风报信,告诉下一任登莱巡抚最有可能的人选。
说起陶朗先,柳鹏不由长叹短叹起来。
“陶抚院在登莱干了一整年,可是从我手里拿到的捷报只有一份而已,可抚台若不是一开始就连口汤都不给咱们剩下,我何必到一会找王化贞,一会直接把捷报送到兵部去,现在能换一任上官也好,我们完全可以好好合作。”
只是一旁的史钦明却是有点看法,他当即说道:“可问题是做生不如做熟,虽然说我们跟陶巡抚闹得相当不愉快,但好歹是这么多年的交情了,双方都知道分寸,不至于真正撕破脸,可是听说这位袁巡抚是个十足的刚烈性子,包青天一般的人物……”
说到这,史钦明压低了声音说道:“最怕的就是这位袁巡抚不仅仅是位青天大太爷,而且还是袁经略那样的人物啊!”
他说的袁经略不是别人,正是在辽阳殉节的辽东经略袁应泰,这位袁应泰可是一位真正的好官,万历四十三、四年山东生民多亏了有他这样的好官,才得以最终渡过这场千年未遇的空前大旱,而且他忠勇殉国,在气节方面也是无可指摘。
但问题在于袁经略仅仅是一位好官,却是一位最不合格的方面大员,他接手辽东经略的位置才半年时间,已经辽、沈尽失,明军折损几至十万,辽东以东七十余城尽数沦陷。
如果袁应泰还活着,即便逃过一死也走得一趟诏狱呆上若干年才能过关,幸亏他忠勇殉国,省得大明忠臣为怎么处置他而苦恼不已。
史钦明最担心的就是这位就要走马上任的袁巡抚也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流,毕竟袁可立万历十七年中了进士,万历二十四年就已经罢官回乡,他的官场生涯虽然十分精彩,加起来了也不过是七年时间而已,接下去的二十多年一直在野,官场经验实在有限。
即使是泰昌元年起复起来,袁庆泰做的也是一些位高权轻的闲职,不是尚宝司就是太仆寺,今年三月终于提了通政司左通政署司事,结果屁股都没坐热都调任登莱巡抚。
史钦明最担心的就是这位袁巡抚虽然年纪一大把,万一来了一个愣头青,新官上任三把火,直接把火烧到柳鹏家里来,那麻烦就大了。
虽然陶朗先与柳鹏闹得很不愉快,两个人虽然是多年交情,却已经快半年没见过面没说过话,甚至连派人传个话都不愿意,但是终究是各退一步有所克制,柳鹏虽然把陶巡抚彻底架空,但是没有斩尽杀绝,陶巡抚在登莱甚至还有着绝对的行动自由。
而陶巡抚也是屡屡收拾柳鹏,甚至到了背后捅刀子暗箭伤人的地步,但是也不把矛盾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