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升职记-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雅居去好好谈一谈!”
所谓雅居,正是书屋最里边的一个单间,占地甚是宽广,坐下十来人都没问题。
里面除了书架上点缀些藏书之外,还摆了好些盆景,桌椅都是古色古香的抄没赃物,装饰得很用心,又有丁子杭在前面把门,正是谈话的好地方。
柳鹏一边引路一边说道:“陈叔叔,我这雅居里面虽然只有四十多部书,但是每一部都是有来历,您听说过金瓶梅没有?”
陈大明当即问道:“这里面都是金瓶梅这种外面见不着的书?”
“这里面的书,外面根本见不着,一般人也进不来!”柳鹏补充说道:“咱们这书屋里有三个层次,一种是常见的本子,谁都可以借阅,还有一种就是珍本,想要借阅得子杭点头才行,至于这里就是真正的绝妙好书,也只有陈叔叔这样的人配得这样的雅居与好书。”
陈大明点点头:“你倒是用心良苦,就不知道我如果能把那本书印出来,会不会也遭受这样的遭遇,外面的人根本见不着,只有秘室才藏了一本!”
柳鹏这次之所以能请出陈大明鼎力支持,关健就在于他向陈大明答应过,只要谷梦雨能夺回家产,那一定想办法帮陈大明印一本关于他本人的书出来。
在那之前,陈大明根本没想到自己还能出一部书,一想到有一套关于自己生平与传奇的书印出来,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差点当场就暴发了。
明明知道这件事风险极大,但柳鹏刚讲明这件事的可行性,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站到柳鹏这边来。
没错,是印一套书出来!
不是抄本,而是正正式式的印本,一口气印出几百本出来,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大家都会记住他陈大明这个名字。
在此之前,陈大明根本没想到去印一套关于他本人的书籍出来,别说是他这么一个小班头,就是县里高高在上的知县、县丞、主薄老爷,辛苦了一辈子,都未必能印一部集子出来。
有明一代,刻版是一件很麻烦,随便一套集子都要动员好几个刻工日夜不停刻上好多天,在柳鹏提出印书之前,陈大明以为只有京师国子监、亲王府、总督衙门、巡抚衙门这样的地方才会刻版印书。
只是柳鹏当时却跟陈大明说:“咱们大明朝的印书,除南北国子监刻本、内府刻本、王府刻本、各地衙门刻本之外,还有许多本子,比方说徽州本、建阳本、闽刻本、南京本,只要有银子,都可以刻版印书!”
实际对于明朝刻本的情况,柳鹏这段话也只能说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但是对于陈大明来说,却是打开了新世界。


第114章别开生路

他本来就是最好虚名的性子,只是以前以为扬名立万众人景仰就是人生巅峰,从来没想过百世留芳的问题,能在族谱上除了名字之外还有个豆腐干大的小传,就是他最大的奢望了。最新最快更新
而现在柳鹏却告诉他,只要出足了银子就能印一本与陈大明本人相关的书籍出来,那陈大明自然是激情无限立场坚定,第一时间就答应帮谷梦雨出面镇场了。
事实证明,陈大明确实是个言出如山的好汉子,而现在他也要求柳鹏实现当时的承诺:“银子我都已经准备好了,就不知道该怎么操作了?”
柳鹏之前已经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他当即说道:“刻本印书,那都是好办的,只要有银子,纸张、笔墨、刻板、刻工都有现成的,登州印不了,我们就到省城济南去找,省城没有,我们去北京、南京去找全天下最靠谱的工匠,就是这书该怎么写,还得陈班头您跟我们好好说!”
陈大明还真不知道这书该怎么写,他摇了摇头道:“省里府里的老爷,他们是怎么写书印书的?我就照他们的路子来一套就行了。”
柳鹏当即说道:“省里府里老爷的路子,我们是绝对学不来的!”
看到陈大明有些不解,谷梦雨赶紧说道:“那些官老爷出的都是一整套文集,只要把平生所写的诗词、政论、书信、奏折收进去,就是一套完整的集子了。”
陈大明赶紧摇头道:“那确实是没法学!”
陈大明为人极精明,但是识字着实不多,看三国演义他还特意请人挑了一个俗字最多又带绣本的版本,但还是有好多字不认识弄不明白,得专门请人帮忙认字才能看得下去。
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不可能有什么诗词、书信、题奏之类的文章留存。
陈大明当即问道:“既然大老爷的路子学不来,那还有其它办法没有?”
柳鹏当即说道:“我跟梦雨特意商量过了,要不要就帮陈叔叔出一本小传,可惜陈叔叔虽然有惊人伟业,但许多事迹实在难以着笔,若是落笔下去难免就生起些事端,可是这样做,书这就显得太单薄了,而且不管多单薄的书,只要印出来,还是太显眼了。”
柳鹏说得很文雅,但是陈大明明白他的意思,那就是陈大明虽然干过许多被人交口赞叹的壮举,但是其中见不得光的脏活太多,不方便也不适合在书中写出来。
若是真是写出来,说不定会引来无穷后患。
更重要的,现在陈大明自费印书的适当时机与场合,陈大明只是一个小小的吏员,可是县里的知县、县丞、主薄都没出过书,他一个小小的吏员居然能出一套书,这些大老爷的颜面何存啊!
金盆洗手之后,才是最合适印书出书的时机,但是柳鹏之前也跟陈大明讲过,等他退下来,即使能出书,也只能出个薄薄的小册子。
如果柳鹏一开始就跟他讲清楚,即使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陈大明或许会非常满足。
但是现在柳鹏已经把陈大明的胃口给吊起来了,陈大明当然不能满足于这么一层薄薄的小册子,当然出一套能让自己流芳百世的大书出来。
“柳贤侄,银子我是已经全部备好了!”陈大明当即说道:“要多少有多少,如果银子不够,我再想办法帮你去筹措,反正县里热心公益的人家不在少数!”
对于陈大明来说,他跟多数吏员已经一样,现在已经撞上人生中的天花板。
在吏员这个阶级基本已经是升可无升了,顶多是平调而已,若是再往上就做个杂官了,但是由“吏”升成“官”,这一步太难走,难度不比连中三元低多少。
因此现在的陈大明注重的也就是身前身后的一点虚名而已,所以柳鹏刚一提出了印书的事情,陈大明就觉得自己要疯了,才几天功夫已经备足了银子。
如果银子不够,他也有办法,反正只要他一出面,自然就有很多“热心公益的人”出来捐钱捐物。
现在陈大明就等着柳鹏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柳鹏果然不负所望:“陈班头,我前几天跟您提过这事,但当时想法还很不成熟,后来回来好好想了想,觉得事情虽然难办,但是却有一条两全其美皆大欢喜的羊肠小径。”
陈大明问道:“什么路子?要打通什么门路。”
柳鹏当即说道:“不需要什么路子,想必陈叔叔也知道,直接印书写传记,现在是肯定不成的,而且就是印了陈叔叔的年谱传记出来,大家也未必会看。”
陈大明在黄县是大人物,但放在整个大明就是蝼蚁都不如的小人物,即使是在黄县这一亩三分地上,再过三五十年,又有谁能记住陈大明的名字,又有谁对陈大明的生平感兴趣。
陈大明觉得柳鹏说得很有道理:“柳贤侄说得字字在理,那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柳鹏继续说道:“陈叔叔应当知道现在印行最多流传最广是什么书?”
陈大明当即说道:“应当是时文集子,省里府里每年都要下文查抄各类时文集子,但是没人把这当作一回事。”
时文就是大明版的高考复习突击材料,现在是时文最流行的时代,大家根本不去读《四书大全》、《五经大全》这些原著,而且是直接去背诵时文。
而且背时文的效率很高,只要把时文倒背如流,就很有可能中秀才中举人甚至是中进士,大明朝甚至有背时文照抄文章得中会元的例子。
因此大明也屡屡有查抄时文的命令,只是广大科举之士对时文的需求太过迫切,查抄的命令最终都只能流于形式。
而且围绕时文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每年都有很多种时文集子被印行出来,然后又有很多书坊专门出售各种时文,更有名师评点教导时文,根本查不胜查。
因此陈大明问道:“时文选集这东西跟我应当没有什么关系吧,让我印时文集那肯定不成。”


第115章天马行空的思路

柳鹏倒是闹了一个大红脸,他倒是没想到陈大明的理解跟自己完全不一样,不过他还是故作从容地说道:“陈叔叔,那是你想得有些差池,时文集怎么算是流传最广的书卷,也就是考制艺的那些酸秀才用得着,别说是普通人家,就是富贵人家,也没有多少人读时文用时文。”
柳鹏这么一说,陈大明立即明白过来:“你是说各类演义小说啊!那确实是印得多抄得多看得也多,流传得也最广,特别是那忠义水浒传,讲得真好看,我听人说了三四遍都觉得不过瘾,特别是征辽征王庆那一段太好看了!”
柳鹏当即说道:“好看的书可不止一部忠义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都是极好的……”
“部部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就象咱们山东地面,很多人不知道本县知县是谁,本府知府是谁,可是一提起及时雨宋公明,不管是男女老幼,就是乡下的村夫都知道那是梁山好汉。”
在晚明,时文集子虽然版本多印行也广,但普及程度跟演义小说一比,那根本不值得一提。
很多演义小说被重印几十遍,到了后来甚至有好些翻刻的闽刻本打着“京本”的名头来滥竽充数,而且很多演义小说很快会以说书的形式传播开来,就象今日的山东,哪怕字不识丁的村夫,也知道水浒传与这部书上的大部分故事。
陈大明当即明白过来了:“对对对,是这么一回事,可是那部书该怎么写出来,我就是个凡夫俗子,没有什么神通本领,这一辈子折腾下来,也不过是三五件能值得一提的事迹,但跟演义小说里的盖世英雄一比,什么都不是了!”
说到这里,陈大明还真觉得自己份量不足,根本进不了那些演义小说,而且他根本不明白:“就是把我陈大明直接写进了演义小说,那别人也难免会指指点点,说些闲话。”
这本来是陈大明最苦恼的事情,而柳鹏早有办法,他当即说道:“陈叔叔,你这么弄,就是太直接粗暴了,我们要别开生路走别人不知道的羊肠小径!您可以这么弄,你本来是爱读书的性子,然后某年某月某日,无意之中翻到了一本大明英烈传……”
陈大明还有点不明白:“翻到了一本大明英烈传又如何?”
柳鹏说道:“这是个抄本,只是这部大明英烈传跟世间所传的皇明英烈传并不是一部书,主角是一个叫陈大明的人,对,应当叫陈达铭,跟陈叔叔你音同字不同!”
说道,柳鹏在书桌上把“陈达铭”这三个字写了出来,陈大明虽然识字不太多,却也知道这三个字跟他的“陈大明”确实是音同字不同,但是真正的明眼人都会知道书里的陈达铭,实际就是他陈大明。最新最快更新
“太妙太妙!”陈大明不由为柳鹏的创意拍手称快:“这确实是个办法,这办法挺好!”
柳鹏继续说道:“陈叔叔,您继续听我讲,您翻过这书以后,发现书里的陈达铭不但英雄盖世,而且跟您不但性名相近,习性相通,甚至连祖籍都是一地,人生际遇亦是相近,正所谓高山流水有知音,不由起了惺惺相惜之感。”
“偏偏这部大明英烈传,世间没有印本,只有半部抄本而已!”
柳鹏谋划得天衣无缝:“陈叔叔觉得这样的好书不应当埋没于乡野之间,所以专门凑齐了一部抄本,特意印行出来公诸于众,与天下人分享这本奇书。”
“好好好!”陈大明已经拍手称快:“这段文字放在哪里?”
柳鹏当即答道:“放在全书的最前面,请县里的名门世家写一段序言,详细说明印行这部大明英烈传的前因后果,后面再附上陈叔叔的详细履历如何?”
“大妙大妙!”陈大明还没想到柳鹏居然有这么一手:“这法子太妙了,只是这部大明英烈传怎么写?”
陈大明虽然是粗人,知道那些演义小说前面有序言,虽然他从来不看这些高深莫测的序言,但也知道作序是既荣耀又风雅的事情,往往只有最有名望的名士才有资格作序,没想到自己的名字列在序言最显眼最重要的位置中,这可是光宗耀宗的美事啊!
而且这么一操作,不但他陈大明的名字会被千古传颂,而且操作起来的风险就小了很多。
柳鹏继续说道:“先不谈书中的故事,到时候可以说是陈叔叔登高一呼,梦雨与县内有识之士共襄盛举。”
正所谓法不责众,若是专门印行陈大明本人的集子,自然是太过显眼,但是换成了陈大明领头发起,谷梦雨等县内有识之士共襄盛举,不但不显眼,而且法不责众,哪怕追查起来都不会太严厉。
陈大明觉得柳鹏这思路确实是寻常人想不到的:“大家可以一起印行这大明英烈传,也能在这书上留个名字,好事好事!”
他就知道好几位跟他情况相近的同僚、商户、土豪甚至是读书人,都有着与他同样的烦恼,所以修桥造路事事争先,惟恐落于他人之后,只是不管怎么经营怎么折腾,名声都不够响亮。
柳鹏这办法太好,到时候一群有识之士共襄盛举印行这《大明英烈传》,大家都是地方上有份量的人物,加上《大明英烈传》这名字一听说就是扶保大明戮心王事,谁敢严查谁敢办这案子。
说起来,哪个老爷真要查禁这即将印行的《大明英烈传》,恐怕公文之上也是难以下笔,因此他越想越妙:“还是柳贤侄办法多,换了别人,恐怕就想不出这样的主意,我再去找几家朋友过来,到时候大家不但都能流芳百世,还能把印书的银钱分摊掉一部分。”
谷梦雨也觉得柳鹏的主意不错:“陈叔叔,若银钱不凑手,我们谷家可以帮你补足了这缺额,就象柳鹏弟弟说的那样,你登高一呼,我就一同响应共襄盛举了!”
柳鹏说道:“银子可是足够的话,我们可以去找内府经厂来代为刊印,大内经厂刊印出来的本子,没人敢挑毛病。”


第116章陈达铭的故事

内府有经厂,专司印制各种书籍,内府的版本不但是从制版还是印刷质量来说都是极佳,如果用来收藏那绝对是上上之选,
很多司礼监的大太监,特别喜欢让经厂印行一些关于天地仁义道德文章的书籍,但这些书籍自然没有多少销路,即使强行摊派下去仍然卖不动,所以政策性亏损十分严重。
偏偏经厂是个官僚管理下的超大型企业,体制僵化机构庞大人员众多,靠自有业务完全吃不饱,还好经厂背景深靠山硬,可以依靠印行各种流行演义小说甚至饥不择食对外招揽各种灰色业务才能生存下去。
历史上第一部《三国演义》的印本就是内府印出来的,这一次《三国演义》的印行甚至开启了晚明无数通俗演义小说的风潮,也正是靠这些印量超大的通俗小说,经厂才能维持下去。
只要有足够的利润,内经厂仗着有内府的背景什么书都敢印。
万历年间,内经厂甚至印行了无数精美考究的红阳教宝卷,红阳教也正是因为走通了经厂的路子,印行的经卷数量与质量皆居各教门之首,才能流布各地持久不衰。
因此只要有足够的银子能走通内府经厂的路子,地方官一般就不敢查禁内府的印本,陈大明觉得这主意好:“内府经厂这名号一出来,谁敢查我们这部《大明英烈传》,只是这部书到底该怎么写?”
柳鹏则是十分严肃地继续说道:“其中书中的故事,我已经想好了,主角叫作陈达铭,也是县里的吏员,神通广大,广交四方朋友,断案如神,查获了无数案件,缉拿了无数盗匪,这人跟陈叔叔名字相近,习性相近,出身相同,就是祖籍都一般!”
“故事讲的是陈达铭如何断案?”陈大明开心得不得了:“我倒是破过好多奇案,而且也听人讲过很多匪夷所思的案子,都可以用起来。”
在陈大明眼中,这部《大明英烈传》等于他半部人生自传,若真是有心人,当然能一眼就看出这所谓“陈达铭”就是他陈班头的化身。
只是柳鹏的想法却不一样:“断案的故事自然是要写的,而且多多益善,但是关健在于讲陈达铭怎么升官发财,在书里他扶保大明大公无私,破了无数奇案,拿获了无数乱党反贼,步步高升,最后做到了一省按察使!”
柳鹏这么一说,这部故事的体裁自然为之一变,从自传性质的纪实文学变成了类近空想的官场小说,跟真实的陈大明陈班头形象相去甚远。最新最快更新
这样一来出版的阻力就更小,只是陈大明却想到另一方面去:“怎么陈达铭最后没做到总督巡抚?”
在大明朝的体制之内,吏员是非常底层的存在,几乎没有晋升的机会,虽然名义上号称“三途并用”,但是实际上杂途等于一辈子都没机会升不上去,象陈大明这样的小班头,哪怕想要谋一个杂官的位置,都比读书人连中三元还要难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