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韦勒尔美术馆与毕加索相识。起初,勃拉克接受不了毕加索给他看的《亚威农的少女们》,但是在接近年底之际,他自己竟然也画了一幅这类风格的画。画中站立着的巨大人物与松散的几何平面的背景形成对比。在风格上更加结实、更有雕塑感,可是它却和毕加索画中的人物直接有关。《沐浴者》也是从毕加索或马蒂斯的早期坐着的裸体发展而来的。无论是灰色、绿色还是储色,都比两个野兽派的裸体或者《少女们》柔和得多。勃拉克的这幅画使他明确地走出了野兽派的范围,进入了塞尚的圈子。
1908年的夏天,勃拉克又在列斯塔格画了一些风景和静物画。像塞尚早先在静物画中的发现一样,勃拉克也发现掌握空间和光是可能的。显而易见,勃拉克对塞尚满怀敬意,并在他的作品的基础上探索着一种新的视觉。不过,塞尚的一幅风景画(《林中小路》)和勃拉克的《列斯塔格的房子》之间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鉴于塞尚在这幅画中是以他的色彩去建立他的绘画表面和深度的整体结构,而勃拉克在他的那幅画里,以及在以后几年的画里,是以色彩为辅来取得倾斜平面的几何结构。这些倾斜平面是限定和控制画面深度的。根据塞尚格言的精神,房子和树木变成了几何的容积,但意味深长地强调了立体。明确的线条和轮廓限制了建筑物和树木;施以暗影的树木和屋顶,暗示了容积以及深度的存在。建筑物的色彩被限制为完全一致的赭色,树木则是绿色和蓝色。深度的幻觉不是那种单点的直线透视幻觉。虽然在尺度上使用了缩小的方法,但是,这个幻觉是由建筑物和树木外观上的容积造成的——当我们从各个不同位置去观察它时,那重叠、倾斜、移动的形状,便产生变化着的景色效果。同年夏天,毕加索独立地画风景画,他在风景画中简化了形,使自己色彩柔和起来。
勃拉克把他的新作提交给1908年的秋季沙龙时,全部遭到了由马蒂斯、路阿和马尔凯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拒绝。可能就是这次,马蒂斯说到了勃拉克的那些“小方块块”,“还是那些方块块!”尽管勃拉克的两幅画又被评审委员马尔凯和格林退回,然而勃拉克拒绝再展任何作品,反而于1908年11月,在卡恩韦勒尔美术馆,以自己的27幅画举办了个人展览。阿波利奈尔为他的展览目录写了序言。曾给野兽派起名字的批评家沃塞,用马蒂斯的话评论了这个展览会,他说:“勃拉克使‘一切物体、风景、人物和房子,变成了几何图形和方块块’。”此后不久,“立体主义”这个绰号,便成了20世纪绘画中最重要的独立运动的正式名称。
——传世佳言——
我喜欢那纠正冲动的规则。
立体主义抛弃了过去的一切视觉,恢复了绘画的自主,使画成为一种建筑,使对象成为某种比现实还要真实之物。在这一行动中,勃拉克起了主要作用。他比所有其他的立体派画家更多地带来不可缩减的具体和一针见血的分析,带来少有的和谐色彩和他的任何同伴都无能为力的典雅流畅的线条。
勃拉克喜欢描绘静物、餐具和乐器。30年代,他转向海滩景色。他一生中的最后20年,又热心于画鸟。
第19章 莫迪利阿尼
姓名:莫迪利阿尼
出生地:意大利沃尔纳
生卒年:1884…1920年
历史评价
意大利杰出画家,巴黎画派立体主义代表人物。
莫迪利阿尼生于利沃尔纳,逝于巴黎。他的母亲是一位破产的银行家遗孀,很早便预感到儿子的天职,并且从不与之作对。她让他看了伊比里亚半岛上所有的博物馆,送他进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美术学院习画。最后,年轻人于1907年来到巴黎。他有着贵族的美貌,不过已为肺结核所啮。他古怪,犬儒,无志向,却又不乏脉脉温情。于是,他很快便成为蒙马特奇特青年中最不安分的一个。
他在蒙马特住了六年,沉默寡言,游手好闲,不断地更换住所,在酒馆间晃荡。不过,他也参加美学论争,画素描,搞雕塑和涂抹油画。他参加了的讨论会,是在图卢兹·劳特累克常去的那些地方,他高大而单薄的身影很引人注意,因为那时,他正喜爱劳特累克的作品。这位大资产者的儿子有些人道的表现,他喜爱卑贱者,同情生活中的贫苦人,这些都由他的行动和作品,以及选择的模特儿:看门人的女儿,孱弱的儿童,平民的女孩……表现出来。他和其他许多画家一样,发现了(1909年)塞尚。他还和雕塑家布朗库西是好友,后者使他看到了黑人雕塑,从此对于他的绘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和布朗库西的接触之中,他感到自己也有雕刻石头的愿望。于是他作了一尊雕像,不过没有完成。事实上,他的雕塑的确没有他的绘画高明。
1913年,莫迪利阿尼离开了蒙马特高地,来到蒙巴纳斯,徘徊于不安和醉意之中。这个游荡的可怜人挥霍着自己的天分和金钱。不过,他也确实从未有过足够生存的钱。他几个生丁一张地卖着用惊人的肯定手法画出的美妙素描,几个法郎一张地卖着他作的肖像和人体。人们经常看到他在园亭酒店或穹顶酒店里,用尖细流畅的线条画着肖像,毫不在乎地把它们送给碰到的模特儿,换上杯酒,一饮而尽。他在约瑟夫一巴拉路基斯林画室作过画,苏丁和帕斯森都是他的朋友。
相关链接
巴黎画派
人们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一些外国年轻画家组成的团体称为巴黎画派。这些画家是出于同样的需要,由于意气相投而聚首巴黎的。从此,这一称呼便有了引申含意,也有了使人混淆不清的危险。巴黎画派,实际上是指:一个意大利人,一个保加利亚人,一个俄国人,一个波兰人,一个立陶宛人。
他就像一块漂流物,从一家咖啡馆漂到另一家咖啡馆,从一间阁楼搬到另一间阁楼,有时会碰到一个避难所或一个怜悯人的灵魂。英国女诗人贝阿特丽丝·哈斯丁帮助了他一段时间,然后,又收留了他,拿出自己的生活所需,使他得以继续画着为日后博物馆和收藏家竞相争购的人物和人体。
他结识了一位名叫扎娜·埃布戴尔娜的年轻姑娘,和她结了婚并有了一个孩子。这个不安定的人终于该定居下来,至少该有一点安静了吧!但是没有。他被烧痛耗尽,被肺痨击垮,进了一家医院,并于1920年1月25日,在36岁上,嗫嚅着最后的一句话:“亲爱的,亲爱的,意大利!”离开了人世。在安德·萨尔蒙和基斯林为他组织相当轰动的葬礼之日,他的妻子从六层楼上跳下,摔死在人行道上。
莫迪利阿尼不会被当作当代绘画的一位创始者,但他找到了一种既是图像,又是装饰的风格,一种总的说来相当有限,但对他已经足够,并且不容辩驳地作用于观众的语言。这种曲线,涡形,延伸,这种温柔中的严峻,敏捷中的颟顸,模糊中的朴实,符合现代精神要求的意大利主义,被严正拯救出来的样式主义,以及包括在一种说不出的单纯和贵族持重之中的表现主义,这些就是人们欣赏莫迪利阿尼而不希望他有模仿者的原因。
——传世佳言——
人是用一只眼睛看世界,另一只眼睛看自己。
美……,也有痛苦的职责,这些职责无疑创造了对心灵的最美好的表达方式。
第20章 夏加尔
姓名:夏加尔
出生地:白俄罗斯的维捷布斯克城
生卒年:1887…1985年
历史评价
夏加尔是20世纪以来最著名、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推选品被全世界各大博物馆永久珍藏。
夏加尔1887年出生在白俄罗斯的维捷布斯克城,当时名叫莫伊什·沙加尔。维捷布斯克是在沙俄境内一个允许犹太人居住的西部地区,该城是一个欣欣向荣的远城镇。城内的居民们过着一种活跃的文化生活,拥有一所艺术学校,夏加尔在那里学习过。
1906年,夏加尔19岁的时候搬到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在那里,他的作品得到关注。1910年在一位资助人的支持下他去了巴黎。
巴黎以其全新的理念与景象为夏加尔提供了创作的灵感。他把它称为第二个维捷布斯克,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接近法语发音的马克·夏加尔。在那个时候巴黎是艺术界的中心,尤其是艺术先锋派(又称作前卫派)活动的中心。这些艺术家们探求新方法,摆脱确立已久的旧传统之束缚,常常创作出令公众感到震惊的艺术作品。
夏加尔有一段时期居住在“蜂房”,这是一座圆形建筑,里面到处都是青年艺术家们的画室,他们在尝试运用诸如野兽派与立体主义之类的新艺术风格来进行创作。野兽派在构建一件画作的过程之中对强烈色彩进行令人感到震惊的运用,这一绘画手法是由亨利·马蒂斯所开创的;而立体主义则是一种使视觉形态支离破碎的绘画手法,是由巴勃罗·毕加索与乔治·勃拉克共同创立的。
相关链接
《我的故乡》
夏加尔成名作《我的故乡》,完全是画家的美妙梦幻。画中“我”与牛亲切地相对,背景是典型的欧洲农舍和教堂的尖顶,牛的脸却重叠着一个挤牛奶的妇女,像是牛在思考“为什么贡献奶的总是我们”;人与牛之间还有一个扛镰刀的农夫和一个倒置的村姑。《我的故乡》其实是夏加尔心灵的故乡。
夏加尔的作品独特,充满个性并得以在巴黎、德国、莫斯科展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夏加尔返回俄国,并于1915年7月与贝拉结婚。1917年俄国境内爆发了一场革命,控制该国的革命政府迫切希望利用艺术家们所掌握的技巧来宣传其信念,并帮助他们来教育俄罗斯人民。夏加尔被任命为维捷布斯克地区的艺术委员。
在30岁出头的那几年间,夏加尔在维捷布斯克艺术学校任教并且为犹太人剧院设计舞台背景。他还出版了一本简短的插图型自传《我的人生》(1931年),用一种诙谐的手法记录了自己作为一名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但是,俄国政府很快就对夏加尔之类的先锋派。
艺术家们失去了同情心,因此,他与妻子以及年轻的女儿伊达再次搬到巴黎居住。刚开始的时候,时势非常艰难,但是夏加尔却能有工作可做,他忙于创作油画作品并为好几套图书创作了插图作品。他于1926年在纽约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在接下来的十年他的国际声誉与日俱增,他在欧洲各地进行游历并去过巴勒斯坦。
1939年,随着德国人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军队亦向西发动攻势,并于1940年攻到巴黎。纳粹计划消灭所有的犹太人,他们还把魔爪伸向当代艺术家们,对夏加尔来说继续留在法国境内并不安全,因此他接受邀请去了纽约。
在美国,夏加尔与其他流派的欧洲艺术家们一起举办画展,并且再次开始设计舞台背景。在这个时期,纽约取代了巴黎,成为艺术世界的中心。战争结束后,纽约、芝加哥、巴黎、伦敦与其他欧洲国家的首都都曾举办过夏加尔作品的大型展览。
——传世佳言——
母亲对我的爱之伟大让我不得不用我的努力工作去验证这种爱是值得的。
1944年,夏加尔的妻子贝拉突然去世,这使得夏加尔非常消沉。1948年,他年届61岁的时候,回到了法国居住。当时他已经被认为是现代艺术运动中的顶尖人物,在尚在人世的艺术家们当中只有毕加索可以望其项背。从这一时期开始,他不断接到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绘画委托:为梅斯和兰斯两座大教堂以及位于耶路撒冷及纽约的公共建筑物绘制彩色玻璃窗。他还为巴黎歌剧院里的穹顶天花板创作了幅面巨大的彩绘设计方案。
在生命中的最后20年,夏加尔生活在位于法国南部的圣保罗·德旺斯,他于1985年在那里离开人世,享年97岁。
第21章 杜菲
姓名:杜菲
出生地:法国勒阿弗尔
生卒年:1888…1964年
历史评价
作为20世纪初叶现代绘画史开端的野兽主义成员之一的杜菲,是一位多元化创作的艺术家。
杜菲于1888年在法国西北部最大港勒阿弗尔市出生,在全家11个小孩之中排行第七。他的父亲在一家冶金工厂担任会计,并且是很有才华的业余音乐家。关于他早年的事迹,几乎没有图像数据流传下来,我们只知道他在勒阿弗尔市度过童年,在一家进口商行当过外务员,然后在“萨瓦号”跨大西洋渡轮上担任客运经理的秘书,随船在纽约——勒阿弗尔市之间往返。
但杜菲作为画家的艺术感性,却是在这期间陶冶养成的。
服完兵役后,杜菲于巴黎定居,结识了德汉、布拉克、毕加索和诗人艺评家亚波里内尔。他于1914年在蓓尔特魏伊尔艺廊展出的最初几幅水彩画,一方面使用了阴暗的褐色、蓝色、深红色,另一方面又掺杂了晕线技巧。
虽然这项首展后不久,杜菲就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之中,但他仍然随时伺机在笔记本上作画,主要画花、马、风景。尤其是战争结束后,他在法国东部孚日省阿裘河谷地区养病,更画了许多风景画。
相关链接
马蒂斯的影响
1905年,杜菲见到了马蒂斯的油画《奢华、宁静与快乐》,为之大受震动。他说:“在这幅画前,我懂得了全部绘画的道理,看到素描和色彩所反映出来的神奇想象力,印象派现实主义失去了对我的魅力。”于是,他不再崇拜印象主义,转而热衷于野兽派风格的绘画实验。他以明亮的色彩和装饰性的笔调,去画那些热闹的街道和舞会场面,成为野兽派画家中重要的一员。
杜菲曾和哥哥劳尔有过短暂的合作,为里昂著名的毕昂奇尼…费里耶丝织厂绘制花布。但杜菲最主要的合作对象是里摩日的哈维隆兄弟瓷器厂,他于1916年开始为该瓷器厂绘制装饰图案(以花卉和动物为主),这项合作关系持续了三十多年之久。1925年巴黎举办“现代装饰艺术及工业应用艺术国际大展”,杜菲以“法国古堡”餐具组的设计,荣获金牌奖。
1920年杜菲回到巴黎,在人文荟萃的蒙马尔特定居,与乔治·勃拉克成为邻居。乘着当时澎湃的艺术风潮,杜菲的作品终于得以公开展出,在巴黎和纽约陆续参加多项展览。在这段时期,杜菲充分显露了他在用色方面过人的天赋,他的画就像神奇的色块拼布,例如在1921年的《茶杯静物》中,巧妙地用白瓷杯作为唯一明亮的对比。
战后巴黎文艺界的两大盛事,也对杜菲的艺术生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借着为1920年公演的音乐剧《屋顶上的牛》制作布景的机会,他认识了当时最重要的音乐家(米劳、奥瑞克、沙提、普朗克、洪尼格尔)。1925年的《黑人秀》使他的画风增添了色彩与音乐的崭新结合,几幅不同凡响的巨作于此诞生。在音乐主题下,他画了许多个版本的钢琴家与乐团,由类似色彩衍生出无穷的变化:他把音乐家的头画得很像五线谱上音符的符首,风琴音管的排列则像音符的符身,竖琴也摇身一变成为休止符。在这个时期,他对弗拉铁里尼兄弟马戏团也非常着迷,画了许多马戏团和小丑的主题。在这些画里,他把色彩当作音乐和语言的功力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对光线的掌握也可谓炉火纯青。他特别偏好的白色几乎无所不在,而且通常用在小丑、马和特技表演者身上。1927年的《马戏团》就是登峰造极的代表作,红、蓝、黑、黄构成的强烈背景,衬托出对白色的动人礼赞。
接下来的几年,杜菲经常回故乡勒阿弗尔市长住。这段时期诞生的杰作如1929年的《勒阿弗尔市维德寇克堤》,将色彩的协调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在这段时期旅居的其他地方如母亲的故乡鸿弗勒港、利穆赞省,还有后来每年都和妻子前往定居一段时间的都兰省(罗亚尔河流域),都为他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产生的佳作包括一些森林、河谷的景致,以及狮子城堡的景观。
——传世佳言——
在这幅画前,我懂得了全部绘画的道理,看到素描和色彩所反映出来的神奇想象力,印象派现实主义失去了对我的魅力。
杜菲晚年周游各国,此时他在画坛已占有一席之地,作品不仅经常在巴黎和纽约展出,也被美国最著名的芝加哥艺术学院和纽约现代美术馆收购典藏。在爱妻伊斯梅莉病逝后两个月,画家也于1964年5月12日在布塞伊村拉布瓦西耶乡辞世。
第22章 米罗
姓名:米罗
出生地:西班牙巴塞罗那
生卒年:1893…1983年
历史评价
米罗是20世纪绘画大师,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伟大天才之一。
米罗1893年生于西班牙。他的父亲是个金首饰艺人,接受祖业,开了一家首饰店。米罗的母亲出身于细木匠家庭。
或许是由于受父母两个家庭传统技能、工艺设计的影响,米罗自小就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但他性格内向,腼腆寡言,他的父母并不以为他会有很大出息。在他14岁时,他们把他送进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学习。然而,少年米罗给学校教员的印象是“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