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小平军事谋略》
作者: 郭胜伟【完结】
引言: 邓小平不是元帅, 却是杰出的军事家 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的决定,发布命令,授 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 叶剑英等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国人民解 放军中第一批获得国家元帅军衔的高级指挥员。 十大元帅中没有邓小平。 不过,在十大元帅的评定过程中,却有这么一个插曲:当时,许多人都 认为并建议,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军事斗争的历程,十大元帅 中应当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因为他们三人一直是我党我军的杰出指 挥者。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是何等的神奇之笔;邓小平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以及淮海战役,简直是军事史上的杰作。许多人并具体建议授予毛泽东大无 帅军衔,授予周恩来、邓小平元帅军衔。然而,这一建议遭到了毛泽东等人 的断然拒绝。当时,毛泽东是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主席,周恩来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邓小平是中 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他们都以承担的主要工作是 党和政府的工作而不再是军队工作为由,而拒绝了关于授予他们军衔的建 议。这一插曲只能说明他们的谦虚和伟大。 邓小平虽然不是元帅,但他经历中的军事生涯却无疑证明他是全党、全 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杰出军事家。
…………………………………………………………… Page 3……………………………………………………………
本书资料来源 邓小平著: 《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4年版 杨国字等著: 《刘伯承军事生涯》,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 杨国字筹编: 《刘伯承用兵录》,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 刘金田主编: 《邓小平的历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毛毛著: 《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苗冰舒著: 《刘邓在中原前线》,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张东筹著: 《以血洗血——国共八大主力之谜》,四川文艺出版社1994 年版 张世明等著: 《邓小平珍闻录》,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华东著: 《铁血万里——第二野战军纵横征战纪实》,四川人民出版社 红冬等著: 《二十世纪中国纪实》,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河阳等著: 《拥抱共和国》,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 王炳林等编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红旗出版社1994年版 李健编: 《新中国六次反侵略战争实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年版
…………………………………………………………… Page 4……………………………………………………………
邓小平军事谋略
…………………………………………………………… Page 5……………………………………………………………
一、一夜之间,红军变成国民革命军 邓小平出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37年7月7日,在日本侵略军的阴谋策划下,爆发了举世震惊的芦沟 桥事变。此后,日本侵略者连续不断地向华北增兵,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的 侵略战争;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也从此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就 是在这场战争中。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一支部队——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 军。在八路军的重要将领中,邓小平是最为杰出的指挥员之一。 7月15日,芦沟桥事变之后仅仅八天,刚结束长征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向 国民党提出了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表示愿意在与国民党共 同抗日的基础上,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在部队的编制、番号和人数等 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让步。 迫于华北、华东的紧张形势,以及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共同抗日的压力, 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不得不开始认真地对待国共合作这一重大问题。 8月间,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共产党应邀派遣周恩来、朱德、 叶剑英率领包括邓小平等人在内的代表团赴南京参加军政部谈话会,并同国 民党进行谈判。此时,邓小平刚刚33岁。 当时会议要起草一个抗战中的政治工作的文件,国民党方面竞没有人能 够写,于是由邓小平主笔一气呵成。这个文件为国民党方面接受了。这次会 谈最终达成协议,将陕甘宁地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下辖三个师。 8月22日,南京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 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 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改编命令,宣布中国工农红军 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 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 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任粥时为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八路 军下辖第一一五、一二○、一二九三个师。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建立在神圣抗战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合作, 受到了全国人民和各界各阶层人士的热烈欢迎。 八路军就是红军 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把心爱的红星八角帽改为青天白日 徽记帽,很多红军战士都想不通。 当蒋介石听到许多红军战士对改编有强烈的不满和抵触情绪时,他得意 地笑了。因为从他内心并不愿 “改编”红军,只是因为抗日的趋势,迫使他 不敢再犯民怒,他对他的爱将陈诚说: “红军算什么东西!能跟随我抗日救 国,是他们的运气,否则将被我军全面击溃。将来打败日军,他们又将再现 原形。”一系列阴毒的诡计、在他的心中不断蕴育。 不过,为了实行全民族的抗日,中国共产党与八路军的领导者并不与蒋 介石计较,他们一心一意地去说服红军战士服从改编。此时,八路军政治工 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和抗日 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这正是邓小平同志在抗日初期所担负的重要工作,因
…………………………………………………………… Page 6……………………………………………………………
为任弼时同志常驻党中央所在地延安,所以八路军总政治部的日常工作实际 上主要是由邓小平同志主持负责的。 那时八路军总部设在陕西三原的云阳镇,地处抗战前方。抗战一开始, 工作可真忙,要管人员的调动和分配,要管理干部,要对部队进行思想教育, 要做统一战线工作,还要负责对日本人的敌军工作,工作非常忙。受抗战的 影响,在共产党号召一致抗战的感召下,全国各地许许多多青年学生都来到 陕北。要求参军。来的人可真多,都归政治部负责接待。八路军还办报纸,社 论都要经过邓小平同志批准。 有一次,八路军和国民党的军队开联欢会。国民党的军队衣服穿得很整 齐,而八路军的部队则衣服破旧。可是,八路军的战士又是唱歌,又是喊口 号,士气高涨。相比之下,周围观看的老百姓都说:”国民党的军队好看, 不好吃;共产党的军队不好看,好吃!”那时候,老百姓害怕国民党的军队, 因为他们对群众是盛气凌人,又抢东西又抢人,所以老百姓一看见他们就跑。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虽然穿着国民党的军装,但老百姓看见了却不跑,因 为他们一看就知道这个 “国民党军队”就是原来的红军。 共产党的军队和国民党的军队,之所以在气质上、在风格上,特别是在 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是这样的截然不同,差之千里、让人一看就知,与八路 军总政治部的思想工作是分不开的。当时,总政治部的目标,就是要在思想 上,在组织上,在一切方面,为奔赴抗日战场做好准备。 邓小平曾派王平去了解部队情况。当知道部队对于改编还有不满意情绪 时,邓小平就多次深入部队宣讲形势,讲统一战线思想,讲为什么由红军改 编为八路军,讲党的洛川会议精神。 为了适应抗战的新形势,广泛地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斗争,邓小平还在一 一五、一二○两个师政治部门领导会议上,详 细指示,要结合战争形势, 迅速建立战功会,大刀阔斧地开展群众工作。 邓小平还就宣传抗日、组织武装群众、培养干部、开展游击战、创建根 据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轰轰烈烈的群众动员、组织工作,使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 从组织 “动委会”入手 原本集结于陕甘高原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即准备开赴华 北前线抗击日军进攻。 1937年9月中旬,八路军总部朱德、任弼时、邓小平等人同乘一条船, 渡过黄河,到达晋东北前线,分别驻于五台县的南茹村、东茹村。10月下旬, 邓小平率领部分工作人员转移到吕粱山下,驻于汾阳县的三泉镇、孝义县的 下堡等地,开辟晋西南的抗日工作。 路经太原时,先期到达的周恩来副主席曾把邓小平同志找去,要他担任 第二战区刚刚成立的“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 的八路军代表;指示他首先在同蒲线以东。正太线以北八路军开进的地区, 从组织动委会入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是周恩来同志根据党的进行全面的民 族抗战方针和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来的,其中两条:实行全国军事的 总动员,实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正是挽救山西抗战危局所特别急需的。所
…………………………………………………………… Page 7……………………………………………………………
以经过他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商谈,很快达成协议,于 9月20日成立 了这个组织。主任委员是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中共的南汉宸、程子华同志 是常驻委员,分别担任组织部长和人民武装部长,其余的副主任委员和宣传 部、动员分配部、除奸部等负责人,有阎锡山派出的,有国民党左派人士。 邓小平任八路军代表,不驻”动委会”领导机关,但却加强了党对它的领导 力量,有力地坚持了它的工作的开展。 按照周恩来同志的意见,动委会是带有战时政权性质的组织。任弼时同 志也认为,动委会 “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拥有武装的、半政权半 群众团体性质的革命组织”。几年后,刘少奇同志概述它的历史作用时也说: “动员委员会是战争动员机关,是团结群众参加与援助抗战的机关,也是游 击战争的准备机关、组织机关和领导机关。”当时,小平同志从太原带来的 “动委会”的《成立宣言》和《组织纲领》等文件,提出的也正是这样的要 求。它包括三大目标,六项任务,其核心内容是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实行 减租减息、合理负担,改善人民生活;实行民主政治,扶植抗日言论出版集 会自由。具体工作是动员新兵,组织人民团体和自卫队,筹集粮袜、运送弹 药及伤病员和铲除汉奸等。合起来共十条,实际上是党的 《抗日救国十大纲 领)的具体化。这样,组织动委会就成了八路军在新形势下发动群众的良好 形式,实现党的纲领的组织措施。在开赴前线途中,有的人曾反复考虑,不 搞内战时期的 “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了,那么,用什么形式代替 它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呢?小平同志一讲从组织动委会入手,这个问题便迎 刃而解了。 经过研究,任弼时同志在总部驻地,召集一一五师、一二○师及各团政 治部门领导开会,部署和划分群众工作负责区域。小平同志在会上就各部派 出民运工作团,如何结合战争形势迅速建立动委会,大刀阔斧地开展群众工 作等问题,作了详细指示。过不几天,平汉线以西广大农村有了动委会,组 织起来的万千群众,有力地支援了八路军作故和向敌后挺进。当王平和李葆 华、刘秀峰等同志组成河北临时省委出发去阜平前夕,小平同志代表北方局 和他们谈话,就他们如何以太原“动委会”面目出现展开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并派了总政宣传部宣传队的十来个同志,和他们一起去开展阜平一带的工 作。 10月中旬,一二○师主力向晋西北开进以后,一二九师到达正太线以 南,直至向平汉线以东的豫北、冀南地区发展时,大批民运工作团开辟工作, 也都是从建立 “动委会”入手,领导进行扩军、组织群众团体和游击队,为 随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打开了道路,铺设了基石。 阎锡山说 “八路军做事太快了” 早在八路军主力部队出动之前,小平同志主持总政日常工作。为了全军 从组织上、思想上,尤其是干部配备方面作好充分准备,他夜以继日,呕心 沥血,做了大量工作。并抽调得力干部和入伍不久的知识分子,在总政组建 了进行政治宣传的宣传队,进行地方工作的民运工作团,分别由宣传部和民 运部领导,作为到前线开展战区工作的突击力量。总部到南茹村之后,宣传 队分到阜平工作,在此之前,民运工作团便分到了同蒲线以东的繁峙县、代 县、五台县,协同当地党组织和 “牺盟会”,结合动员群众参加担架队、运
…………………………………………………………… Page 8……………………………………………………………
输队等战地勤务,开辟晋东北的工作。他们都干出了好成绩,起了大作用, 小平同志当时刚过 “而立”之年,风华正茂,不论军队工作、地方工作 都有丰富经验,他作风干练、稳健,待人热诚,关怀部属,深得同志们信赖。 按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晋东北的民运工作有条杠杠: “只动 员群众工作,不干涉 (阎锡山的)县政。”对此,周恩来同志专门有过指示。 小平同志对于凡是关系到党的政策和策略的问题,一贯要求严格,指示部属 在实际工作中务必十分注意。关于在晋东北的工作程序,他明确提出:第一 步主要、是抓紧区村两级的 “动委会”,做好实际组织和武装群众工作。 这个工作步骤的安排,渗透着策略的睿智。既在大的方面决不过杠杠, 又着眼于实效,从基层搞起,稳扎稳打。同志们对此领会得又快又深,不顾 兵荒马乱,立即分散到村子里、小镇上,鼓动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有 钱出钱,有粮出粮,有枪出枪,有力出力。他们在当地干部。积极分子带领 下,挨门挨户,四处奔走,在群众中分别组织起工会、农会、商会和青救会、 妇救会、学生会等抗日救亡团体,随即成立起动委会。 在成立村镇和区一级动委会时,大家都注意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 既要吸收各界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又要大力扶持维护贫苦群众利益的积极分 子参加选举,直至成为领导骨干,为逐步改造旧政权、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准 备条件。这样,大家拼命干,不到两个星期,几个县的各区都建立了动委会。 各动委会积极开展工作,分别拉起了五六十人至一二百人不等的游击队、义 勇队。 邓小平所率领的工作队刚到前线时,阎锡山曾料定,即使红军的群众工 作有办法,也要3个月才能搞起来。然而不到20天,组织起来。武装起来的 群众,已经使日军尝到了游击战的苦头。阎锡山和他那帮先生们都大吃一惊: “八路军做事太快了。” 和日寇拼命我们要当仁不让 早在平型关大捷之前,毛泽东同志就针对日军的战略企图指出,我军在 山西,集中于五台山一区难以立足, “应分为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晋 西南”,这样互为犄角,密切协同,在日军压力面前才能站得稳,顶得住。 到10月中下旬,日军沿正太线猛烈进攻,他又一再明确指出,“吕梁山脉之 晋西南,虽然目前距敌尚远,然亦不可不于此时作适当之部署”。 毛泽东所说的”此时”,八路军一一五师正转战晋东北向晋察冀边界展 开;一二0师主力正由雁门关一线向管涔山脉之晋西北和晋绥边界发展;一 二九师主力正鏖战于娘子关一线,已跨过正大线向晋东南挺进。晋西南当时 不算战区,阎锡山拒绝八路军主力进驻。八路军总部据此研究决定,由邓小 平率队到晋西南作 “适当之部署”。 10月中旬,邓小平率领傅钟、陆定一、黄镇等总政宣传部、民运部的一 些同志,还有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