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司马家-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浩浩荡荡,杀奔淮南而来。
在半路上首先遇到的是东吴的先锋朱异,东吴这次发兵比诸葛诞还要积极,朱异的军马与王基的军马对阵,魏军中王基出马,朱异来迎,战不三合,朱异败走;吴军的唐咨出马,与王基战不三合,亦大败而走,王基驱兵掩杀,吴兵大败,退五十里下寨,报入寿春城中。诸葛诞自引本部兵马,会合文钦与他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及雄兵数万,来敌司马昭。
司马昭听说诸葛诞联合东吴的兵马一起前来决战,就招来了散骑长史裴秀、黄门侍郎钟会一起商量破敌之策。钟会说:“吴国之所以帮助诸葛诞,不外乎为了利益而已;我们给他们更大利益,他们就会来帮我们,那么我们就必胜了。”
司马昭觉得钟会说得对,不过现在首先是要消灭来犯之敌,他先命令石苞和陈泰引军两千去石头城埋伏,再让王基与陈骞率领精兵在后面等候,最后派出一个偏将引兵去诱敌深入,再让陈俊率领大批牛马驴车,满载军需物资,就放在道路当中,一旦敌军被诱过来后,立即丢弃这些物资,只管自己逃跑。
司马昭如此安排几乎有当年诸葛亮的风范了,在整个三国时代,除了诸葛亮,估计也只有司马昭擅长这样的打仗方式。
第二天,诸葛诞命令东吴的大将朱异率领左队,文钦率领右队,两面出击进攻魏军,与魏军打照面时,发现魏军尽是些老弱残兵,而且旗帜不整,于是就放心长驱直入,魏军节节败退。诸葛诞率军掩杀过去,追入了峡谷,发现到处是牛马驴骡和军需物资,叛军看到后无心恋战,纷纷去抢夺财物。这时只听一声炮响,两路魏军杀了出来,诸葛诞大惊,急忙要退兵,接着又有两路魏军前后杀到,叛军大乱,被魏军打得一路败退,最后退回了寿春城,诸葛诞闭门不出,司马昭率军围住寿春,加紧攻城。
53 钟会的表现——杰出人才总有显露时
在帅堂中,司马昭召集众将商议战局,钟会说:“诸葛诞虽然败了一仗,但寿春毕竟城坚粮多,旁边的吴军与他成掎角之势,如果我们围城猛攻,与他死耗到最后,双方损失都大,不如围住三面放出一面,让他逃跑,只要他跑出来,就容易办了。而对付吴军,重点是去攻击他的粮道,吴军远来,粮食如果跟不上,就会撤退了。”
司马昭听后大喜,用手抚摸着钟会的脊背说,你真是我的张良张子房啊!于是命令王基撤出围困南门之兵。
钟会本来是希望驻守在寿春的军队能够从南门逃出来,但是撤出南门的围困后,驻扎在外面的吴军倒反而打算派人进城协助诸葛诞防守,东吴的一手遮天的权臣孙綝对朱异说:“你连一个寿春城都救不出来,还谈什么吞并中原?如果再不取胜的话,我就斩了你。”朱异没办法,就只能先派全怿、全端、文钦等人,引兵一万,从南门进入寿春城,协助诸葛诞守城,自己打算率兵从外面进攻魏军,与城中守军里应外合。
但是钟会绝对是个军事天才,他看到吴军的行动就立即做出判断,认为吴军一定是打算与城中的守军里应外合夹攻魏军,司马昭很赞同钟会的分析,他派出王基与陈骞两路兵马去阻击东吴朱异的部队。果然朱异率军从城外来进攻司马昭的军队,两军相遇摆开了阵势,忽然朱异的背后杀出两支伏兵来,左有王基,右有陈骞,两路军从朱异的背后杀来,前面的司马昭主力再一冲击,朱异的军队大败,逃回了自己的大寨。
朱异连败几仗,挫动了吴军的锐气,孙綝大怒,还真命人把朱异推出去斩了,然后留下全端的儿子全袆继任朱异的职务,率军去解寿春之围,孙綝自己就先回建业去了。
钟会对司马昭说:“现在孙綝回建业去了,东吴留下的全袆没什么本事,可以去劝降他,另外我们也可以加紧攻击寿春城了。”司马昭同意钟会的说法,于是一面派人去劝降全袆,一面猛攻寿春。
全袆看到魏军势大,孙綝又逼得很紧,心想与魏军打仗肯定打不过,但失败了回去又会与朱异那样被孙綝杀头,两面不讨好,还不如就投降司马昭算了,于是他还真就投降了,司马昭为了给其他没投降的人做个榜样,就封全袆为列侯,并让他通过射书信的方式去劝说在城里坚守的父亲全端以及其他东吴的将领们投降,这一招还真的管用,全端以及其他东吴的将领一方面看到东吴的孙綝其实残暴不仁,另一方面看到司马昭的魏军势力极大,诸葛诞被困在城里无所作为,一旦粮食吃光,必然失败,于是就干脆开城投降了司马昭。
这么一来的话,诸葛诞更加烦恼了,他之所以不愿意出城与司马昭决战,是因为他常年驻守在这块地方,对当地的气候比较了解,他知道每年的这个时候,天必定大雨,淮水必定泛滥,只要淮水一泛滥,在城外的魏军就麻烦了,大水冲过来,司马昭必退,到那时候再开城攻击,能获全胜。
不过有一些部将不认同诸葛诞的这个想法,他们认为城中的粮草日渐稀少,不能再继续守下去了,再这么守下去,总有把粮食吃光的那一天,到那时就麻烦了。谋士蒋班、焦彝也向诸葛诞建议不如开城出战,不要困守孤城。诸葛诞大怒说:“不许再提出城迎战的事,谁再提就杀了谁。”蒋班和焦彝碰了一鼻子灰,但他们也不愿意就这么陪着诸葛诞一起等死,于是到了晚上就出城投降司马昭了。
凡是投降司马昭的人,司马昭都给了重奖,这对还没有投降的人是一种诱惑。寿春城里其他人也都不再敢劝说诸葛诞出战了,诸葛诞就眼巴巴地盼着天降大雨,淮水可以泛滥。
但是有的时候,一个人的成败也是要讲点运气的,虽然此地每年在这个时候都下大雨,淮水都泛滥,偏偏就是今年,滴雨未下,罕见地大旱。
这么搞下去,一直耗到了城中粮尽,大家眼见就要没饭吃了,文钦实在坐不住,只得又来找诸葛诞,劝他是不是可以开城与魏军决战?再不决战大家就等着饿死了。没想到此时的诸葛诞脾气更加的暴躁,他等不到天降大雨,等来的是罕见的大旱,城中粮草将尽,心里无比的烦恼,看到文钦来劝,感觉有点看他笑话的意思,一时怒火上升,竟然命人把文钦推出去斩了。
这下子惹出了大麻烦,文钦的两个儿子文虎与文鸯见父亲被杀,一怒之下立即出城投降了司马昭,司马昭为了安抚人心,仍然封文虎与文鸯关内侯,给高官厚禄,让他们去劝其他叛军将领来降。城里的叛军看到文虎、文鸯等人都得到了封赏,于是前来投降的人就更多了,这下把诸葛诞给气坏了,诸葛诞此时已有些急火攻心,看谁不顺眼就杀谁。
钟会对司马昭说:“城中的人心已经变了,他们的粮食也已经吃完,这时候我们就开始猛攻吧。”司马昭听从了他的建议,命令猛攻寿春,果然很快就攻下来了,城中无数叛军出城投降,诸葛诞看到大势已去,急忙孤身逃跑,结果在城外遇到魏军将领胡奋,战不几合,被胡奋所杀。
司马昭进城后,将诸葛诞全家都抓起来杀头,灭了三族。另外又抓了诸葛诞所率的亲军数百人,这数百人都是诸葛诞的贴身卫士,全都拒绝投降,宁可被杀。城中还有不少东吴派来的援军被俘,有人建议将这些援军全都杀了,钟会对司马昭说:“我们的目标是夺取天下,不应做这种丧失人心的事情,首恶既除,其他人就放他们回去吧。”司马昭同意钟会的建议,放所有东吴的士兵回家,但很多人因害怕回去后被孙綝问罪而不敢回去,主动投降司马昭,司马昭也给予厚待。
54 搞定东边搞西边——司马昭的忙碌人生平叛之役结束后,诸葛诞的势力被彻底清除,东吴也受到了重创,暂时不敢继续进犯曹魏边境了。为了预防下一次可能的叛乱,司马昭将防备东吴的大军区模式做了修改,改成小军区模式,由中央统一掌握军队的调动权,这样一来,手握军权的边防大将们造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制衡东吴的灵活性也跟着降低了。
搞定东边的事情后,接下来就是要考虑西边的事情了。司马昭将邓艾等大将都重新派驻到了西边,要求他们加强整顿军马,同时筹备粮草,在合适的时机到来后,准备对西蜀的屡次进犯做出反击。
通过以前的历次战役,司马昭对邓艾与钟会这两位将领加深了了解,认识到他们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同时与他们的关系也亲密了许多。
一日司马昭同郭统、胡奋一道去邓艾处吃饭。司马昭全身穿着一袭深色云纹锦绣长袍,胸腰之际虽并没有佩戴什么珠宝饰物,然而举手投足之间却英气横溢,宛若高士临尘。
邓艾握着铜匕,在一大盘烧得吱吱冒油的牛肉上小心翼翼地切下方方正正的一块,蘸了蘸旁边小瓮里的香酱,装在一只陶碟之上,恭恭敬敬地起身捧到了司马昭的面前:“主公,请享用!”
司马昭急忙站起身来,双手接过陶碟,满面愧色:“邓将军如此多礼,昭实在是愧不敢当!”
邓艾垂着双臂退回了自己的席位之上,眉眼里尽是谦恭的笑意:“艾……艾曾在老太尉大人的府署中为掾作吏,正所谓‘一朝为掾,终身为臣’,艾……艾自是永远不敢忘了这奉上致敬之道的!”
说着,他又转头吩咐儿子邓忠道:“忠儿,你还不快前去替为父为主公执壶斟酒?”
司马昭听了,脸上笑得甜滋滋的,一摆手止住了邓忠,自己斟了一杯酒端起来向侍坐在自己身侧的郭统、胡奋慨然言道:“郭君、胡君,瞧一瞧罢,这才是咱们关中一代名将邓将军的风仪!他不仅是智略超群、用兵不凡,便是这一份恭谨谦敬的事上之道亦是鲜有人及!来,咱们为我大魏有邓将军这样的贤将干杯致敬!”
酒过三巡,司马昭放下酒杯,从袍袖里拿出薄薄的一册绢书来,托在右掌之上,笑盈盈地说道:“听闻邓将军再过三日便是五十大寿之吉辰了,本座特意给您带了一件贺寿礼物,恳请笑纳。”
“哎呀,主公真是太过礼待艾了!艾怎生受得起?”邓艾一边连声道谢,一边恭敬之极地接过了那册绢书,轻轻翻开一看,两眼顿时放出惊喜的光彩来,“这……这居然是诸葛亮的《将苑》?难为主公还记得艾素来喜好收集各派兵书……”
司马昭淡淡笑道:“邓将军,本座还在这本《将苑》绢册后面批了注语,我是想抛砖引玉,与邓将军您互相交流对兵法战策的心得体悟呐。”
“这……这如何当得起?主公的这些批语,艾只能是叹为观止!您瞧这段写得真好——‘与敌交锋而求胜,不能夺势则须利器,不能利器则须运谋,不能运谋则须用忍。相持之际,困窘沓至,敌不能忍而我能忍,则后必伺隙可胜。’”邓艾读到后来,不禁击节赞叹不已,“好!好!主公的这份厚礼,实在令艾爱不释手啊!”
邓艾脸色一凝,肃然探身面向司马昭:“主公,艾……艾听得此番朝廷要加强雍凉地区的用兵,针对姜维的数次伐魏做出反击?”
司马昭听了,放下手中的筷箸,没有立即答话,而是将眼色往左右一丢。郭统会意,拉了正在大啃羊腿的胡奋起身离席,立刻退出厅门去外边远远地把风守候了。
55 乱世选将才——忠心第一,能力第二
听到邓艾这么问,司马昭正握着酒杯的手不禁倏地捏紧了,斜起眼角深深瞥了邓艾一下。父亲大人曾经多次在他和大哥面前称赞邓艾乃关中诸将当中最为忠正方毅的一代贤材,如今在这重要时刻显出了邓艾的一片赤诚丹心!看来,父亲大人的确没有看错邓艾,他也的确不会有负朝廷之鉴察。
邓艾对伐蜀之事研究日久,他的愿望就是要平定蜀国,既然司马昭此刻将邓艾视为可信之人,自然也就不再和他半遮半掩了,在席位上挺了挺身,向他正色问道:“邓将军,您是关中宿将,在雍凉一带领兵征战,可谓经验丰富。不知朝廷此番伐蜀反击姜维进攻之事,您有何高见赐教于我?”
“邓某深受主公破格提擢之恩,实是没齿难忘。所以,邓某诸事皆会对主公您披肝沥胆、坦诚相告。”邓艾也敛紧了神色,肃然而答,“其实蜀军屡次猖獗犯境、掠地害民一至于此,纯系南安郡不肯援救武都、坐观蜀军成势所致!”
司马昭一听,便知这邓艾果然对自己是毫无隐讳地直言告诫了。他便点头说道:“您这话说得有理。本座也颇为讶异:南安郡与武都郡接壤相邻,而且该郡屯兵一万有余,为何却在武都诸县遭袭之际居然一直袖手旁观、不加支援?”
邓艾屏住了呼吸,慢慢抬起头来,深深盯了司马昭一眼:“只因为南安郡的现任太守正是故大司马曹真之弟北中郎将曹彬的嗣子——曹寿!”
其实不需邓艾如此说明,司马昭也清楚南安郡太守曹寿的这一层关系。但他待人行事向来是“信中有疑,疑中有信”,所以故意抛出那些问题来试探邓艾敢不敢据实以答。毕竟曹寿是曹真的侄儿、魏室的宗亲,邓艾若敢在他面前直斥曹寿之非,则足以表明他的态度基本已然倾向司马氏一派;若是邓艾支支吾吾不敢,那就可虑了,不能正面针对曹寿,则他或许怀有游移观望之心亦未可知。如今邓艾回答了这些话,表明了他亲司马疏曹的态度,司马昭自然是可以完全放心了。
当然,对曹寿近来的所作所为,司马昭亦是早已知其来龙去脉。原先父亲在秉钺关中的这几年里,除了与诸葛亮正面作战之外,暗中使尽心计、用尽手段,把故大司马曹真的旧部势力几乎分化瓦解得一干二净。但还有曹寿这样的曹氏“死硬分子”始终不肯彻底归服,还纠集了费曜、戴凌等一干曹真的亲信故吏盘踞在南安郡中妄自坐大,对司马懿的军令向来是“半推半从”,阳奉阴违,念念只以自保图存为意。所以,前番武都郡遭蜀军狙击,作为邻郡的南安郡府本当出兵援救,然而曹寿他们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却是一直闭关不出、坐壁上观!他们如此行为,也实在是做得有些露骨了。
邓艾刚才说了那句话之后,便一直看着司马昭再不多言,司马昭却定住了心神,并不将自己的情感轻泄于外,他只是眉尖微微一挑,眸中寒芒一闪而逝,淡然又问:“对曹寿太守这样的宗室贵胄,他们能够自保安遂亦是朝廷之幸!朝廷还能指望他们去做什么?万一他们轻骑妄出有所失利,伤了这等的‘金枝玉叶’,岂不是又为本座无故添上了‘看护不周’之罪名?罢了,也不去谈他们了。却不知依邓将军看来,在凉州诸将之中还有谁人可以倚而大用?”
56 用人与心胸——对方的能人也要为我所用邓艾低头沉思了一会儿,方才答道:“天水郡太守鲁芝。”
“哦?这位鲁芝太守亦曾是故大司马曹真的旧部僚属,他为人究竟如何?”司马昭眼底波光微微闪动,面色显得有些狐疑。
“主公你有所不知,这鲁芝虽然曾为故大司马曹真之旧部,但他和费曜、戴凌不同,为人最是公忠勤敏、守正不阿!”邓艾容色凝重,拱手向他认真讲道,“邓某希望主公能敞开胸襟摒弃门户派别之见,对鲁太守信而任之、放手擢用,则必对此番征蜀之役裨益匪浅!”
司马昭慢慢地把玩着手里那只雕花锥底红泥陶杯,欣赏着杯面上刻绘的“关西农丁屯田种粮”图案,口里却幽幽地说道:“邓将军,您说他‘公忠勤敏、守正不阿’,可有事例为证?”
邓艾面容一正,侃侃而谈:“太和六年,邓某与蜀将马岱、王平交兵于略阳,当时敌众我寡,危在旦夕。邓某急忙便向邻近各郡派出了亲兵前去报讯求救。近在咫尺的曹寿、费曜他们亦如今天这般作壁上观,不施援手,只有鲁芝闻讯从三百多里外的天水郡连夜不眠不休疾驰而来,亲率兵马杀入重围,助邓某一臂之力,方才使得大军转危为安。其实,邓某平日又无甚恩惠礼数交结于鲁太守,能得他之鼎力救助真是意料不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救了邓某之后从来口不宣言,更不曾据为己功而向上邀赏!邓某多次谢他,他只是回答:‘同为国臣,见难不救,施而望报,岂是大丈夫之所为?’主公,您听一听他这话说得多么重义。”
司马昭听了,深深颔首:“很好,很好。如此看来,这位鲁芝大人不愧有国士之风!本座已铭记在心,此去必当察而用之。”说罢,他又正视邓艾,郑重问道:“据本座所知,蜀贼在陇西招揽呼应者,不过羌虏、氐蛮二丑类而已!近年来,羌虏连遭重挫,气焰大减,已然不足为虑。却没料到这氐蛮竟然乘隙坐大成势,不知邓将军对他们的情况了解多少?”
邓艾也不虚让,开门见山地讲道:“启禀主公,这武都氐蛮确是难灭。他们恃其深山沟壑之险,桀骜不驯,作乱已久,朝廷虽拥强兵今日破之,而他们明日必会聚而复叛,实在是枭獍之性、难以救药!”
“其次,氐蛮与汉中蜀寇狼狈为奸、东西呼应、构乱于后,怎可了结!然而朝廷若欲大加屠戮铲尽丑类以绝后患,则又实非仁者之情,有伤天和!而且仓促之际,亦不易底定!”
说到这里,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