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大连半年之久。1928年6月26日黄炎培辞去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部主任的职务,到朝鲜和日本考察。1931年4月23日,黄炎培在归国途中得知日本将于本年之内对华出兵,遂在回国后先后撰写《朝鲜》和《黄海环游记》两书,大声疾呼:“朝鲜,诚我之宝镜也!”以朝鲜亡国的痛苦告诫国人。并向蒋介石面陈日本图谋侵华日亟,但未引起重视。
相关链接
黄炎培是我国现代有名的民主主义战士,职业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教育家。
他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育与生活联系。黄炎培在职业指导上的要求就是“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及增进他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做到“敬业乐群”和“裕国利民”,教育与劳动结合。黄炎培把“尊重劳动”作为职业教育所奉行的重要信条,把“劳工神圣”“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注意学和用的联系。黄炎培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张手脑并用,“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只有手脑两部联合才能产生世界文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土沦丧,中华职教社的《生活》周刊坚决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宣传抗敌御辱,大受读者欢迎,旋即成立了生活书店。黄炎培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又创办了《救国通讯》杂志,后简称《国讯》,提倡抗日救国。1932年1月与马相伯、章太炎等60余人,以中国国难救济会名义通电全国,要求国民党归政于民,召开国民会议,团结抗日。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黄炎培与挚友史量才发动上海各界上层人士组织“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征募军需品支援十九路军,并维持地方治安和社会金融。随后改组为“上海地方协会”,史量才为会长,黄炎培为秘书长,此会直到上海沦陷才停止活动。
1936年11月伪军进攻绥远,傅作义部队奋起抵抗,得百灵庙之捷,黄炎培曾代表上海市地方协会和总商会赴绥远前线劳军,就在这时,救国会的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七君子”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2月12日发生震惊寰宇的“西安事变”,1937年4月3日,江苏高等法院法官对“七君子”提出所谓公诉书,黄炎培曾亲自去监狱探望。
1945年冬,与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等筹组民主建国会,当选常务理事。公开宣告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和平独立的民主政府,反对国民党当局的内战政策和独裁统治。1946年1月作为中国民主同盟9人代表团成员参加旧政协,提出了实现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下半年拒绝参加伪国大,出版《抗战以来》文集。1948年与民主建国会其他领导人秘密举行常务理事会,坚决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号召。1949年2月,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潜走香港,转道北上参加人民政协筹备工作,并代表中国民主建国会出席新政协。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1965年12月21日黄炎培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传世佳言——
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第22章 吴玉章
姓名:吴玉章,原名永珊,字树人。
出生地:四川省荣县双石桥蔡家堰
生卒年:1878年…1966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吴玉章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
吴玉章自小忠厚笃诚,坚韧沉毅,喜读史书,学识渊博,有“金玉文章”之誉。
清末,国势积弱。吴玉章于1903年东渡日本,谋强国之策。接受民主革命思想,一九零六年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员。在日8年,革命活动不断。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奉令购运军火。起义失败,返川领导保路运动。9月到荣县,助王天杰组织民军北上会攻成都,亲自训练民团,筹措粮饷,支援前线。民军挥师回荣,吴玉章不失时机,于9月25日宣布荣县独立,在全国率先脱离清王朝建立军政府。又赴内江,联络鄂军中党人处死清廷大臣端方,11月26日领导内江独立。后乘夜赴渝,清除内乱,巩固了蜀军政府。民国初建,代表蜀军政府赴南京,出任参议院议员、大总统府秘书,助孙中山先生建政。袁世凯篡国,吴玉章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到法国,在法组建华法教育会,为国培养人才。1917年回国,在北京创办留法俭学预备学校,选送留法学生近两千人,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陈毅、聂荣臻等留法学生,都成为中国革命的栋梁。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培养革命人才,吴玉章功垂史册。
相关链接
吴玉章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在留学日本期间积极组织革命活动,筹办共进会,促成了革命力量的联合,并积极宣传革命理论,创办具有较强革命性质、具有进步意义的刊物《四川》;参与策划了辛亥革命时期一系列针对清朝权贵的暗杀活动,并参与了广州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作为四川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之一,策动了荣县独立和内江起义,为辛亥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吴玉章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1922年到1924年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组织马克思主义团体。1925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奉党之命从事统战工作并参加北伐。后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大革命失败,遵党指示赴苏联,在苏联东方大学等校学习、任教,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世界和平会议。1938年回国参加民族抗战,被选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出任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以花甲之龄为国培养各类人才,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代表赴渝出席政协会议。次年兼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建国,同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一九四八年任华北大学校长。次年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出席开国大典。
吴玉章是中共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十七年,桃李遍天下。兼任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工会主席、中国自然科学普及协会主席等职,兢兢业业,贡献卓越。于1966年12月12日逝世。
吴玉章从参加同盟会到参加中国共产党,从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到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为社会进步、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事业奋斗一生,历经三个历史时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受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敬重和爱戴。毛泽东同志赞誉吴玉章:几十年如一日,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
——传世佳言——
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为范畴。
做学问要花工夫,持之以恒,日积月累。
第23章 鲁迅
姓名:鲁迅,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字豫才,鲁迅为其主要笔名。
出生地:浙江绍兴
生卒年:1881年…1936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鲁迅画像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执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创作中的鲁迅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并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相关链接
鲁迅用过的笔名:干凡飞迅直庚树俟独洛敖隼旁斡预l。s。丁珰丁萌士繇e。l。及锋之达子明丰瑜元艮元期不堂中头中拉长庚公汗风声巴人龙刚且介且文史赉史癖白舌白道令飞飞斐冬华乐文乐贲乐雯品音记者动轩仲度华圉自树许遐许霞迅行苇索杜斐何干一尊余铭译者张沛阿二阿法苗挺直入明瑟罗怃佩韦周树周悼庚辰庚言孟弧封余荀继茹莼树人候堂独立姜珂洛丈神飞敖者莫朕桃椎索士索子晓角翁隼唐俟旅隼朔尔家干家斡宴教冥昭焉于黄棘梦文雪之常庚曼雪崇巽符灵康郁等。
——传世佳言——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鲁迅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机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第24章 陶行知
姓名:陶行知原名文濬,后改名知行、行知。
出生地:安徽歙县
生卒年:1891年…1946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家贫,幼入私塾,15岁入歙县崇一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考入杭州教会办广济医学堂。当得悉要入教会之学生方可去医院免费实习时,愤而退学。宣统二年(1910),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民国三年(1914)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先后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和文学硕士学位,成为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孟禄的学生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务主任、教育科主任,对教育颇多革新,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这更能反映教学的实质,概念也比较科学。1921年参与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任总干事,致力于学制改革,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1923年陶行知辞去东南大学教授职务,从事平民教育运动,转而提陶行知的文字。
倡乡村教育运动和普及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相关链接
陶行知著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古庙敲钟录》等。现已出版《陶行知教育文选》、《陶行知全集》等。《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等有录。1981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陶行知教育文选》。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8年8月,陶氏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
陶行知的书法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5年,陶行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一面做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毛泽东同志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颂他为“万世师表”。
——传世佳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教育是立国之本。
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第25章 刘仙洲
姓名:刘仙洲,原名鹤,又名振华。
出生地:河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