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楧赶紧扶起两位夫人,十分温柔地说道:“王后,爱妃,快快请起。本王只不过去祁连山深处探探地形,你们何必哭泣啊?”
孙云琦缓缓站起来,抹了一把眼泪,嘟着嘴道:“都这个时候了,王爷还有心情开玩笑。你不知道这两天臣妾等是怎么过来的,王爷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让臣妾等该怎么活下去啊?”
朱楧帮孙云琦和黛昱竹擦了擦眼泪,分别搂了搂她们,以示安慰道:“好了,好了。本王这不是回来了吗?你们放心吧,本王答应保护你们一辈子,是绝对不会丢下你们自己去西方享福的。”
………………………………
第一百三十四章 扩军备战(二)
孙云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眼睛突然落在了迪丽娜扎身上,只见她虽然穿了一身农家粗妇的衣服,但还是难掩天生丽质,西藩女子果然有一种有别于中原女子的美,怪不得王爷会对她上心。
但孙云琦此时顾不上欣赏美人,更顾不上吃醋,眼神落在迪丽娜扎身上时,突然变得锐利起来,冷冷地说道:“听说公主乃是女中豪杰,不知那头雪豹追到了没有?”
迪丽娜扎冰雪聪明,看她的表情,听她的语气就知道她是在怪自己带着王爷孤军深入,遇到了危险。虽然当时两人的立场不同,可以说是各位其主,迪丽娜扎觉得当时自己并没有做错,但毕竟朱楧救了她的命,而且她也打算嫁给朱楧了,既然要做肃国的王妃,肯定是要跟王后搞好关系的,学着中原女子的样子对孙云琦盈盈一拜,道:“臣妾知道错了,请王后责罚。”
这话说的孙云琦和黛昱竹面面相觑,就这么两天的功夫,传说中的冷若冰山的哈密公主就被收服了?咱家王爷的魅力也太大了吧。
朱楧见自己一后一妃的表情,知道她们的大脑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觉得自己有必要跟她们解释清楚,但这件事实在是说来话长,太过曲折离奇,中间还有一些少儿不宜的情节,实在是不知该从何说起,只能先尴尬地干咳一声,道:“王后,爱妃,这件事本王之后再跟你们解释,我们先回宫吧。”
随后,便带着一干人等返回了张掖,临行前问了救他们的老伯的姓名,并表示一定会有重赏。
王爷找到了,这对于肃国的文武官员和后宫来说是莫大的喜事,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一行人大张旗鼓的返回了张掖城。
迪丽娜扎还是回到了驿馆,毕竟她跟朱楧的事情还没有公开,在大庭广众之下冒然的卿卿我我不太妥当,传回哈密之后,难免授人以柄。她可不想当她提出投靠肃国时,那些主张投靠回鹘的人拿这件事情说她徇私。
朱楧回宫后,首先安抚了自己三个惊魂未定的老婆,然后就派人将六曹判书、五将军府将军、监察院都监察御史都叫来,商议军国大事。因为他知道,哈密一旦主张投靠肃国,回鹘必定不会善罢甘休,到时候肯定会有一番腥风血雨。
来到王宫的几位肃国大员听到朱楧宣布迪丽娜扎决定与肃国结盟后,全都一脸惊愕,没想到事情进展的这么快,这才两天的功夫,这件军国大事就谈下来了?看来男人和女人谈判还是一对一比较好,有别人在场,说话不太方便。
兵曹判书管子玉第一个站出来,作了一揖,道:“启禀殿下,哈密既然决定投靠肃国,那回鹘知道之后,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应该早做准备才是啊。”
朱楧端坐在大王座上,右手轻轻地搭在扶手上,一脸威严的说道:“这正是本王宣众卿进宫的原因,希望众卿好好商议商议,我们肃国该怎样应对回鹘的二十余万大军。”
虽然这件事属于军事范畴,但既然朱楧叫其他人来,那就表明了他们都可以参与军国机要,这么好的机会若是浪费了就实在是太可惜了。吏曹判书纪君用向左跨出一步,忙向朱楧作了一揖,抢先道:“启禀殿下,臣以为我肃国此刻应扩军备战,加紧修建北边的防御工事,好在将来能集中力量对付回鹘。”
这条战略也是管子玉想说的,没想到被纪君用抢先了,但管子玉并不打算就此和纪君用抬杠,毕竟人家是王府里的老人,自己只是个新来的,根基不稳,只能作了一揖,道:“臣以为吏曹判书所言极是,臣附议。”
号称天官的吏曹判书和号称大司马的兵曹判书都同意了这个战略,群臣也就没有别的意见了,纷纷作揖附和道:“臣等附议。”
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朱楧的目的,接下来就是具体实施了,朱楧霍的一声站了起来,手按宝剑,王气侧漏地说道:“既然众卿都附议,那本王就下令从今日起,我肃国处于战时状态,所有人都必须为战争服务,违令者严惩不贷!”
群臣慌忙跪倒在地,齐刷刷地叩头道:“殿下英明,臣等遵旨!”
朱楧的虎目扫视了一遍群臣,最后落到了后将军范朝西的身上,一脸正色的说道:“后将军,我肃国目前有多少兵力?”
后将军范朝西,忙跪直身子,作了一揖,高声唱道:“回殿下,我肃国共有十二个卫,一个镇夷千户所,加上王府的护卫和围子手所以及殿下从囚徒之中挑选的精壮,共计八万八千八百二十名军士。之前与西藩诸贼大战时受的损失已经全部弥补,各卫所都是齐装满员的状态。另外,按照殿下的法令,我们在被征服的诸贼中又选取了一万兵力,因此我肃国目前所有的兵力加起来是九万八千余人。”
九万八,偏偏是这个数字,要对付回鹘还是恨少啊。朱楧又将目光停留在户曹判书张文远的身上,威严道:“户曹判书,我肃国现有多少户口?民户有多少?”
身为户曹判书,肃国的人头账和钱粮账张文远早已背的滚瓜烂熟,当即跪直身子,拱手道:“回殿下,我肃国共有户三十万,男女口一百零三万人。其中,民户有二十一万户,男女口八十六万人。”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肃国能有这番景象还是令朱楧很欣慰的。朱楧微微地点了点头,随即以不容置喙的口吻说道:“传令下去,民户之中,一甲之内出两名成丁从军,其所需粮草器械由该甲十户人口共同负担。所出成丁必须为该甲之内最为精壮之人,若是徇私舞弊,则必追究甲长、保长责任。另外,一甲之内还仍须出一名成丁或两名健妇修筑边墙,他们的口粮,由国家发放。”
………………………………
第一百三十五章 扩军备战(三)
一旦出现了战争,就可以充分体现出保甲制度的优越性,它可以使朱楧掌握住全国的人口资源,随时激发国家最大的潜力来应对敌军,而不是像汉朝末年那样人口和土地都落到了地方豪强手里,打个黄巾军还得靠各州县自己募兵,最后落了个群雄割据的局面。
按照朱楧的法令,肃国还可以再征兵四万两千人,加上之前的九万八千余人,肃国的兵力可以瞬间达到十四万余人,再加上哈密的联军,足以对抗回鹘了。
十户出两人从军一人修墙是朱楧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的,对明史比较熟悉的他知道明朝末年孙传庭担任陕西巡抚时,为了对付越来越壮大的民军,曾令陕西人三户出一丁从军,当时的陕西民众虽然有怨气,但没有人造反,可见这是在他们的承受范围之内的。
诸葛亮治理蜀国时,蜀国上下也就九十多万人,而他却能发动十几万人北伐,用的就是朱楧的这个办法。刘备死之前让他的儿子多读法家的书,说是可以增益人智,不是没有道理的。
至于修边墙的事,朱楧也不打算再等了,耽误农时就耽误农时吧,不就浪费点粮食吗,反正现在国家的仓库里也有不少存粮,安全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自己和回鹘大战期间,瓦剌突然率兵攻打肃国的侧翼,而肃国又没有任何防御措施,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此令一出,肃国顿时进入了战争模式,每个人都在为将来的战争服务,农夫努力种地纳粮,士兵努力操练本领,就连妇女也在努力为将士们生产粮秣。肃国上下又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大干场景。
朱楧下令,第一批士官选拔要加快进行,时间定在了三月的下旬,好为将来的战争早日培养出骨干。
根据朱楧的估计,肃国能符合他所设定的条件的人应该在八千到一万左右,这一万来人集中起来虽然是一把尖刀,可以在关键的时刻直插敌人的心脏,但朱楧却对他们另有用途。
按照朱楧的计划,所培养出来的士官并不集中使用,而是下放到新招募的部队里充当战斗骨干。
防盗模式: 阅读完整章节
………………………………
第一百三十六章 扩军备战(四)
这几天,迪丽娜扎除了待在驿馆里,还时不时地出去走动走动,朱楧并不限制她的自由,反而派了一些卫兵来保护她的安全,经过上次的事件之后,朱楧对他们哈密的士兵已经不太信任了。天知道迪丽娜扎身边还有多少卧底?
迪丽娜扎被这几日的所见所闻给彻底震惊了,肃国上天一片热火朝天,全都在搞整军备战的事情,就连女人和孩子也在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军队,简直就是全民都陷入了一片战争的狂潮。
迪丽娜扎虽然冰雪聪明,但是仍然搞不清楚朱楧到底是用了什么办法将她印象里害怕战乱的汉族人变得这么热血、这么求战心切。她开始暗暗庆祝自己的选择,因为她这一片求战的狂潮中看到了肃国的希望,也看到了自己和哈密的依靠。
这一天,是迪丽娜扎辞行的日子,哈密王纳忽里已经派人来答应了与大明肃国互市的条件,也就是说他答应了与肃国结盟。
迪丽娜扎的使命也就此完成了,作为哈密国的公主兼使臣,迪丽娜扎必须回哈密复命,顺带请求自己的父亲将自己嫁到肃国来和亲,好使哈密和肃国永结盟好。
朱楧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来为迪丽娜扎送行,一来是做给哈密的其他人看的,表示肃国对哈密的重视,二来是表示自己对迪丽娜扎的情分。
迪丽娜扎对此了然于胸,但由于种种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二人只能心照不宣,不能说出来。朱楧决定将迪丽娜扎送到城外三十里,二人并排走在最前面,肃国和哈密的官员则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跟在后面。
朱楧一路上与迪丽娜扎频频互视,肚子里有千言万语但是不能说出来,三十里的路感觉一眨眼就到了。朱楧不能再向前送了,再送的话就超过礼制的要求了,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朱楧深情地看了一眼迪丽娜扎,一脸温柔地说道:“邵安公主此行又是一千余里,一路上一定要当心啊,本王等你的好消息。”
迪丽娜扎自然知道他说的好消息其实指的是两件事,一件事结盟,另一件就是和亲,报之以甜甜一笑,道:“大王放心吧,我一定会把这件事办好。因为这不仅对哈密还是对我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
朱楧很想上去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但考虑到这么多人看着只好忍住,从袖子里掏出一件东西悄悄地塞到迪丽娜扎的手里,然后依依不舍地说道:“珍重。”
迪丽娜扎只感觉那件东西既光滑又坚硬,但碍于这么多人在场也不好拿出来看,一样依依不舍地对朱楧说道:“告辞。”随即,带着一行使团踏上了回哈密的道路。
望着伊人远去的背影,朱楧无限感慨,事情会这么顺利吗?她会顺顺利利地嫁过来,同时给自己带来哈密这个战略要地吗?一向谨慎的朱楧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一刻也不敢放松军备,因为他知道,回鹘的可汗黑的儿火者只要是个智商正常的人,肯定不会对这件事无动于衷,双方怕是免不了刀兵相见一场。
既然你要打,那就来吧,本王的战马已经跃跃欲试,刀剑已经磨得锋利异常,就等着饱饮敌人的鲜血了。
你要战,便来战!
北边墩台的建设朱楧全权交给了工部施行,朱楧并不赞成一味地防守,筑造一些边墙把自己锁起来,但他现在兵力不足,难以同时应付西边的回鹘和北边的瓦剌,只能先在北边筑造一些边墙和墩台等防御工事,依靠工事防守可以节约出很多兵力,以便集中力量对付西边的回鹘。
工曹判书按照朱楧提供的图纸在北部的山口险要之处建立墩台、城堡,在宽阔之地则修建边墙以便阻止瓦剌骑兵的冲锋。整个明军北部的防线像一个倒扣的勺子一样,拱卫着大明的北疆。按照朱楧的保甲制度,民户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则在保长、甲长的督促下练兵,因此整个肃国的百姓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军事基础技能,有一点全民皆兵的味道。
待北部的边墙墩台等修好以后,如果瓦剌与肃国相安无事,那墩台、城堡里的百姓则在附近种田,安居乐业;如果瓦剌敢引兵来犯,那受过一定军事训练的百姓就会拿起武器躲进墩台,与守军一起抗击瓦剌。每个墩台、城堡里都设有烽火台,一旦有警,则烽火不绝,敌人越多,烽火烧的就越旺,所以附近的友军单从烽火的燃烧程度就可以判断出大概来了多少瓦剌,可谓是一处受敌,处处支援,这样一来,肃国北部的边防就会大大加强,让瓦剌不敢轻视,朱楧也就可以专心对付西边的回鹘。
而练兵的问题,朱楧打算亲自来抓,军队是肃国的基石,军队的问题任何时候都是关系到肃国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朱楧不敢存丝毫马虎之心。
所谓的练兵其实说到底也就是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练士兵的个人武艺,在冷兵器时代,士兵的个人武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弄一群绣花枕头来当兵,就算是把常遇春从坟里刨出来也是打不赢仗的,对于这一点后世的名将戚继光应该是深有感触。士兵的武艺不过关,将领制定的战略再正确也没有用,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执行的能力。就算是到了现代社会,虽然有了数不清的高科技装备,但士兵的素质还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因为这些装备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来使用。弄一群从来没有玩过枪的人去和美国的海豹突击队交手,肯定是找死无疑。
第二就是练阵法,军队毕竟是个整体,是杀人的机器,虽然个人英雄主义有时候能起到奇妙的效果,但毕竟还是将这个机器的潜力都发挥出来比较可怕。
阵法的训练无非是教给士兵金鼓旗帜的含义,全军将士必须闻鼓而进,就算前面是刀山火海也要一往无前,退缩者斩。同样,三军将士必须听到鸣金声后撤退,就算前方有金山银山也不能取丝毫,违令者斩。
………………………………
第一百三十七章 扩军备战(五)
旗帜的作用就是帮助三军将士辨明方向,好让指挥官可以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朱楧将肃国的旗帜分为了红、黄、绿、白、紫五色,分别代表前、后、中、左、右五个方向,这五色旗的含义,每一名将士都要牢记在心,平时多加训练,如果有记错的,铁定是要挨军棍的。
朱楧按照现代军队的训练标准来训练自己的肃军,每天日出之前起床,然后全副武装越野五公里,不及格地不允许吃早饭。上午训练刀枪棍棒这些近身格斗的技巧,下午练习射箭,每天还要举石锁、蹲马步来加强士兵的力量。
为了敦促士兵们勤加练习,朱楧规定凡是肃国的军队,每月逢五一小考,逢十一大考,考试的方式就是比赛,两人一组,先是对打,赢了的受赏,输了的挨罚;然后是射箭,如果两样都赢了,保证给你一个大红包,如果两样都输了,撅起屁股等着挨板子吧,保证打的你哭爹喊娘。
在这种近乎于残酷的训练条例的逼迫之下,肃国的士兵每天都在受折磨中度过,但他们没有怨恨朱楧,因为他们都知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他们怨恨的是天杀的回鹘,非要与我们肃国为敌,害的老子们受这么大的苦。每个人肚子里都憋了一团火,誓要把回鹘兵碎尸万段方肯罢休。
三月二十的上午,在这个大考的日子里,朱楧亲临张掖城外的一个校场,观摩新建的靖虏左卫的考试。之前在酒泉之战中立了大功的千户王虎臣荣升为靖虏左卫的指挥使,知道朱楧要来考察他训练的士兵后,格外的上心,这说明王爷还是很看重他的,他一定要趁这个机会好好表现一把,以便加重自己在王爷心中的分量。
考试的方式就是士兵两两对打,王虎臣先拉出来两个千户所,让他们互殴。很快的,偌大的校场之上出现了两千余人拼命互殴的场景,尘土飞扬十分壮观。每一名士兵为了赢得比赛获取奖励都使出浑身解数来击倒对手,考试虽然是模拟实战,但毕竟不是真的你死我活,是有底线的,底线就是不能死人,打死了人是要偿命的,这也避免了一些人打急了眼拿自己人当敌人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