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胜利之钢蚁雄心-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湘待大家坐定之后,才笑着向大家介绍刘郧,“这位是刘某的本家侄子,川西刘鄂北之子,八月份才从美国回来,刚到上海,就被南京的杨耿光看中,拉去陆军大学受训,因学业甚优,很得蒋某人赏识,特收为门生,赐字亦诚,乃精诚团结的意思”。

    刘湘说到精诚团结,有意无意的看了这些将军们一眼,然而这些将校们哪个不是人精,在养气方面日渐大成,对于刘大帅这点毛毛雨,早已免疫,一副老神在在的听着,偶尔还微笑自得。

    也知道这些老油条皮厚,今天的心情还算不错,刘湘就不借机训人了,于是继续往下说,“本来,南京行政院的汪院长,看在我等川军兄弟的面子上,打算让亦诚,去上海的宝山县当县长”。
………………………………

第九十二章 川军将校

将军们再也坐不住了,一时议论纷纷,宝山县啊,上海市区的近郊,还是黄浦江的入海口附近,那个油水大啊,刘郧有些无奈,是宝山县副县长好不好,这是本家叔伯给侄子贴金而已。

    对于下属的窃窃私语,刘湘也不干涉,反而让副官郭继远,给各位将军斟茶,自己略略的品了一口普洱茶,示意刘郧也尝尝,刘郧一尝,果然不同江浙一带的红茶,也不同于武汉的清茶,淳厚香浓,比较暖胃,眼睛一圆,咕咚咕咚的,一杯茶全喝了下去。

    这么无礼,直让满屋的将校目瞪口呆,刘郧这时才反应过来,有些讪笑,刘湘倒是觉得他不错,像个爷们,更像川中的刘家子弟,做人吗,就应该直接一点,好喝就得多喝,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扭扭捏捏的,还以为自己是个政客,他最烦的就是这一点。

    看大家这么盯着刘郧,刘湘决定转移视线,干咳两声,指着刘郧笑着说,“这家伙,一点都不像博士,倒像我们这些厮杀汉,够直接,够爽快,好啊,不愧是川中的子弟,做人就是不能忘本”。

    真是神的转折,不要说那些将校们傻了,就连刘郧都有些晕头转向,而对于大家的反应,刘湘却似乎很满意,立马解释道,“亦诚,压根没看上宝山县的风水宝地,当时连我都捏了一把汗啊”。

    “嗯,南京的那位蒋公,也觉得堂堂一个留洋的机械学博士,当什么宝山县县长,是有点不靠谱,难道今后要去搞进出口,决定徇徇私,改由他亲自任命,任命亦诚,为武汉市的汉阳县县长”。

    “轰”的一声,整个屋子都爆炸了,你妹,是汉阳县县长啊,这些将校们简直难以相信,口水流了一地,如果自己的侄子当了这个位子,那还了得,汉阳兵工厂,不就是自家的自留地,想要步枪有步枪,想要大炮有大炮,看向刘郧的眼神都变了。

    刘郧被将校们吃人的眼光吓得直哆嗦,刘湘看着同族的侄子,有些惋惜的说,“这个孩子,就是心气高,他竟然又推辞了”。

    将校们在心中发出,“切”的嘘声,不再盯着刘郧看了,刘湘却话音一转,满是笑意的说,“却担任了汉阳兵工厂特别助理,专职负责与盟友,德意志帝国,联合研发新型武器,目前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盟国决定增加援助华夏的物资,还公开宣称,‘华夏是德意志的盟友’,禁止日本帝国主义打华夏的主意”。

    这么厉害,这些川军将校,还真不知道这些内幕消息,之前觉得某人就是一幸进之徒,嘴毛还没剃干净,就当上了上校,多半走了什么大人物的后门,比如宋国舅、汪院长,或孔财神等等。

    刘郧只是微微的苦笑,哪有那么厉害,德国不过是嘴上叫的厉害而已,况且还有一个时间期限,“三年”,哪像刘湘所说的那样,日本帝国主义若敢犯我华夏,德国就会参战的架势。

    终于将大家的胃口调好了,刘湘最后才透出底牌,“前几天,南京的蒋委座,从武汉飞来重庆,与我秘密会谈,决定帮助我们川军,兴建一个兵工厂,地址就选在川西县,由刘亦诚上校,担任兵工厂厂长,番号兵工署101厂,所以我才召各位前来商议”。

    兴建新的兵工厂,所有的将军都坐不住了,川军的装备是出了名差,每年除了去汉阳兵工厂,购了一些便宜货外,就是自己搞了几个所谓的械修所,招了几个走江湖的修枪师傅,造了些乱七八糟的单打一,汉阳造,拨壳手枪和马尾手榴弹,真到用的时候,就别说什么准头与威力了,能不炸膛,已经是漫天神佛的保佑了。

    刘湘趁着大家激情四射的机会,给刘郧一一介绍,水晶猴子邓锡侯将军,川军中的三当家,刘上校得喊一声,“邓叔叔”。

    其次就是,长期盘踞在大巴山一带的田颂尧,长期与红军交手,虽说败多胜少,但是实力强劲,在川中稳坐四当家的宝座。

    然后才是,川军的模范师师长,号称川中第一条好汉,李家钰将军,以及未来的抗日名将,杨森、王陵基和郭汝栋等民国大佬。

    刘郧已经傻了,看来今天确实是川军的狂欢节,但凡有名的将军,基本都来了,敬礼敬得手都麻了,喊叔叔伯伯,都喊得自己都想吐了,至于将军以下的校官们,根本不记得了,只隐约有个印象而已。

    这些将军们也没太过为难刘郧,只想问他一句实话,究竟这个新的兵工厂,一年能产多少汉阳造和75mm的大炮,能否达到汉阳兵工厂的十分之一,以及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投产,比如产枪产炮。

    “汉阳兵工厂的十分之一”,刘郧也晕了,太科学了,这些大老粗们还知道量化,不简单啊,问题是他也不知道,汉阳兵工厂的产能是多少,一年究竟能产多少枪支和大炮,就连秦厂长都不清楚,只好含糊的说,没问题,一切都没问题,嗯,只多不少。

    “只多不少”,倒没骗这些厮杀汉,刘郧早就盘算过,汉阳兵工厂的原料,全靠汉阳钢铁厂,钢铁厂一年才产几万吨钢铁,可造枪炮的特殊钢铁,据说每年才几千吨,自己这些炼钢设备,一旦火力全开的话,可是年产三万吨特殊钢铁,哪里是汉阳兵工厂的十分之一,今后应该说川西县兵工厂,是汉阳兵工厂的多少倍。

    至于什么时候能够产出,这确实是一个尴尬的问题,因为可变的因素实在太多了,首先就是什么时候,能将炼钢设备运到川西县,刘郧自己也没数,其次就是川西县的矿产资源,还没真正普查,只是人为的估计,而且还只是猜测,可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已。

    还是邓锡侯将军仗义,不枉刘郧喊了一声,“邓叔叔”,他认为川西县太过偏僻,还不如就将新兵工厂,放在涪城算了,那附近资源丰富,水路也很方便,一应装备,可以用快船直达重庆。

    刘郧先是一喜,涪城确实比川西县发达,而且交通方便,突然记起一事,好像在21世纪时,听一些四川的朋友说起过,涪城好像是有些铁矿,还办了一个五万吨的特殊钢厂,可惜矿产储备太少,十几年就消耗完了,最后好像还被攀枝花钢铁厂收购了。

    不好,兵工厂不能定在涪城,如果只造点枪炮,涪城的铁矿储备确实够了,问题是刘郧还要修四川铁路网,不说别的,修一段二百公里的铁路复线,就要六万吨钢铁,涪城那点储量哪里够。

    刘郧也很想直接去攀枝花,但是有一个问题,在1934年的时空,那里还是一片荒郊野岭,要到60年代之后,成昆铁路开通之后,才迎来炼钢的大潮,而且是几经周折,才有雨后的彩虹。

    刘郧终于想好了,还是从川西县开始算了,初期的重点在于保密,以后一旦四川铁路网修好了,哪里还愁铁矿资源不够用,尤其攀枝花的钛钒复合铁矿,正好用来造飞机、坦克和大炮。

    不过,涪城也不能放过,最好先在那里打个眼,正好分出一部分炼钢设备,暂时放在那里,如果刘湘手上有人能用,就正好先预热预热,等他们搞得差不多的时候,涪城到川西县的铁路,应该也差不多快修通了,到那个时侯,哼哼,还不都是自己的盘中餐。

    刘郧于是一脸难色,很犹豫的对刘湘说,“刘主席,不是卑职矫情,任何兵工厂,都建立在钢铁厂之上,不知我们四川,有几家钢铁厂,年产量有多少吨,其中特殊钢材又是多少吨”。

    “钢铁厂,产量”,如同一瓢冷水浇在头上,一时川军将校的热情大减,这些人天天自称是厮杀汉,可不是真的粗人,就连有傻儿之称的樊哈儿将军,也读过几年私塾,哪里不知道兵工厂,与钢铁厂的关系,更要命的是,1934年的四川,一年还真产不出几吨熟铁,听刘郧的口气,兵工厂要用的,还是什么特殊钢材。

    刘湘可是雄才大略,早有自己修建钢铁厂的准备,想到刘郧不是外人,也就没怎么避讳,将四川川军的家底暴了一下,嗯,钢铁厂目前还没有一家,炼铁的小作坊倒是不少,每年能产一百多万斤铁料,“特殊钢材”是干什么的,没听说过,莫非是造轮船的钢材。

    刘郧也真的被雷到了,四川老刘家说起来牛叉,是全国知名的大军阀,没想到偌大的四川,钢铁产量竟然还是按斤算,不知道的,以为是黄金白银的产量,一百多万斤,听上去是不少,要知道一公斤等于两斤,一吨有二千斤,就算刘湘打了埋伏,全川钢铁产量算二百万斤好了,也不过一千吨,这还仅仅是熟铁而已,离钢材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这个基础上搞兵工厂,还真是需要勇气。

    刘湘看到刘郧的傻样,哪里不知道残酷的事实,已经狠狠的打击了这个年轻人,于是连忙不耻下问,向刘博士请教道,“亦诚,我川军上下,也想兴建一个大型的钢铁厂,不知有何高见”。

    见四川王刘湘亲自提问,刘郧一个激灵,露出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反而自我安慰的说,“这个好办,小侄此次从法兰西,收购了一套炼钢设备,嗯,设备还算充裕,我可以调拨一部分,先在涪城,成立涪城钢铁厂,至于产量,每年大概能产一万吨”。

    “一万吨”,刘湘与一干川军将校,不由倒吸一口凉气,那是多少,模范师长李家钰将军第一个算完,立即报出换算的结果,“二千万斤”,那就是目前全川钢铁产量的十倍左右。
………………………………

第九十三章 巴山夜雨

厮杀汉就是厮杀汉,谁又真的想关心钢铁产量,刘湘连忙再问了一句,“一旦建成的时候,每年能产多少步枪与大炮”。

    我倒,还真是直接,刘郧也开始默默计算,根据他对汉阳兵工厂的观察,每年大约能产近十万支步枪,五千多挺机枪,五百多门75mm大炮,子弹六千万发,炮弹五万多发,同时还有一系列的配套工业,作为兵工厂支撑,比如钢铁厂,火药厂,铸件厂,与大大小小的采矿场等等,还有成千上万的工程师、专家、员工和警卫之类。

    刘郧在想,如果是白手起家的话,一万吨的钢铁厂还算好办,但是要想跟上汉阳兵工厂的产能,短时间之内是别想,如果等到抗战爆发后,几大兵工厂全被日本鬼子摧毁,大量的专家和员工流离失所,大多会撤向大后方四川,而那时在四川境内,有几家万吨级别的特殊钢厂,那么一夜之间,产能就会超过汉阳兵工厂。

    刘郧待一切想好后,才对刘湘笑着说道,“刘主席,小侄已经算过了,军火产量的高低,主要看我们川军,能有多大的投入”。

    “汉阳兵工厂,从建立到今天,也有四五十年了,有今天这个规模,那是几代人的积累,与之相关的员工不下五六万人,换一句话说,整个武汉三镇,都是靠该厂,才有了今天这个局面”。

    刘湘与一干将校大为点头,是的,武汉的航运是很发达,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汉阳工业的发展,汉口的发展,从实用的角度来讲,也是源于汉阳工业对洋人技术的需要,至于武昌,说得好听是湖北与武汉的治所,说难听点,就是给汉阳工业打杂的。

    刘郧于是进一步解说,“小侄曾在汉阳做过事,据小侄的了解,汉阳兵工厂一天的产量,大约是二百多支步枪,换而言之,一年也就八万支上下,子弹六千万发,大炮大约几百多门,炮弹几万发,当然,还有一定数量的飞机、坦克、机枪、驳壳枪和手榴弹之类”。

    川军将校们一片喧哗声,“这么多啊,每年可以装备十多个师了”,刘湘的脸色顿时就僵了,以前就知道四川与南京的差距大,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大,这还只是汉阳兵工厂,如果加上河南的巩县兵工厂,以及南京的金陵兵工厂,那还了得,一时汗如雨下。

    看时机差不多了,刘郧有些谦虚的说,“汉阳兵工厂的原料,部分靠海外进口,主要部分还是来自汉阳钢铁厂,该厂每年可以生产五万吨合格钢铁,所以大家一起努力的话,涪城钢铁厂每年钢铁产量,可以达到一万五千吨,枪炮的产量可以达到汉阳的四分之一”。

    “四分之一”,刘湘与部下们,对于这个帐还是会算的,也就是一年小两万支步枪,一千多万发子弹,一百多门大炮,近万发炮弹,对整个川军来说,勉强也够用了,要是能节省着点用,每年可以多装备几个标准师了,大家对于刘郧的好感一时大增。

    剩余的事情,不用刘郧多言了,对于如此多的钢铁与枪炮,刘湘与将校们都热情如火,一阵讨价还价之后,决定由驻涪城的李家钰挂帅,全权负责涪城钢铁厂的建设,以及新兵工厂的筹备工作。

    关于炼钢设备与相关人员的调拨问题,刘湘也没让刘郧为难,很直接的明说,他会亲自与南京,以及汉阳兵工厂联系,番号就叫“兵工署102厂”,实在不行的话,就叫101厂第二分厂。

    刘郧自然闻弦而知雅意,立马作了表态,他可以让部分兵工专家,暂时借调到涪城钢铁厂,直到涪城的兵工厂初步完工,而他自己将带着少部分人员去川西县,继续完成兵工署101厂,为中德联合研发的后继工作做准备,抢在刘湘说话之前,推掉了涪城兵工厂厂长的位子。

    刘湘也不生气,看了看刘陨,微微一笑,很和蔼的问道,“亦诚,你为我们川军做了这么多的事,不知有什么想法没有”。

    刘郧顿时心中一动,他还真有点想法,于是很犹豫的说,“刘主席,小侄是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学的正是铁路工程专业,最大的梦想,就是给我们四川修几千里铁路”。

    “修铁路”,刘湘也傻了,本来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以为刘郧想要一个师长,或旅长的位置,居然想修铁路,自古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凡是四川人,就没有不想修铁路的,问题是从满清时代开始,到现在为止,全川也就十来公里的铁路,还是卢作孚为了方便开矿,自己修的小铁路,与公园的儿童火车类同。

    半响之后,刘湘才回过神来,看着坚毅不悔的刘郧,知道这厮是铁了心,想起自己一干川军将校,从辛亥革命到今天,除了知道争权夺利,打打内战,好像也没干几件有利川中父老的事。

    刘湘一声苦笑,看了各位将校一眼,很诚恳的对刘郧说,“贤侄啊,我在这里表个态,各位川军的弟兄,也可以作证,你刘亦诚,真将铁路修起来,凡我川军兄弟必将鼎力支持,要人出人,要钱出钱,我刘湘,亲自担任四川铁路名义总长,你担任副总长,具体负责铁路的修筑,及其运营的一切事物,你看如何”。

    如此好说话,刘郧也有些始料不及,一时热血上头,拍着胸口作保证,“好,既然刘主席如此看得起卑职,卑职一定誓死完成,四川铁路由四川人来修,让世人也看看,我川人不弱于人”。

    既然刘湘把他当自己人,刘郧决定把丑话说在前面,“刘主席,古往今来,没有哪家工厂和铁路,是一夜之间修好的,至少要一年半载,才能见功效,所以在修筑兵工厂和铁路的时候,还请你不要偏听偏信,若有任何疑问,直问便可,亦诚绝不有负厚望”。

    刘湘是四川人,哪里不知此番言语,正是诸葛亮《出师表》的翻版,也是呵呵一笑,很严肃的说,“好,我们就一言为定,我今后必定‘亲贤臣而远小人’,静候亦诚贤侄的捷报传来”。

    天色已经渐渐的晚了,川军将校们一一告辞了,刘郧就打算乘天色还没黑定,尽快返回运输船队,不料刘湘一边送走部下,一边让他暂且留步,似乎还有话要说,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没多久,就只剩下刘郧了,刘湘也没多说,拉着他就往书房里走,边走边问,“贤侄,这还是第一次来重庆吧,正好,听说你们船队此次在重庆休整三天,正好在我这住几天,我这儿一出去,就是佛图关,再上走就是夜雨寺,正是卧听巴山夜雨时”。

    刘博士记起来了,“巴山夜雨”,正是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