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胜利之钢蚁雄心-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博士记起来了,“巴山夜雨”,正是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听明白倒是明白,只是不明白刘湘,为何要“共剪西窗烛”,此诗是李商隐去梓州上任,途经夜雨寺时所作,对现况而言,是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刚刚踏进书房时,刘郧就傻了眼,里面赫然坐着两个人,其中一个,正是南京的蒋委座,一时手忙脚乱的敬礼,正欲喊一声,“校长好”,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蒋委员长给拉了下来。

    老蒋似乎很高兴,将刘郧上下的打量了一番,才对旁边的人说,“自乾老弟,你这个侄子可是人才啊,我这么多年来,收了不少的学生,可惜全都是一些粗人,根本不懂得如何搞建设,成天就知道舞刀弄枪,让他们再学习学习,比上刀山下火海还难”。

    “自乾老弟”,刘郧心中一动,西康刘主席,字自乾,晕,连忙向另一个刘主席敬礼,刘文辉与刘湘都哈哈大笑,搞得刘上校心中直嘀咕,不是说两刘争川大战,打得你死我活吗。

    刘文辉也没让刘郧敬礼,拉着他打趣的说,“你这小皮猴,这才几年时间啊,这么快,就忘记了我这个大伯,真是该打”。

    刘郧摸着脑袋,一阵傻笑,心中暗暗叫苦,自己是21世纪的文科生好不好,况且当年在城都时,也没见过刘文辉几面,哪里如这厮所说,好像很熟的样子,突然灵机一动,才恍然大悟,别人是在说场面话而已,要是当了真,自己就真傻了,于是很快就调整了心态,让西康刘主席自由发挥,自己什么都不说,才是最佳的发言。

    果然不出所料,老蒋、刘湘与刘文辉,不过是拿刘郧,当套近乎的托词而已,最终要说的,还是他们自己切身相关的大事。

    一阵寒喧之后,无形的刀光剑影已经开始了,刘文辉先说了一下,之前老蒋与他的谈话成果,老蒋的意思是,中日必有一战,但是考虑到日本鬼子有海军的优势,战端一开,从华北到沿海,从南京上海,到武汉三镇,根本无险可守,所以他不得不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交通困难的云贵川一带,争取在三年之内,建立抗日大后方。

    刘文辉也申明他的看法,从原则上来讲,他是同意全民族抗日,也同意在四川建立大后方,但是他的军队与地盘,都在西康省,云贵川三省与他无关,所以具体的事情,还得看刘湘主席。

    刘郧这个时候,才知道他不主动发言,真是个明智之举,连刘文辉都在两边讨好,尽量划水,他一个无兵无权的小蚂蚁,在这种大场面,连个小配角都算不上,顶多算一个配景而已。

    刘湘略略的沉吟之后,也同意了刘文辉与老蒋的看法,自古四川就是华夏的心脏,只要四川不失,华夏就不算亡,日本鬼子计划短期内,灭亡华夏的企图就会破产,进入相持阶段就成为了必然。

    但是有一点,刘湘希望老蒋能援建四川,将四川的铁路与兵工厂,尽快建立起来,今后大家才有一个真正的大后方,甚至进可攻退可守,就算全国都沦陷了,依然可以撑起一片蓝色的天空。
………………………………

第九十四章 铁路抗战

听着大人物的谈话,刘郧的内心世界,如同海浪一样汹涌,仅看历史书的话,只能看见历史事件的大轮廓,以及一些杰出的人物斑斑点点,真正接触到了老蒋和刘湘,才知道这些人的厉害。

    令刘郧真正震撼的还是,这些人没一个是省油的灯,就算没有任何人提醒,也能准确抓住时代的脉搏,眼光之犀利,见识之独到,心计之深邃,根本不是普通人玩得转的,若妄想靠一点先知先觉,就可以忽悠这些历史名人,完全是没事找抽,自己还是当好小蚂蚁吧。

    对于四川兴建钢铁厂和兵工厂,老蒋并无疑议,唯一有不同看法的,还是四川铁路,他认为“贫穷落后与交通不便”,是未来华夏战胜日本鬼子的两大法宝,如果现在修建铁路,就是自取灭亡。

    除刘郧之外,其余俩人都是川军的高级将领,有些话不说,也能心领神会,老蒋的话外之音,就是抗战一开起,华夏为了战胜日本鬼子,只好实施焦土抗战,清壁坚野,因此只需要武器、粮食和人口,其余的都不重要,只要搬不走的工厂、城市和铁路,都会一一毁掉,绝对不能让敌人得到,否则只会给华夏带来更大的损失。

    因此老蒋的话,还是很有现实性的,万一鬼子认为四川有铁路,或物产丰富的话,真的孤注一掷,攻了进来的话,岂不是冤哉,况且苦也只苦这几年,等抗战胜利了,还怕四川修不出铁路。

    对于四川要不要尽快修筑铁路,刘湘与刘文辉也有些犹豫了,好在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刘郧这个所谓的专家,大家立马将眼光投向刘博士,希望这位海归的专家,能有更好的建议。

    刘郧本想一言不发,尽量让老蒋与俩刘主席,不要注意到他,这时只见大家都望着他,一声苦笑,知道不说几句不行,另外在他的计划中,铁路是最关键的一环,若再不分辨,多半泡汤。

    刘郧也不说话,直接拿起纸笔,画了一个迷你的华夏地图,然后才对三位大人物说,“我认为,四川铁路,必须尽快修筑”。

    老蒋还是很大度,面带微笑的点头示意,让刘专家再阐述详细一点,刘郧也不客气,用笔指着地图,一一分说,“中日一旦全面开战,日军多半会兵分三路,一路从长城与天津出发,直指山西与河南,但是这一支,多半闹得凶,实际的威胁并不太大”。

    “第二路,从天津与海上出发,直指山东与安徽,最终与第三路,会攻南京,并与第一路形成掎角之势,交替掩护,交替进攻,席卷黄河以北,窥视黄河以南,兵力不多,但来势汹汹”。

    “第三路,从日本本土与台湾出发,集结二十多万兵力,由军舰逐次投送,直指上海与南京,迫使我华夏军队与之决战,若是不应战,就直取南京,让国际社会认为,华夏已经战败,若是应战的话,就借此机会,歼灭华夏的主力,好在日本鬼子急于求成,初期过于骄狂,对于我军的决心估计不足,将在淞沪一带形成僵持”。

    老蒋与俩刘主席,并没有嘲笑刘专家,相反越听越慎重,对于刘郧宛如现场直播的模样,有些心中发寒,凭他们的智商与经验,略略一琢磨,就知道中日大战的开始阶段,还多半如此演变。

    刘郧微笑不语,静等他们提问的模样,刘文辉就不客气了,“贤侄,你说第一路日军,闹得凶,但威胁不大,是何等意思”。

    刘郧微微一笑,耐心的一一解释,“日军还得防备苏军南下,而且内外蒙古,地势平坦,人口稀少,根本无险可守,过于强大的军事行动,会刺激苏军在北面增加兵力,反而弄巧成拙,所以他们需要一个缓冲地带,最好是软弱而混乱,无法威胁北平与张家口就行”。

    “而且,山西是出了名的表里山河,地势复杂多变,有利于防守,不利于进攻,日军既不愿意出动大兵团进攻,又不愿意付出昂贵的代价,那么在此地形成长期对峙,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老蒋一副老神在在,似乎刘郧所讲早就听过了,没有任何问题要问,刘湘只好问问第二路日军的问题,“听贤侄的意思,此路日军就是一路奇兵,随时可以支援,或呼应其余两路日军”。

    刘郧点了点头,有些凝重的说,“这一路日军,看似简单,我没猜错的话,应该由日军最了解华夏的将领,以及最精锐的部队担任,一旦华夏军队出现松懈,就会如同狼一样,深入穿插”。

    老蒋与俩刘,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如此精兵强将,在广阔的山东、平津、河南和安徽一带,纵横穿插,上有飞机盘旋,下有海军呼应,确实能以少数的兵力,牵制住百万的华夏军队,稍有不留神,还会损兵折将,甚至还会出现几万围歼几十万的怪事。

    刘郧叹了一口气,继续讲解日军的意图,“这三路进攻,还仅限于中日大战的初期,即开战后三至五个月内,一旦超过三个月,日本就会征召起百万新军,其中二十万左右,可以立刻投放到战场”。

    “因此,日军的进攻方向,就会出现新的变化,日军的第一集团,会分成三路,第一路自插内蒙古,在内外蒙古的边境,修筑要塞与防线,防止苏军真的插手中日大战,第二路盘踞在平津、张家口和太原一带,与我军形成拉锯,第三路沿着京汉铁路与正太铁路,经济南与石家庄南下,支援河北、河南与安徽战场”。

    “日军的第二集团,也会分成三路,第一路盘踞在山东与河北,第二路进窥河南与安徽,第三路经海路支援第三集团”。

    “日军的第三集团,也会分作三路,主力会在淞沪一带与我军对峙,海上的偏师经长江迂回南京,最要命的还是杭州湾,预计有十万以上的部队,进行大规模两栖登陆,不但想破解淞沪一带的困局,还会沿太湖的边缘城市,包抄上海与南京部队的退路”。

    老蒋与俩刘都有些傻了,不是觉得太荒谬了,而是觉得太真实了,简直有些毛骨悚然的感觉,俩位刘主席还好一点,而老蒋已经有些受不了,一边很想刘郧继续说下去,一边又想刘郧不要说了,听着这些栩栩如生的战局分析,总有一种做噩梦的感觉。

    刘郧没注意到老蒋的脸色,继续演化中日大战的走势,“在日军全面进攻的半年之内,我军不会有大的斩获,唯一的收获就是,日军会面临优秀兵源枯竭,国内资金财力不足,大量战略物资匮乏的窘境,因为日军也只准备了半年的战争物资”。

    刘郧有些藐视的说,“按正常的情况,日军应该考虑停战的问题了,但他们是一群强盗,不会轻易收手,会继续疯狂的进攻,因此半年之后,日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又会分为三路,第一路扫清河南、安徽和南京的华夏军队,第二路沿着长江水道,直指武汉三镇,第三路是预备队,如果没猜错的话,应该会进攻广州”。

    老蒋已经疯了,摸着隐隐作痛的胸口,痛苦的呻吟起来,俩位刘主席一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刘郧只好苦笑的不说了,将茶杯递给老蒋,希望老蒋顺顺气,就当听故事好了,不要太投入了。

    老蒋喝了一口茶水,红着眼睛,盯着刘郧,恶狠狠的说道,“亦诚,你是我的好学生,讲的太好了,我没事了,你继续讲”。

    俩位刘主席已经暗示刘郧不要再讲了,万一老蒋在这里出事了,他们真的不好对外交待,别人还以为是他们谋杀了老蒋,老蒋却不领情,咬牙切齿的说,“娘希匹,你若不讲,就不是我的学生”。

    刘郧只好拿着纸笔,继续讲下去,“各位长官,这时已是开战后的一年左右,大体来看是对华夏不利,但也迎来了中日大战的转折点,日本鬼子将在华夏屯兵百万,战线非常的漫长,妄想短期结束战争的计划,已然宣告破产,而且囤积在东北三省的兵力,已经严重的下降,他们还在做春秋美梦,以为苏联还在睡大觉”。

    “日军在华夏,看似所向披靡,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了,日军即或占领了武汉和广州,但是也意味着,所防守的地盘就更多了,如果想彻底解决中日大战,只有继续占领重庆,乃至华夏全国”。

    老蒋脸色开始好转,还没超出他的最后底线,这时俩刘也听懂了,如果按刘郧的推算,那么今后中日大战的对峙线,就是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然而云南、贵州和四川还真是大后方,当然也可以算上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和青海等落后地区,但这些地方对战争而言,实质上的帮助并不大。

    老蒋终于缓过了气来,有些微笑的问刘郧,“亦诚,你说说看,日本鬼子为什么就打不进四川,为什么在攻占武汉和广州之后,就会进入相峙阶段,要知道日本鬼子,最怕的就是持久战”。

    刘郧一阵苦笑,自己就是一个军事业余爱好者,难道要告诉你们,在未来的历史书上,就是这么写的么,略略的梳理之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分说了一下,“总的说来,有三个不允许,一华夏的国情不允许,二日本的国力不允许,三国际形势不允许”。

    两位刘主席倒是精神一振,还真有些门门道道,就欲细听下去,老蒋却微微一笑,似有些意外的问道,“哦,竟然不是‘三胜三败’,看来你这个战略大师,又有新的见解,好,那就说说看”。
………………………………

第九十五章 三不允许

“三胜三败”,倒让刘文辉与刘湘不由一愣,大有深意的望了刘郧一眼,好在俩人城府如海,也没主动询问,而是不动声色的相顾一眼,若无其事的端起茶杯,小口小口的慢慢的品尝。

    刘郧却是一头冷汗,我倒,想在武道大师船越义珍的眼皮下偷听,难度也着实大了些,唯一解释就是船越自己透露出去的,当然中城宫清子也可以,然而倘若没有船越的许可,多半也不敢随意乱说,归根结底,还是船越的问题,就不知道是什么动机了。

    既然连老蒋都知道了,刘郧也没有避讳的必要了,有些讪笑的解释道,“学生当初也是看不惯船越,那个老东西太猖狂了,所以说了一些胡言乱语,没想到,竟传到了校长的耳里了”。

    “船越,哪个船越”,在两位刘主席中,刘文辉的城府毕竟要浅一些,心中一动,隐隐猜到船越是谁了,有些难以置信,不由失声的叫了起来,一时之间,对于华夏抗日的信心,陡然大增。

    老蒋略略的点了点头,默然的肯定了刘文辉的猜测,反而似笑非笑的看着刘湘,刘湘主席也是一阵苦笑,知道自己小看南京政府与蒋委座了,自己俩兄弟在四川玩花样,别人可没睡大觉,早就着手瓦解日本鬼子的内部了,这份心机与手腕,真是自叹不如。

    刘郧此时哪里还不知道,船越与清子在武汉出现,根本就是老蒋的安排,幸亏没什么不轨的心思,否则脑袋早已落地,更缺德的是,就算死了还与老蒋无关,是日本武道大师干的,心中一声暗叹,自己根本不是玩政治的料,还是好好的玩“种田”算了。

    老蒋略略抿了一口茶水,示意刘郧继续,刘郧定了定神,清了清嗓子,重新开始讲课,“自两次鸦片战争以来,华夏人民已经思考了近一百年,华夏为什么会落后,为什么会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指引下,国民已经开始觉醒了”。

    “对内加强自身发展,对外争人格、争国格,已经成为华夏人民的共同心声,四万万同胞所铸就的血肉长城,才是令日本鬼子打不进四川的第一因素,其次才是云贵川三省,地形崎岖不利鬼子的机械化推进,尤其宜昌以上的长江三峡,更是如同天堑”。

    “所以华夏的基本国情,才是日本鬼子不得不与华夏,进入长期相持的根本原因,何况,我华夏人才辈出,有像校长与两位刘主席,这样的优秀统帅,率领军民打败日本鬼子,也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刘郧的马屁,老蒋似有些不虞了,很生气的说道,“娘希匹,好好的说话,不要学那些斯文文人,啥本事没有,成天就知道拍马屁,夸夸其谈,不给他们官做,就变起花样的骂人”。

    拍马拍到马腿上了,刘郧有些郁闷,眼睛也不敢乱瞟,万一引起大人物的误会就不好了,又反而一想,这样也好,至少也知道老蒋的喜好,今后也可以有的放失,对症下药,坚决发扬马屁精神。

    刘郧连忙挺起胸膛,打直腰杆,如同革命战士一般,刚直不阿,从容不迫的说,“日本鬼子的国力羸弱,是不允许的第二个因素,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发展了武士的理念,出现大量不带刀的武士”。

    “此番改革,对日本整体的进步,有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无论农业、渔业和矿业,以及军工业,都处于亚洲领先的地位,对欧美列强来说,也是不小的麻烦,但是毕竟国小民寡,太喜欢争强斗狠,又过于贪婪,对周边的国家虎视眈眈,因此国力积蓄有限”。

    “以日本的钢铁业为例,今年(1934年)年底,预计其本土产量将会超过380万吨,另外朝鲜11万吨,伪满洲国30万吨,然而,1930年时,才220万吨,1931年还一度倒退到188万吨”。

    几百万吨钢铁,对俩位刘主席来说无所谓,他们对钢铁的认知,还停留在“斤”的单位上,对于日本的钢铁产量,有点似懂非懂,只知道比华夏多了很多,究竟强多少,根本没什么慨念。

    但是对老蒋来说,就有点黯然伤神了,在刘郧预测日本钢铁产量的同时,就已经估出华夏的产量了,应该是12万吨左右,比去年的13万吨,还要差一点,竟然与日本的殖民地朝鲜划等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