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志往往是不能被直接摧毁的。敌人往往在战斗力受到重创之后就会丧失战斗意志。但是,顽固的敌人要战斗力丧失殆尽后才会丧失战斗意志。在大国之间的战争中,只有摧毁敌人的战斗力的再生能力才能让敌人的战斗力丧失殆尽。
现役军人和现役武器装备构成战斗力,后备兵源、科研人员和武器装备的生产体系构成战斗力的再生能力,领导人意志、将军意志、士兵士气和国民意愿构成战斗意志。只要武器装备的生产体系被打断就可以摧毁敌人的战斗力的再生能力,用不着也没有必要摧毁整个武器装备的生产体系。只要使领导人、将军、士兵或国民之中的一方的屈服就可以瓦解敌人的战斗意志。摧毁敌人所有的发电站就可以把敌人的武器装备的生产体系打断,没有电能敌人连一把手枪也制造不出来。摧毁敌人的供电线路和设施比摧毁发电站更容易,但供电线路和设施比发电站更容易修复。
从空中征服一个国家,只需要将其武装力量和所有基础设施摧毁即可。没有武装力量就没有国家和政权可言。没有基础设施,一个国家就不能正常运行和发展,其所有国民都会屈服。空中征服讲究精确摧毁。首先是精确解除敌人的战斗力,然后是精确解除敌人的战斗力再生能力,最后是精确摧毁敌人的基础设施。
要在第一时间精确解除敌人的战斗力,必须使用导弹闪击战。卫星和大型雷达站是敌人的眼睛,机场和航空母舰是敌人信心的支柱,导弹基地是敌人反攻的利器。如果实力强大就在第一时间把敌人的卫星、大型雷达站、机场、航空母舰和导弹基地全部摧毁。如果实力不够,一般按照卫星、大型雷达站、机场、航空母舰和导弹基地的顺序进行摧毁。如果敌人也深谙导弹闪击战,那么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量身摧毁。在探测技术发达的现在和未来,使用飞机、舰艇和坦克都难以达成闪击的效果。只有导弹,特别是隐形导弹可能达成闪击的效果。
盟军在德国累计投下了270万吨炸弹,相当于135颗2万吨当量的原子弹。导弹闪击战必须使用导弹雨战术,在第一时间尽可能多地发射导弹。第一批导弹应该来自太空中的卫星、水面舰艇、潜艇和地面,必须在战争开始后30分钟内摧毁目标。这些导弹一般是远程的大型导弹。第二批导弹应该来自飞机,大量飞机升空后扑向目标,在目标进入导弹射程后发射导弹,这些导弹必须在战争开始后60分钟内摧毁目标。这些导弹一般是远程和中程空射导弹。第三批导弹应该是近程空射导弹。导弹闪击战至少要求在30分钟内用1万枚大型导弹把10万吨超级炸药投送到敌国。10万吨超级炸药的威力必须相当于100万吨TNT炸药的威力。30分钟100万吨TNT炸药的精确爆炸是精确解除一个大国的战斗力的基本保障。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能精确解除敌人的战斗力,也不利于战后化敌为友,更违反人道主义精神。
30分钟100万吨TNT炸药精确爆炸,60分钟又100万吨TNT炸药精确爆炸,24小时内又200万吨TNT炸药精确爆炸。400万吨TNT炸药精确爆炸可以在一天之内征服一个大国,这400万吨TNT炸药将有300万吨靠导弹运载,100万吨靠炸弹运载。这400万吨TNT炸药有150万吨来自从卫星、水面舰艇、潜艇和地面发射的导弹,有150万吨来自从空中发射的导弹,有100万吨来自空中的炸弹,也就是说250万吨来自空中。这就是空中征服的一个例子。
威力是TNT炸药10倍以上的炸药或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威力为TNT炸药100倍的炸药或结构是可以获得的,但1000倍就很难了。因为1千克铀的威力也只有1千克TNT威力的1万倍左右。化学成分和结构的进步很难获得1000倍于TNT炸药的威力。
(欢迎阅读我的另一本书《未来战争论》,已经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大西洋海战1:水面战争
1939年,英国商船队的总吨位为2100万吨,占世界商船总吨位的三分之一。每天有1500艘英国船只在大西洋上航行。英国皇家海军是规模最大的海上力量,英国皇家海军的海军基地几乎遍布全球。英国皇家海军有本土舰队、远东舰队、地中海舰队和后备舰队共4支舰队,19万人,战列舰12艘、航空母舰8艘和战列巡洋舰3艘,舰艇总吨位约130万吨。大西洋航线是英国最重要的生命线,英国皇家海军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大西洋航线的安全。
1939年,德国海军拥有战列舰4艘、袖珍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潜艇56艘,舰艇总吨位35万吨,总兵力约16万人。德国海军的实力与英国相差悬殊。希特勒希望德国海军能够强大到可以和皇家海军直接对决的程度,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却坚持认为,由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备的严格限制,水面舰只无法与英国抗衡,德国应该集中力量切断英国的生命线即阻断英国的海上贸易。因此,德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袭击有舰队护航的英国商船队,而不是与皇家海军决战。
雷德尔提出了袖珍战列舰的概念。袖珍战列舰的装甲非常薄,但火力强,速度快,能够灵活、快速地对商船发起猛烈攻击。战争初期,皇家海军打算引出德国海军的主力舰队进行决战,并一举将它摧毁,而德国海军却避免决战。
“施佩伯爵”号袖珍战列舰
1939年9月,德国战舰开始袭扰英国的海上贸易。袖珍战列舰“施佩伯爵”号在南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多次击沉英国商船,给英国的船运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939年12月,英国和法国派出3艘巡洋舰在普拉河口拦截并攻击了“施佩伯爵”号。受伤的“施佩伯爵”号逃入乌拉圭的港口,但遭到了乌拉圭当局的驱逐。“施佩伯爵”号不得不在4天后驶出港口引爆自沉。
1940年8月17日,希特勒宣布对英国进行全面封锁,并警告说将在没有任何警示的条件下击沉中立国的商船。德国袖珍战列舰“舍尔海军上将”号一次出航就击沉了17艘盟国商船。
英国缺少合适的护航舰,离开了本国水域的商船队,通常只有一艘由商船改造的巡洋舰护航。海上航运的损失使英国人的生活更加困难,国内实行了严格的食物配给制。挪威和法国的沦陷使德国占据了那里的重要港口并建立了舰艇基地,战争态势变得对德国有利起来。雷德尔感到动用重型战舰的时候到了。
“俾斯麦”号战列舰
“俾斯麦”号是德国海军最引以为骄傲的战列舰,舰上配有12门火炮(包括8门381毫米主炮)和44门高射炮,号称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最新式、最强大的战舰。它的速度比英国同类舰船更快。
1941年5月19日,“俾斯麦”号在“欧根亲王”号重型巡洋舰的伴随下,驶出格丁尼亚港,首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坏英国海运航线。
1941年5月21日,一架皇家空军的飞机在大西洋的北部海域发现了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英国海军调遣“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进行拦截。
1941年5月24日,“俾斯麦”号仅用几分钟就将“胡德”号付之一炬,还击伤了“威尔士亲王”号。但是“俾斯麦”号也中弹负伤导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随后“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分开航行,使英军无法知道它们的行踪。
击沉了“胡德”号就如同击碎了英国人的心,这条20年来一直被英国海军界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竟如此不堪一击。英国人无法忍受这个屈辱的事实。英国海军司令部决定集中最大优势,不惜一切代价围歼“俾斯麦”号。直布罗陀海域的H舰队接到调令,北上追击“俾斯麦”号。“胡德”号沉没6个小时后,16艘战列舰和大批“剑鱼”式鱼雷轰炸机直接加入了这场追击。
1941年5月26日上午,一架英国水上飞机发现了“俾斯麦”号。
1941年5月27日,从H舰队“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飞机击中了“俾斯麦”号。“俾斯麦”号的船舵被摧毁无法操舵。
1941年5月28日,英国舰队赶到,对“俾斯麦”号群起围攻。“俾斯麦”号的上层结构几乎全被摧毁,但船体仍大致完好。在完全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为避免该舰被英军掳获,舰长最後下令其自沉于距法国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里的水域,包括舰长在内的2千余名官兵葬身鱼腹。
1941年6月1日,侥幸脱身的“欧根亲王”号回到了基地。
“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
1942年1月,德国重型战列舰“提尔皮茨”号被部署到挪威。
1942年2月,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冲破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布下的口袋阵,抵达波罗的海。
1942年12月31日,德国海军派出了“希佩尔”号重型巡洋舰和“吕佐夫”号袖珍战列舰打击英国向苏联派出商船队,与英国本土舰队相遇,最终被航空母舰击伤。因此,希特勒撤换了雷德尔,由邓尼茨接任德国海军总司令。
1943年12月,邓尼茨命令“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和5艘驱逐舰从挪威出发,前去截击盟军护航运输队。邓尼茨认为潜艇战是打击英国的最好办法,但水面舰艇可以在挪威海域拖住本土舰队,防止它们在其他地区对德国不利。“沙恩霍斯特”号曾在1940年与一艘巡洋舰联手,击沉了英国的海上巨无霸“光荣”号航空母舰。英国皇家海军发誓一定要将“沙恩霍斯特”号击沉。
“沙恩霍斯特”号排水量为32514吨,航速31节,安装了3座三联装280mm火炮,12门150毫米口径副炮、14门105毫米口径副炮,还有防空火炮和高射机枪,以及6具530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搭载4架侦察机和1800名舰员。
1943年12月20日,英国皇家海军得知“沙恩霍斯特”出动的情报,立即派出由英国本土舰队司令弗雷泽上将统帅3艘航空母舰,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和10艘潜艇组成航母特混舰队对德国军舰实施包围。
由于德国舰队的通讯错误,担任护卫的5艘驱逐舰与“沙恩霍斯特”舰失去了联系,不得不先期返航。这样就只剩下“沙恩霍斯特”独自在大西洋中航行,失去了重要的火力支援。
1943年12月26日傍晚,“约克公爵”号在距离20公里的地方探测到了“沙恩霍斯特”号的雷达回波。弗雷泽命令全队发动攻击。“沙恩霍斯特”号完全暴露在皇家海军立体交叉的密集炮火之下,“沙恩霍斯特”的两个主炮塔相继被炸毁,部分蒸汽管道出现破裂,航行速度也降低了。
1943年12月26日19时30分,“沙恩霍斯特”号已成为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英国驱逐舰再次围了上去,向它发射了鱼雷。15分钟后,“沙恩霍斯特”号发生剧烈爆炸,随即沉没。“沙恩霍斯特”号的沉没使英国的北极航线不再遭受德军大型水面舰艇的袭扰,希特勒的海军实力大为削减,然而对盟军的威胁没有消除。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挪威阿尔屯港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被英国皇家海军击伤,但随时可以伤愈复出。这对盟军在1944年开辟第二战场是一个严重的威胁。“提尔皮茨”号是“俾斯麦”战列舰的姊妹舰,这一级别的战列舰,德国只生产了两艘。丘吉尔特别指示英国海军,务必将“提尔皮茨”号击沉或重创。
1944年3月30日,英国本土舰队的2支战舰编队先后从斯卡帕湾出发,准备对“提尔皮茨”号发起突袭。
1944年4月2日,英国舰队驶近阿尔屯港。为了防止“提尔皮茨”号逃出海湾,英国舰队在周边海域布置大批水雷。布雷结束后,英国轰炸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把数百枚重型炸弹投向“提尔皮茨”号。
德军一面组织防空炮火进行阻击,一面派出一支潜艇分队从水下悄悄绕过水雷阵,伺机攻击英国舰队。英国人发现了德国潜艇,舰队司令穆尔中将命令舰队全速前进。因为潜艇的速度慢,舰队反潜能力也有限,规避是上策。德国潜艇用鱼雷直接命中了“巴雷勃”号轻型航空母舰。英国驱逐舰迅速将其包围,用深水炸弹炸沉了德国潜艇。
英国轰炸机投掷的数百枚炸弹中有14颗炸弹击中了“提尔皮茨”号,对“提尔皮茨”号上层建筑和火力控制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致使“提尔皮茨”号在几个月内无法参加战斗。
1944年11月12日,两架皇家空军王牌轰炸机对“提尔皮茨”号进行了再次打击,“提尔皮茨”号被严重炸伤,最终沉没。至此,大西洋战场上德国水面舰艇的威胁被解除了。德军将舰队部署到挪威海域可以就近袭击盟军的北极航运,但是舰队失去了空中保护,致使德军水面舰艇全军覆没。
海空优势
德军在地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在空中也拥有一定的优势。但德军进攻苏联后,德军在空中就没有优势了,不得不对英国空军采取绝对防守的姿态。德军进攻苏联后,在地面也没有优势了。德军在海上从来就没有优势,英军集中兵力对德军水面舰艇各个击破。德军进攻苏联后,德军在地面和空中与盟军相当,在海面处于劣势。双方战略力量对比发生了逆转。
美国的参战对战争最大的影响不是盟国战斗力的增强,而是盟国战斗力再生能力的提升。美国参战让战争双方的战略力量对比产生了悬殊。盟国以美国强大的战斗力再生能力为后盾,美英的战略轰炸为手段,逐步摧毁了德国的战斗力再生能力,最终形成美英强大的海空优势。美国将二战以来的海空优势保持至今。
日本和德国虽然结盟,但是两国各自为战。在战争中没有什么配合,也没有多少相互援助。侵略者总是倾其全力进行侵略,因此没有多少可以援助他国的余力。德国是可以打败英国的,但只能勉强应付英国和苏联。日本把美国拉下水,美国却要首先打败德国。如此一来,德国不堪重负,最后战败了。日本打败中国都很困难,还把美国拉下水。侵略者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如果德国的战争能力是100,那么英国是50,苏联是80,美国是120,日本是70,中国是60。德国与英国和苏联交战,把自己的战争能力高估了30%。日本与中国和美国交战,把自己的战争能力高估了160%。日本和德国与美苏中英交战,把自己的战争能力高估了80%。
如果1941年6月22日德国和日本联手闪击苏联,那么苏联会在1年内灭亡。然后德国回过头去打英国。日本回过头去打中国。这样德日联手170灭亡80的苏联,德国100再打50的英国。日本70再打60的中国。如果美国在这个时候还不参战,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就难以预料了。从军事上分析,德日是有赢得战争的可能的。但从综合国力上分析,绝无这种可能。如果德国的综合国力是100,那么英国是90,苏联是120,美国是150,日本是80,中国是40。德国陆军败给了苏联红军,德国海军败给了英国海军,德国空军败给了美英空军。德国陆军败在数量上,德国海军败在水面舰艇上,德国空军败在远程轰炸机和远程战斗机上。德国海军立足于袭扰作战,德国空军立足于配合陆军,德国陆军立足于欧洲大陆。
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希特勒野心不大。希特勒只想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纳入德国的版图,称霸欧洲大陆,因此德军的建设也立足于此。德军是有能力实现和捍卫这个目标的。德军还可以把法国纳入德国的版图,这就是德军能力的上限了。如果希特勒在闪击波兰后坚持与英法讲和,那么战争就会止于闪击波兰。因为英法是不会为了解放波兰而与德军血战的。但德军占领法国后,就没有人知道希特勒的野心到底有多大了。如果德军以主动撤出法国为条件要求英法承认波兰并入德国,那么战争就会止于闪击法国。德军占领法国迫使英国必须战斗到底,如果德军主动撤出法国,那么英法主战派就会被绥靖派和中立派所打压。苏联想趁火打劫是德军闪击苏联的一个原因。德军占领法国,英国战斗到底,苏联想趁火打劫迫使希特勒放手一搏。希特勒也知道德军只能把波兰并入德国,法国都是必须吐出去的。如果希特勒想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法国、英国和苏联都纳入德国的版图,那么希特勒至少要等到德国研制出原子弹才会闪击波兰。德军只能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纳入德国的版图,却被迫与法国、英国和苏联交战,这是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德军建设的战略假设是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纳入德国的版图,而实际情况是被迫与法国、英国和苏联交战。战略假设与实际情况相差太大是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就是要统一